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章節

斷中國軍隊的後路。日軍企圖從東南北三面合圍南京,占領中國的政治中心,迫使中國政府屈服。

戰局的演變,使蔣介石籌建了多年的吳福線和錫澄線國防工事,絲毫沒有起到阻止日軍前進的作用,迫使他急于解決南京防守的問題。蔣介石在上海失陷兩天後,連續在他的陵園官邸召開了三次高級幕僚會議。

第一次會議只有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和劉斐等幾個人參加。

湖南人劉斐時任大本營作戰組長,首先發言。他說,日軍利用淞滬會戰後的有利形勢,以優勢的海陸空軍和重裝備,沿長江和滬寧、寧杭國道等有利的水陸交通線前進,機動性大,後方聯絡非場便利。南京處在長江彎曲部內,地形背水,日本海軍可從江面封鎖和炮擊南京,日本陸軍也可在蕪湖截斷中國軍隊的後方交通線,日本海陸空軍協同攻擊,南京将處在立體包圍的形勢下,想守也守不祝為貫徹持久抗戰方針,應避免在初期被日軍強迫決戰。應該以機動靈活的運動戰,争取時間,掩護後方部隊的整補,進一步實行全國總動員,争取在有利時機,集中優勢兵力,給日軍以有力的打擊。

劉斐又說,毫無抵抗地放棄首都是不行的,應該作象征性的防守,但不應投入過多兵力去争一城一地的得失,适當抵抗之後,就可以主動撤退,兵力不要超過十二個團,頂多十八個團就夠了,部隊太多,不便于機動。

大本營副參謀總長白崇禧首先表示支持劉斐的意見,何應欽和徐永昌也表贊同。他們說,上海到南京,一路都是平原,無險可守,而且軍隊主力在淞滬會戰中消耗太大,恢複戰鬥力需要假以時日。蔣介石的德國軍事顧問也主張不作“無謂的犧牲”。蔣介石在總結時說,劉斐的看法很對,但南京是國際觀瞻所系,守是應該守一下的,至于如何守法,值得再加考慮。對上海作戰中損失嚴重的部隊,應該一律調到後方整補。

蔣介石的态度雖然是模棱兩可,但他決定把在上海作戰中受損嚴重的部隊調到後方整補,與象征性防守南京的方案是吻合的。

過了兩天,蔣介石又召集第二次高級幕僚會議。參加的人比上次稍多,除了何應欽等人,還有唐生智和谷正倫。湖南人唐生智情緒激動,主張南京非固守不可。他說,南京是首都,為國際觀瞻所系,又是孫總理陵墓所在,如果放棄南京,将何以對總理在天之靈?

但是,劉斐堅持上次的意見。這兩個湖南人發表了迥然不同的觀點。而實際上,主力部隊已經奉命向廣德、安吉和寧國一帶退卻,陳誠和顧祝同都到皖南一帶部署部隊的整補工作去了。蔣介石在這次會上仍然沒下定論,只說:“孟潇的意見很對,值得考慮,我們再研究研究罷”

又過了一天,晚上接着開第三次幕僚會議。唐生智仍然堅持要固守南京,蔣介石明确表示同意。他問道:“誰負責固守南京為好?”沒有一個人作聲。唐生智最終打破沉寂,信誓旦旦地說:“委員長,我願與南京城共存亡”蔣介石說:“很好,就由孟潇負責。”他又望着何應欽說:“就這麽辦,有什麽要準備的,馬上辦,可讓孟潇先行視事,命令随即發表。”

第二天,唐生智走馬上任,衛戍司令部設在鼓樓百子亭附近的一幢兩層樓房內。他委任羅卓英和劉興為副司令長官,周斓為參謀長。一時間,唐生智成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外記者紛紛采訪他,請他談談對抗戰的決心。唐生智說:“本人奉命保衛南京,至少兩件事有把握。第一,即本人所屬部隊誓與南京共存亡,不惜犧牲于南京保衛戰中;第二,此種犧牲,定将使敵人付出莫大之代價。”

095南京淪陷(2)

蔣介石确定了固守南京的方針,又決定遷都重慶。那時,日本空軍已對南京進行過三次空襲,國民政府各部門已紛紛遷往武漢,只有少數人還留在南京。蔣介石為了避免日機轟炸,住在中山門外四方城旁邊一幢極小的房屋裏,只有兩間小房,吃飯、會客、辦公都在一個小房裏。汪精衛住在中山陵園自己的別墅裏,當他得悉前線部隊已撤離吳福線,日軍已沿太湖南岸西進,就乘船去漢口了。

11月25日,蔣介石下達保衛首都的作戰序列,共計七個軍、十四個師及配屬單位。這十四個師中,除徐源泉的第二軍團是剛從武漢調來,其餘大部分是淞滬戰場上撤退下來的部隊,傷亡較大,來不及補充和休整。

蔣介石批準的作戰方案,将防守重點擺在鎮江方向,其次是南京至杭州公路的湯山鎮和淳化鎮。防禦地帶由三線組成:第一道防線從南京以東和以南外圍山地的三江口至板橋鎮,第二道防線從八卦洲南岸的甘家巷、西善橋到江心洲對岸,最後的防線就是南京城。

按照唐生智的部署,徐源泉第二軍團兩個師,防守南京以東的龍潭至湯山附近一線正面;葉肇第六十六軍兩個師,防守湯山至淳化鎮以東一線正面;俞濟時第七十四軍兩個師,防守淳化鎮至板橋鎮和江心洲一線;王敬久第七十一軍和鄧龍光第八十三軍防守鎮江;孫元良第七十二軍防守城南中華門、雨花臺和黃山頂;宋希濂第七十八軍部署在城北的幕府山、下關、和平門與玄武湖地區;桂永清的教導總隊防守城東中山門外至玄武湖一線;蕭山令的兩個憲兵團防守城西莫愁湖、清涼山和草場門一線。

以上各部隊倉促進入新的防區,其中第二軍團第四十八師,在南京保衛戰打響以後,才于12月7日從漢口到達南京。

12月2日上午,蔣介石得到一條令人沮喪的消息:布魯塞爾九國會議成員國,竟然沒有一個同情中國,也沒有任何國家願意出面制止日本,或促使日本放寬和談條件。傍晚,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來到黃埔路官邸,對蔣介石說:“現在日本人和談的要價更高了,近衛內閣有些人說,一定要叫中國人丢臉,你們還是趕快撤出南京吧”

蔣介石臉色鐵青。他對九國會議寄予的希望,現在成了肥皂泡。他心情沮喪,原先對固守南京的一點信心,現已灰飛煙滅。他決定馬上離開南京。

7日,他和宋美齡來到百子亭唐公館,向唐生智告別。唐生智正在召開師以上軍官作戰會議,見蔣氏夫婦來了,連忙帶頭鼓掌,請蔣介石訓話。蔣介石為大家鼓了鼓氣,博得一片掌聲。他說,雲南的部隊已經在開拔途中,只要大家死守下去,他很快就會親自率領強大的軍隊來解圍,殲滅入侵的日軍,光複國土。唐生智代表守城官兵,向蔣介石表示誓與南京共存亡的決心。蔣介石拉着他的手說:“孟潇,我代表政府感謝你”

“委員長放心,保衛南京是軍人職責,沒有你的命令,我決不後退一步。”唐生智信誓旦旦。

門口的轎車發動機響了,蔣介石和衆人告別,唐生智把蔣氏夫婦送上轎車,揮手告別。轎車開出唐公館,直奔光華門機常轉眼間,飛機沖上雲霄,在南京上空繞了一圈,向長江盡頭飛去。

唐生智給交通部長俞飛鵬下了一道命令,叫他撤掉下關到浦口之間的渡輪,禁止任何部隊和軍人從下關渡江。他還命令浦口的胡宗南第一軍制止軍人從南京向北岸渡江,如有不服者,可以開槍射擊。

蔣介石離開南京之前,南京保衛戰已于5日拂曉在句容打響。日軍中島今朝吾第十六師團沿京杭國道,前進到句容和湯山鎮之間,遭到守軍猛烈抗擊。這一線陣地上有兩支粵軍,一支是葉肇軍,另一支是鄧龍光軍。兩個軍一共四個師,其中三個師剛從淞滬戰場撤到這裏,實際人員傷亡過半。另一個師剛從武漢調來,地形不熟,放下背包,工事還沒來得及挖,日軍就上來了,他們只好倉促迎戰。

開戰的槍聲響過,葉肇在望遠鏡中見日軍的先頭部隊人數不多,稍稍松了口氣。他設想在句容附近布置一個“口袋陣”,全殲這股日軍。于是,他命令第四七八旅旅長喻英帶兩個團上去,包圍日軍。他們打到中午,兵力不足,一批日軍突破了包圍圈,喻英命令部下拼刺刀,把他們堵祝不料大批日軍蜂擁而至,喻英旅且戰且退。傍晚,喻英的兩個團被日軍反包圍,水洩不通,任憑左沖右突,也沖不出包圍圈。第二天中午,葉肇想叫這兩個團向西南突圍,可是命令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