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前夜洞房花燭, 次日昏昏起遲?
蓋上一塊被角遮肚皮,純睡覺的洞房花燭夜, 昏昏起遲那必然是沒有的。
姜秾遵照體內養成的生理鬧鐘, 不多一刻不少一刻, 按時起了床。
夏五斤之前雖有些吊兒郎當, 卻從來都不是一個懶惰的人, 何況這些年他早已一改之前沒個正形的樣子, 形體和言談都很像是那麽回事了。
因此在察覺到身旁人起床時,雖然昨夜睡得不安穩,他也沒有賴床,跟着起了床。
與村裏以及天下多數農家女兒都一樣, 姜秾從來都是素面朝天。因此, 新婚夫妻洞房花燭的第二日一早, 起床後梳洗時,對鏡貼花黃、嬉笑描黛眉的夫妻情趣, 是沒有發生的。
夏五斤心裏啧啧可惜着,深覺遺憾。
姜秾已經确定夏五斤是要與她‘形婚’了, 這樣的話以後依舊按照之前的模式來相處就是了,因此心裏就沒想那些有的沒的了。
平日裏, 姜秾時不時就要到夏家來一次,對夏家屋內陳設并不陌生, 于是很熟練的就掀簾去找來梳子,坐到屋裏六條長板凳搭起的‘寬凳子’上,開始梳頭發。
夏五斤穿戴整齊來到姜秾身後, 站着打量了會兒:“我們既已成婚,你就不好再梳未婚女子常梳的雙丫髻了,得梳個已婚婦人發髻,否則到時征選宦官一來,說你已經嫁人都不易取信。”
“我不會梳。”雙丫髻就是紮個雙馬尾,再把馬尾對折系好而已,像她阿娘那樣眼花缭亂地绾兩下後,再用一根發簪就绾得結結實實的發髻,她是不會的。
“我想着秾妹你也不會梳。”夏五斤趁其不備把她手上的梳子拿了過來,“我給你梳吧!”
說着,就手指靈活的拆了已經紮起的一個丫髻,把散落胸前的長發,都輕柔的攏到腦後……
把順滑似緞子的黑亮長發,都抓梳在手裏,然後編成一條四股長辮,再在腦後绾成一個髻,用發帶固定後,最後用銀簪加固并作裝飾。
夏五斤的動作雖有些許生澀,但動作輕柔,指尖在發間穿梭的感覺……非常舒服!貓被撸頭的感覺,大概就是這樣了罷!
被梳發髻的全程,她都很享受,像是做了一場頭部按摩般!完畢伸手摸了摸腦後的發髻,真心實意地誇贊:“多謝,你梳得很好。”
夏五斤知道秾妹只是習慣性道謝罷了,并不是意味着與他生疏,她與弟弟和父母都還時常言謝呢。
不過他在欣賞着自己的傑作時,還是說了句:“秾妹不必與我言謝,不必如此客氣。”
“道謝是為保持感激之心,否則極易将人的幫助和付出,都當做理所應當,那樣的嘴臉有些……讨厭。”姜秾思考片刻道。
“好罷,就随秾妹喜歡好了。”既然她堅持,那就把道謝當成兩人間的情趣罷。
夏五斤等姜秾也收拾妥當了,兩人才一前一後相差不過半步的距離,走出門去。
姜秾習慣起得早,夏嬸則起得更早,兩人出來時夏嬸正在小竈屋裏燒火做早飯,聽到動靜後就探出身來,與兩人說話:
“五斤,先前摘了漱口的嫩柳條,昨兒宴客時沒注意踩髒了,你趕緊去河邊折兩支回來。秾娃兒啊,你不必管他,待他折了柳枝回來洗漱完畢後,我們就吃早飯了。”
“好的。”夏五斤答應着,就快步出門往村旁姜水畔去了。
用嫩柳枝嚼了刷牙這法子,如今村裏許多愛幹淨的人家都在用。
起初是夏五斤發現,他秾妹每天早上都要嚼柳枝蘸鹽刷牙漱口,于是就學着做了,發現還真有用!之後就一直保持了這個習慣。
然後是沈甜等幾個小夥伴,也紛紛效仿,再逐漸的村裏人也學着了。
牙齒潔白還沒什麽,主要是口氣清新許多了,村裏婦女們湊在一起聊天唠嗑時,能夠湊得更近,而不會被口臭熏到。
姜秾想起昨天出嫁前,她阿娘教導的婆媳相處之道,好似有說過,新婦第一天早上要早起勤快些,做好早飯讓一家人吃,可如今夏嬸顯然已經在做了……
不過要想姜秾誠惶誠恐?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她心裏壓根兒沒搭那根弦兒。
姜秾想着,既然夏嬸已經在做早飯了,那她就像還在家一樣,找來笤帚和簸箕,灑掃一下屋裏屋外吧。
夏嬸深知這秾娃兒少言純善的性子,于是就不沒打算立婆婆的威風了。要是真有心立威風,她就不會這麽早起來做飯,直接睡到秾娃兒把飯做好後,她再起來吃現成的并且還挑揀一番。
“秾娃兒啊,不必拘謹,你只是換了個家住下而已。也不必講究那些不能常回娘家的規矩,你随時都能回去走走的,兩家隔得近真是擡腳就到,方便得很!”
姜秾灑掃完裏屋,現正在灑掃庭院,聽了夏嬸的話後應道:“多謝……您體貼。”
喊周翠娘為阿娘,也是習慣許久後,才自如地喊出口的,如今喊夏嬸為‘婆母’或‘娘’,卻是一時改不過來。
将喜愛得不得了的秾娃兒,娶回家做了兒媳婦!為這,夏嬸是興奮得晚上都睡不着。
自然地,也就知道了一道草簾牆相隔的兒子與秾娃兒,還沒成就真正的夫妻,一時喊不出‘娘’也正常。
她當初嫁入夏家後,也是支支吾吾了好些天,才跟蚊子哼哼似的喊了句‘娘’呢。
夏嬸并不介意,暢快地笑道:“哈哈哈,秾娃兒不必拘謹,我剛順便将五斤支開,就是為方便我娘倆說些體己話!秾娃兒你像以前一樣就行,……”
等夏五斤回來時,姜秾在聽了夏嬸的體貼唠嗑之後,已眼見自在許多兩人。
夏五斤回來的時機正好,夏嬸做好了早飯,姜秾也灑掃完庭院,這時分了嫩柳枝洗漱完畢後,就開飯了。
溫寧村所有的人家,都沒有同族親戚在村裏,夏家自然也沒有要姜秾這個新婦拜見的親戚。于是,只在吃過早飯後,與夏五斤一起給夏嬸奉上了一杯茶,就算是盡過禮數了。
給姜秾這個新婦的見面禮,夏嬸一點吝啬,直接給了她六兩六錢銀子,取六六大順的美好寓意。
夏嬸拉過姜秾的手,拍撫着道:“略微倉促了些,沒來得及拿金銀去打一套首飾做見面禮,便只能直接給銀子了。我們鄉野人家的,可不信那些金錢即是糞土的,只要知道是真心實意便好!
秾娃兒,今兒得的,連同你的嫁妝銀子,你都自個兒好生攢着,別給五斤騙去了!雖然我們女人要依仗夫家和丈夫,卻也不妨礙自個兒身邊留點私房銀錢,這樣心裏才有底氣呢!”
“銀錢只是身外之物,能依靠一時,卻不能依靠一世,若五斤有急用……我也可以借給你應急的。”姜秾回道。
銀錢只能依靠一時,真正能依靠一世的,只有能夠源源不斷掙來銀錢的一身本領。
然而,姜秾這話聽在夏嬸和夏五斤的耳朵裏,便是:銀錢只能依靠一時,夫家和丈夫卻能依靠一世。
母子兩聽了,此刻真是格外感動!秾妹/秾娃兒最實誠了,謊話都說不圓的一個孩子,這會兒明顯是說的實話啊!可不能辜負了她的信任……
這真是誤打誤撞的美麗誤會了。
……
衙役張一昨天午後來溫寧村報信時說,征選宦官昨天在縣城征選,今天就要往鄉村裏來了
,若運氣差的話,保不齊第一個就是來溫寧村。
就是這麽湊巧,征選宦官第一個到的,就是溫寧村。
一個面虛無須的陰柔男子,在二十多個持刀甲胄士兵的團團護衛之下,坐着一乘敞篷小轎直往溫寧村而來。
與夏五斤交好的兩個衙役,是一對長相不怎麽相像的親兄弟,張一和張二。
衙役張一的弟弟張二,正是兩個帶路衙役之一,恰好另一個衙役沒有來過溫寧村,于是張二就耍了個小心眼。
他避着姜家的方位,帶着隊伍從村子的東方進村,如此一來就要穿過大半個村子,才會到夏家。
然後,因為溫寧村的同心圓布局,進村後還能繞上點路程,這樣就能争取到更多的時間了。
張二進村後一路呼喝,名義上是為彰顯征選宦官的威勢,實則是為出聲提醒,也好讓村裏人提前去夏家報信,讓姜家那女子藏到山裏去。
然而,張二這樣一番作态之後,卻發現村裏人只是聞聲出來看稀奇,疑惑地看着他們,也沒見一個機靈的偷偷去報信!
昨天縣城的征選情況,就已然說明這次難以運作了,不把女子藏得這些人實在找不到,都是抵賴不了的!這裏靠近秦嶺大山,真藏進一個人,若無人引路那是很難找到的。
不過,用像是走親戚去了不在家這樣的借口,藏人不出,也不好糊弄就是了。像沒有見到人的,都是二百兩銀子一人,一文錢不能少!
可如今,這些村民竟沒有一個去報信的!那是丁點希望都沒有了!
征選宦官看着前面的張二,要不是沿途的賤民只是出來好奇張望,無人跑開去報信,他都要懷疑這衙役,串通了賤民逃避征選。
征選宦官手上拿着戶籍黃冊,知道溫寧村只有兩個适齡待選民女,也就不多費功夫了,打算直奔那兩家去就是。
“這小村子能有多大呢?!怎麽還沒到?”尖細的聲音中,有毫無遮掩的愠怒。
張二心裏一顫,想到昨天身後那些士兵對待抵抗征選的百姓,利落揮刀不留情的模樣,到底是不敢再繞路了。
五斤啊,我能做的最後拖延,就是先去沈家了。
“小人也只在五年前催收夏稅時,來過一趟溫寧村,知道來村子的大路,村裏的小路卻是記不太清了……且容小人去問問路。”
張二看見了一個人,眼睛一亮!然後朝小轎作揖道。
“滾去吧。”征選宦官不耐地揮揮手。
張二立即小跑到王家院外,朝站在院裏的王五七喊道:“王小子,沈家怎麽走?”
嘴裏裝模作樣問着,背着征選宦官的一面卻只遞眼色!
王五七認識張一,他的弟弟張二自也是認識的,他們幾人經常一起吃肉喝酒呢,可他們相識的事情,縣裏很多人都知道,不好撇清,像張二這樣就剛剛好。
張二遞來的眼色,王五七一看就懂了。
“哦!是縣衙的張大人啊!這麽大的陣仗,這是有要事啊?”王五七把一個混子的吊兒郎當,演繹得活靈活現。
張二語氣故作不耐,趾高氣昂道:“你小子皮癢了是吧!不該問的別問!只問你一句,沈家怎麽走,姜家怎麽走!”張二不忘暗地遞信。
雖不知出了什麽問題,是人緣差,還是沒提前打點好,可沒有村民去夏家報信這事是肯定的。王五七這小子與夏五斤交好,性子也靈活會來事,應該能知道去報信的。
王五七朝張二擠了擠眼睛,嬉皮笑臉的:“小人皮子已經癢過了,就不勞動張大人給小的松皮子了!張大人問沈家和姜家怎麽走啊,我們村裏的路彎彎繞繞的
,不常走的小孩兒都會迷路的。
教給張大人一個死辦法,從這一個圓圈裏一直走,雖然繞路了些,但總能走到的。
遇見第一家院門挂紅绫的,就是沈家了,遇見第三家院門挂紅绫的,就是姜家了。這麽走,準保大人們能走到!”
張二一愣,立即就明白了,這是不打算抵賴後用銀子打發,反而來了一招釜底抽薪,斷了被征選的根源!
張二回身看了一眼坐在敞篷小轎裏的宦官,見他一張臉陰沉得想要噬人,心中一凜!
急中生智!語氣中帶上了愠怒:“院門上挂紅绫?!這是剛辦了喜事?!”
王五七像是被吓到了一樣,收斂了嬉皮笑臉,谄媚道:“是啊,沈家和姜家昨兒嫁女了。”
沒等身後的征選宦官發怒,張二就一副替他發怒的樣子,“有這麽巧的事情?!兩家都嫁女?!什麽時候不嫁女,這個時候嫁女?!”
王五七滿身是戲,一臉懵然的樣子:“這個時候夏收已經忙完,夏至第二日又是火氣愈來愈旺的起始之日,正是辦喜事嫁女的好時候啊,這時候嫁女怎麽了?”
把一個不知皇令的鄉野無知小子,演得跟真的一般了!
張二怒氣未消:“兩家的女兒都還沒及笄呢,這麽早就嫁人了?!”
“張大人知道的真詳細啊……”王五七拖長音調有調笑的意味,但他一轉眼,就像是被外面二十多個威武的士兵吓到一樣,立即收了那不正經的樣子。
“我們這鄉野之地,哪講究那麽多啊!女娃子長到半人高,就能說親出嫁了。像是沈家的那女娃子,趕到了個吉日,就嫁于張家為童養媳了,至于究竟是不是‘童養’,嘻嘻,我們這些外人也不知道啊……”
王五七還在防着這征選宦官,把張武壯的童養媳沈甜給征選去了,畢竟說起來,童養媳也還是清白女子。
于是他才故意說得猥瑣些,這樣以後驗身時萬一不是完璧,對負責征選的宦官來說也是樁麻煩事——雖然不過是像蚊子叮一下的小事罷了。
王五七的話毫無漏洞,聽起來真是非常湊巧的,全村兩個未婚女子都在前一天嫁了人。
張二問了一趟路,竟得知沈家和姜家兩家的女兒都出嫁了,于是對小轎上的面虛無須男子,小心翼翼請示:“大人?”
“走,去看看真假。”
張二也知道,以這閹狗雁過拔毛的德性,便是成親嫁人了但只因日子隔得近,也能說沈家和姜家是聞訊後,用嫁女這法子來逃避征選——雖事實确是如此,然後就能名正言順的搜刮好處。
先到的是沈家,征選宦官小轎都沒下,只在院外撩了下眼皮子。
院門上和大門上都挂了紅布,院子裏,還擺着辦了酒席之後,來不及收還的桌椅板凳。
看來這家是真的宴請籌客了的,不是那些一頂小轎,偷偷将未婚女兒擡出門嫁了的人家。
但是,誰讓他們辦喜事的日子,恰好隔得這麽近呢?
征選宦官一個眼神,就有六個士兵出列,一腳踢開沈家的院門,兇神惡煞般一湧而入!
“征選大人奉皇令,征選民間适齡女子入京侍奉!今疑你沈家為逃避征選,蓄意倉促嫁女,罰繳白銀二十兩!”
“征選大人奉皇令,征選民間适齡女子入京侍奉!今疑你姜家為逃避征選,蓄意倉促嫁女,罰繳白銀二十兩!”
征選宦官沒下轎、沒進院,腳底沒沾上一點塵土,打了個轉後,就揣着二十兩銀子出了村。
為何明明喊價時,每家是二十兩銀子,結果每家卻只交了十兩?
并不是
兩家拿不出那麽多銀子,而是他們知道像這樣的無根太監,無兒無女便只能攬收金銀,最是貪婪不過!
若是他們每家爽快給了二十兩銀子,那征選宦官就會覺得兩家有油水可榨,進而反悔,然後索要更多銀子。
沒想到哭了哭窮,那征選宦官竟然收了十兩銀子,也就罷手了。
不過看他不下轎、不進院、腳不沾地的做派,怕是一個貪錢還清高的主兒,于是懶得與他們這些‘刁民’蠻纏。
不過想想也是,真正能榨出油水的,可不是他們這些飯都吃不飽的鄉野農家。
征選名女這一劫,姜秾和沈甜就算是渡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