第6章 章節
,就好像老年人咳痰的聲音。而貼在他腦門上的黃紙,也莫名其妙的冒起煙來。看着這些事,張國忠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黃紙沒人去點火,怎麽會自己冒煙呢?
此時周圍的壯小夥都睜大眼睛,有的甚至抄起了家夥,除了繩子套索,還有糞叉子、耙子、鋤頭,趕牲口的鞭子,總之手邊有什麽抄什麽,以此掩蓋心中的恐懼。
張國忠也暗暗的抽出了腰裏的皮帶,他可是嘗過李大明的厲害,這次萬一再有個什麽閃失,可能就真的要去見馬克思了。
看來張國忠的黃紙真的激怒了李大明,貼在他頭上的黃紙冒了會煙,中間燒出了一個洞,忽然從他腦門上滑了下來,而李大明此時翻上去的眼珠又翻下來了,狠狠的盯着張國忠,哇的一聲慘叫,身上大拇指粗的十幾圈麻繩竟然嘭的一聲被掙斷,身體猛的向前沖。
幸虧還有根更粗的麻繩把李大明的脖子捆在石碾子上,他這一沖不要緊,整個石碾子險些被帶下碾臺,這石碾子是實心的大石頭,怎麽說也有四百斤重,而且中間還有一根腿肚子粗的木樁固定,這一下的力量可想而知。
守在旁邊的村民一看大事不好,十來個壯小夥一哄而上,将李大明按倒,可沒想到,李大明竟然像電影裏的僵屍一樣豎直站了起來,左右胳膊一甩,把兩邊的壯小夥各甩出三四米,餘下的壯小夥看見這陣勢也不敢再上前了,此時李大明又是一沖,捆着他和碾子的麻繩嘭的一下,還連着一半,碾臺中間固定碾子的粗木樁也被這一下拽折了,整個石碾子一下被帶到了地上。這可是村裏能找來的最粗的麻繩,這根麻繩要是再斷了,恐怕能捆住李大明的就只有鋼絲繩了。
張國忠臉都白了,眼看着李大明拖着石碾子一步一步走向自己,麻繩随時都有斷的可能。
傳國寶玺 第一部 撞客 第五章 下鄉
俗話說好漢不吃眼前虧,張國忠撒腿就跑,可就在此時,李大明忽然像一灘泥一樣癱倒在地。張國忠聽到撲通一聲,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就在這一剎那,只見李隊長忽然咧着嘴沖了上來,一把掐住了張國忠的脖子。
這時旁邊愣着的壯小夥也都反應過來了,蜂擁而上,掰開了李隊長的胳膊,要說這李隊長的力氣比起李大明可小了不少,頃刻間就被捆了個結實。此時張國忠用手捂着脖子,大口的喘着粗氣,只見李隊長蹲在地上傻笑,表情和李大明一模一樣。
此時李隊長的兒子沖上來就要打張國忠,“你這個小王八羔子,我爸那麽信你你卻把那東西弄到我爸身上了……”衆人正攔着,忽然李隊長又撲通一聲躺在地上,此時倒在地上的李大明又擡起頭,發出了一陣陰笑,笑聲不大,卻沁到了人的心裏,讓人覺得異常刺耳。
雖然兩次都失敗了,但張國忠對這本《茅山圖志》的看法卻徹底的改變了,他開始相信,書中的內容絕不像自己想象的那麽簡單,絕不是科學能夠解釋的。
帶着對李隊長和李大明女兒的歉意,張國忠回到了城裏。找個了機會把自己在農村的經歷原原本本的跟爺爺說了一遍,他爺爺聽完一皺眉,“有那麽厲害?”“就這麽厲害!最後連笤帚棍一樣粗的麻繩都差點掙斷。”“以後少惹這種事!我年輕時候跟你一樣天不怕地不怕,吃了不少虧。那東西不是咱們凡夫俗子能鬥得過的!”爺爺搖搖頭,回閣樓去了。
然而張國忠的思想卻久久不能平靜。從農村回來的第二天,一份瞎編的批判文章交到了革委會。文章中,張國忠教導村民相信科學,好多神漢巫婆治不好的病人,張國忠帶着大夫過去,打了一針就好了,《茅山圖志》上寫的東西用到村民身上根本不管用,誤人誤己,最後還是醫生運用科學救人等等,文章中,張國忠以無産階級科學使者的身份拯救了被封建迷信毒害的廣大村民,而那本代表封建迷信思想的《茅山圖志》,理所當然地成了社會主義祖國的大毒瘤。
文章受到了校革委會領導的表揚,還要推薦到市裏去。在文章中,那本《茅山圖志》被張國忠當衆燒毀,象征着偉大的無産階級科學觀最終戰勝了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此時已經是一九六八年的春天,更大規模的運動迫使全社會陷入了混亂狀态,白天,張國忠像往常一樣出去打砸搶,搞運動,晚上便回家,偷偷的學習這本《茅山圖志》,這期間,從不少老知識分子家中又抄出不少老書,甚至包括一本保存完好的民國版《康熙字典》和鉛印版的《白話易經》,這對張國忠研究這本以古文為主的《茅山圖志》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一晃一年過去了,張國忠對于《茅山圖志》的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很多方式方法都已經掌握了,不少以前摸不着頭腦的東西,借助一些抄家抄出來的古書,也都能和現實裏的物品對上號了,這時張國忠最大的願望,就是有一天能學出點真本事,去救救那個李大明,那李大明家實在窮得太離譜了。
文革時期誰家都窮了吧唧的,尤其是張國忠家,父親當初受爺爺牽連被廠裏開除了,母親給一家鞋墊廠看倉庫,一個月十七塊錢,張國忠參加工作時間不長,一個月二十塊錢工資,張國忠還有個弟弟念高三,全家加在一起,一個月三十七塊錢養活五口人,如果誰家窮得連張國忠都看不下去了,那是真窮。
這天,張國忠他媽用報紙包了兩雙鞋墊回家,說是廠裏發的,對鞋墊,張國忠倒沒什麽興趣,但報紙上的字卻引起了張國忠的注意。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裏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
這是毛主席的號召,不過在張國忠的眼裏,這是一個名正言順去農村的機會,那裏有更多的怪事,也有助于自己學習《茅山圖志》。
對于張國忠去農村的事,家裏本來是強烈反對的,但張國忠跟校革委會主任關系不錯,把念高三的弟弟安排到學校上班了,算是頂替自己,反正弟弟上學的高中早就停課了,稍微有點真才實學的老師基本都被打倒了,這種高中上與不上沒啥區別。雖說過去的頂替制度都是兒子頂老子,但在那個亂哄哄的年代,校長就是個挨鬥的活靶子,革委會才是大哥大,什麽事主任點頭,也便沒什麽人反對了。經濟問題解決了,家裏也就不怎麽管了,畢竟收入沒怎麽少,卻少了一張吃飯的嘴。于是,張國忠收拾了幾件衣服,拿着該拿的書,以一名知青的身份,和一群十五六歲的禿小子一起下了鄉,而張國忠去的地方,正是李村……
傳國寶玺 第一部 撞客 第六章 河堤
其實張國忠去小站,還是有一定私心的,在文革時期,吃是人們永恒的追求,不知為什麽,那個年代的人為什麽都那麽能吃,尤其是農村下地幹活的勞動力,不管是辦喜事吃酒席,還是中午在地頭上吃棒子面饽饽,從來就沒有發自內心的拍着肚子說“我吃飽了”的時候。有多少吃多少,來者不拒,永遠不飽。
一年前,李隊長家的土豆炖雞和辣椒炒雞蛋,在張國忠而言簡直就有若昨天,在張國忠印象裏,小站是個富庶的地方,遍地良田,家家雞鴨成群,肉不敢說,但至少每天都能吃到雞蛋,還有那香噴噴的大米飯,天津小站稻可是全國有名,在舊社會,那是給皇上吃的貢米。
然而,當張國忠真正以一名知青,而不是以市裏派來的神漢身份,再次踏足李村時,心徹底碎了。
這裏真正種稻米的莊稼地少的可憐,放眼望去,統統是一望無際的玉米棒子和高粱,讓人偷都懶得偷。除了在李隊長家辦的“歡迎知識青年到李村”的酒席上,張國忠吃到了幾口久違的肉外,下次吃肉,在張國忠的記憶中就是來年過年的事了。
不過說到酒席,就又是一件讓張國忠頭疼一輩子的事。
李隊長當着全村的知青和村民,把張國忠大捧了一通,說張國忠不顧自己危險幫着村裏驅邪鎮鬼,而且道行很高,李大明的撞客經過張國忠施法,已經好了不少,至少吃的東西比以前多了,而且每天發作的次數好像比以前少了,什麽張國忠年紀輕輕卻比鄰村許半仙更有本事,這種精神值得廣大社員好好學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