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學習這件小事

嗨!早上好啊!起床後聽到外面在下雨,涼飕飕的,不知道你那邊天氣如何。

昨天菜菜問我,“怎麽感覺你的高中只有情~情~愛~愛~”

我說,“那不是。我初中和大學也是。只有情~情~愛~愛~”

然後還補了一刀,“學習還一流。”

菜菜,“……!無話可說!太閑了。”

我:“又沒耽誤事兒,我大學也是第一名。現在讀數學,均分還是HD。”

菜菜:“嗚嗚嗚,別說了。”

其實都是開玩笑的。這世上哪裏有天上掉餡餅這種好事。這世道就是,努力了不一定有收獲,不努力一定什麽都沒有。很多時候,付出和回報完全不成正比,就好比說寫給你的信,寫上一百萬字也不會有回音。

都很正常。

但是,學習和減肥這兩件事,是少有的,付出和回報呈一定程度上的非線性正相關關系的。也許不是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絕對是,一旦用對了方法,并一直堅持努力的話,一定會有量變引起質變的一天。

雖然說,以現在講故事的敘述角度,會有人誤會,難道學霸的世界就是談情說愛上重點嗎?

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我現在說起來的片段,只是在漫長枯燥的學習生涯中偶爾翻起的小浪花。而且很多當時正在發生着的事情,我并不知情,也是後來才慢慢了解到的。

我和南瓜感慨,“我當時真是一心撲在學習上。”

南瓜微笑臉:“了不起,一心撲在學習上,還能撩一圈。”

我謙虛道:“過獎過獎。劃船不用槳,全靠浪~”

好吧,我想說的是,漫長的學生生涯,我愛的最深,對我最好的,不是人,是學習。

Advertisement

學習:“你說誰不是人?”

小學的時候,最怕的就是每篇課文後面的“請全文背誦”這五個大字。現在想到還心有餘悸。那時候總要有家庭作業,要家長簽字,第二天老師要檢查。

真是噩夢。

媽媽那時對我要求非常嚴格,每次背誦課文,只要哪裏漏掉一句話,背錯一個字或者語氣稍有停頓遲疑,立馬打手心,要求從頭背起。

我現在還能想起來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還有葉聖陶的《瀑布》,“還沒看見瀑布,先聽見瀑布的聲音,好像疊疊的浪湧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還有最魔性的馮骥才的散文,開頭第一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真的,直到今天,我說到“真好”這兩個字,還會不由自主條件反射的加一句“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

魔怔吧,都是血和淚的教訓。現在想起,手心還隐隐作痛。

不過後來和大豬蹄子聊到的時候,我跟他提起自己有一種超能力,就是說我小時候背書的時候,其實不是在背,而是在對着腦海裏的畫面念。我能完整的回想起課文對應那頁的插圖,注釋和頁碼。就好像有一張照片在自己腦海裏,我要做的就是努力看清上面字,然後轉化語言,一句一句念給媽媽聽。有的時候忘詞或者背錯,是因為腦海裏對應的那部分文字有點模糊,看不清楚。

大豬蹄子說,“這難道是傳說中的photographic memory?”我被唬了一下,暗道,自己難不成是個天才?這種想法在看了卷福《神探夏洛克》裏面的“mind palace”後就徹底偃旗息鼓。

不過我的記性确實很好,我能回憶起很多無關緊要的細節。時隔多年,依然清晰。我記得媽媽第一次扇我巴掌時,餐桌上放着的燒雞和電視裏播放着的《還珠格格》。我記得高中時,你和我僅有的幾次對話,你穿的分別是純藍色帽衫,紅色的中間帶閃電圖案的T恤和米色的翻毛夾克。

我還擁有另外一項不值一提的超能力。就是認真想的話,我可以在腦海裏還原之前沒有在意的聽到的聲音。不過這個是超短期的對聲音的記憶和還原。時間長了就沒用了。

初中有一次上課走神,老師叫我起來回答問題,就說,“鱿鱿鱿,你複述一下我剛才講了什麽?”我根本沒有過腦子的聽,但是他剛才說過的話畢竟經過了耳朵,我能聽到錄音機回放一樣的聲音,還有抑揚頓挫的語調。我就把老師剛說的一段話複述了一遍。老師有點意外,覺得冤枉了我,語氣緩和,說,“沒事了,鱿鱿鱿,你坐下吧。”

之前提到的保送生考試,我也是雖然完全跟不上聽力的節奏。但是聽力過後我再去看題目,還是能還原出一些細節,誤打誤撞通過了考試。

這些都是些小聰明,保持高分絕對不是一時的運氣可以解釋的。

學習是靠經年累月的積累,持之以恒的決心和精益求精追刨根問底的勁頭。

你曾經跟我形容過的你的學習秘訣,就是鑽牛角尖。一道競賽題,別人做一個小時做不出來就放棄了,你可以研究三天,甚至一星期。有的時候睡着了也在想,突然靈光乍現,立即醒過來,記在小本本上。

你說你很會“反刍”,發現有價值有營養的東西後,都會做很長時間的反思。你生活中那麽佛系,從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困擾。但是對待學習,卻像是對待精确到克的化學實驗,處處較真。

你說你感興趣的不是題目本身,也不是單純的去尋找答案,你看重的是隐藏在背後的思維方式。你喜歡數學家的傳奇故事,跟我講過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歐幾裏得,阿基米德和丢番圖。講過近代的笛卡爾,牛頓,歐拉,高斯和伽羅瓦。你評價道,“他們之中,有天才,也有凡人,有的生前就極富盛名,有的死後才為人們所知。但相同的是,他們一刻也沒有浪費自己的時間,都為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奮戰到了最後一刻。”

我看着你的意氣風發,覺得熱血沸騰。我在心中默默祈禱,希望這份少年心氣永遠不要受到打擊,希望你可以得償所願,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并且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你的表述很理科,我是贊同的,但是我對學習這件事情的理解,要更加文藝和抽象一點。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裏面有形容冬天,用到“水落而石出”五個字。我覺得用來形容學習上的頓悟,非常恰切。不管是歷史,數學還是物理,才開始看的時候,可能覺得知識龐雜,線索混亂,一籌莫展。但是只要耐下性子,一點點去了解。慢慢就會找準脈絡,删繁就簡,去僞存真。某一瞬間,突然白光一閃,恍然大悟。只覺得如庖丁解牛般暢快淋漓。所有的真相都會一一浮出水面。

我後來去讀法語學翻譯,才開始學得非常痛苦,覺得完全不是我喜歡或是擅長的領域,但一直也沒有放棄努力,慢慢地也發現了法語的魅力:嚴謹又浪漫,最精确的敘述和最動人的情感。

我跟你說,我覺得語言也是這麽回事兒。我那時堅信,每個詞語都有自己特定的非常精準的內涵和外延,每個單詞排列組成句子,句子聯系起來形成段落,段落與段落銜接後組成文章,同樣的事件,經不同人的描述,都會帶有不同的色彩。好的作者應該是遣詞造句,行文布局都有自己的考慮。

我跟你說過,這個世界的構造真是奇妙。就拿不同的語種來舉例,人類被地理環境分割,在互相未通有無的時候各自獨立的發展出語言系統。語言與語言之前,本應像是漂浮在海水裏的島嶼,各自孤立,保持神秘。不知道是誰,通過什麽樣的方式,竟是建立了文化溝通的橋梁,讓不同語言的人可以得以溝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翻譯。

更加神奇的是,人類處于不同的文化和環境中,發展出了截然不同的文字,但不同語言之間,竟有着驚人的相似性。我們對同樣的事情的描述,竟會用極其類似的比喻和表達。當然有差異性,但是這其中的共通之處,會讓人由衷地感到驚嘆!

我們如此的不同,我們原來一摸一樣。

我覺得翻譯家是很偉大又值得尊重的職業。同聲傳譯要做到迅速反應,了解雙方的文化差異,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的還原講話人的意圖,還要顧及聽衆的接受程度,補充缺失的文化層面。筆譯不是工匠式的雕刻,不是直白的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簡單對應。翻譯是一次再創造。好的譯者會在原著和譯文中間找到一種平衡,要能看到作品的美,忠于它的美,并且精準地進行表達。譯者應該是原著最忠實的粉絲。

一個優秀的作者和譯者的相遇,碰撞出激情的火花,才能最大程度地傳播和弘揚作品的精髓。

就像我之前形容的“水落而石出”,我知道這世上沒有完美的最佳的翻譯,但我相信,會有傳神的表達和細致的刻畫,譯者會以自己的思考和領悟架起一座橋,跨過文化間看不見的溝壑,隔着漫長的時間,越過千山萬水,向我們傳達同樣的感動。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