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章節

攻。渡過灤河向西進犯的日軍,如入無人之地。在西線的新開嶺地區,徐庭瑤軍的劉戡師和黃傑師,與日軍西蒙師團主力輪番激戰,然後奉命撤退。

徐庭瑤的中央軍節節撤退,頻頻告急,從南天門撤到石匣和密雲,北平岌岌可危。何應欽急調傅作義的第五十九軍,從張家口開往昌平集結待命。一百多公裏路程,傅作義軍只用二十四小時就趕到了。

傅作義到北平軍分會報到,何應欽對他的行動神速感到驚奇。幾天後,傅作義軍從昌平開到懷柔城西的牛欄山一帶,占領陣地,構築工事。5月21日拂曉,日軍西蒙師團的鈴木旅團及川原旅團的福田支隊,驅動十幾輛坦克,在三十幾門火炮和飛機掩護下,向第四三六團第十連陣地進攻。戰士們英勇阻擊,重創日軍,從拂曉打到上午7點鐘,全連包括連長在內,只剩下八個人。

日軍占據了前進陣地,休整半個多小時,發起第二輪進攻。守軍待日軍進入射程後,用機槍掃射,投擲手榴彈。日軍反複發動波浪式的沖鋒,氣焰兇頑。守軍以硬碰硬,猛烈反擊,守住了正面陣地。從下午1點開始,日軍又連續七次進攻正面陣地,七次都被打退,死傷累累。

隔了一天,傅作義軍抵抗日軍的攻勢,從拂曉戰鬥到下午6點,連續血戰十五個小時。突然,傅作義接到何應欽的命令,要求第五十九軍停火。傅作義不願撤退,但又不能抗令,氣得對參謀長大嚷:“這個仗打得太窩囊!犧牲了這麽多官兵,他們以寶貴的生命換來的卻是妥協停戰,陣亡将士能瞑目嗎?”然而,何應欽接連三次打電話催促撤軍,長城抗戰的最後一場惡戰,就這樣中止在投降派手裏。

懷柔之戰,傅作義軍三百六十七人陣亡,四百多人負傷,打死日軍三百四十六人,打傷六百多人。在呼和浩特市,至今還能看到一座“華北第五十九軍抗日陣亡将士紀念碑”,镌刻了烈士的姓名,上面的墓志銘有這樣四句話:這裏長眠的三百六十七個中國好男子!

他們把他們的生命獻給了他們的祖國!

我們和我們的子孫來這裏憑吊敬禮的!

要想想我們應該用什麽報答他們的血!

傅作義軍奉命撤退,到達懷柔和順義兩縣以北。5月下旬,日軍已經占領秦皇島、北戴河、密雲、遵化、唐山等二十二個縣,進逼北平和天津,對北平形成三面包圍的态勢。

日軍兵臨城下,北平城內一片混亂。華北軍事當局準備南遷保定。這時候,日本政府認為停戰的有利時機已到,便提出舉行談判。國民黨政府心甘屈辱妥協,接受日方條件,于5月25日開始停戰。同一天,中共中央發表《為反對國民黨出賣華北平津告民衆書》。

5月31日,中國軍代表熊斌和關東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塘沽日本陸軍運輸派出所簽訂了自袁世凱承認《二十一條》以後最嚴重的賣國條約《塘沽協定》。協定草案是岡村寧次提出的,一字不容修改,熊斌只能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這使人們想到了清末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日本的那場談判。《塘沽協定》使冀東變成了“滿洲國”第二,并将華北置于日軍監控之下,為日本全面侵略中國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這個賣國《協定》,招來全國一片抗議聲。在《協定》簽訂的第二天,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就通電反對。

036收複多倫

馮玉祥收複失地,蔣介石卻不許結拜大哥抗戰。

妥協者總在放棄原則,而愛國者總在想法子抗争。當傅作義的部隊離開張家口開往北平附近抗戰時,長年被蔣介石冷落的愛國将領馮玉祥,把山西汾陽軍校的三千多名學員調到了張家口。馮玉祥将他們擴編為一個師,任命支應遴為師長,所轄三個團的團長,都是共産黨員。不久,原西北軍将領方振武率領舊部從山西介休徒步行軍到達張家口。從東北與熱河退入察哈爾的抗日軍隊,以及蒙古自衛軍和察哈爾的地方武裝,都表示服從馮玉祥的指揮。馮玉祥的老部下吉鴻昌等人,先後來到張家口,各自收編了一部分抗日武裝。

在《塘沽協定》簽訂的前五天,張家口舉行了全省民衆禦侮救亡大會,正式宣布成立察哈爾民衆抗日救國軍,一致公推馮玉祥出任同盟軍總司令。馮玉祥公布同盟軍下轄方振武的抗日救國軍,吉鴻昌的第二軍,佟麟閣的第一軍,阮玄武的第五軍,張淩雲的第六軍,李忠義的第十六軍,黃守中的第十八軍,鄧文的第五路軍,孫良誠的騎兵挺進軍,張砺生的察哈爾自衛軍,蒙古軍,以及同盟軍直屬部隊,共約十萬人。

Advertisement

馮玉祥下令查抄了國民黨的特務機關,任命佟麟閣為察哈爾省代理主席兼民政廳長,任命吉鴻昌為警備司令兼警務處長和公安局長。

《塘沽協定》簽訂的第二天,日軍就開始轟炸獨石口,幾天後陸續攻陷寶昌和康保,張北告急,張家口震動。馮玉祥急調張淩雲軍、李忠義軍和自衛軍等部隊防禦張北。方振武派抗日救國軍的一部到獨石口應戰,馮玉祥派張淩雲率領一個旅協助防禦獨石口,以穩定察哈爾的局勢。

接着,同盟軍收複察哈爾東部被日軍侵占的四個縣。6月22日,張砺生的部隊首先進攻康保,經過三小時戰鬥,崔興武的僞軍向東逃竄,王德重率領同盟軍收複了康保。

第二天,同盟軍兵分兩路,吉鴻昌等人率領左路軍向寶昌發起進攻,李忠義率領右路軍向沽源挺進。沽源有兩支僞軍防守,其中劉桂堂的部隊通電反正。同盟軍打退了陷入孤立的張海鵬僞軍,收複了沽源。随後,左路軍在寶昌外圍狠狠打擊了張海鵬和崔興武的僞軍部隊,迫使他們逃往多倫,同盟軍又收複了寶昌。

這時,吉鴻昌得到一個情報:蔣介石要将東北劃歸日本,多倫也在其中。他決定先發制人,乘勝收複多倫。日軍非常重視多倫這個交通樞紐和軍事重地,派騎兵第四旅團和一部分僞軍駐守。城外築有八挂炮臺三十二座,還有內外交通壕和電網等防禦工事。

吉鴻昌決定集中四個師的兵力攻打多倫。大家商定,張淩雲從左路進攻,李忠義從中路進攻,劉桂堂從右路進攻,吉鴻昌和鄧文率領總預備隊。

各路部隊在多倫外圍集結完畢,三路同盟軍發起進攻。日僞軍憑借完備的工事和強大的火力拼命頑抗,攻城部隊奮勇沖鋒。這一場激戰打了兩天三夜,多倫城還是沒有攻下。吉鴻昌急了,連夜率領敢死隊,脫掉上衣,赤膊匍匐前進。他連續三次指揮登城,部隊還是被日軍的火力頂了回來,付出了傷亡兩百多人的代價。

吉鴻昌向馮玉祥報告戰況,馮玉祥回電說:“你幹不了,請你離開,我來指揮。”吉鴻昌看了電報,失聲痛哭,給馮玉祥發電說:“打不下多倫,就不回來了。”

到了拂曉,同盟軍又發起幾次進攻。突然,日軍飛機過來襲擊,部隊傷亡加重,只得暫時退回原陣地,等待合适的機會。

吉鴻昌眉頭緊鎖,想到一個辦法。他秘密地派出一名副官,帶領四十多名士兵,化裝成僞軍,悄悄潛入城內。淩晨1點鐘,天色漆黑,吉鴻昌命令部隊發起猛攻。部隊接近城牆時,潛入城內的部隊立即鳴槍響應。日僞軍聽到後方響起槍聲,亂成一團,同盟軍趁勢從北門、西門和南門沖進城內,與日僞軍展開巷戰。

經過三小時戰鬥,日僞軍殘部從東門逃竄。同盟軍收複了失守七十二天的多倫,察哈爾東部的四個縣,都回到了中國人手中。同盟軍的這次出征,是“九一八”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從日僞軍占領下收複失地。察東戰役,抗日同盟軍共殲日僞軍一千多名,同盟軍傷亡一千六百多人。

抗日同盟軍北征取得了勝利,全國輿論要求蔣介石對他的盟兄馮玉祥委以軍事重任,為同盟軍供給彈藥,收複東北四剩蔣介石和汪精衛的想法剛好相反,企圖整垮馮玉祥。何應欽派出十六個整師共十五萬人進入察哈爾省,而日軍兩個旅團和僞軍共兩萬多人,向察哈爾邊境移動,準備進攻多倫等地。蔣介石還派出藍衣社的特務,對成分複雜的同盟軍進行分化瓦解。結果,包剛、馮占海等人被收買,魏宗普、鄧文等人被暗殺,同盟軍發生混亂。馮玉祥被迫撤消抗日同盟軍總部,辭去同盟軍總司令的職務,把察哈爾省的政權交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