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二十五回
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的時候,已經是1697年,如果按照康熙年來算的話,那就該是康熙三十七年了,然而如今先帝已經駕崩,而新帝已經登基,坐在了九層禦階之上的龍椅上,那麽舊的年號已經不能再用了。
新帝年號承慶,那如今是該是承慶一年。
所有人,不管是前朝還是後宮,在新帝坐上龍椅,百官長跪不起,并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時,才徹底從渾渾噩噩中清醒了過來。
康熙的駕崩,是誰都沒預想到的!
尤其是對那些知道康熙将會長壽,并且成為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的“知情人士”來說!
她們根本就沒有想過,會有這麽一天。
更或者說,在她們的觀念裏,就沒想到推翻,或者這麽早就推翻康熙的統治。
說好的九龍奪嫡呢?
說好的太子二廢二立呢?
說好的四爺最終登基成為雍正皇帝呢?
歷史怎麽就能有這麽天翻地覆的改變呢?
怎麽就能!
不過對其他人,比如說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來講,他們也不是那麽難以接受,當然對他們來講也是猝不及防的(太-子-黨除外)。
對這些人來說,他們有的人已經迫不及待站隊了,比如說大皇子一派,明珠可是在前朝和索額圖鬥的你死我活;有的人還沒來得及站隊,到底現在起來的皇子中除了太子和大皇子外,其他的皇子們都還沒有真的起來;有的人在站隊的路上,這個麽慧眼識珠要盡早……可無論那一派,他們的設想裏都沒有康熙這麽水銀瀉地般的駕崩。
說好的從龍之功呢?
說好的文争武鬥呢?
Advertisement
說好的大展身手呢?
朝代怎麽就能有這麽天崩地裂的更疊呢?
怎麽就能!
可再怎麽痛心疾首,如今事情已成定局,不僅新帝名正言順的登基了,而且新帝的威嚴,早在登基前就已經立下了。
噶爾丹挂了!
還是在先帝駕崩後,當時身為太子的新帝帶兵幹-掉的。
所以說,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現在來回顧這一切的話,只能說是造化弄人。
造成康熙死在親征噶爾丹的征程中的原因,歸根到底是亂吃藥引發的。
嗯……
這個理由好…別致。
但這是真的,“先知”是知道康熙在親征噶爾丹的時候,曾經得了瘧疾,差點就挂掉了,當時藥石罔效時,還是西洋藥金雞納霜,把康熙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這件事康熙在親征前,也從“先知”那裏知道了,所以就事先以防萬一的準備了金雞納霜,然後,康熙果然得瘧疾了。
金雞納霜得用,然而卻沒有起到“先知”所知道的效果,康熙的瘧疾沒有治好,反而加重了,導致康熙就那麽駕崩了。
這聽起來,不要太有戲劇性-吧。
可非要說的話,“先知”所知道的事情本來就是歷史,誰知道歷史到底是有多少真的,多少又是以訛傳訛的呢。更何況這又不是歷史上具體事件的複制粘貼,很多事情根本就沒辦法人為控制。
當然了,金雞納霜事故只是最突出的誘因。
另外還有其他的誘因,前面也提起過,噶爾丹吃了雄心豹子膽的在康熙巡幸塞外時,想來一次刺殺,雖然當時刺殺未遂,可也說明噶爾丹他确實是狼子野心,而他在得到一位謀士後,更是如虎添翼。
這次康熙親征,噶爾丹那邊的攻勢就出乎意料的猛,大有要讓康熙有來無回的意味。在這種情況下,康熙得了瘧疾,無疑是助長了噶爾丹的嚣張氣焰,這無疑也讓病中的康熙憂心忡忡。
算是心病吧。
“心病”有時候也是能殺人的,不然也不會有抑郁而終這個詞了。
……這不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外憂內患下,康熙就含恨而終了。
太子爺當初接到這一消息時,整個人都沉寂了下來,然後他并沒有在京城坐等皇位更疊,跟大臣還有宗親們撕扯,而是假傳聖旨(這事兒現在也死無對證了,更何況也沒誰敢攀扯進來)率大學士阿蘭泰、戶部尚書馬齊、禮部尚書佛倫等去往康熙紮營的地界。
過後,康熙駕崩的消息才漸漸傳了開來。
當時先不說京師這邊是什麽反應,就是噶爾丹那邊都要載歌載舞,對此表示喜聞樂見了。
打仗不如跳舞,不如跳舞= =
就是噶爾丹那位謀士,都沒想到會是這樣,他第一反應別是康熙詐死了!可轉念想想,在這兩軍對戰的關鍵時刻,康熙如果是詐死的話,可沒有半點好處,這特麽的太動搖軍心了,畢竟康熙不是一般的将領,他是皇帝。
可這位謀士吧,怎麽都過不去心裏的那個坎,翻來覆去還是懷疑這條信息的準确性。所以就絞盡腦汁的想,康熙詐死的原因,這位謀士首先想到的還是康熙想要考驗朝中衆人和他的兒子們,想想看吧,這年代還沒誰敢拿皇帝駕崩開玩笑,若是皇帝一死,下面的人肯定好的壞的不再遮掩了,這樣的話,忠奸一看便知。
這大概就是帝皇心術吧。
這位謀士也是想得多,可不想得多怎麽能當謀士呢,因而對康熙那邊就頗有些投鼠忌器的意味,所以就想再觀望觀望。
這一觀望就壞了。
嗯……太子爺來前線的時候,他不是一個人來的。
這裏不是說朝中重臣,還有随之而來的兵卒,而是他家太子妃也神不知鬼不覺的跟着來了。
然後吧,這兩軍作戰,可沒有說只能正大光明的來,不能使用陽謀陰謀的,不然兵法就不會那麽大行其道了。不管怎麽說,武功高手太子妃就一路如入無人之境的,來到噶爾丹的營地,直接上手把噶爾丹給幹-掉了,順帶噶爾丹親随們也沒有被拉下,其中就包括那位“清穿不造反,菊花套電鑽”的謀士。
……怎麽死的都不清楚。
等到其他人發現時,早已經晚了,而且他們的糧草也不見了。
說好的糧草靠燒呢?
這麽一來,倒是兩邊都是群龍無首,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上,然而把話不能這麽說,要知道康熙打噶爾丹,那是一個國家和一個部落在打——前面這麽一個國家和一個不落竟然打着打着膠着了,就忽略不計吧——而且康熙和噶爾丹都沒有了之後,清朝這邊還有太子爺,可噶爾丹那邊呢,他是有兒子,但他兒子不中用,更關鍵的是噶爾丹還有個野心勃勃的弟弟,做哥哥的死了後,這做弟弟不是要給哥哥報仇,而是想着怎麽瓜分哥哥的部落……這樣一來,人心其實就已經渙散了。
這說得太子爺那邊人心就不渙散一樣,到底這關系到皇位更疊,在皇位更疊面前,其他事情都不是最重要的了。
可往日裏溫和雅致的太子爺,這次異常的強硬,硬是把噶爾丹的殘餘打到跪下叫爸爸,這才班師回朝,一同被運回來的還有康熙的梓宮。
接下來,仿佛還帶着一身血腥氣的太子爺,就被簇擁着登上了禦座。
不管是從哪方面來講,皇太子都是皇朝的正統繼承人,尤其是現在皇太子仍在,而且先帝還沒有立下遺旨的前提下。
——要是康熙先前立下遺旨,而他的候選人不是太子爺,那就有趣了。
嗯……就算真的出現這種情況,太子爺也不會允許這份遺旨面世的。不過轉念想想,即便康熙有立遺旨的機會,就目前的情況來講,他如果沒有昏了頭,那麽遺旨上寫的必定還是皇太子。
如此,太子爺登基,改年號為承慶,冊封太子妃石氏為皇後。
尊坤寧宮‘赫舍裏氏’為皇太後,移居慈寧宮,寧壽宮皇太後為太皇太後,康熙後宮的妃嫔自然是各往上擡一級,從東六宮移居到西六宮——這些都是按照流程來的。
至于現如今還住在阿哥所的先帝的阿哥們,這個還不着急施恩。
只有一點,自己阿瑪做皇帝,和自己兄弟做皇帝,那必然是會有很大不同的。同理,對嫔妃們來講,自己的丈夫做皇帝,和皇後的兒子做皇帝,那簡直是太不同了。
唯一沒覺得有多大變化的,就只有從太子妃進階成皇後的韓梅梅了。
因為‘赫舍裏氏’病弱,慈寧宮還需要修繕,所以‘赫舍裏氏’就還并沒有立刻就移宮,韓梅梅也就沒有從毓慶宮搬到坤寧宮去,胤礽那邊也只是在乾清宮辦公,其餘時間還是會回到毓慶宮,甚至于他都開始考慮修繕毓慶宮了。
——毓慶宮說是東宮,其實還蠻磕碜的,真要論起占地面積的話,是不能比上乾清宮的。可乾清宮只有康熙一個人住,毓慶宮可是太子一大家子住,好吧,這裏的一大家子目前正經主子,也就只有胤礽和韓梅梅,這麽一來還算寬敞吧。
所以說,韓梅梅的日常并沒有發生很大的改變,可真是身在福中呢。
承恩公府,新封為承恩公的石文炳,剛從前院回來,和舒覺羅氏剛說了兩句話,舒覺羅氏就冷不丁來了句:“皇後娘娘她不會像先前那樣,還隔三差五的回娘家來吧?”
石文炳慢了一拍才反應過來,這‘皇後娘娘’說的是誰,可不就是他們家大格格。說來他們家大格格這頭銜變得可真夠快的,才成為太子妃沒兩年的就成為皇後娘娘了。好吧,現在不是感慨這個的時候,回到福晉說的事情上,這個就更能感慨了——
他們家大格格做太子妃那會兒頭回,就那麽理直氣壯的偷溜回來時,可把他們吓得不輕,差點以為太子妃能這麽普普通通的回娘家(其實一般的人家,嫁出去的姑娘也不能這麽隔三差五的回娘家,不然可就不會有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這句話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現在成為皇後了,這個,“應該不會吧?”
舒覺羅氏沉默良久才說:“等她有了孩子,肯定就會穩重了。”
只是現在是國喪,這國喪裏肯定是不能有孩子的,所以只能這麽先寄語着吧。
作者有話要說: 哈哈你們都沒想到吧,只能說這件事裏有太子推波助瀾的成分在,成王敗寇而已【冷漠臉】
總覺得這篇文就要完結了呢,遠目= =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