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章節
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也有人主張“審蔣”。15日,紅軍十五位領導人在致國民黨和南京政府的電文中也提出:“罷免蔣氏,交付國人裁判。”
但是,中共中央根據事變的發展,認為必須修正“審蔣”提法,以擊破國民黨中親日派的陰謀,壓迫和争取親英美派接受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建議。
短短幾天中,中共中央根據既定的“逼蔣抗日”和“聯蔣抗日”的策略,制定和完善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一整套正确方針和政策,表明共産黨人以民族大義為重的偉大政治襟懷,證明了中國共産黨在政治上的成熟。
17日黃昏,張學良派到延安迎接周恩來一行的波音飛機,披着絢麗的晚霞在西安機場降落。張學良和楊虎城不知飛機何時到達,未在機場迎接。周恩來一行在張文彬陪同下,坐上張學良派來的汽車,向西安古城駛去。
周恩來等人進城後,劉鼎把他們安排在金家巷地下共産黨員塗作湖木匠的家裏。周恩來在這裏刮了一次胡須。
此時,抓住了蔣介石的張學良,如同抓了一只刺猬在手裏,拿在手裏感到紮手,放在地上又怕它跑了。聽說周恩來等人已經到達,心中頓感寬慰。
周恩來到達張公館時,張學良已在門口等候多時,彼此問候過後,張學良注視着周恩來的面龐,說:“美髯公,你的長胡須怎麽不見了?”
周恩來微微一笑,揮揮手說:“剪去了”
張學良有些惋惜地說:“那麽長的美髯,剪掉太可惜了。”
身旁的人看到賓主如此親熱,驚訝地說:“少帥和周先生很熟悉呀”
周恩來說:“我們是老朋友了。”
張學良當晚設宴招待中共代表團一行,安排周恩來和代表團成員住在自己公館裏,既僻靜,又安全。
張學良和周恩來當晚交談,直到深夜。張學良首先談到蔣介石在被扣後的表現,以及南京方面的動态。他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處置蔣介石。他說,他的看法是,争取蔣介石抗日,現在最有可能。
周恩來同意張學良的看法。他說:“現在的蔣介石,既不同于十月革命前後的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也不同于滑鐵盧戰役後的法國皇帝拿破侖。尼古拉二世是在群衆革命暴動、推翻了他的政權的情況下被捉住的,拿破侖是經過戰争、全軍覆沒以後被流放的。但蔣介石雖然被捉住了,他的實力還原封未動,這與以上兩例不能相比。目前,在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下,他手下的廣大官兵已有所覺悟,抗日思想逐漸增長。從大局着想,從各方面考慮,對蔣介石的處置都應采取極其慎重的态度。”
062西安事變(5)
接着,他指出,如果能說服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就會使中國免于被日寇滅亡,争取一個好的前途;如果宣布他的罪狀,交付人民審判,最後把他殺掉,不僅不能停止內戰,而且還會給日本造成進一步滅亡中國的便利條件,這就使中國的前途更壞。歷史的責任,要求我們争取中國走一個更好的前途。這就要力争說服蔣介石,只要他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條件,就釋放他回去。
Advertisement
周恩來提出要保證蔣介石的安全。中共中央同意周恩來的意見。許多具體的情況和複雜的問題,都有待周恩來在西安相機處理。
接着,周恩來又和楊虎城會談。周恩來希望他從大局出發,逼蔣抗日。楊虎城表示:“共産黨置黨派歷史深仇于不顧,以民族利益為重,對蔣介石以德報怨,令人欽佩。我是追随張副司令的,現在更願意傾聽和尊重中共方面的意見。既然張副司令同中共意見一致,我無不樂從。”
20日上午,宋子文乘飛機來到西安,蔣介石的澳大利亞顧問端納陪同他前來。宋子文不敢單獨同周恩來會面,顧慮何應欽抓住他的把柄。他讓郭增恺去見周恩來。周恩來告訴郭增恺,中共沒有參與這次事變,主張和平解決,希望宋子文認清大勢,權衡利害,勸說蔣介石改變政策,為國家做貢獻。宋子文得知周恩來的意見,對中共的态度十分欣賞。
當時,何應欽的“讨逆軍”已經有五個師開到潼關和華縣,從東面直逼西安,顧祝同指揮的十個師,準備從西面進攻西安。中共中央主張周恩來争取和蔣介石、陳誠等人開誠談判,又在軍事上做了周密部署,派紅軍主力協同東北軍和西北軍迎擊“讨逆軍”。
22日,宋美齡到達西安。飛機在洛陽機場停留時,宋美齡對洛陽的國民黨空軍下令:無論如何不能派飛機轟炸西安。宋美齡帶來了大量食物和用具,還為蔣介石帶了一副假牙。
在金家巷高公館,蔣介石見到宋美齡到來,驚呼道:“親愛的,我告訴子文不讓你來,你怎麽真的來啦!你入了虎穴了。”
宋美齡說:“你受了傷,我來看你埃”言談間,兩人唏噓不已。
23日,雙方談判正式開始。蔣介石方面由宋子文出席,西安方面由張學良、楊虎城和周恩來出席。談判一開始,周恩來提出中共和紅軍的六項主張,只要蔣介石接受并保證實行,中共和紅軍就贊助他統一中國,一致對日。宋子文表示個人同意,并将向蔣介石轉達。
24日,談判繼續進行,蔣介石方面多了一個宋美齡出席。宋美齡明确表示贊成停止內戰,她和宋子文對談到的一些問題做了明确的承諾。雙方最後達成了六項協議。
當晚,周恩來會見蔣介石,對他說:“蔣先生,我們有十年沒有見面了,你顯得比從前蒼老些。”
蔣介石點點頭,嘆口氣,然後說:“恩來,你是我的部下,你應該聽我的話。”
周恩來回答:“只要蔣先生能夠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不但我個人可以聽蔣先生的話,就連我們紅軍也可以聽蔣先生的指揮。”
周恩來又說:“你違背孫中山先生的遺囑,十年來犧牲了千百萬中國革命者,我的頭也是從你的刀底下滾過來的。這些,現在都不去說它了,一起抗日吧。”
蔣介石想了想,嘆口氣說:“我後悔了,殺人太多了。”
站在蔣介石身邊的宋美齡趕緊打圓場:“算了吧,以前的事別說了,以後再不要剿共了。”
第二天,周恩來在給中共中央的電報中說,蔣介石做了三點表示:第一是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第二是由宋子文、宋美齡和張學良全權代表蔣介石與周恩來解決一切問題。第三是蔣介石回南京後,周恩來可以直接去談判。
歷時十四天的西安事變終于和平解決了。在蔣介石承諾了“我決不打內戰了,我一定要抗日”之後,“西北大聯合”的三方,同意釋放蔣介石。張學良急急忙忙親自乘飛機送蔣介石回南京,周恩來得到消息,乘汽車趕往機場,飛機已經起飛。周恩來後來嘆息說:“張漢卿就是看《連環套》那些舊戲看壞了,現在他不但要‘擺隊送天霸’,而且還要‘負荊請罪’啊”
不出周恩來所料,張學良去南京,給他自己帶來了嚴重後果。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如美國記者斯諾所說,是“中國得了利,日本失了利”。它結束了中國的十年內戰。毛澤東指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了時局轉換的樞紐;在新形勢下的國內的合作形成了,全國的抗日戰争發動了。”
1937年2月,國民黨召開五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發出了《給中國國民黨三中全會電》,正式公開向國民黨中央提出兩黨合作的基本條件,得到了全國人民和國民黨大多數黨員的贊同,為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談判奠定了政治基矗國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新局面,終于初步形成。
063七七事變(1)
“七七”事變,石破天驚的暴風雨來臨。
金朝人修建的十一孔的盧溝橋,在戰争時期,對于北平而言,具有軍事上的重要意義。這座橋全長二百多米,寬約八米,橋西六公裏外就是長辛店,橋東七公裏處便是豐臺。元朝、明朝和清朝的官員們,都很重視這座橋梁,時常加以修建。侵華的日軍知道,如果他們占領了這座橋,北平就為他們的武力所鉗制。他們決定占領盧溝橋,截斷平漢鐵路,以便加深河北與察哈爾地區的“特殊化”,進而以北平和天津為據點,發動更大規模的侵華戰争。
日軍在發動對盧溝橋的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