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章節
塵埃落下後,佟麟閣身旁的馬已倒下,他大腿上中了一彈,血流如注。副官要求他躺下,給他包紮,他執意不肯。部下無奈,只好讓他站立着給他包紮。
日軍飛機又盤旋而來,扔下炸彈,土磚窯被硝煙包圍。日機拔高,再次盤旋轟炸。日軍的火炮也開始轟擊。看來,日軍步兵準備攔腰截斷撤退的中國軍隊了。佟麟閣馬上叫衛隊傳令:後面的部隊組織編隊,掩護前面的隊伍撤退。炮聲過後,後面響起槍聲,一陣緊過一陣,但感覺不到日軍的戰線向前推移。佟麟閣估計日軍追兵戰鬥力并不很強。他估計得不錯,日軍在南苑戰鬥中受到重創,中國軍隊窩了一肚子火正沒處撒,對着追兵拼命射擊。中國軍隊又犧牲不少,也讓日軍付出了代價。
經過佟麟閣指揮疏導,潰散的部隊陸續編成了隊伍,慢慢向大紅門和永定門方向開去。下午兩點鐘左右,退兵已經稀少,只等掩護部隊撤來,就可以一起北撤了。突然,大紅門城樓上出現了日軍,架起機槍向佟麟閣的部隊掃射。
佟麟閣估計這可能是駐豐臺的河邊旅團。他看到掩護部隊跟了上來,決定集中火力猛攻大紅門,占領制高點。他将現有的部隊檢查一遍,只留下少數衛隊,派出包括副官、參謀在內的所有人員加入戰鬥。部隊沖上去激戰,打開一個豁口,占領了大紅門。日軍機槍又開始掃射,佟麟閣的幾名衛士中彈陣亡,他的頭部也中一彈。
趙登禹坐車來到永定門外大約兩三公裏的地方,突然遭到日軍阻擊,汽車司機立刻掉頭南行,才躲過一劫。車上除了趙登禹,只有參謀副官和衛兵各一人,無法打掉日軍的機槍,只好原路退回,再想辦法。等到撤退的官兵陸續到來,才一起前進到遭遇日軍的地方,與日軍交戰。他們發現,在這裏阻擊的不只是一兩挺機槍,而是豐臺日軍的一部分。中國軍隊滿腔怒火,狠命沖殺,殺開一條血路,日軍兵力不足,倉皇退走。
趙登禹見南苑的部隊潰退下來,覺得愧對官兵。他叫鄭大章先進城彙報,自己留在原地疏導部隊。不一會,日軍飛機過來轟炸,汽車目标太大,趙登禹連忙下車,剛走出十幾步,一顆炸彈落在車身正中間,汽車被炸得粉碎。
下午兩點鐘左右,部隊漸漸過完,忽聽得大紅門附近槍聲驟起,趙登禹知道這肯定是豐臺日軍前來截擊。他留下所有的官兵,自己趕回大紅門去營救佟麟閣。趕到大紅門截擊的日軍陸續增加,佟麟閣陣亡,撤退的中國軍隊從淩晨兩點戰到現在,已經精疲力竭,武器殘缺,反複沖殺都難奏效。他們堅持戰鬥到下午4點,子彈全部打完,部隊全部戰死。趙登禹,這個山東農民的兒子,身中數彈而亡,以三十九歲的生命殉國。如今,北京有一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他的上司佟麟閣是河北人,殉國時正值四十五歲的壯年。
佟麟閣和趙登禹是抗日戰争開始後最早犧牲的高級将領。他們陣亡幾天後,國民政府就發布褒恤令,追贈他們為陸軍上将,生平事跡宣付史館。
守軍從南苑撤退後,日軍川岸師團與河邊旅團合擊盧溝橋,扼住了北平的咽喉。接着,日軍向駐守北苑的獨立第三十九旅猛攻,從南、東、北三面抵達北平的城門。占領了沙河的日軍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和占領了北苑與清河的日軍獨立混成第十一旅團,開始進攻駐守西苑的馮治安師主力部隊,同時,占領了盧溝橋的日軍川岸師團與河邊旅團,配合上述日軍部隊的進攻。
宋哲元見大勢已去,便讓張自忠代替他的職務,自己在28日夜間11點離開北平,前往保定。馮治安師等部隊,奉命在當晚經門頭溝開始南撤。擔任掩護的何基沣旅,也在30日退往涿縣。于是,北平淪陷。
067八路軍開赴前線(1)
八路軍三個師莊嚴宣誓,開赴山西前線。
自從西安事變開始,周恩來就忙于和國民黨談判。國共雙方具體磋商合作抗日,談判長達半年多。1937年3月下旬,周恩來結束歷時一個多月的西安談判,飛抵春光明媚的杭州,同蔣介石直接談判。
蔣介石向周恩來承認,中共具有民族意識和革命精神,是新生的力量;由于國共分家,致使十年來革命失敗,造成軍閥割據和帝國主義侵華的局面。
周恩來重申中共的具體要求:第一,陝甘寧邊區是個行政區,不能分割;第二,紅軍改編後的人數必須達到四萬多人;第三,三個師以上必須設總部;第四,副佐及政訓人員不能派遣;第五,紅軍學小必須辦完本期;第六,紅軍防地須增加。
蔣介石對具體問題避而不談,只是說:“這些都是小節,容易解決。”他反複強調,中共不必同國民黨合作,只要同他個人合作,商量一個永久合作的辦法。
周恩來看出,蔣介石強調同他個人合作的用意,是不願放棄個人獨裁和領袖地位。他向蔣介石申明,中共對國共合作的立場,是站在民族解放、民主自由、民生改善的綱領上的,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決不能忍受“投降”、“改編”的污蔑。他說:“共同綱領是保證合作到底的最好方法。”
蔣介石立即說:“那就趕快回到延安去,商量合作與綱領問題。”周恩來問他有什麽具體辦法,他說沒有,要中共商量。
3月30日,周恩來帶着和蔣介石聯系的密電碼飛抵西安,4月初飛返延安。毛澤東等人到機場迎接。
6月8日至15日,周恩來在廬山再次和蔣介石會談,提交了《民族統一綱領(草案)》,內容包括:争取民族獨立,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實現民權,保障人民自由;實現民生幸福,建立國防經濟。
可是,蔣介石推翻了他在杭州會談中所做的承諾。他完全撇開周恩來帶來的綱領,提出由國共雙方推出數量相等的幹部,組成國民革命同盟會,由他任主席,有最後決定權。這個同盟會決定兩黨一切對外行動及宣傳,代替共産黨與第三國際發生關系。他甚至提出,要請毛澤東和朱德“出洋”。他還提出設立政治訓練處,指揮改編後的紅軍,由國民黨政府派人擔任陝甘寧邊區政府的正職,副職由邊區選舉。
蔣介石的企圖,是要把中共溶化在國民黨內。周恩來嚴詞拒絕,駁斥了他要朱德和毛澤東“出洋”的提議。會談中,雙方争執很久,經過宋子文、宋美齡和張沖往返磋商,仍然無法解決雙方的矛盾。18日,周恩來回到延安。這次談判沒有取得結果。
7月7日,周恩來一行來到上海,準備再上廬山,同蔣介石會談。就在當晚,盧溝橋事變爆發,全國抗日戰争揭開了帷幕。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築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
13日,毛澤東在延安揮毫題志,發出誓言:“保衛平津,保衛華北,保衛全國,同日本帝國主義堅決打到底。”同一天,國民黨政府向國際聯盟遞送第一次聲明,申訴日本人大規模侵略中國。
14日前後,周恩來一行到達廬山,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交給國民黨。蔣介石态度十分冷淡,在談判中提出,紅軍改編後,各師直屬行營,政治機關只管聯絡,無權指揮,談判陷入僵局。
16日至20日,國民黨廬山談話會舉行第一期會談,一百五十八名大學教授和地方縣以上官員與會,讨論和戰方針。何應欽發言說,中國武器不如日本,如果開戰,七天之內必會亡國。孔祥熙說:“抗戰不如參戰,參戰不如觀戰。”張群提出:“和必亂,戰必敗,敗而後和,和而後安。”
地質學家李四光也來到了廬山。他早年和汪精衛有過交往,談話比較随便。一見到汪精衛,他就說:“現在再不打,別無出路了。”汪精衛卻很悠閑,給他講了一通不能打仗的道理。李四光一聽,就和他争辯起來。
汪精衛說:“你是書呆子,懂什麽?”
李四光憤而告辭,臨走時說:“看誰的看法對!”
随後,李四光對一位朋友提起這次談話,憤憤地說:“此人可殺。”
李四光的話在後來應驗,汪精衛後來果然投入了日本人的懷抱,認賊作父,成為千古罪人。
17日,蔣介石在談話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最後申明:“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茍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