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在這裏的農村家家戶戶最不缺的就是紅苕,再加之他們每年都會磨成紅苕澱粉賣出去,留存在家裏的紅苕澱粉也不少。
這裏的人們都還不知道涼粉這種東西,他們的澱粉用的最多的就是拿來炸酥肉。可現在又有幾個人吃得起肉,更別說酥肉了。
考慮到這個,蘭芝準備收紅苕澱粉制作涼粉。開春之後天氣會越來越熱,到時候涼粉肯定很暢銷。
其實蘭芝一開始是想做涼面的,但是這個地方主産不是小麥,面粉恐怕不夠供應,很多農家雖然種了小麥,卻都不會拿去賣,畢竟小麥也是主食之一。當谷物不夠吃的時候,小麥還可以磨成面粉充饑。
澱粉就沒有這樣的待遇,因為家家戶戶都大面積種植紅苕,澱粉在這裏也變得特別廉價。而一小碗澱粉也可以做出很大一碗涼粉來,利潤空間非常可觀。
涼粉的制作過程十分簡單,只需要澱粉和水就夠了,剩下的便看佐料。
蘭芝想先做一些試驗品,讓他們擔去市場上賣,如果銷量不錯,再大面積收購澱粉。
蘭芝先将澱粉和清水1:1混合,然後再緩緩倒入燒開的熱水中,使其變成糊狀,再用工具盛出來,冷卻之後涼粉就成了。
楊大嫂、老七媳婦和劉二娘見了蘭芝做的涼粉,都好奇道:“這東西真能吃嗎?像涼糕又不是涼糕,和涼糕一樣吃法?”
“不是涼糕,你們一會兒就知道了。”
蘭芝将蔥蒜切碎,加油辣子和味精,倒上醬油,淋在涼粉上,“現在可以嘗了。”
幾人好奇地拿起筷子嘗了嘗,“這是什麽東西?怪味道倒是沒有。”
“這叫涼粉,夏天吃最清爽,要是青椒成熟了,把這種油辣子換成青椒,味道會更好一些。”蘭芝說。
當然,要是能多一些調料,比如魚豉油、生抽等,那味道就更地道了。
但是這東西壓稱,不适合挑去太遠的地方,唯一的好處就是成本低,利潤率高。
幾人正讨論着,門外有人高聲問道:“劉三娘,在家嗎?”
Advertisement
蘭芝出門,見是灘口上了幾個青年,便道:“你們來得正好,快來嘗嘗我的新品。”
“這麽快就做出來了呀?是什麽東西啊!”幾名青年放下籮筐,湧進窄小的廚房,迫不及待去看蘭芝的新品。
不過嘗過涼粉之後,他們并沒有那麽欣喜若狂,遠不如當初他們吃炸蘿蔔絲丸子時興奮。
“這東西怕是不好賣吧?”有人表示擔憂,他們雖然沒有賣過這東西,但是看別人賣過涼糕,那東西并不怎麽掙錢,兩毛錢能得一碗,除去成本還剩多少?
“你們先去試一試,要是賣得好,我們再放開手腳做,賺不到錢那就不做了。”蘭芝說,這個年代的人更喜歡吃大魚大肉,不像幾十年後人們還提倡素食。
“行,都聽三姐的,你說什麽我們照做,跟着三姐有肉吃。那這個的拿貨成本多少?”穆五問。現在蘭芝在他們的眼裏俨然就是一個智囊,随便一指點就能賺到錢。
“五分錢一塊,佐料的話你們可以自己調,在我這裏拿的話,給你們算一塊錢一份,一份
的分量在這邊有參考。”
衆人暗中一算,一塊涼粉分量很足,分成兩碗賣說不準也有餘,竟然只要五分錢。要是拿出去賣兩毛錢一碗,基本上就是賺了兩毛。
涼粉這東西的味道雖然沒有炸丸子那麽香,但也不難吃,放上佐料吃上一碗,還有飽腹感。
而最近賣炸丸子的人多了,價錢也趨于平穩,利潤被壓了不少下來。如果涼粉行銷,算下來涼粉的利潤能比得上四五袋小吃了。
調料的話,衆人還是願意在蘭芝這裏買,蘭芝的油辣子做得不錯,香蔥和蒜泥這些他們平時用得少,也沒有種多少,在蘭芝這裏一并買了也省事。
現在他們都賺了錢,在這些方面也沒以前那麽摳門,把制作調料這點時間節省出來,說不準多的錢都賺到手了。
這群人一人分了十幾塊涼粉,又各自買了一份調料,在蘭芝這裏借了幾個盆和碗筷,用竹片制成小刀,擔着上路了。
日暮西山,金燦燦的晚霞灑滿大地,一群青年擔着籮筐有說有笑地從田埂上朝金溝村這邊走來。
“三姐,明天你能再多做一些麽?真的還是你最聰明最有眼光,我們沒想到擔出去還挺好賣的,兩毛錢一份,輕輕松松就賣完了。有人問這涼粉到底是什麽做的,我們也很好奇三姐你是用什麽做的涼粉?”穆五隔着老遠就滿臉堆笑地和蘭芝打招呼。
“做法其實很簡單,材料也是最常用的紅苕粉,你們要想學的話也可以。”蘭芝被他的愉悅感染,也笑着說道。
衆人沒想到劉蘭芝這麽慷慨,而且材料是紅苕粉,家家戶戶都有,也不值幾個錢。要是劉蘭芝真的肯教他們,有了這門手藝,不說財源滾滾,至少今後不會餓死。
“三姐真的肯教我們?”衆人半信半疑,畢竟教會了徒弟,會餓死師傅,而且涼粉這麽賺錢,劉蘭芝大可以悶聲發大財。
“只要三姐肯教,多少學費我都出。”唐二豪氣說道。
“我也是!”
“我現在倒不缺錢,我現在想重新修個廚房和倉庫,我這裏的條件你們也是知道的,采光不好也就算了,一旦遇上下雨天,到處都在漏雨,實在沒法住了。”蘭芝說,“你們要是幫我把廚房重新修過,我就教你們做涼粉涼面,包管學會。”
“成!”衆人幾乎沒有猶豫,就直接答應了,“三姐不要嫌棄我們手藝不精就行,我們都還沒出師幾天。”
灘口上這群青年有的做過泥水匠,有的做過石匠,不過在這種年代用得上泥水匠的地方不多。
“只要你看好日子,我們就過來給你開工。”唐二也爽快道。
“三姐你這是将就這個地基拆了重新修,還是另起地基?”
蘭芝想了想說:“我這裏的地方不寬,豬圈我用不了這麽大,我想拆掉一部分豬圈,并在廚房這邊當做廚房。地基石要重新打過,把廚房這邊變寬敞一點。”
蘭芝早就想把這破草棚重新修一遍了,農村都是以燒柴火為主,會有煙灰,房頂和房梁上都沾滿了黑色的煙塵,偶爾還會掉下來,落在身上就成了漆黑一塊。
現在她這邊都燒蜂窩煤,傳統的竈臺也沒有必要再要了,太占地方。
劉家送給她的兩只小豬仔長得很好,但蘭芝并不想成為養豬專
業戶,豬這種生物吃得太多,每天煮豬食喂它也要耽擱很多時間。只不過地裏需要豬糞,她才勉強喂兩只。
“行,你看好日子了麽?什麽時候可以動工?”唐二問道。
農村人講風水,修房造屋這種大事要先翻黃歷,選好吉時,蘭芝沒有那麽多講究,就道:“就明天開始,再過一段日子就要插秧了,到時候大家又很忙。你們要是有親戚朋友會修房造屋,也可以請過來幫忙,工錢我就按市價開。”
衆人一聽,都連聲應好,劉蘭芝這邊的夥食很不錯,願意過來幫工的肯定很多。
這年頭最不缺的就是勞動力,第二天灘口上的人就叫了一群人過來,一同幫蘭芝修廚房。
現在廚房拆了,蘭芝便将加工地方轉移到客堂,她現在用的是蜂窩煤,只需要用石塊搭個簡易竈爐即可,十分方便。
劉蘭芝屋旁有十多塊石頭,再加上她要拆掉廚房和兩個豬圈,那邊也可以騰出一些石頭來。這些石頭可以敲成方塊當牆腳,再往上的部分則用泥土做牆。
蘭芝這邊衆多人手幹活,最近可謂忙得不可開交,每天光是用水量都大到驚人。
她現在不得不感慨,還是幾十年後的生活方便,就算在農村也通了電、燃氣和自來水,哪像現在這樣。
如今家裏天天要洗那麽多菜,沒有自來水超級不方便,這時代的農村全都是擔水吃。金溝村這麽多戶人家,一共也才兩口井,而且離蘭芝家都挺遠,最近那口井也要走200米。
雖說現在不用蘭芝親自去挑水,每天也有現成的水用,但也挺勞心費神的。她依稀記得小時候農村有一種叫壓水井的東西,她外婆家就有一口壓水井在院子裏,按壓上面的搖手柄,就能把地下水引上來。
只是不知道哪裏有做壓水井的師傅,要是有一口井在屋前,那用水也方便多了。他們家的水缸小,陳二娃每天要擔三次水才夠用。
這些都不算最糟心的,那楊大婆見水井的水被挑少了一大截,每天都在自己的院子裏叽裏呱啦地嘀咕個不停,埋怨蘭芝這邊用水太厲害,把她的水井田都要喝幹了,讓她怎麽插秧苗。
楊大婆在蘭芝這裏吃了幾次虧,又不敢和蘭芝正面擡杠,只好在外人面前天花亂墜地說些是非。
蘭芝近日忙得暈頭轉向,也懶得去理那個瘋婆子,她愛說就讓她說去吧,反正現在整個生産隊沒有一個人不知道楊大婆的德性。
不過做一口壓水井還是很有必要。
好在每天來她這裏拿貨的人很多,他們走南闖北去的地方寬泛,蘭芝便讓他們幫自己詢問哪裏有做壓水井的師傅。
幾天之後,他們還真在縣城找着了會做壓水井的師傅,給蘭芝帶了回來。
蘭芝和老師傅談妥價錢,不出兩日,一口壓水井就做成。
最高興的當屬陳二,他終于不用每天挑幾缸水了。
這是金溝村第一口壓水井,衆人都新奇不已地圍過來看。陳二更是興沖沖地跑過去按壓手柄,一股清澈的地下泉水便從出水口湧出來,他穿着草鞋去沖腳上的泥,還奇道:“這水還有溫度呢!”
其餘人也紛紛去按壓手柄玩着壓水井,這壓水井出來的水可比他們井裏的水清澈多了,而且就在屋門口,洗衣洗菜也方便,省了多少活。
“老師傅,一會兒你也去給我們那邊打口井,省得我媽天天擔水。”劉二娘說道。
她原本就是一個大方的人,現在賺了錢,也非常舍得花。家裏的開銷都是劉大鵬夫婦出的錢,她也該拿點錢出來減輕父母的活。
老七媳婦道:“劉二娘,要不我和你一起打一口井共用吧,這打井的錢我們平攤,反正我們兩家門對門,多打一口也浪費。”
劉二娘道:“好啊!那我又省了一筆。”
楊大嫂見這壓水井方便,也道:“那老師傅給你們打了,也去我那邊打一口,那幾個崽兒的衣服太難洗了,每天擔水也擔得我腰疼。”
老六媳婦本是個吝啬鬼,見所有人都想打井,她也心動,不過她打算過兩天再看。要是這井真這麽好,那她也花點錢趕個熱鬧。
老師傅笑吟吟地答應下來,“沒想到你們這裏這麽偏,竟然還這麽有富有,家家戶戶都是有錢人,我來這一趟是來值了。”
劉二娘笑道:“老師傅既然來值了,那就給我們算便宜一點呗!”
“小姑娘你可真會精打細算,我已經給你算的很便宜了。”老師傅哈哈笑着,随後轉移話題,“這些小吃最近在城裏非常盛行,原來是從你們這邊傳過去的。”
“這有什麽?我們還有很多好吃的呢!我們的劉三娘會的可多了,這方圓十裏都被她帶動起來,每天不用在地裏幹活也有錢賺。”劉二娘說道。
蘭芝笑了笑,未來的幾十年時間這個世界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到那個時候才是好日子。
不過接下來的十多年,确實是商人發家致富的好時機,随便賣什麽東西都能掙錢。
就像現在,只要能把東西做出來,擔到城裏去,随随便便都能換幾塊甚至幾十塊錢回來。這個時代的物質太匮乏了,所以無論什麽美食都很掙錢,哪像幾十年後,各種生意都飽和了,越來越不好做。
其實要是能在城裏自由做生意,那才是真的好,不過現在雖然不像以前那樣到處抓資本主義的尾巴,但要私自做生意,也有風險,因為政策還沒完全放開。
而就在蘭芝感慨之時,劉大鵬夫婦帶回來一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