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章節
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19日,這篇講話以《最後關頭》為題發表,表達了國民政府準備抗戰的決心。
20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提出“日軍進攻之形勢已成,抗戰有實現之可能”,“我們決定采取蔣介石不讓步、不再與談之方針”。周恩來一行随即飛往上海,後又回到延安,靜觀時變。
在這期間,中共中央提出《确立全國抗戰之戰略計劃及作戰原則案》,并號召“立即召開國防會議”,共商抗戰大計。
中共中央提出的全國抗戰方略分為七條:第一,戰略方針是持久的防禦戰;第二,在戰役上應以速決戰為原則;第三,作戰的基本原則是運動戰,避免持久的陣地上的消耗戰;第四,在必要的戰略要點或政治經濟中心,設立堅強工事,配置足夠兵力,以鉗制敵人;第五,一切陣地的編成,應狹小其正面,伸長其縱深。守備部隊的作戰要領,應采取積極的動作,反對單純的死守的防禦;第六,戰略的內線,而在戰役指導上應是外線作戰,以求得殲滅敵人;第七,廣大的開展游擊戰争,其戰線應擺在敵人之前後左右,以分散敵人,迷惑敵人,疲倦敵人,肅清敵人耳目,破壞敵人之資材地帶,使主力在運動中殲敵。
068八路軍開赴前線(2)
這個提案,首次提出中國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陣線的一部分。
21日,蔣介石在南京會見英國大使許閣森,要求英法兩國從中設法和緩中日之間的沖突。
23日,毛澤東在延安寫了《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號召一切愛國的國民黨和共産黨員團結起來,全國的愛國同胞、愛國軍隊、愛國黨派一致團結起來,堅決抗戰,動員全國人民和全國軍隊,争取廣泛的外援,争取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實現中國自由解放的前途。
25日,蔣介石會見美國大使約翰遜,提請美國注意它是《九國公約》發起國,在國際法和道義上都有制止日本的義務。
30日,國民政府特使孔祥熙到達倫敦,和英國銀行團簽訂兩千萬英鎊的借款契約,還談妥了購買三十六架英國飛機的協議。他還和比利時、法國簽訂借款協定,向法國訂購三十六架轟炸機。
8月1日,周恩來接到張沖來電,稱:蔣介石密邀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即飛南京,共商國防問題。中共中央決定,派周恩來、朱德和葉劍英去南京出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舉行的國防會議。
10日,周恩來一行從西安乘飛機到達南京。這次南京之行的一個重要目的,仍然是商談中國紅軍的改編。要改編的不僅有紅軍主力部隊,還有湖南、江西、廣東、浙江、福建、湖北、河南和安徽八省的游擊隊。
12日,蔣介石派康澤會見周恩來,對《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提出了許多無理要求,不同意宣言中提“民主”,要求一律改為“民用”;不同意提同國民黨獲得諒解,要求提共赴國難。周恩來當即表示,有的可以研究,有的不能同意。
但是,時局突變,蔣介石的态度跟着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13日,日軍突然對上海發動大規模進攻,侵略者的炮火打到了南京政府統治的心髒地區。蔣介石看到了真正的心腹之患,他迫切需要紅軍開赴抗日前線。
18日,蔣介石同意發表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協議。但是,由于雙方在部隊改編和員額等問題上仍有鬥争,這個協議到22日才正式發表。同一天,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談話,事實上承認了中共的合法地位。
日軍來勢兇猛,戰争形勢發展很快,朱德和周恩來先離南京,未了事宜由葉劍英在南京繼續談判和交涉。
20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确定抗戰戰略方針,調整部署,劃分戰區,将臨戰地區劃分為五個戰區。第一戰區,負責河北省和河南省北部作戰,轄第一集團軍、第二集團軍和第十四集團軍,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第二戰區,負責山西、察哈爾和綏遠三省作戰,轄第六集團軍、第七集團軍和第十八集團軍(即八路軍),閻錫山任司令長官。第三戰區,負責江蘇和浙江兩省,轄第八集團軍、第九集團軍、第十集團軍和第十五集團軍,馮玉祥任司令長官。第四戰區,負責福建和廣東兩省作戰,轄第四集團軍和第十二集團軍,何應欽任司令長官。第五戰區,負責山東省和蘇北作戰,轄第三集團軍和第五集團軍,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
21日,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寵惠和蘇聯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在南京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中國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下轄三個師,全軍編制共四萬五千人。
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以紅一方面軍為主編成。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政訓處主任羅榮桓。下轄第三四三旅和第三四四旅。
第一二○師以紅二方面軍為主編成。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政訓處主任關向應。下轄第三五八旅和第三五九旅。
第一二九師以紅四方面軍為主編成。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政訓處主任張浩。下轄第三八五旅和第三八六旅。
在紅軍主力改編的同時,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召開的洛川會議上作報告,指出:在軍事上,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的方針,建立長期作戰的戰略支點;在國共關系上,要記取大革命失敗的教訓,堅持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會議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産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會議指出,中國的抗戰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
紅軍主力改編後,國民黨方面發給了三個師人員的軍饷、彈藥和碘片、阿斯匹林片之類的藥品,槍支卻沒有發給。蔣介石的一名尉官說:“共黨一向誇口,說他們所有的槍炮物資都是過去從我們手中奪過去的。讓他們從日本人手裏去奪取吧”
八路軍編成後,在8月下旬至9月初,第一一五師和第一二○師先後經陝西韓城芝川鎮渡過黃河,向山西挺進。随後,第一二九師也進入山西。
八路軍三個師莊嚴宣誓:“日本帝國主義要滅我們的國家,亡我們的種族。為了國家,為了子孫,為了同胞,我們堅決抗戰到底”
在八路軍開赴山西前線時,山西青年抗日決死隊等山西新軍同八路軍相互配合,對堅持山西抗日游擊戰争及華北抗戰,起了重要的作用。
決死隊的組建,是由薄一波向閻錫山提議的。決死隊成立于8月1日,最初只有一個總團,到9月發展為四個總隊,後來發展到四個縱隊。這支新軍在建制上屬于閻錫山系統,各級軍事指揮職務多由閻錫山指派舊軍官擔任。但是,新軍中普遍建立了共産黨組織,政治委員和政工幹部多由共産黨員擔任。實際上,這支新軍是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
069淞滬會戰(1)
血腥的太陽旗中,中國旗幟飄揚在四行倉庫屋頂。
日軍在盧溝橋點起了戰火,三十七天後,又在中國的首都南京附近發動侵略。上海,南京的門戶,中國的經濟中心和重要工業基地,再一次燃起抗日的烽火。
“八一三”淞滬會戰的導火索,是日軍為了尋找借口而制造的“虹橋事件”。日軍企圖挑起事端,在上海及其外圍地區與中國軍隊的主力決戰。他們打算速戰速決,一勞永逸。
8月9日,日本駐上海的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士兵齋藤要藏,驅車闖入虹橋機場,打死中國保安隊員時景哲,被機場保安隊當場擊斃。駐上海的日軍以此為借口,要挾中國政府撤退上骸保安部隊,撤除所有的防禦工事。日軍遭到拒絕,便動員駐上海的四千名海軍陸戰隊及艦艇登陸人員,加上日僑義勇團,總共一萬多人,緊急備戰。
第二天,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在吳淞一帶集結大小艦艇三十多艘,駛入黃浦江示威,并從日本佐世保急調艦艇和陸戰隊開赴上海。
蔣介石眼看情勢危急,命令張治中準備抗戰。身為京滬警備部隊總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