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章節

歌聲仿佛在水面上飄蕩。禮:謂蓮花搖擺,紅白蓮互相為禮。

東行別仲兄

江城如畫一傾杯,

乍合仍離倍可哀。

此去孤舟明月夜,

排雲誰與望樓臺。

【注】1913年夏,蘇曼殊離開安慶赴上海,歲末赴日本治病,東渡之前詩贈陳獨秀。江城:指上海。傾杯:指飲酒。乍合仍離:剛剛相聚,又要分離。

憩平原別邸贈玄玄

狂歌走馬遍天涯,

鬥酒黃雞處士家。

逢君別有傷心在,

且看寒梅未落花。

【注】憩:歇息。玄玄:田桐,字梓琴,別號玄玄,湖北人,中國國民黨黨員,随孫中山流亡日本。曼殊詩,感傷其落葉哀蟬般身世。去掉悲涼,又有些流浪者的豪情與潇灑。

偶成

汽車中隔座女郎言:“其妹懷仁仗義,年僅十三,乘摩多車,冒風而殁。”餘憐而慰之,并示湘痕、阿可。

人間花草太匆匆,

Advertisement

春未殘時花已空。

自是神仙淪小谪,

不須惆悵憶芳容。

【注】摩多車:摩托車。殁:死亡。花草:喻女郎之妹。春未殊時花已空:喻正處青春年少之時卻走上死亡之路。小谪:短暫的貶谪。

芳草

芳草天涯人是夢,

碧桃花下月如煙。

可憐羅帶秋光薄,

珍重蕭郎解玉钿。

【注】芳草天涯:以芳草比喻女子。人是夢:人仿佛處在夢境中。玉钿:用玉鑲嵌的裝飾物。

游不忍池示仲兄

白妙輕羅薄幾重,

石欄橋畔小池東。

胡姬善解離人意,

笑指芙蕖寂寞紅。

【注】芙蕖:即蓮花,古代稱法。蘇曼殊以“出家人”為由婉拒百助,但其內心極度矛盾痛苦。離別本苦,卻不直白,明言笑指芙蕖,卻又以寂莫紅點睛,其悲愈烈。

集義山句懷金鳳

收将鳳紙寫相思,

莫道人間總不知。

盡日傷心人不見,

莫愁還自有愁時。

【注】“人言愁,我始欲愁”,此人不言愁,我自生愁,個中滋味,實難令淺情人知也。

憶劉三、天梅

東來與慈親相會,忽感劉三、天梅去我萬裏,不知涕泗之橫流也。

九年面壁成空相,

萬裏歸來一病身。

淚眼更誰愁似我?

親前猶自憶詞人。

【注】九年:這裏指多年。面壁:佛家坐禪之異名。歸來:這裏指回到出生地日本。

春日

好花零落雨綿綿,

辜負韶光二月天。

知否玉樓春夢醒,

有人愁煞柳如煙。

【注】詩人在文中感嘆時光如梭,看着春雨裏埙落的片片花瓣,心中感悟生命的可貴。

遲友

雲樹高低迷古墟,

問津何處覓長沮?

魚郎引入林深處。

輕叩柴扉問起居。

【注】詩人沒有因為友人未至而心生遺憾,在他看來友人或漁郎的來訪并無差別,兩者的陰差陽錯是冥冥之中機緣注定的。全詩設想有趣,在雅淡中透出幾許禪機。

莫愁湖寓望

清涼如美人,

莫愁如明鏡。

終日對凝妝,

掩映萬荷柄。

【注】莫愁湖:自古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勝”之稱。本詩為描寫莫愁湖的着名之作。

櫻花落

十日櫻花作意開,繞花豈惜日千回?

昨來風雨偏相厄,誰向人天訴此哀?

忍見胡沙埋豔骨,休将清淚滴深杯。

多情漫向他年憶,一寸春心早已灰。

【注】詩寫作者賞櫻花時的所見所感。凄美的櫻花勾起了作者對自己傷心往事的回憶。全詩由賞花的興致,櫻花的飄落,寫到自己內心凄涼的感受,很能打動人心。

久欲南歸羅浮不果,因望不二山有感,

聊書所懷,寄二兄廣州,兼呈晦聞、哲夫、

秋枚三公滬上

寒禽衰草伴愁顏,

駐馬垂楊望雪山。

遠遠孤飛天際鶴,

雲峰珠海幾時還。

【注】羅浮:指位于廣東東江北岸的羅浮山。二兄:指蘇維翰,曼殊叔父德生之次子。晦聞:黃節,字晦聞,近代學者、詩人。哲夫:蔡守,字哲夫,國學保存會及南社的成員。鄧秋枚:鄧實,字秋枚。

題《拜倫集》

西班牙雪鴻女詩人過存病榻,親持玉照一幅、《拜倫遺集》一卷、曼陀羅花共含羞草一束見贻,且殷殷勖以歸計。嗟夫,予早歲披剃,學道無成,思維身世有難言之痛!爰扶病書二十八字于拜倫卷首,此意惟雪鴻大家能知之耳!

秋風海上已黃昏,

獨向遺編吊拜倫。

詞客飄蓬君與我,

可能異域為招魂?

【注】見贻:見贈。勖以歸計:勸我作回歸的打算。吊:憑吊,追慕。飄蓬:比喻人生飄泊無定。

??後記

一八八四年(清光緒十年,甲申)一歲

九月二十八日(陰歷八月初十日),出生于日本橫濱。原名戬,字子谷,後改名玄瑛,又名湜,出家後法號曼殊。

父親蘇傑生,在日本經商,當時任橫濱萬隆茶行買辦。其原籍為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縣)恭常都瀝溪鄉白瀝港村。

生母河合若(若子),日本江戶人,與蘇傑生非正式同居,生下曼殊後,不到三個月便離去。曼殊歸河合仙撫養。

義母河合仙,日本江戶人,為蘇傑生之大妾。一八七七年養一子蘇焯,一八七七年攜蘇焯來中國,在瀝溪住約三年,因不堪蘇氏家族的歧視,于一八七九年返回橫濱,留下蘇焯在瀝溪。

嫡母黃氏,這時居住原籍。

庶母陳氏,蘇傑生之次妾,這時随居橫濱。

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乙酉)二歲

随義母河合仙,母愛甚篤。

一八八六年(光緒十二年,丙戌)三歲

嫡母黃氏由瀝溪來橫濱,與蘇傑生同居,曼殊始見嫡母。

是年,庶母陳氏生妹祝齡。

一八八七年(光緒十三年,丁亥)四歲

曼殊喜好圖畫,如《潮音跋》所記:“四歲,伏地繪獅子頻伸狀,栩栩欲活。”

一八八八年(光緒十四年,戊子)五歲

受母教,開始識字。

庶母陳氏生二妹祝年。

一八八九年(光緒十五年,己醜)六歲

随嫡母黃氏歸瀝溪鄉白瀝港村,始見祖父母。

一八九〇年(光緒十六年,庚寅)七歲

入瀝溪鄉鄉塾,開始讀書。

庶母陳氏生三妹惠芳。

一八九一年(光緒十七年,辛卯)八歲

仍在鄉塾就讀。

庶母小陳氏(蘇傑生之第三妾),從廣東來橫濱歸蘇傑生。

一八九二年(光緒十八年,壬辰)九歲

橫濱萬隆茶行營業失敗,十二月間,蘇傑生偕妾大小陳氏回瀝溪白瀝港村。河合仙獨留日本,直至一九二三年死于地震,再也沒有來中國。

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十二歲

曼殊仍就讀鄉塾;性近美術,好作畫。

蘇傑生偕大陳氏及所生諸女赴上海;同時遣長子蘇焯往橫濱,随表叔林北泉(祖母之侄)習商。

庶母大陳氏生四妹齊生,不久夭亡。

一八九六年(光緒二十二年,丙申)十三歲

随姑母蘇彩屏到上海,與父及庶母同居;然頗受庶母虐待。這時開始學英文。

一八九七年(光緒二十三年,丁酉)十四歲

在上海繼續學習英文和中文。得識西班牙人莊湘博士,在其教導下,學習大有進步。

四月,祖父蘇瑞文病重,父親遄歸侍疾。十一月十四日(陰歷十月二十日),祖父病故,庶母大陳氏攜女回瀝溪。曼殊仍就留上海就讀。

十一月,庶母小陳氏病卒。

一八九八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十五歲

春初,随表兄林紫垣(祖母侄孫)赴日本。在橫濱,入華僑主辦的大同學校學習,為通學生,食宿于林紫垣家。同學有馮懋龍(號自由)、鄭貫一、張文渭,及從兄蘇維翰(號墨齋,叔父蘇德生之次子)。

與兄蘇焯在橫濱相遇。

一八九九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十六歲

在大同學校繼續學習,學業進步甚速。

一九〇〇年(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十七歲

春,升入大同學校甲級,兼習英文。大同學校分甲乙二級,甲級所授為中英二科,乙級所授為中文一科,曼殊原讀乙級。

一九〇一年(光緒二十七年,辛醜)十八歲

仍讀大同學校。課餘,間作畫,下筆潇灑挺秀,已顯露出繪畫才能。

蘇焯歸國,返瀝溪。

一九〇二年(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十九歲

在大同學校畢業,與蘇維翰、張文渭籌議升學,往東京同考高等師範學校,僅蘇維翰考取;繼而曼殊與張文渭又投考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方同被錄取。其時,表兄林紫垣每月補助十元,僅敷下宿屋膳宿費用,生活十分艱苦,曼殊卻能刻苦自勵。

是年冬,中國留學生葉瀾、秦毓鎏、張繼等(多屬早稻田大學學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