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三國時期功高蓋主的人

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将,廬江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随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将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衆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年僅36歲。

他的“功”究竟有多高?要知道吳國的版圖是怎麽來的,在孫策平定江東的過程中,周瑜可以說是首席功臣。孫策死後,周瑜成為托孤重臣之一。其後,周瑜又勸主送質,從而在以後曹操南下時沒有後顧之憂。而在曹操真正南下時,周瑜又成功的打贏了流傳千古的赤壁之戰。然後,周瑜又拼死取下了南郡。這些功勞,也就是孫權後來說的“非周公瑾,孤不帝也”的原因。

雖然說周瑜的死使吳國失去了奪取西川的機會,但是對于周瑜個人來講,這可能真是幸運的。姑且不論周瑜是否真能取下西川,就算是取下了,真正實現了“二分天下”,那麽周瑜的結局會是什麽呢?一旦周瑜坐陣CD,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三氣周瑜”的情況可能真就要實現了,可能還遠不止三氣,只不過這個“氣”的主語并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如果周瑜也能像陸遜那樣活上六七十歲,可能真的就會被活活氣死。但“幸運”的是,周瑜在取蜀的路上死去了。“天妒英才”的周瑜,雖然留下了遺憾,但卻使他的人生變得完美起來。

孫策:公瑾英隽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吾得卿,諧也。

孫權: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呂蒙)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

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陳壽: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于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實奇才也。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人,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谥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逝世。

劉禪“手下”的諸葛亮和劉協“手下”的曹操多少有相同之處。不過要論起“震主”來,恐怕連曹操都要望塵不及。據說漢獻帝有一次對曹操說過一句話,說“我要是阻礙了您的事業,那您就直接把我殺掉得了”,曹操聽後立即是汗流浃背,從此後再不入朝見君。而諸葛亮則不然,他往朝堂上一站,劉禪在後面就不知道是怎麽坐住的。

諸葛亮有一次在朝堂上大罵宦官,吓得劉禪也只能跟着點頭。《出師表》就是諸葛亮震主的“罪證”。在這篇流傳千古的文章中,諸葛亮完全是以一種老子教訓兒子的口吻出現的,他還真把自己當成周公了。當然諸葛亮的聰明之處就在于,他以“鞠躬盡瘁”代替了“功高震主”。其實諸葛亮的“功”還得不到完全“震主”的時候,他的北伐并沒有成功。只是他的權力已經威懾到了劉禪,但是他卻依舊做着臣子而沒有選擇跟進一步。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孫權: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無以遠過。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堕吾畫中,破之必矣。

陳壽: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僞不齒;終于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欤!

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将軍、丞相。世代為江東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一戰成名。夷陵之戰也成為戰争史上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以後陸遜在東吳出将入相。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孫和而累受孫權責罰,憂憤而死,葬于蘇州,至今蘇州有地名陸墓。

但他實在是不比周瑜幸運,因為他撫佐的孫權是後期的孫權,而周瑜撫佐的則是剛剛繼位的孫權。陸遜在彜陵之戰後,就一直坐陣荊州。陸遜在練兵上也是完全的軍事家,荊州之兵無有不精者。但是,就是因為陸遜在荊州表現得太出色了,使得荊州就有了“只知陸伯言,不知孫仲謀”的情況。這些情況在頭幾年也就算了,但是随着孫權的稱帝,這一切就都變了。

而且更為關鍵的是,陸遜的妻子是孫策之女,而孫權對孫策的後人一向都有戒心。而陸遜又長年統兵在外,萬一他一造起反來……此時的孫權疑心很重,于是一幕“三氣陸遜”的表演開始了。最終陸遜被活活氣死在一個所謂的“二十條罪狀”上,雖然說後來陸抗完全反駁了這“十十條罪狀”,使得孫權不得不為陸遜守靈。但是一切都遲了;

孫權: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孤與君分義特異,榮戚實同,來表雲不敢随衆容身茍免,此實甘心所望於君也,伯言常長於計校,恐此一事小短也。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

劉備:“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陳壽: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及遜忠誠懇至,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矣。抗貞亮籌幹,鹹有父風,奕世載美,具體而微,可謂克構者哉!

司馬氏

河內人司馬防,為諸生世家,有子八人,當時號稱「八達」。司馬氏的首領司馬懿是司馬防的第二子。曾祖西漢司馬鈞,父司馬儁曾為颍川太守。司馬防本人歷任洛陽令和京兆尹,曾推薦少年的曹操為洛陽北都尉。

曹叡臨終時,令時年60歲的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佐曹芳。司馬懿官都督中外諸軍,正式掌有兵權。景初三年(239年)曹芳即位,曹爽排斥司馬懿,在政治上發動正始改革,司馬懿被逼沉寂政壇數年。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見曹爽以為年屆70歲的他無力反撲,遂發動政變(高平陵事變),曹爽被迫放下軍政兩權,其後曹爽更被冠以謀反之罪被處決。由於曹芳年齡尚幼,根本無法執政,而司馬懿是曹叡指明的輔助皇帝的人,即是司馬懿控制魏國的實權。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成為撫軍大将軍,執掌魏國軍政大權,252年升為大将軍。

司馬昭死後,司馬炎承繼魏國實權。但由於魏皇帝已經無權,形同裝飾品,司馬炎無專權的必要,同年逼魏皇帝退位,建立晉朝。

有人說是諸葛亮的北伐加強了司馬氏的兵權,這話當然對,但是要明白,兵權的加強離代魏稱帝還差得很遠。諸葛亮死時,司馬懿手裏确實握有重兵,但此時的魏國的兵馬并非是全部在此。在吳蜀同盟以後,魏國就要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西面先有曹真,後有司馬懿;東線則是由滿寵、文聘等人把守。由于演義中以蜀魏為主,所以東線這一邊就沒有什麽描寫,這也使得滿寵、文聘等将領不被後人重視,其實這些人都是一代名将,完全能坐鎮一方。

司馬氏在當時還根本不具備代魏的程度。正是因為曹爽的惡行,使得曹氏大失人心;而司馬氏在這一時期則正在悄然倔起,曹氏此時攏絡的都是像何晏這種公子哥型的人物,而司馬氏集團中則是人才濟濟。

加之司馬懿誅殺王淩、令孤愚,司馬師誅殺文欽、毋丘儉,司馬昭誅殺諸葛誕,司馬氏的江山就算是坐定了。因此,司馬氏的成功,諸葛亮固然有因素,但真正成功的原因則是曹氏的沒落。

司馬懿;

曹操:“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曹叡:“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吾得司馬懿二人,複何憂哉!

曹芳:“太尉體道正直,盡忠三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

孫權:“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

司馬師;

何晏: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

毌丘儉:師為大臣,當除國難,又為人子,當卒父業。哀聲未絕而便罷息,為臣不忠,為子不孝。

文欽:司馬師滔天作逆,廢害二主,辛、癸、高、莽,惡不足喻。

司馬昭;

毌丘儉、文欽:忠肅寬明,樂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誠為國。

曹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羊祜:“先帝順天應時,西平巴、蜀,南和吳會,海內得以休息,兆庶有樂安之心。而吳複背信,使邊事更興。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由人而成,不一大舉掃滅,則役無時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勳,成無為之化也。”

司馬炎;

曹毗:于穆武皇,允龔欽明。應期登禪,龍飛紫庭。百揆時序,聽斷以情。殊域既賓,僞吳亦平。晨流甘露,宵映朗星。野有擊壤,路垂頌聲。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