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章節
名日軍,炸毀五輛汽車,俘虜日軍荒豐吉少佐等五人。日軍其餘的三輛汽車,載着死裏逃生的部隊逃回井陉。八路軍傷亡一百多人。
劉伯承認為八路軍在這一仗的傷亡還可以減少。他說:“長生口戰鬥,戰果不小,代價也太大了些。以後打伏擊,要盡量減少傷亡。槍要打在敵人頭上,刺刀要插在敵人肚子上,手榴彈要抛在敵人屁股上。賺錢的生意我們做,不賺錢的生意我們不做。”
羅榮桓在3月中旬指揮第一一五師用六天時間在午城和井溝殲滅了一千多名日軍。這時候,衛立煌率領第二戰區指揮機關渡到黃河以東,剛到大寧就被日軍攔住了。衛立煌進退兩難,向羅榮桓求援。第一一五師派李天佑團第三營前去掩護。
第二天,衛立煌的部隊被日軍打散,八路軍及時趕到,掩護衛立煌突出包圍。第三營第十一連堅守白兒嶺,頂住八百多名日軍的輪番進攻,掩護衛立煌脫險。衛立煌在望遠鏡裏看到日軍的飛機大炮把八路軍阻擊陣地炸成了一片火海,連忙問身邊的八路軍:“那裏有幾個團?”回答是:“只有一個連。”他惋惜地嘆道:“這個連完了”
但是,衛立煌不久就發現這個連奇跡般地歸隊了。一點人數,全連傷亡僅二十多人。衛立煌對部下說:“你們看看,人家八路軍那麽會打,可你們垂頭喪氣,像什麽”他對八路軍心存感佩,送來了一百挺輕機槍和十萬發子彈。
日本《東亞日報》的一名随軍記者見證過劉伯承師的一次戰鬥。3月16日上午9點,三股日軍開往黎城增援,彙合在位于邯鄲和長治之間的神頭村。突然,劉伯承師向他們發起猛攻,殲滅一千五百多名日軍,繳獲五百五十多條槍支和六百多匹騾馬。日本記者僥幸逃脫,後來回憶說:“正當先頭部隊開始行進時,子彈呼呼地飛來,迫擊炮彈轟隆隆地炸裂,重機槍沉重的聲音劈頭蓋腦地不斷響着,令人心裏發毛。”
朱德在3月下旬把第二戰區将領召集到沁縣小東嶺開會,意在穩定友軍的軍心。曾萬鐘、李家钰、朱懷冰和趙壽山等三十多名國民黨軍隊的将領出席。會議結束時,朱德得到報告:劉伯承、徐向前和鄧小平要在響堂鋪打一次伏擊戰。朱德邀請友軍将領們到戰場附近的高地上觀看實戰。
31日上午8點半,日軍兩個汽車中隊從東陽關開來,進入劉伯承師的伏擊圈。徐向前下令攻擊,八路軍一齊開火,槍炮聲大作,戰士們如猛虎下山,向日軍撲去。他們的刺殺技術經過幾次實戰磨練,已有很大提高,日軍沒有還手之力。友軍将領們只看了兩個小時,戰鬥就落下帷幕。戰績報上來,八路軍殲滅四百多名日軍,焚毀一百八十一輛軍車。
友軍将領們看到的這次戰鬥,是抗日戰争中影響很大的“三戰三捷”之一。長生口、神頭嶺和響堂鋪三次伏擊戰,都是八路軍的傑作。他們對這次觀戰印象深刻,對敵後抗戰增強了信心。
劉伯承的日軍對手中,有一名叫做苫米地的旅團長。這個日本軍人詭詐驕橫,認真研究過八路軍的游擊戰術,針對八路軍“敵退我進”的戰術原則,發明了一種叫做“拖刀術”的戰法。以往,日軍每丢棄一個地方,臨走總要放火燒房。八路軍看到村莊起火,以為日軍已經撤走,總會趕來救火,追擊日軍。所謂“拖刀術”,就是看準了八路軍的這個特點,日軍放火燒房後仍不撤走,而是設下埋伏,等到八路軍和游擊隊趕來,便發起意外的攻擊。苫米地這一招确實毒辣,游擊隊在他施展“拖刀術”時吃過虧。
當然,劉伯承不會讓苫米地繼續得逞。4月份,日軍集中三萬多人的兵力,對晉東南進行九路圍攻。劉伯承得到一張從日軍繳獲的作戰地圖,知道日軍企圖在遼縣、榆社、武鄉和襄垣地區聚殲八路軍。八路軍總部決定用部分兵力牽制各路日軍,集中主力擊破日軍一路。
劉伯承跟在日軍後面,發現苫米地又在使用“拖刀術”,索性将計就計,命令部隊秘密跟蹤日軍,而不接戰。16日,劉伯承師主力在武鄉以東的長樂村,包圍了日軍一路約三千多人。“反游擊戰專家”苫米地毫無察覺,直到八路軍發動攻擊,他才明白中了計中計,然而敗局已定,他只好拖刀而逃。在這場激戰中,八路軍殲滅二千二百多名日軍,付出傷亡八百多人的代價。第七七二團團長葉成煥身負重傷,于兩天後光榮殉國。朱德特意從總部趕來,向烈士遺體告別。
劉伯承打敗苫米地,對粉碎日軍的九路圍攻起了關鍵作用。27日,日軍的圍攻徹底破産。八路軍共殲滅四千多名日軍,收複了和順、榆社等十八座縣城。苫米地因為在長樂村失敗,受到嚴厲處分。劉伯承說:“我們的戰術原則是機動靈活的,不能老是套用一個戰術原則,否則就要吃虧。采取哪種戰術好,要看具體情況。不管黃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劉伯承在研究戰術,毛澤東則關注着游擊戰争的戰略。他認為,山地可以打游擊,平原也不例外。他在同一個月指出:“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廣大的發展抗日游擊戰争,堅持平原地區的游擊戰,也是可能的。”八路軍聞風而動。劉伯承師選中河北南部作為發展區域,請身經百戰的徐向前率領兩個團又一個支隊出征。26日清晨,隊伍出發,劉伯承和鄧小平到路口送行。
劉伯承對徐向前說:“我在響堂鋪戰鬥時說過,我們一分手,你就會打勝仗。現在又分手了,我等着你們的捷報。”鄧小平說:“我也很想到冀南打幾仗。祝你們旗開得勝,我們在冀南再見面。”
這年7月,八路軍部分主力部隊開赴山東。在此之前,山東十多個地區已經爆發了抗日武裝起義,領導者是以黎玉為書記的中共山東省委。在膠東,起義部隊收複蓬萊、黃縣和掖縣,建立了最早的三個抗日民主政權。在魯西北,大批中共幹部前往工作,建立起一支五萬多人的抗日武裝,開辟了魯西北三十多個縣的抗日局面。
9月下旬,第一一五師政治部副主任蕭華到達樂陵,成立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并把當地武裝一萬多人合編為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到年底,開辟了以寧津和樂陵為中心的平原游擊根據地。各地武裝合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張經武任總指揮,黎玉任政治委員,江華任政治部主任。
094南京淪陷(1)
淞滬會戰後期,日軍從杭州灣登陸以後,致使中國軍隊背腹受敵,被迫撤退。蔣介石想把部隊向原陣地後方稍撤,即把右翼的原中央兵團撤到青浦和白鶴港一線,結果也站不穩腳跟。于是,左翼兵團又不能不連帶一起向蘇州和福山一線既設陣地轉進。
這時,日軍用機動性較強的海陸空軍追擊,中國軍隊不能不盡量疏散,部隊本來就夠混亂了,現在更不好掌握。何況,既設陣地線上既沒有留守部隊和向導,也沒有工事位置圖。部隊到來後找不到工事,找到了工事又沒有開啓工事的鑰匙。日軍的跟蹤追擊非常緊迫,中國軍隊沒有足夠的時間占領陣地。
中國軍隊無法在蘇州和福山一線站穩腳跟,也沒有在無錫、澄山和江陰縣城一線既設陣地穩住陣腳,這樣一來,南京防守的問題,出乎意料地提前出現在蔣介石的議事日程上。1937年11月9日,上海陷落,距離上海三百多公裏的首都南京,直接處在日軍威脅之下。
日軍認為攻占中國的首都指日可待,侵華氣焰更為嚣張。17日,日軍成立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直接受命于日本天皇。随後,設立了大本營與政府首腦的聯席會議。24日,日軍大本營召開第一次禦前會議,陸軍參謀長等人在上奏作戰計劃中提出,利用在上海周圍的勝利,不失時機地果敢追擊,進攻南京。
日軍果然乘着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撤退的機會,用八個師團的兵力,分三路水陸并進,進逼南京。日本上海派遣軍山室師團、荻洲立兵第十三師團和中島第十六師團,沿京滬鐵路及其以北向南京推進;第十軍末松茂治的第一一四師團沿宜興、溧陽和溧水公路前進;谷壽夫師團和中島貞雄第十八師團沿寧國和蕪湖公路推進,以切斷中國軍隊沿江向西的退路;國崎支隊從廣德經郎溪和太平渡江,攻占浦口,以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