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燕啄皇孫

這樣來說,裴炎他謀不謀反并不重要——或許他根本沒有謀反,栗太後需要的只是一個理由而已,裴炎一死,當初為裴炎說話的文官武将就紛紛倒黴全部被貶到地方,有些人很快就死去了,文臣這裏個個噤若寒蟬不敢出聲。

而等到揚州叛亂徹底被平息,栗太後才謹慎下令讓使者騎匹快馬去突厥前線殺掉大将程務廷。程務廷是個有功于栗太後的人,當初李敏下馬就是栗太後聯合大臣裴炎,裴炎又把程務廷這個羽林将軍拉上才安安全全順順利利的把李敏拉下來,突厥進犯程務廷又對維護後唐邊疆和平有功,是一員猛将,可是——程務廷也是裴炎的好朋友啊,裴炎锒铛入獄之時程務廷不遠萬裏寫了信給裴炎鳴冤叫屈,栗太後手裏的這封信就相當于程務廷他自己在栗太後的心裏給他判了死刑啊。

栗太後向來不會心慈手軟,自然也不會放過程務廷。接着栗太後把所有大臣過篩子過籮把她插頭看不順眼的大臣全部拉下馬,文官就說他勾結裴炎,武将就說他勾結程務廷,肅清了朝廷中所有反對她的聲音。

栗太後經過這件事,不由得回想起來從前的艱難曲折這一年的驚濤駭浪,不由得怒從心頭生,随後召集大臣在紫宸殿訓話,栗太後說道:“我追随高宗大帝二十餘年,沒少為天下人操心啊,你們這些人的富貴不是我給你們的嗎?天下百姓安居樂業不是拜我所賜嗎?可你們看看,揚州叛亂從你們而起,裴炎逼宮那更是從你們當中出來的,你們當真就這麽容不下我嗎!當真對我如此負心!”

面對當政多年的栗太後滿臉怒容的呵斥,群臣紛紛噤若寒蟬,栗太後接着發飙,說道:“卿輩有授以老臣,倔強頑質過裴炎者乎?有将門貴胄能糾合亡命過徐敬業【注】者乎?有手握重兵攻戰必勝過程務廷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我我能戮之,卿等有能過此三人當即為之,不然須革心侍我,無為天下孝。”

大臣們聽完烏壓壓全部跪下,道:“臣等,必定以太後馬首是瞻!”

光宅二年,一塊普通的白石頭,上書八個大字:“聖母臨人,永昌帝業。”這塊石頭是雍州人氏唐同泰獻上來的一塊“寶石”。唐同泰自言“寶石”打撈自洛水,因為有“河出圖洛出書”,這塊寶石一問世就立刻引起了轟動了——此乃祥瑞,只有聖人出現才會有這樣天大的祥瑞啊。大臣們看了這麽一塊的寶石,趕緊就湊上去拍栗太後的馬屁去了,分分說道:“此乃是洛出書,可是天大的祥瑞啊,這真是上天在褒獎太後娘娘您啊,您皇業高于補天,母德高于沛地呀!”把個栗太後捧得無邊無際,又說她是“乾坤合德”,把“皇帝”和“聖母”給有才的結合到了一起。

又有更甚者道:“此祥瑞非一般祥瑞可比,此祥瑞那是一套一套的:首先寶石是個祥瑞,可這獻寶石的人也是個祥瑞——唐同泰,後唐會繁強開泰呀,這獻寶石的人的出身也是個祥瑞呀——雍州永安人,這個雍州永安不就和永昌帝業四個字遙遙呼應嗎?所以這是祥瑞裏套着祥瑞啊,是大祥瑞!”

可是雖然這個寶石祥瑞鬧得轟轟烈烈,可仍然有人懷疑怎麽會這麽巧——一個祥瑞已經是難得更何況這還套娃娃似的套起來了。

很可惜的是,這個的确是僞造的。那麽是誰僞造的呢?——栗承嗣,栗太後的侄子。這個栗承嗣找來一塊兒白色石頭,用鐵器鑿出“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字,用紫紅色礦物磨了粉填充到裏面去這個寶石也就新鮮出爐了,接着就把這個石頭給扔到了洛水裏,更為可惜的是——唐同泰這個名字以及他的雍州永安人氏的籍貫也是栗承嗣一手捏造出來的。

栗太後自然不會管這個是真的假的,她現在要好好利用這塊石頭——是祥瑞。大臣們誇贊說這個寶石是祥瑞,栗太後大言不慚的受了下來,給它起名為“寶圖”,後來又改名成為“天授寶圖”。大臣們誇贊栗太後的成就,說她“乾坤合德”是聖母又是皇帝,栗太後便給自己加了封號“聖母神皇”!這個多可笑,哪裏有統治者自己給自己加封號的呀,況且——當時的皇帝李沐可還好好的活着呢,雖然說是被軟禁但好歹還在位呢。

栗太後是要做大事的,自然不會計較別人怎麽說這件事,接着她又做了一件事:她借用天降祥瑞為由,要親臨洛水感謝上天對自己的獎賞。

随後要在一座“明堂”裏頭祭祀。

第三十二條 燕啄皇孫(2)

栗太後要去親臨洛水祭祀上天,便要求所有的州郡領導人、李氏皇族以及所有的外戚通通都要參加。為了他們能趕上洛水祭祀,栗太後下令要求他們在祭洛水前十天全部到達洛陽待命。自然官員和外戚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就出現在李氏皇族之中——他們認為,栗太後叫他們去洛陽并不是讓他們參加洛水祭祀的,而是用他們的頭來祭祀洛水的!

這可了不得!李氏皇族們便又一致認為這是栗太後開始下手剪除宗室實力,減弱對她自己登基的威脅。如此一來皇族之中便覺得伸頭是一死縮頭也是一起不如造反吧,在李氏皇族之中便有反心,他們便有意推舉李氏族人當中名望能力都好的來擔任造反的首領。第一號人物是太祖之子韓王李元加,這個人號稱神童,相傳可以同時左手畫圓,右手畫方,目數群羊,口誦經史,兼成四十字詩,而且足書五言絕句,六件事一起完成,所以在皇室之中名譽很高。第二號人物,是太宗之子越王李真,李真雖然學問不如李元加但以才幹著稱。當初高宗初逝栗太後便給他們都升了官借此安撫李氏皇族,對他們也是十分的好呀。

李元加腦子好,他們想發動群衆發動李氏皇族,李元加便自己想道:“可以用恐吓的辦法,我們李氏雖然如今舉步維艱,可并沒有到要逼宮造反的地步,如果我們說輕了唯恐沒人應和我們,所以我們應該這樣做。”下定了主意,李元加就讓兒子李譔給李真寫了封信。

“內人病漸重,恐需早療,若至今冬,恐成痼疾,及早下手,仍速相報。”

這是一封家書,內人即妻子,是說我的妻子重病,如果不趕緊治療拖到今年冬天的話,那病就治不好了,你看到了就給我個回話。可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之後,這封書的意義可就全變了——內人,不是指妻子,而是指身居大內的栗太後啊:這個栗太後現在有病,想幹掉我們,。想要除掉我們的心越來越重越來越急,如果我們不盡早動手給她治治病,給她控制住,那等到今天冬天就是她召集我們去洛陽的日子可就遲了,你看了就給我回封信。

李真回了封信溝通好了,就由李元加給宗室各個王爺傳話說:“栗氏想趁着封祀洛水寶圖一事來把召集到洛陽,如果我們真的去了那個就是有去無回,大家都會沒命回來了呀!所以,既然伸頭縮頭都是一刀,我們何不掌握主動權來和栗氏婦人拼一把,贏了最好,輸了也好過就這麽讓栗氏婦人結果了咱們。”

本來李氏皇族的每個人心裏都十分緊張,李元加這麽一說似乎在他們心裏就給謀殺他們的稱盤裏放了一個和命一樣重的砝碼——栗氏不仁,他們又何必苦苦持于大義?那麽這次恐吓也就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變成了動員。第二,李元加便拿出一封密信,這是一封以皇帝李沐的口吻寫的書。

“朕被幽絷,王等宜各救拔我也。”這封密信不簡單啊,若是李氏皇族聽了信了這話,必定會盡快發兵——因為這是皇帝寫的,他們再起兵可就不是造反而是勤皇了。李元加把這封書信給李真,李真一看就嘲笑道:“還說什麽腦子好使呢,寫封信也不會。”李真想到:這封家書裏面只有皇帝一個人的事,萬一現存的李氏皇族知中都是窩囊廢膽小鬼呢?——皇帝被抓起來,和我有什麽關系?我不救也可以啊!

于是李真和他兒子就自己寫了封信,這封信明白多了:“神皇欲傾李家之社稷,移國祚于栗氏。”這樣一來,宗室之中是也逃不掉了。李真将這封書發出後效果顯著:宗室們皆群情激奮,更有一個公主名號叫常樂的公主道:“是啊,如果我們宗室之中還有男人的話早就應該發兵了!我是只贊同你們進而不退的呀。”這封書一發,許多宗室便有意起兵響應。

可是——當真是天不助也,頭號人物李元加的侄子李藹給栗太後告密了!李藹是李元加的侄子什麽也沒瞞他,當初他也信誓旦旦的說我們發兵了那肯定是應者雲集,可事情臨到頭李藹越想越不對——栗太後多麽心狠手辣的女人吶,造反萬一失敗了怎麽辦?于是為了防止“造反失敗”,他就把造反的苗子給消滅在搖籃裏。

李真的兒子李沖熱血青年,年輕心急一聽到這個告密的消息就氣的七竅生煙,他想了想,認為既然栗太後已經知道就沒有什麽好怕的就在準備不充分、和其他宗室還沒有聯系好的情況下擅自起兵,僅僅只有五千兵馬在博州起兵。李沖本來是想打過黃河直至洛陽,可僅僅在他下屬的一個五水縣遭到了激烈的反抗。本來五水縣令是李沖的下屬,可是他覺得李沖這是在和國家作對,所以他臨時決定不支持李沖,所以把這城門就閉了起來。

李沖想走可五水縣令不開城門不讓走,李沖就在這兒爆發了他的第一次戰争。曾經不是魏元忠火攻徐敬業嗎?這風向也好李沖便想火紅南門,火點起來士兵們把戰車都退了起來誰知道風向變了,沒燒着南門一絲一毫反倒把自己人燒的是丢盔棄甲倉皇逃離,踩死的燒死的不計其數。幹草車點着了推車的士兵,被燒着的士兵就往自己的隊伍裏跑,這下子不僅隊伍亂了軍心也亂了!

一個小頭目就散布不利于己方謠言:“李沖這是和國家作對老天都不幫他呀,我們這些小老百姓怎麽能參和到這裏面來呢?還是趕緊逃吧!”李沖一聽鼻子都氣歪了,手起刀落小頭目的腦袋就咕嚕嚕的滾到他腳下面來了。李沖從那顆腦袋上移開視線,就發現這五千人馬已經逃的差不多了。李沖見狀長嘆一聲,道:“罷了罷了,還是回博州罷。”

可憐他才走到城門下,守城門的官兵看了都笑道:“呦這不是落魄王爺回來了麽?正好拿他的腦袋去邀功請賞去。”說着一刀下去,李沖和他僅剩跟在他身邊的家僮奴仆們紛紛倒地,做了無頭冤魂。

此時,據他起兵才七天,朝廷派來鎮壓的軍隊都還沒到呢他自己就沒了。李沖起兵前和諸王發信讓他們起兵迎合,可惜的是除了一個人之外其他王爺無動于衷,不知是離得遠沒有收到李沖的信膽怯沒有準備好亦或是在觀望根本就沒有要迎合的意思總之沒人發兵,而唯一那個起兵響應的是李沖的父親——越王李真,那畢竟是血濃于水的父子親情啊。

越王李真起兵在8月15日,這個時候他的兒子李沖已經失敗被殺,只是他還沒有得到消息,等到他糾集了五千人馬時,他不僅得到兒子已經兵敗被殺的消息還得到了朝廷派來鎮壓他們的軍隊足足有十萬人!這已經不是“呵呵噠”可以表達內心的悲傷和沮喪的了呀。

越王李真看着這人數懸殊有些心灰意冷,正想着把自己綁了去洛陽給栗太後賠罪,就在他還沒有付諸行動的時候他手下有一個小縣令帶着二千兵馬投奔他來了。李真一看頓時覺得有底氣了許多——不過也真真是可笑,五千人他嫌人少,增加了兩千人到了七千了他覺得人多。于是李真關起豫州城門就和朝廷派來的十萬平反大軍打了起來,他為了收攏人心封了500多人當官,給每個人發了護身符,說有了這東西戰場上就是刀槍不入。

可是這些護身符啊一遇到真刀真槍就失靈了,将士們看到該死的死該傷的傷就認為再也不能相信這個李真的話,城中百姓和将士們紛紛往外逃離。慢慢兒的李真也發現他身邊的人越來越少,只剩下幾個家仆了,不由得嘆息不已。家人們便勸道:“王爺,您好歹是個王爺難道真的要等到栗太後派來的人結果了您嗎?您不如自缢,也好保全自己的名聲啊。”李真聽了仰天長嘆,拔劍自刎。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