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三姐,沙堯鎮那邊已經批了,可以做買賣。”劉大鵬傍晚一回來,就找蘭芝說這事兒。

“我們看三姐你是個有能力的人,鎮子上的錢比我們這裏好賺多了。三姐,你有沒有什麽想法?”燕三娘也說道。他們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個就想到劉蘭芝,覺得劉蘭芝是個做大事的人,金溝村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太埋沒劉蘭芝了。

蘭芝淺淺笑了笑,算算時間也差不多了,其實若是在發達點的地區,這樣的政策早就放開了。這個小縣城太落後,就連政策也比別的城市落後很久。

“家裏這邊我還暫時不想放棄,要不這樣吧,你們在城中買一間鋪子下來,就先開個飯店。”

城鎮上雖然能賺得多些,但蘭芝覺得那不是她的目的,也不是她的興趣所在。她更喜歡和農作物打交道,研究一些适合這個時代大面積種植的糧食。而那個空間試驗站也給她提供了很好的便宜,她在這裏還有幾畝田地,又有讓人敬重的地位,目前也不用怕被誰欺負。

等今後她的研究出了成果,在去更發達的地方幹更大的事業。

劉大鵬一聽連連搖頭,“三姐,我們不是做生意的人,沒有你那手藝。你在那邊做點小吃,搞點批發,來拿貨的人肯定會更多。”

蘭芝笑道:“我看你們每天賣得都挺好,哪裏不像是做生意的人?手藝不懂可以學,你看你二妹,現在都可以出師了。你們最近也別忙着賣東西,每天過來看着點,多向你二妹學習,把她的手藝學到手,在沙堯鎮開一間飯店,到時候我再教你們幾道新鮮菜,生意絕對火爆。”

“三姐,真是謝謝你!”燕三娘感激地說。他們兩口子原本是看蘭芝在農村總是受楊大婆的欺負,再加上蘭芝自己有本事,現在政策放開了,在沙堯那樣的大鎮上肯定比在家裏賺的多,也省得楊大婆那糟老婆子罵得厭煩。

若是以前他們肯定沒有這種膽量去勸蘭芝,自從這些日子到處賣豆腐,這兩口子的眼界也放開了,其實城裏也有很多人偷偷地做生意,上頭管得完全沒有以前那麽嚴。現在只要有東西拿出去賣,都非常好賣,像蘭芝這樣頭腦靈活的,何愁賺不了大錢。

“三姐,你這樣對我們,我們都不知道如何回報。”劉大鵬也說。

“你們也別忙着感激,到時候我要拿一部分分成。”

“三姐你不說我們也會給的,賺下來的錢我們一人一半。”劉大鵬道。

他還真是慷慨,開口就五五均分。這年代的人大部分都比較老實質樸,劉家這幾兄妹都随劉大爺的性格,勤快本分踏實,也沒什麽心眼。

蘭芝笑道:“現在談賺錢還太早,要真賺了,我拿兩成就夠了,先把鋪子和技術學好。”

劉家有點老底,再加上劉大鵬夫婦和劉二娘最近也存了些錢,買一間鋪子倒也不算特別難。劉大鵬就去辦這事兒,順便也把該有的證件給辦齊,燕三娘則天天過來跟劉二娘學手藝。

Advertisement

不過蘭芝讓她學的主要是做菜的本領,現在可以開飯店了,她地裏那些菜也有用武之地。她現在種的差不多都是這個地方少見的蔬菜,要不就是一些改良過可以早熟或晚熟的品種。

她通過劉大鵬的飯店把這些蔬菜的名聲打出去,到時候會有更多的人種植,這也能解決現在農村菜品單一的問題。

一家飯店要開得成功,除了味道要好,還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想讓別人心甘情願進你的飯館,為你做口碑宣傳,那你還得做些別處吃不到的東西。

這個物質匮乏的年代,什麽東西都不太好買,要想賺得更多,利潤更大,就要用最常見的那些東西做出不同的花樣。

紅苕粉和蔬菜最不缺,蘭芝便教燕三娘學習做素菜糕。不過光是這兩樣食材做出來的味道并沒有那麽好,蘭芝又加雞蛋教她做了另外一種,到時候兩種蔬菜蒸糕一起當做早點賣。

舍不得花錢的就吃沒有雞蛋的,也能填飽肚子。

除了蔬菜蒸糕,蔬菜餅,蘇炸丸子,這些小點類的東西也可以當早餐。煎餅果子也不錯,薄薄的面皮裏可以裝很多蔬菜,還可以加蛋加肉,這個地方的人不習慣吃面食,像煎餅果子這類北方的小點市面上還沒見有人賣。

煎餅果子在幾十年後都還能風靡小吃街,說明這吃法很附和大衆口味,就是這裏的面粉很難買,價格貴。

不過到時候就把煎餅果子賣貴一點,當做有錢人的小吃,相信那些出得起錢的還是願意拿錢買。

這種地方沒有人賣鏊子,蘭芝讓那些進城賣小吃的人幫自己買了一只平底鍋,這鍋做煎餅果子不錯,今後也可以用來做點其它餅子。

蘭芝把平底鍋放在小火爐上,将爐子下面的通風口關小,确保火候不能過烈。待鍋底水汽烤幹後,便在鍋底上抹上一圈菜油。

然後将面糊倒進平底鍋,鋪滿鍋底,等上面的面糊凝固有了氣泡後,便打雞蛋糊在面皮上推勻。待到火候差不多了,将面皮翻轉過來,抹上麥醬,又把剛才現炸的豆腐丸子夾了兩塊在上面,放上兩片生菜,卷起來出鍋,一只煎餅果子就成了。

“來,給你們嘗嘗。”蘭芝把煎餅果子遞給燕三娘幾人。

衆人狼吞虎咽地一人咬一口,無不連聲稱贊。

“三姐,無論什麽東西在你手上都能做成美味。”

“我家老四不吃麥粑,每次煮麥粑都要使性子,下次我也這麽做一次,看看他們吃不吃。”楊大嫂道。

“我也說還是蘭芝最會想法子,我們家小琴那麽挑食的,在她這裏就什麽都吃,連炒青菜都能吃半碗。”老七媳婦也說,她最近在蘭芝這邊幫工,楊小琴也在這邊跟着吃飯,那小女孩身體長好了不少,臉上都看得到肉了。

蘭芝知道楊大嫂說的麥粑,她看老六媳婦那邊吃過一次,就是把面粉揉成一團,然後捏成小片煮成一大鍋,和刀削面有點類似,但刀削面好歹是一小塊一小塊,他們的是一大塊。

他們那種吃法其實煮一鍋還是要花費不少面粉,但最重要的還是味道太淡,不入味,要是舍不得放油,那就跟吃水煮面粉疙瘩差不多,也難怪小孩子不喜歡吃。

點心類的教完了,蘭芝又教燕三娘一些好吃、成本又低的菜肴。

燕三娘年輕,腦子也好使,天賦雖不如劉二娘,但對吃慣了粗茶淡飯的人來說,這些新奇菜式絕對可以抓住他們的胃。

劉大鵬跑了幾天,把個體戶執照也拿到手了,等秧苗插完,他們就正式開業。

蘭芝這邊的廚房一日日已具模型,老六和其他幾個木工幫她把屋梁和屋檐做了,蘭芝又去磚瓦廠買了不少青瓦。

還真應了那句話,衆人拾柴火焰高,沒出一個月,蘭芝的廚房就已修葺一新。

她是個從幾十年後過來的人,非常不習慣黑漆漆的房間,所以這一次她的廚房上安了五六塊亮瓦,确保就算是陰雨天氣,廚房裏的采光也充足。

蘭芝這邊每天的姜蔥蒜花椒香菜等調料用得快,周邊也有人開始大面積種這些東西,像小蔥這一類長得又快。蘭芝這邊收的價錢還比蔬菜都高,算下來種上一塊土還能賣不少錢。

灘口上那群青年幫蘭芝修了廚房,蘭芝也信守諾言,教他們制作涼粉。

衆人把爐竈移到廚房,沒了原本的竈臺,又打通了豬圈的一部分,蘭芝的廚房現在變得特別寬大亮敞。一群人圍在廚房裏,滿懷期待地等着蘭芝教他們做涼粉。

蘭芝先倒了一碗澱粉到盆中,又将就那只大碗舀了一碗水,慢慢加到澱粉裏,将澱粉攪拌成糊狀。随後加了四碗水在鍋裏,燒開後把糊狀澱粉慢慢倒進鍋裏,一邊倒一邊攪。

沒過一會兒鍋裏的糊狀便沸騰了,蘭芝将鍋裏的糊狀物盛到幾只鐵盆中,讓其冷卻。

“這就完了?”衆人完全不敢相信,這涼粉的制作竟然就這麽簡單。

“完了,所以你們都很容易學會,等它涼下來我們切開就可以。”蘭芝說道。

“三姐,你是怎麽想到這種法子的?我們做了這麽多年澱粉,都從來不知道這東西有這種吃法。”唐二說。

“這法子不是我想的,我還沒那麽聰明。我也是偶然聽一個老人說起,這些都是他教我的。”蘭芝胡謅道。

“你在我們生産隊就是最聰明的,連裴隊長都誇獎你,說你厲害。”

“那個老人是誰呀?”有人好奇問道。

蘭芝:“我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他不願透露。”

衆人也很識趣地沒再追問下去,蘭芝肯這樣無私地把賺錢方法教給他們,他們已經很知足了。

本來這次修廚房,他們沒有想過要蘭芝的工錢,結果修完的時候,蘭芝還是給他們每個人都按市價發了錢。

衆人坐在新修的廚房七嘴八舌地閑聊起來,過了一個多小時,涼粉已經凝固成型,劉二娘将之切成條,兌上佐料,拌了一大盆,然後人人分了一碗。

大家吃得意猶未盡,唐二說道:“劉三娘,我看你的秧苗也差不多可以移栽了,我們後天就過來給你插秧。插秧你就不能再給我們錢了,不然我們心裏簡直過意不去。”

“我也沒有說要給你們錢,修房子這個是你們應得的。”蘭芝道。

穆五:“我們最喜歡給三姐辦事,吃得好玩得好工錢還高。”

衆人一陣大笑,正好金溝村的其他幾戶聽說蘭芝這邊的廚房已經修好,都跑過來看。見原本黑漆漆的窄小廚房現在變得又寬又大還很亮敞,處處都幹幹淨淨的,無不豔羨。

相比蘭芝這邊的熱鬧,楊大婆這邊的院子卻冷冷清清。

就連劉家的老太爺和老太婆都杵着拐杖去劉蘭芝那邊湊熱鬧了,而自從楊老幺走後,楊大婆就一個人住,家裏別提多冷清。

現在連老六媳婦和丁家的兒媳婦都去讨好劉蘭芝,這些個勢利眼,還不就是看劉蘭芝現在手上有錢,就趕緊去巴結,沒骨氣的東西!

楊大婆罵咧咧地背着背簍出了門,她要去山頭上看一下她的莊稼,路過劉蘭芝的土地時,看見地裏長的一根根綠油油的叫不上名字的東西,楊大婆賊眼一轉,打起壞主意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