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四卷:(1)

陌路交集

人在夢中,總是可以随心所欲,犯下的錯可以不去彌補,闖出的禍無需承擔。可一旦醒來,飄蕩的靈魂始終還是要尋找一個安穩的歸宿。泡一壺閑茶,在午後的陽光下看着自己的影子,對往事做一次徹底的懷想。這樣的感覺固然美好,可是燈火闌珊之時,一切都該結束,而你我依舊要獨自面對人世紛擾、市井繁華。

病過一場的林徽因,好了之後重新面對生活。然而,就在這年九月,梁思成的母親李惠仙病故,這個與林徽因無緣的老太太辭世,是否是對他們愛情的成全?但是李氏死後的幾個月,林徽因和梁思成有如在刀山劍樹上過活,很是艱辛。好在時光過去也快,無論是快樂還是悲傷,都将以同樣的速度離你而去,不複重來。

一九二五年,二十一歲的林徽因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日子仿佛又回到以往的平靜,她和徐志摩就像兩片流雲,順着自己的人生方向漂浮,因為同在一片天空,難免會有短暫的交集,之後,依舊是長久的分離。總以為離別會帶來永無休止的牽挂和痛苦,原來人世萬事經過多了,習慣就好。就像一杯苦澀的咖啡,你沉浸在濃郁的芬芳裏,全然忘了品嘗的過程和品後的滋味。

當林徽因和梁思成在賓大過着鹹淡恰好、冷暖适宜的生活時,徐志摩已經開始和陸小曼有了美麗的邂逅與深刻的重逢。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感情是一杯白開水,沒有幾多值得令人品嘗的滋味,卻也可口怡人。陸小曼和徐志摩的愛情則是一杯深藏經年的紅酒,一旦開啓,那馥郁醇厚的芳香令人沾唇即醉。

徐志摩初識陸小曼,應該是在泰戈爾六十四誕辰的那一日。當時林徽因和徐志摩是主角,共演了一場詩劇,而陸小曼只是臺下的一位看客。陸小曼是一位能詩善畫、歌舞雙絕的才女,這樣一個性情之人奉父母之命嫁給了不解風情的王庚。因為性情愛好不合,婚後生活可想而知有多麽的乏味且不愉快。可陸小曼是個驕傲的人,從不願讓世人看到她的失意,所以在外人面前,她永遠都是那麽風情美麗。

陸小曼的落寞終究還是被最解風情的徐志摩發覺,并且就那樣不經意地闖入她的心扉。那時的徐志摩亦是感情的失意者,林徽因和梁思成比翼雙飛讓他心灰意冷。同是天涯淪落人,兩顆寒冷的心偎依在一起便有了溫度。陸小曼不同于林徽因,她雖亦是京城名媛,但她風華、招搖、妩媚、叛逆。王庚的庸常根本就無法填滿她骨子裏需要的激情,無法在她心河裏濺起激蕩的浪花。

浪漫多情的徐志摩可以讀懂她眼中的秘密,知道這位風情女子內心深處需要熱烈的焚燒。而徐志摩對林徽因苦苦壓抑數年的情感,亦需要一次徹底的釋放。所以這樣兩個人一旦擁抱,再無任何力量可以将他們分開。有人說,徐志摩和陸小曼相愛是為了将林徽因忘記,為了讓自己從那段無果的愛情中解脫。也有人說,徐志摩本身就是一團火焰,林徽因清澈得就像一潭幽泉,無論他有多麽的愛她,始終都不能滿足他內心的熱望。

不管是何種原因,徐志摩和陸小曼經歷了千般磨難,最終才得以攜手相伴。陸小曼為了要和徐志摩在一起,與王庚離婚,流掉腹中胎兒。而徐志摩亦不顧家人反對,至死要和陸小曼在一起,不再分離。當初他錯失了林徽因,如今他再也不能錯過陸小曼。他們的愛情在當時可謂是波瀾壯闊,驚天動地。但是徐志摩和陸小曼都是敢于承擔的人,他們不懼怕一切紅塵風雨,不屑于世俗的目光,也不需要任何人的祝福。

直到一九二六年十月,徐志摩終于和陸小曼結婚。據說他們當時的結合受到了許多人的誤解,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對他們都持反對的态度,認為他們用情不專、太過自私。但他們顧不了那許多,婚後二人每天風花雪月,帷帳裏溫情缱绻。他們在徐志摩的老家過了一段如膠似漆的恩愛生活,後因戰亂,重返上海。

很多人都想知道,徐志摩和陸小曼的熱戀是否會給林徽因帶來巨大的沖擊。林徽因比任何人都懂得,徐志摩為什麽會和陸小曼這樣不顧一切地深刻相愛。她的放手,令視愛情如生命的徐志摩魂魄無依。倘若她真的愛他,應該為他可以重新找到一段愛情而備感欣慰,甚至捎去她真摯的祝福。而淡然如水的林徽因,應該佩服像陸小曼這樣敢于為愛不惜一切的女子,她做了她不敢做的、不能做的。

林徽因所能做的也只是祝福,她不能因為自己不敢熱戀擁有,還自私地希望徐志摩默默守護、摯愛她一生。這世間也只有一個金岳霖,會追随她一輩子,毫無怨悔。徐志摩從來都是一個需要情感滋養的男子,所以他以如此熱烈的方式來愛陸小曼,一點也不為過。林徽因縱算有淡淡失落,也該隐藏在心底,這杯苦酒只好獨自下咽,不與任何人說起。

據說,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從來都沒有怪過陸小曼,但在她心裏卻怨過林徽因。她怨林徽因,不是因為林徽因的出現拆散了她與徐志摩的婚姻,而是怨林徽因既然和徐志摩相愛,到最後卻沒有勇氣和他在一起。可見張幼儀對徐志摩自始至終都是癡心一片,她的愛不驚不擾,卻足以令人落淚。

如此說來,并不是要指責林徽因多麽的自私懦弱。每個人對待愛情的方式不同,她不是張幼儀,要唯諾地愛徐志摩一輩子;也不是陸小曼,要為一段愛情粉身碎骨才肯罷休。她只是一個清淡如蓮的女子,盡管也渴望一段浪漫美麗的愛情,但讓她選擇,她要的是現世安穩,所以無悔錯過,畢竟徐志摩并沒有因為有了陸小曼而将林徽因徹底從生命裏拔出。他對林徽因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更改,那片真情猶如玉壺冰心藏于靈魂最深處,只是不再輕易碰觸。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奉軍将領郭松齡在灤州倒戈反奉,林長民參加反張作霖戰争被流彈擊中身亡。父親的亡故,使林徽因在梁啓超的資助下才可繼續賓大的學業。一九二七年九月,林徽因結束賓大學業,得學士學位,後轉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在G-P-貝克教授工作室學習舞臺美術半年。十二月十八日,梁啓超在北京為梁思成、林徽因的婚事“行文定禮”。

或許對于林徽因來說,徐志摩和陸小曼的結合讓她可以更加心安理得地嫁給梁思成。她從此可以不再背負愧疚,亦可以和徐志摩做一生的知己。只需記得,曾經結過那麽一段美麗的塵緣,那麽溫柔地相愛過,真的足矣。而彼此似乎給靈魂找到最安穩的歸宿,再也無需懼怕奔走于滔滔濁世會颠沛流離。

Advertisement

塵埃落定

人總是在祈求圓滿,覺得好茶需要配好壺,好花需要配好瓶,而佳人也自當配才子。卻不知道,有時候缺憾是一種美麗,随性更能怡情。太過精致,太過完美,反而要驚心度日。既是打算在人世生存,就不要奢求許多,不要問太多為什麽。且當每一條路都是荒徑,每一個人都是過客,每一片記憶都是曾經。

生活中,我們時常不能理解,許多貌美如花的女子為何會選擇一個平淡無奇的男子。但這個男子一定有某個方面将她打動,有着不為外人所知的長處。許多時候是我們一廂情願在感嘆,而別人其實很滿足、很幸福。

在世人眼裏,林徽因和梁思成又何嘗不是郎才女貌,一起留洋深造,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只是那些愛做夢的青年,始終認為林徽因和徐志摩才是最般配的一對。年少的他們不知道現實有多麽的酷冷,詩情畫意只能偶爾地點綴日子,并不能當做生活的全部。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會知道,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真實的煙火幸福,琴棋書畫詩酒花只可以怡情養性。

走過那段多夢的青春歲月,我們的肩上就多了一份責任,思想也更加理性。愛也不再輕浮,而是穩重深沉。不知是誰說的,愛一個人,未必要擁有,只要知道她在,知道她好,就足矣。所以徐志摩後來愛上陸小曼,娶了陸小曼,他也很安心,因為他知道,林徽因一直在,并且會很幸福。只是徐志摩和林徽因以為可以做到相忘江湖,但每次又會在山窮水盡中悄然相見,算來是緣分太深,所以會這般不離不舍。

也許一切都該塵埃落定,你有你的港灣,我有我的歸宿。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四歲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溫哥華姐姐家結婚。這對戀人終于如願以償結為伴侶,共度漫漫人生。或許是因為彼此早在很久以前就知曉結局,所以沒有多少驚喜,一切都很平靜,很安寧。結婚之後他們按照梁啓超的安排,赴歐洲參觀古建築,于八月十八日回京。九月,梁思成、林徽因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築系,分別被任命為主任、教授。

婚前,梁思成問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後都不會再問,為什麽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了嗎?”這是一個多麽有韻味又特別的女人,在梁思成眼中,她原本就是謎一樣美麗的女子,如今更要為她這句話細細地守候呵護她一生了。

日子如流,林徽因沿着這條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行走,雖沒有無限錦繡,卻也山水相宜。對于她來說,這才是生活,這樣的生活雖然平淡簡單,卻永遠不會孤絕和貧瘠。林徽因當初的選擇是對的,她這一生雖算不上是完美無缺,但是她過得波瀾不驚,清寧安穩。無論是文學上的成就,還是建築事業上的成就,都讓人欽佩仰慕。許多人說,她活得太清白了,清白得就像那輪遙挂在中天的明月,讓人不敢亦不忍親近,生怕她的潔淨會照見自己的污濁。

所以人豔如花的林徽因雖然美麗動人,贏得那個年代諸多人的喜愛,但她亦是寂寞的,她的寂寞源于她的清白。盡管她努力讓自己俯落塵埃,與衆生一起嘗飲這人間煙火。可她骨子裏清絕的氣韻打出生的時候就跟随她,陪伴了一輩子,不離不棄。在那個才女如雲的時代,林徽因始終做了唯一,她以絕代姿容、曠世才情、冰潔風雅讓三個最優秀的男子深愛一輩子。那麽多的女子為了愛情将自己傷得千瘡百孔、支離破碎,唯獨林徽因沒有那些悲絕的回憶。

林徽因的潔淨不禁讓我想起了《紅樓夢》裏的林黛玉,那個美麗絕倫、質本潔來還潔去的女子。她是仙,是天下掉下來的林妹妹,她來凡塵是為了還債。所以她一直以孤絕的姿态生存于世,縱是在鈎心鬥角的賈府,始終不改她初時性情。所以無論她多麽的愛賈寶玉,終究要與他錯過,世人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扼腕嘆息。她是浪漫的,她的浪漫敢于沖破世俗藩籬;她是癡情的,她的癡情敢于為愛奉獻青春和生命。她不懼怕失敗,怕的是這世間無情道場,其實她沒有輸,她贏得了賈寶玉一生的愛情。她的死,只是因為孽債了卻,不如歸去。

林徽因與林黛玉的确有相似之處,但她們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林徽因雖潔淨出塵,喜愛浪漫,可她不清高遺世,她向往煙火、懼怕孤獨。如果說愛情是一場賭注,林黛玉壓下去的籌碼是所有的青春,而林徽因壓的籌碼,則是一小段青澀寂寞的時光。因為林徽因輸不起,她希望自己可以活到白發蒼蒼,可以到老的時候有漫長的值得一生回憶的時光。她活得太清醒,所以她住不進大觀園,也做不了那一場悲金悼玉的紅樓夢。

每個人都有做夢的資格,但是錯過了做夢的年齡,再想要肆無忌憚地做夢就必定要付出代價。林徽因既是選擇清醒,就只好丢掉自己的夢,漫步在熙攘的凡塵。她像是一只展翅的白鷺,在歲月的柳岸扶搖直上,掠湖而過,朝着她想要的生活飛去。只是她的靈魂依舊是那朵白蓮,安靜地長于淤泥之中,出塵絕世。

一九二九年一月十九日,病重幾月的梁啓超逝世,梁思成和林徽因為其父設計墓碑。同年八月,林徽因從東北回到北平,生下女兒,取名再冰,意為紀念已故祖父梁啓超“飲冰室”書房雅號。林徽因終于過上了她想要的生活,就是嫁一個實在的男子,平凡生養,沒有驚濤駭浪的情感,卻安定美好。女兒的出生讓林徽因更加确定,自己當年的選擇是正确的,因為她所期待的幸福就是這般簡單。

美滿的家庭讓林徽因陷落在幸福裏不願醒轉,事業的成就更将她的人生推向另一種極致。這一年,張學良以獎金形式征東北大學校徽圖案,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中獎。這一年,林徽因的生命滋長繁花,只是花開的時間會有多長?是否會有那麽一天,繁花應季而落,将一切都交付給流水?其實我們都明白,這世間又何來只開不落的花,何來只起不落的人生?

林徽因終究是聰慧的女子,她懂得任何一樁情緣都是宿命的安排,懂得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有其不可逆轉的規則。當初讓她親手放棄那段理想中的情愛,總難免落得一身蕭索。所以上蒼是公平的,如今她所得到的一切亦是她用代價換取的。就算有一天所得的幸福又要拱手奉還,又算得了什麽?人生難得一從容,只願你我,随遇而安。

山間靜養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開始羨慕那些寂寞的人,開始戀上了一種單純簡潔的生活。或許是看多了繁華世态,內心更加堅決地想要一份安靜與純粹。于是每個人都在嘗試改變自己,努力減去繁複,視單薄為完美;努力摒棄浮躁,視清涼為超脫。生命本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誰也不能刻意删改情節亦或結局。但有一天,我們都會回歸寧靜,因為那是生命的本真。

因為渴望純粹,所以每個人都願意自己像植物一樣生長于人世間,安靜美好,孤獨驕傲。一直喜歡王維詩中的意境: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我們背着沉重的行囊奔走于江湖,看着行色匆匆的腳步,從來不問為什麽,也不知道哪一天會停留。當你我以為一生長遠得望不到邊際,回首卻只是寸步之遙。人的一生不過是午後至黃昏的距離,月上柳梢,茶涼言盡,一切都可以落幕。

林徽因知道自己是一株植物,是一朵潔淨的白蓮,只因不舍姹紫嫣紅的春光,所以早早地綻放在清涼的初夏。許多時候,她不願世人看到她的柔弱,所以她努力讓自己堅強,讓自己行走在擁擠的人流中,讓所有人覺察不到她不同凡響的美麗。但她終究是一個以驚人美貌、絕代才情、鼎盛事業以及美滿的婚姻家庭,諸多美好聚集于一身的女子,所以林徽因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那樣高不可攀。

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因為瑣事纏身,從未好好治療。直到二十六歲,她的肺病日趨嚴重,協和醫院的大夫認為她不能再為事業勞心,并建議她到山上靜養一段時間。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七歲的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養病。這麽多年繁忙的生活讓她幾乎忘了,原來日子可以這樣靜好。

人間春色,萬物生長,山中景致更是迷人,每一種植物都有其不可言說的美麗與性靈。林徽因本是詩意女子,她沉寂已久的情懷再次被這些生靈打動。仿佛一朵花開,一聲蟲鳴,一片清風,都可以觸動她的柔腸。靜心養病的日子,林徽因重拾往日心情,捧讀擱歇已久的文學著作,并且在寧靜的夜晚獨自伏案寫作。這期間,她寫下許多詩歌和小說,并在刊物上發表。

林徽因喜歡穿一襲白睡袍,焚一炷香,在花瓶裏插幾支鮮花,在窗明幾淨的小屋低眉寫字,風雅至極。風情的林徽因曾對梁思成感慨道:“看到我這樣子,任何男人都會暈倒吧。”梁思成則有意氣她:“我就沒有暈倒。”其實梁思成何嘗不知道林徽因的魅力,他甚至覺得她的美對他來說始終是一種威脅。梁思成在文學上缺少了某些天賦,他無法用優美的文字來表達心中對林徽因的愛戀。他亦喜歡昆曲裏的那句唱詞: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林徽因在山上靜養的日子時常有朋友來探視,令習慣了熱鬧的林徽因不至于冷清。來者有文壇上的朋友以及一些社會名流,像冰心、沈從文、金岳霖、韓湘眉這些人都是常客,而徐志摩更是來得最多的一位佳客。三五知己相聚在一起,煮茗夜話,這樣閑逸的時光是林徽因一直所向往的,如今在病中才得以實現。

這一年,林徽因用如流的筆寫下許多詩歌,山中清雅的風景以及徐志摩是她靈感的源泉。徐志摩每次來都會與她一起探讨文字、訴說心情,他們之間的情感已經遠遠超越單純的愛情。徐志摩曾經說過,也只有和林徽因在一起才可以讓自己的靈魂真正釋放。那些日子,陸小曼每日揮霍、喝酒跳舞,讓徐志摩感到疲憊不堪。盡管他們始終那麽相愛,但是他們的生活已經不知從何時開始有了不息的争吵。

對于陸小曼的任性,徐志摩只能一味地寵愛,忍到不能再忍的時候,他總會想起林徽因,這個看上去永遠貞靜美好的女子,她沒有陸小曼的妩媚妖嬈,但是任何時候都可以撫平你一顆躁動的心。懊惱的時候,徐志摩對林徽因說:“看來,我這一生不再有幸福了!”而林徽因則極盡溫和地安慰他,因為由始至終她都希望徐志摩能夠幸福。可幸福是一件多麽奢侈的事,人生總是有太多的遺憾,由不得你我去放任快樂。

仍然

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裏,白雲,又像是一流冷澗,澄清,許我循着林岸窮究你的泉源:我卻仍然懷抱着百般的疑心,對你的每一個映影!你展開像個千瓣的花朵!鮮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那溫存襲人的花氣,伴着晚涼:我說花兒,這正是春的捉弄人,來偷取人們的癡情!你又學葉葉的書篇随風吹展,揭示你的每一個深思、每一角心境,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斷地在說話:我卻仍然沒有回答,一片的沉靜,永遠守住我的魂靈。

林徽因寫下《仍然》,是否是為了應和徐志摩的那首《偶然》。在她內心深處,徐志摩永遠是她最潔淨的知己,永遠會沉靜地守住她的魂靈。無論他在哪裏,無論他愛上了誰,只要和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永遠都是當初康橋上的那個多情男子,不曾有絲毫的改變。而在徐志摩眼中,當年那個小小女孩已經長成了一位安靜而有風韻的女人。這個女人是他此生唯一的紅顏,永遠可以如初見時那般美好。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藍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牽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飄,細弱的桅杆常在風濤裏搖。到如今太陽只在我背後徘徊,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到如今我還記着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到如今我還想念你岸上的耕種:紅花兒黃花兒朵朵的生動。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頂層,蜜一般釀出那記憶的滋潤。那一天我要跨上帶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園裏射一個滿弦。那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那便是我靜候着你的贊賞。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

林徽因以為被歲月消磨了最後一點詩情,以為紅塵的煙火取代了生活的全部。可是她知道,只要一旦與徐志摩重逢,她骨子裏的浪漫與才情又會重新湧現。盡管他們各取生活模樣,愛着自己所愛的人,看上去彼此相安無事,其實早已落地生根。

這樣的感情,一生只有一次,也只要一次。林徽因為徐志摩美麗地綻放過,所以她此生無論以何種方式行走,以何種姿态生存,都将無悔。而徐志摩亦是如此,在他的生命裏,那樣清澈地愛過,真的足矣。他們的青春被裝訂成一本唯美的詩集,讓每個讀過的人都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癡愛一生

人生若只如初見。相信讀過納蘭詞的人都忘不了這句詩,忘不了的原因是因為詩中蘊含了太多的人生況味。那些走過歲月的人,總是會回首青春枝頭的那一朵燦爛。世事将一顆飽滿的人心打磨得單薄無力,而往日真摯情感也随着流年漸次地薄涼。走過春朝秋夕,誰還能一如既往,不改初見模樣?曾經深愛的人會容顏老去,曾經稚嫩的心已飽經滄桑,試問誰還能如初時那般相待?

可人生何必只如初見,如果說初見燦若春花,那麽攜手走過一段漫長的人生,卻可以靜看秋葉之美了。一個深曉世味的人會懂得,秋葉比春花更令人魂思神往。只是情到薄處,難免會有失落,會悵惘地追憶曾經的美好。然而亦會有那麽一種人,愛上一個人可以做到一往情深直到死去,在他的生命中,所有的日子都是初見時那般美好。

寫到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浪漫愛情,和梁思成的相敬如賓,總忘不了另一個男子,那個深情守護她一生的男子——金岳霖。仿佛這個男子對林徽因從來都只有付出不求任何的回報,他的執著與緘默讓人想起時忍不住要落淚。就是這樣一位學界泰鬥,為了一個愛慕的女子,默默地奉獻自己的一生。他愛得理智,愛得沉穩,也愛得深刻。他不動聲色的愛像是一個奇跡,令所有的看客為之涕零。

也許很多人都想知道,林徽因是否愛過金岳霖,她對金岳霖的愛又是哪種,是因為感動還是真的動了真情。一九三一年這一年,林徽因大半時間都在香山靜養,她的心回歸到初時的美好平靜。直到有一天,梁思成從外地回來,林徽因突然很沮喪地告訴他:“我苦惱極了,因為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道怎麽辦才好?”

梁思成聽完這句話,沉默不語。一夜的輾轉,他似乎明白了許多,次日,他對林徽因說:“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老金,我祝願你們永遠幸福。”而這裏的老金,說的就是金岳霖,梁思成不會不明白金岳霖對林徽因的那份深刻的傾慕之情。至于林徽因是何時愛上金岳霖的,梁思成不知道,就連林徽因自己也不知道。或許她只是被這個成熟穩重的男子打動,對他生出了不由自主的依戀。

但我們都明白,林徽因當初錯過徐志摩,此時更不會與金岳霖熱烈相愛。此時的林徽因已經不再擁有放縱的資格,她有寵愛她的丈夫,有乖巧伶俐的女兒,有屬于自己的輝煌事業。當初她不敢為了一場浪漫的愛情放棄平淡的生活,如今又怎麽可能會為一個男子而抛棄一磚一瓦修築的溫暖巢穴。她的迷惘只是暫時的,所以她和金岳霖始終保持一種距離,這種距離讓他們不敢輕易逾越,因為害怕無力承擔。

後來,林徽因将對梁思成說的話轉述給金岳霖,金岳霖回答道:“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于是從此三人終身為友。這就是金岳霖,冷靜理性,他就是這樣用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愛了林徽因一生。林徽因愛金岳霖,亦是愛的理智,她對金岳霖的愛不同于對徐志摩的愛那樣纏綿熱烈,也不同于對梁思成的愛那樣平和溫暖,她對他更多的是一份欽佩和敬愛,他們之間的交流亦是非同一般。

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婦家裏幾乎每周都有沙龍聚會,金岳霖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常客。他們志趣相投,交情至深,一直都是毗鄰而居。據說林徽因居住在哪,金岳霖就會默默陪伴在哪。他以這種溫和的方式默默守護心中至愛的女子,不離不棄。而林徽因早已習慣他的呵護,任何時候她都需要他在,只要他在,她便安心。

人世間的感情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分辨不清。林徽因自問是個清醒之人,可以将幾段情感處理得妥帖安好,但她終究不知道該以何種方式,來安撫幾位摯愛她的男子。當她告訴梁思成和金岳霖,她同時愛上兩個男子的時候,心中亦是迷惘至極。而此時的林徽因,真的不愛徐志摩了嗎?不是不愛,是因為她知道,徐志摩早已成為她永遠的過去,她所能做的,只是将他深藏,再不要和任何人提起。而梁思成和金岳霖是現在。她是幸運的,在她惆悵的時候,金岳霖會理性地退出,又甘心為她終身不娶,就連她死後亦守着魂魄,不敢有絲毫的辜負。

金岳霖對林徽因的愛,真的做到了一生不變。五十年代後期,林徽因已經去世,而梁思成也另娶了他的學生林洙。據說有一天,金岳霖把以往的老朋友都請到北京飯店,之前沒說理由,而去了的老朋友亦不知何故。待飯吃到一半時,金岳霖站起來說,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聞聽此言,那些老朋友望着這位終身不娶的老者,無不默默落淚。情深若此,林徽因這一生,自當無悔。

林徽因死後,金岳霖再不能陪伴她左右,孤獨的他只能依靠往日的回憶度日。據說晚年的金岳霖和林徽因的孩子們住在一起,他們都喊他金爸。或許他們都明白,這個老先生用最真最深的情感愛了他們母親一生,所以亦值得他們永遠尊敬愛戴。

人之用情是多麽的不同。徐志摩深愛林徽因,但當林徽因轉身離去之時,他空落的心需要另一段感情來填補,所以他會愛上陸小曼,會為另一個女子付出所有。梁思成,這位曾經與林徽因海誓山盟,與她攜手一生共度一生的男子,到最後也只是雲中過客,結束一個故事,重新開始自己的另一個故事。風華絕代的林徽因終究還是被他裝幀在過去的歲月裏,是不忍碰觸,還是不願碰觸?

既是用情不同,亦沒有對任何人指責的意味。沒有誰說過一生只能愛一個人,亦沒有誰說過,重新開始是對過去的背叛。我們只是感動于金岳霖的至情,也不期待每個人都像他這般孤獨到老。作為一個男人,可以癡情如金岳霖這般的真是不多。作為一個女人,有這樣一個男子為之付出一生是真的幸運。只是這份幸運,也着實令人酸楚。

真愛無悔,無論你我以何種方式來對待自己的情感。只要付出過真心,擁有過,珍惜過,就是最大的慈悲。相愛容易相守難,有一天發覺擁有的愛已不再是昨天的滋味,可以選擇溫柔地放手。因為相離不一定是背叛,給彼此一個美好的祝福,或許都會海闊天空。

後會無期

我若離去,後會無期。不知為何,每次想到這句話,心中會莫名的蒼涼與酸楚。人的一生要經歷太多的生離死別,那些突如其來的離別往往将人傷得措手不及。人生何處不相逢,但有些轉身,真的就是一生,從此後會無期,永不相見。

其實我們都知道,人生存于世是多麽的艱難,無論你內心有多強大,但在死亡面前都是軟弱無力的。平靜安穩的日子裏依舊會害怕,害怕至親至愛的人有一天先我而去。那種巨大的悲傷,尋常之人又豈能輕巧承擔?多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活到白發蒼蒼,了結一切夙願,帶着微笑安靜地死去。可人生有太多躲不過的劫數,過不了那道最難的坎,就只能墜落山崖,粉身碎骨。縱算你是一個叱咤風雲的霸主,也不能力挽狂瀾,起死回生。

一九三一年,對于林徽因來說,這是美好的一年,亦是生命裏悲痛的一年。她因肺病在山上靜養,沉積已久的激情得以釋放,為此寫下許多曼妙的詩篇,給她的人生增添了亮麗的一筆。對于一個奔忙于俗世的人來說,難得清涼是一種修行。都知浮生若夢,但我們不能因為是夢就沉浸于夢中,虛歲春風秋月。人活一世,雖不求驚天動地,卻終究還是要留下些什麽,讓活着的人有跡可尋,哪怕只是簡單平凡的故事也算得上是一種功德。

這年九月,梁思成、林徽因應朱啓钤聘請,離開東北大學,到中國營造學社供職。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林徽因為“校理”。秋天,林徽因病愈下山,又重新拾起停歇已久的事業和生活。盡管對山中寧靜的歲月有些不舍,可林徽因骨子裏對事業的熱愛,早已超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