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伐陳

更新時間2012-6-20 21:01:44 字數:3297

七年後

殘陽如血,燃燒着天邊。

長江天籁急流翻湧,看不見漁舟,只聽蕭瑟的風聲,狂妄寂寞。前浪卷走了夏禹,商周,秦漢的痕跡,濤濤後浪卻又再起。

此刻天下南北對立,江南君臣同賦風雅,喜好詩樂。連夕達旦的酣歌暢飲,軍國政事,皆置不問。而北方的隋朝卻日漸強大。

某日辰時,隋文帝上朝聽政。

文武百官肅穆端敬,文帝身着赭黃文绫袍,頭戴黃金烏紗帽,腰束白玉九環帶,足登六合長靴,面容端正,龍眼生威。

長秋監總管王公公高聲道:“有本上奏,無本退朝。”

越國公楊素跨出行列,彎腰啓奏:“啓禀皇上,臣昨夜無意中發現,南方星光慘淡,寥寥無幾。而北方卻是星漢燦爛。臣以為天下萬物興衰皆應天象,故此臣特意奏明皇上。”

文帝道:“依愛卿看,這該做何解釋?”

楊素不答,忽地跪下,鄭重乞求:“微臣鬥膽,請皇上順應天意,平定江南,統一寰宇。”

一言即出,衆臣紛紛私下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卿家何出此言?朕一向愛民如子,更何況我大隋國泰民安,又何必窮兵賦武,勞民傷財。”

“陛下,陳朝文武懈體,士庶離心,從商的,耕地的,都已舉杆起義,陳朝氣數已盡,覆亡不遠,陛下不可錯失良機。”

文帝沉默不語。

突然間傻大黑粗的韓擒虎将軍扯着渾重的嗓音道:“皇上,楊大人講得太有道理了,陳叔寶這老小子早該下地獄跟閻王爺談風月去了,末将願意領兵南下,打他個落花流水,哼哼哈哈!”

Advertisement

韓擒虎敦厚老實,大而化之,一根肚腸通到底,衆人也都習以為常。

這邊話音剛落,兵部尚書段文正提出異議:“楊大人所言固然有理,但南北之間橫貫長江,江面浩瀚無比,難以捉摸,當日齊兵三次伐陳都摧敗而去,依微臣看此事應從長計異。”

韓擒虎立馬不爽的瞪直雙眼:“怎麽,段大人不相信末将的本事?”

“非也,非也,我的意思是莽撞不可為。”

“呸!”韓擒虎按捺不住粗口上陣。

“虧你還是兵部尚書,做事畏畏縮縮,一點沒有大丈夫氣慨,我看你不如絕了後路,去長秋監算了。”

段文正氣得七竅生煙,臉都灰了。他的話也招來了王公公的不滿,對他嗤之以鼻。

朝堂上頓時喧嘩起來,只有一個人昏昏欲睡,事不關已高高挂起。他就是當今的太子楊勇,他面如冠玉,身材颀長,英俊非凡。

站在他身旁的太傅劉邡忍不住推了他一下,他才擡起頭,目光迷茫的掃視衆人。楊素看在眼中,心中暗自冷笑。

文帝面上依舊是不露痕跡。楊素揣摩着文帝的心思,話鋒一轉:“江南國力衰弱,民不聊生,陛下是仁義之君又豈能視而不見,百姓無辜,為何要在水深火熱中茍延殘喘。陛下!去解救他們吧,讓他們和大隋的子民一樣豐衣足食,共同崇敬一個留名千史的好皇帝。”

文帝這才舒眉一笑:“愛卿所言即是,陳朝與我乃一衣帶水的鄰邦,天下本為一家,朕怎可貪圖安逸而置他們不顧?”

衆臣一瞧文帝的臉色,立刻齊刷刷的跪下,高聲奏請皇帝出兵江南。原來伐陳之念在文帝心中早已醞釀很久,只是他心思缜密,不願旁人參透他征服天下的野心。

楊素眼珠瞄着太子,口中又向文帝啓奏道:“陛下,伐陳事關重大,微臣以為應該派遣一名非同尋常的将帥,鼓舞軍隊士氣,助我軍飛渡天塹,勢如破竹。”

“依愛卿看,究竟何人适合?”

“那自然是年輕有為的太子殿下。”

文帝聞言望向太子,楊勇這才回過神來,卻還是一臉茫然。這個兒子是他最喜歡也最器重的一個,文帝心想,太子一直生活在宮中,養尊處優。是時候讓他出去勵煉一下,如果伐陳順利,那太子就是戰功赫赫,他日繼承大統,別人自是心悅誠服。

“勇兒,父皇想讓你當伐陳大将軍,你覺得如何?”

楊勇終于明白了,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這可不成,行軍打仗之事我是一竅不通,你們還是另選他人。”

“你```````。”文帝心裏稍稍不快,但又不能發作。只得繼續循循善誘。

“勇兒,父皇知你從未上過戰場,所以才有此決定。你是主帥,朕會讓韓擒虎将軍做你的副帥,韓将軍英勇善戰,定能助你一臂之力。”

“不成,不成,不成,戰場上血流成河,到處都是死屍。兒臣說什麽都不去!”

這下可把文帝氣得不輕,他極其看重臉面,現在太子當面駁回,叫他如何收場。

此時太子太傅見情況不妙,趕緊出來打圓場。劉邡身材矮小,略微發福,說話也是慢吞吞的:“陛下,太子殿下年紀尚輕,有怯意也在情理之中,請陛下包涵。”

“哼!”文帝陰沉着臉,霍地站起拂袖而去。

衆人面面相觑,不敢言語。

楊勇也是氣不打一處來,沖着楊素就想質問。卻被太傅牢牢按住,并示意他不可魯莽。只得眼睜睜地看着楊素大搖大擺的步出朝堂。

楊素徑直回到自己的府地,楊素是文帝是寵臣,他處事圓融,八面玲珑,深得帝心。他的府宅自然也是奢華無比。

他将朝堂之事告訴了他唯一的兒子楊玄感。楊玄感二十七八歲,相貌普通,性格卻與他爹不分伯仲。

“父親,為何要公然與太子作對?”

楊素除去朝服,接過侍女遞來的茶水,邊品邊告訴他:“玄感,為父原先根本不想與太子為敵,為父只想攀附他,日後他繼承皇位,對我自然有好處。可是劉邡那老賊和我是多年的宿敵,這幾年來他當了太子的太傅就整日在太子跟前數落我的不是。楊勇小兒不學無術,喜好女色,可對那老賊倒是言聽計從,為父三番五次向太子示好,都被他拒絕。上月初為父向皇上舉薦你當兵部侍郎,太子受劉邡唆使極力反對,此事便擱置下來。這樣下去日後恐怕很是麻煩。”

楊玄感聽得更不明白了:“那既然如此,父親這樣豈不讓關系更僵?”

楊素放下茶杯,屏退下人。

“玄感,你尚且年輕,有很多事不是你能駕馭的,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翻轉乾坤。”

“父親有何計劃?”

楊素帶着楊玄感走入一間密室,裏面的書櫃中擺放着許多書信。旁邊還有未拆封的錦盒。

楊素拿起一封書信對楊玄感說:“你可知這是何人所寫?”

楊玄感打開一看,就見一筆渾穆厚重的行書躍然紙上,再讀內容,全是對楊素敬佩崇拜的贊美之詞,落款只有兩個字:楊廣。

楊素道:“這些書信都是晉王五年來寫給為父的,這些錦盒也是他托人送的禮物。”

晉王楊廣對楊玄感來說很陌生,他也從未見過這位皇子,只聽聞他一直在關外,其中原因不得而知。

楊素便将緣由細細道來。原來,文帝年輕時很迷信一位叫無相的得道高僧,無相已有九十歲高齡,經常為文帝頌經祈福,占蔔天象。

後來獨孤皇後生下了二皇子楊廣,初時文帝對他也是十分喜愛,封為晉王,府地在晉州,離長安很近只有一天車程。因為諸皇子不滿十歲是不離開皇宮的,所以楊廣一直生活在宮中。

殊不知,太子五歲時突然得了一場怪病,群醫束手無策。眼看太子就要撐不住時,無相對文帝說,是晉王楊廣與太子相生相克,如果不讓晉王遠離太子,太子就會斃命。

文帝那時急火攻心,為保太子命人速将晉王送至晉州。可無相說,晉州與皇城相隔太近,晉王的戾氣仍會傷及太子,最好是把他遣送到關外,而且永遠不要回來。

當時晉王剛滿三歲,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娃娃,皇後于心不忍,怎麽也不願意。就在那天夜裏,太子病情加重,高燒不退,連氣息也越來越微弱。文帝一咬牙,立即下诏,将晉王托付給振守邊關的賀若弼,随行侍女嬷嬷數十人。就這樣年幼的楊廣離開了京城。

奇的是,楊廣剛走,太子便康複了,沒幾天便生龍活虎。從此文帝對無相更是深信不疑。可憐楊廣雖為晉王,他自己的王府卻是一天也沒有呆過。

最重要的是,無相圓寂前更是千叮咛萬囑咐,晉王不能回朝,否則會給大隋江山帶來滅頂之災。再後來獨孤皇後又陸續生下幾名皇子,大家慢慢對這個在關外的郡王都淡忘了。

楊玄感聽完後便問:“他是何時給父親寫信的?”

楊素答道:“五年前,算算他那時也只有十三歲,這般小兒便懂得拉攏權臣,實在罕見。不過為父當時對他不屑一顧,信件也是棄在一旁不與理會。可他還是一如既往,并時不時附上禮物。近兩年來為父受到太子的排擠冷落,心緒煩悶便拆開了信件,一讀之下卻是驚為天人。字裏行間雖全是溢美之詞,卻顯出書寫之人極高的文學造詣。我便提筆回信,幾個來回下來,為父發現楊廣喜歡讀書,對天文,地理,術數甚至方藥無不通曉,是個難得一見的人才。”

“極便楊廣再有才,卻不受寵愛又有何用?”

“所以為父才會公然挑釁太子,讓皇帝瞧瞧他這個兒子有多不中用。”

“父親是想```````。”

“李---代----桃----疆,”楊素緩緩吐出四個字,卻像費了很大的勁。

楊玄感有些遲疑:“如今太子正當寵,要拉下他談何容易。”

“此事的确風險極大,為父也是背水一戰,适逢伐陳,機會難得,為父說什麽也要拉晉王上位。”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