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章節
攻之前,關東軍已經占領了北平和天津北面至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和獨石門等關隘的兩側,而僞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統轄的僞保安隊五個總隊,盤踞在通縣、懷柔和順義一帶;山海關至豐臺的北寧鐵路沿線,駐有日本中國駐屯軍,轄一個步兵旅團、一個炮兵聯隊和直屬分隊,共五千七百人。
當時,駐在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就是幾年前在長城抗戰中以大刀猛砍日軍而名聞海內外的第二十九軍,軍長還是宋哲元,副軍長是秦德純和佟麟閣。宋哲元軍共轄四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一個騎兵旅、一個特務旅和一個保安隊,總兵力十萬人。
山東人宋哲元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喜峰口戰役使他成為抗日名将,但他沒有把這個榮譽貫徹始終,後來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開始執行蔣介石對日妥協的政策,在軍事上抱着與日軍和平相處的幻想,對日軍毫不戒備。
日軍卻在磨刀霍霍。但是,1937年的上半年,并沒有發生狂飙突起的沖突,而是罕見的平靜。
2月份,日本廣田內閣倒臺,林銑十郎組閣,用了一位“自由而開朗”的外交大臣,名叫左藤尚武。這個名叫尚武的大臣,标榜“不尚武”的“左藤外交”,以新姿态對南京政府、華北當局和英美等國頻頻展開外交活動,給人造成一種假象,似乎日本政府真是打算用比較開朗、諒解和穩健的政策對待外國,特別是中國。
美國有一位叫做拉鐵摩爾的中國通,卻在提醒人們:“這太像1931年的狀況,太平靜了,太平靜了,平靜得令人不能放心,恐怕我們又将見證一個‘九一八’”
拉鐵摩爾不幸而言中,暴風雨前的寂靜很快過去了。6月4日,日本貴族院議長近衛文麿組閣,一個由好戰分子杉山元、米內光政和廣田弘毅分別出任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和外務大臣的內閣成立了。于是,“戰争謀略的風聞”傳播開來。外務部提出要“對南京政權采取措施”。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叫嚷要“首先對南京政權一擊”。日本人為三個侵華“英雄”拍攝了一百多部影片,宣揚和煽動侵華戰争。
日本侵略中國,是為了避免經濟危機和轉移國內視線。英美等大國對日本侵略中國,則是采取觀望态度,助長了日本的野心。華北處在動蕩之中,親日分子十分嚣張。國民黨政客蕭振瀛為宋哲元軍争取了更大的地盤,又勾結土肥原出賣國家。日軍便把宋哲元和蕭振瀛用作統治華北的工具。
蕭振瀛說:“我們的目的是名利雙收,有了地盤,大家就有官可做,有財可發,這就是利;如果日本人壓迫我們到了迫不得已的時候,就起來抗戰,這就是名。”
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後,日軍在政治、經濟乃至軍事上步步進逼,企圖在房山縣一帶建立據點,威脅北平的安全。“九一八”事變五周年那一天,日軍步兵一個中隊在豐臺演習,與宋哲元軍發生沖突。經雙方調解,宋哲元軍撤出豐臺。幾個月後,日軍又指揮冀東寧雨的“民團”三千多人,企圖通過昌平、南口一線向西活動,被宋哲元軍張自忠師包圍殲滅,并俘獲三名日本人,供出他們企圖包圍北平西南和北面的陰謀。
華北的形勢一天比一天緊張。日本華北駐屯軍在北平和天津近郊頻繁演習,一時間,天津氛圍詭谲,風聲鶴唳。日軍加緊在中國長城地區集結,準備發動大規模進攻,現在萬事俱備,只要制造一個新的“事件”就行了。
土肥原來到盧溝橋畔,精心策劃了一番。1937年7月6日,駐豐臺的日軍要求穿過宛平城到長辛店舉行軍事演習,宛平城中國守軍嚴詞拒絕。駐守盧溝橋及宛平縣的金振中營長,奉命嚴密監視日軍,随時準備抵抗日軍進攻。當天,金振中化裝前去打探,親眼看到日軍以盧溝橋為假想敵陣地進行演習。他立即返回,要求各連隊備戰。
金振中是河南固始縣人,當年三十五歲。他參加過喜峰口戰役,因作戰勇敢,受到師部嘉獎。他在抗戰中堅守着一個信念,就是“寧為戰時鬼,不做亡國奴”。
第二天,日軍繼續以盧溝橋為假想目标,在宛平城北進行軍事演習。晚上11點左右,日軍借口“仿佛”聽見宛平城內槍響,致使一名日本士兵死亡,要闖入縣城搜查。宛平城駐軍團長吉星文斷然拒絕。日軍堅持要入城,威脅“将以武力保衛前進”。秦德純得到報告後,急忙派員同日方交涉。此時,日軍失蹤士兵已經歸隊,但日軍決心抓住這次機會制造事端。他們提出,城內中國駐軍必須向西門外撤退,又詭稱需了解情況以便談判,趕派援軍包圍宛平。冀察當局為防止事态擴大,同意中日雙方各派代表去宛平作實地調查。
064七七事變(2)
8日清晨5點鐘,日軍進入縣城不到五分鐘,就用炮火猛轟宛平城,頃刻間,“東門外槍聲大作,繼之西門外炮聲及機槍聲繼起”,接着,日軍攻占了城東北方的沙崗。吉星文忍無可忍,下令還擊。”七七”盧溝橋事變在日軍蓄意挑釁下,拉開了中日全面戰争的序幕。
事變發生後,蔣介石一面進行軍事上的部署,準備應戰,另一方面與日本政府直接交涉,通過地方與日本談判。他還在幻想着依賴外力和平解決事變。
7月8日這一天,日軍連續向宛平縣城發起三次進攻,中國駐軍奮勇抵抗。戰前,第一一○旅旅長何基沣發出動員令:“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
何基沣是個足智多謀的河北人,他要為保衛家鄉而戰。他對二二○團的謝世全說:“謝團長,今天你拿不下鐵路橋,就別來見我”謝世全大刀一揮,帶領部隊出發。謝世全團開到前線,發起沖鋒,孫連長最先沖上去,一口氣砍死六名日軍,身上七處負傷。整個戰場殺聲震天。謝世全團在觀音廟附近殲滅日軍一個中隊,又在盧溝橋地區反複拼殺,擊斃了日軍高級指揮官。
戰争開始不久,日軍占領了平漢線鐵路及其附近的龍王廟等處。守軍下午向日軍發動反攻,展開白刃戰,将丢失的陣地奪回。
中共地下組織迅速發動群衆援助宋哲元軍,派人與吉星文團取得聯系,鼓勵他們英勇抗戰。一天夜裏,吉星文派出一連兵力,将日軍九輛坦克全部打退。附近的軍民,在共産黨領導下參加救護,送水送飯,搬運彈藥。長辛店鐵路工人在城牆上做好了防空洞和槍眼。正在西苑軍訓的大中學生紛紛要求上前線,北平的大街小巷,到處活躍着宣傳隊、勞軍隊和募捐隊。民先隊、北平學聯和北平作協等二十九個團體組成了“北平市各界抗敵後援會”。兒童們也省下零用錢,為抗日捐獻“一枚大銅板”。
中共中央號召武裝保衛平津和華北,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侵略。
但是,北平和天津的一些漢奸,在日本人授意下,到北平市長秦德純的家裏勸他投降日本,還密謀逼走宋哲元,使河北和察哈爾進一步僞化。日本人在威逼利誘的同時,又調動十萬陸軍進入中國,接着又決定動員四十萬日軍侵華,擴大侵略的規模。
形勢非常急迫,宋哲元還在一次又一次和日本人談判。日軍趁機進駐各個軍事要點。日本空軍除了集結在天津東局子飛機場,還在塘沽附近修築了基地,每天派出飛機在北平上空和平漢鐵路沿線進行偵察,準備再次大舉進攻。
21日,日軍炮擊宛平縣和長辛店一帶的中國駐軍。四天後,日軍用火炮和十多架飛機轟炸廊坊。
顯然,日軍很快就會發起總攻。宋哲元得到情報,日軍正在調動重兵,下一步棋,肯定是進攻南苑。他命令副官了解北苑和其他方面的情況,發現北苑那邊比較平靜,阮玄武的獨立第三十九旅和占領了清河鎮的日軍河邊獨立第十一旅團濑良支隊兩相對峙,北平城東的守軍陣地已經丢失,日軍抵達城下,通縣附近楊莊的守軍和日軍血戰後,已經撤到了南苑。
有一天,在南苑兵營東南角,擔任警戒的軍訓團學生兵,發現日軍兩個偵察兵騎馬跑來,立即開槍射擊。日本兵負傷落馬,營房中的學生兵趕來助戰,掄起大刀将日本兵砍死。
27日,趙登禹率第一三二師先行團進抵南苑軍部。當夜,從南苑向東南方向望去,只見團河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