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李四光老人下
話說回來長沙不要我們也就算了,長沙失守的如此迅捷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薛岳認為自己的“天爐戰法”所向無敵,第三次會戰後甚至向蔣介石保證,鬼子總有萬般變化也逃不出“天爐戰法”的法網,最後呢?指派親信去守長沙。你覺得這裏面沒有原由?守備長沙的是第四軍不是一般的部隊,那可以說是響當當的精銳部隊,在整個抗日史上也是獨具一格的。遺憾的是此次日軍攻勢非同尋常,第四軍成了薛岳此次疏忽大意的最大替罪羊。關于這次日本的發動作戰我還要和你們科普下,不然有些事情你們會聽不懂的特別是之後那幾個老東西,只知道打仗根本就不知道這些。對于這其中大背景,特別是當時別的戰區等等。
二戰末期反法西斯聯盟已經勝利在望,日本高級将領也知道這一點特別是在太平洋戰場的失利使得原有就不富裕的資源線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日本是個資源匮乏的國家這一點你們應該了解。經過細致思考,日本人狂妄的想到打通大陸交通線即朝鮮直達印度支那的運輸,以此來延續本國戰争機器運作。
為貫徹這一目标随即發動了八年抗戰以來的最大規模的戰争動員,即“一號作戰”。從名稱上看就能明白其重要性,為切實履行“一號作戰”的執行甚至将派往太平洋的部隊收攏回來,同時在本國做了很大工作,急調衆多橋梁 路基 鐵路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
一號作戰的主體,日本人将它分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打通,河南的平漢線,湖南的粵漢鐵路中段以及廣西會戰的湘桂線和粵漢線南段,至此将自北到南的鐵路連成一片。為貫徹一號作戰的部署,日本投入了侵華戰争以來最大的兵力共計51萬人,火炮1500 坦克800輛 汽車15500輛等等。我說這些你能明白吧,那時的中國可真沒有見過這麽大的态勢。特別是在1944年那會所有人都認為日本不會再發動類似武漢會戰這樣大規模的戰鬥,進而不難看出日本在孤注一擲。更別說武漢會戰耗費了一百多萬國軍組織防禦的僅僅是二十五萬日軍。
日本人是很很狂妄的,抗戰以來一直如此。此番計劃也能看出,一旦一號作戰開始實施,那麽自北向南中國廣闊的大地将戰火連連。更可怕的是一旦一號作戰成功實施,那麽中國将會被一分為二。
我這樣說可不是為了吓你,偌大的中國将會被一分為二。同時翻開地圖你們就會發現不光光是中國,自新加波貫穿馬來半島,途徑泰國曼谷北上越南北部入中國邊境鎮南關,再自南寧至柳州,在短暫的汽車中轉後以柳州的鐵路貫穿整個中國直達朝鮮南段釜山!簡單的說,自新加坡至東京出了朝鮮海峽短途海運外皆可用于陸運交通。
我特別指名一下,不要用中國戰場與歐洲戰場作比較,那些動辄上百萬人的大軍團作戰,至少在抗戰時期的中國根本不可能。想想武漢會戰的規模你就知道,國軍用一百多萬人的兵力才在日軍25萬人進攻下從容“讓出”武漢,想想之前的戰鬥,唉,那時的戰鬥打的實在是窩火又憋屈。
現在想想日軍集合51萬人需要多少人才能圍堵?說出來這些數據簡直吓人,當然戰争的事情也不能僅僅用這些測算。戰鬥分成數個波次,作為當時戰鬥的第一部分,豫中會戰,日軍投入了五個師團 五個旅團 共計15萬人由華北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分三路向豫中地區的平漢鐵路而來。中國這邊則是河南地區隸屬第一戰區投入八個集團軍一個兵團共計17個軍40萬人于黃河南岸抗擊日軍,其司令官蔣鼎文,副司令官湯恩伯,兩人號稱當時的中原王。
李四光說完話,臉上流露出不易察覺的笑,那是種很勉強的苦笑。
“你們猜猜看,40對15的結果是什麽?”
“輸了”
“為什麽怎麽肯定?”
“既然一號作戰是分三個部分,而作為第一部分的豫中會戰不成功的話,那麽第二部分湖南會戰就不會開始,這第二部分其實就是長衡會戰,也就是長沙和衡陽保衛戰。”
李四光贊許的看着我,随即沉默了一會。
“4.18~5.25這37天裏,日本軍隊一路高歌猛進就像是…,與之相對的是中國軍隊的喪師失地,一路潰退被日軍追着一直打到了洛陽,直至洛陽的淪陷。會戰期間丢失城市共計38座,河南境內到處都是奔波的難民與潰敗的軍人。這樣直接點說吧,日軍5天拿下鄭州,3天占領洛陽,緊接着一路南下的勢頭。占據了浏陽 長沙 株洲直至衡陽,這些當然是是後話,卻也不難看出日本人的勢頭迅猛。第一部分豫中會戰的成功,日軍士氣高漲,緊接着發動了湖南會戰,也就是薛岳自信的長沙會戰。
其實作為一個中國将領,薛岳在抗擊反抗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他的“天爐戰法”确實有着其獨到的地方,可墨守成規的他根本沒有發現,日本人對拿下長沙和衡陽的決心。他甚至自信到覺得長沙比衡陽更值得堅守,但如果說長沙真的能守住那倒沒什麽。
Advertisement
只是僅僅
三天
三天啊
這個時間出乎了所有人意料,以往牢不可破的英雄之城長沙,即便不計也該多守上幾天。三天給衡陽準備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少到第三師還沒歸建時,日軍就已經到達了衡陽外圍,那不能用時間緊迫來形容了!
當時擺在所有人面前的一個重大難題就是兵力對比的懸殊,據悉進攻長沙雖有三個師團的番號,但兵力只有兩萬。可其三天就拿下了齊裝滿員武裝到牙齒的第四軍,更不要說殘缺的第十軍。再加上衡陽原有的防禦工事是為三個軍準備的,此刻增援來不及的情況下,衡陽只有不到五個團的兵力(第三師三個團暫未歸),這點兵力正常情況下根本守不住。
按照當時人的推算,面對敵人兩個師團四萬多人的進攻,以當時的中日戰損比保守估值起碼需要八到十二萬人才能守住,現如今城中不到一萬人的兵力,我們守個什麽城?第四次長沙保衛戰的例子活生生的擺在那,你知道第四軍吧,北伐時期就是一只光榮之軍,葉挺就是從第四軍出來的。
此次進攻衡陽的是日軍第十一軍,作為日本在中國境內唯一的野戰攻擊軍,此次湖南會戰特意加強了兵力使其達到了八個師團的兵力,其中的第3 13 116師團向來是日軍的精銳野戰師團,另68師團還專門受過城市攻防戰訓練專門為了長沙和衡陽這樣的城市而來。長沙即将攻陷之際,當時日軍總指揮橫山勇命令基本沒有參戰的68與116師團直接轉向南下,他此舉要的就是要一個措手不及。這次來犯的68和116由于之前沒有參戰進而戰力極強,可謂是來勢洶洶,如何擋住他是那時我們第十軍最大的困難。”
“那為何薛岳司令不讓第三師歸建?”我提問道
“薛岳,哎,誰知道他在想什麽。至少我不覺得他有什麽更好的部署,也許是想要真正意義上的肢解第十軍罷了。”
“肢解第十軍?”我甚至有些詫異
“是啊,第三師作為第十軍的主力師,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之前撥給27軍。作為補償将新19師作為補充,懂嗎,以次充好。但在6月13日新19師又被調往全州,同時還命令預十師進至湘潭,之後在方軍長竭力阻攔之下才被調回。在此之前衡陽城剩下的僅僅只有190師(只有一個整編團,另兩個為空架子)和不受第十軍管轄的暫54師(拱衛機場,兵力一個團)想想看,如果第四次長沙會戰守住了,第十軍将會是怎樣的結果?”
我眉頭跳動卻沒有詢問。
“并且這也不是薛岳第一次怎麽幹過,第四次長沙會戰之前也就是常德會戰中,我們第十軍接連突破日軍包圍圈解救五十七師的友軍,這個過程中薛岳利用自己地區司令長官的權限越級調離190師,使得第十軍的左翼瞬間暴露在了日軍面前,這次戰鬥雖然成功的解救了部分五十七師的官兵,卻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說句不好聽的就是用一整個預十師換了一百來個五十七師友軍的命,這裏面當然有五十七師師長,只是随着常德的失守使得第十軍的解圍失去了意義。死的人也算是白死了,功績什麽的都成了笑話。
此次解圍部署中根據第3師能攻、第190師能守、預備第10師則是攻守兼備的特性。進而軍長利用各師的特點,以第三師為先鋒,預十師為中部,190師則作為後撤屏障保證撤退路線。
戰鬥開始後薛岳的調令使得原有的部署出現了巨大縫隙,據聽說作為中部攻堅的預十師,戰至最後師長孫明瑾 師參謀處長 陳飛龍 接連陣亡,副師長兼28團團長的的葛先才重傷,預十師基本算是打光了。說真的我不知道當時的戰況,因為我就是190師的一員。事後知道結果的我們格外的憤怒,看着第十軍友軍兩個師傷亡慘重更是怒不可遏。随後就是你們看到的,我們軍長直接被撤職查辦。這在當時不得不說是轟動的,連續兩任軍長非戰事不利而被撤職查辦。
對于一個軍來說,這簡直是侮辱。”
“是什麽原因呢?”我問道,對于這樣奇特的趣聞難免想要八卦一下。
“不是太明白,如果說真要找出點什麽。那只能說當時的方先覺有些太年輕了,或者說有些沖動了。首先方先覺的想法很獨特并且對于自己認準的事情很獨斷,這有什麽?但凡成大事的有幾個墨守成規的?聽說在戰鬥中因為他的獨斷,方先覺多次頂撞薛岳,對于他的某些命令感覺不合理的就會否決。當然也有人說,薛岳是為了架空方先覺的權利所以不斷的撤換他身邊的人,方先覺也明白所以作為反制,他會再把那些薛岳調來的人再以各種理由撤換。明面上當然沒有特別誇張的那種,暗地裏全體官兵還是能感覺到他兩隐隐的對決之勢。
方軍長的這種做法我們第十軍的全體官兵十分認同,并且也不是第一次了。第三次長沙保衛戰即将打響之際,薛岳厚着臉皮找被撤職的李玉堂軍長,李軍長當然不理他以被撤職為由請他另請高就指揮第十軍,但在當時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形勢不比衡陽會戰好多少,那些高級将領一個個也不比陳素農笨,沒人來接這個攤子,進而沒辦法找蔣介石。據說最後還是蔣介石親自打來電話詢問複職事宜這才回歸正統,說到這我還是很振奮的,哪怕是第十軍的士兵也能感受到薛岳那漲紅的老臉有多好看。方先覺應該是受到了前任軍長的影響,加之又與李軍長有了同樣的遭遇,進而我們都很支持他。
只是這樣的結果是我不能接受,我們第十軍就是一個整體,在經歷了第三次長沙會戰和常德會戰後,我們總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個被斷了頭的老虎,只有在需要被使用時才會被接回來,想想老軍長李玉堂,繼任者方先覺,這都這算什麽?”
李四光說到這,情緒有些激動的咳嗽起來。
“我是190師的570團的士兵,常德會戰後我們師另外兩個團除留下班長以上軍官,所有兵員全部補充到第三師和預十師裏以補充戰時損耗。我明白軍長到時的心情,也為自己沒有參加那場戰鬥而羞愧。因此我們190師在衡陽保衛戰打響時,三個團只有570團是滿編,其他568 569團只有班長以上幹部沒有一個士兵。作為後調師本打算去後方今江西省吉安泰和縣一帶接受新兵,用兵之際方軍長便把190師留下了。
命令下達後大家都有些詫異,我甚至在想568 569 團兩個空架子怎麽打?難不成讓團長指揮三個營長加上十幾個連長幾十個排長組成一個“加強連”和日本人幹?呵呵,抱歉讓你看笑話了,雖然最後,方軍長還是給其補充了适當的軍力以至于不那麽寒蟬。 ”
“加強連?”
“是啊,一般情況下來說,一個團有三個營,一個營有三個連,特殊的火力兵種和後勤等根據每個師具體情況算,所以我特指突擊兵力就是上戰場沖鋒的那種。
由于兵力不足的關系實在沒有多少兵力去補充這兩個團,到最後,568 569 團也就各補充了一個營的兵力,每個團另外兩個營也就補充了一個連維持番號運作。在那時我們還戲稱“568 569 (團)兩加強連”來了”
李四光說完話微微笑了,雖然是苦笑,這也是交流至今唯一輕松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