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章節

生),發起組織“青年會”,宣言以實行民族主義為宗旨。馮自由介紹曼殊加入“青年會”。

蘇焯從瀝溪來日本,在神戶經商。

庶母大陳氏生幼妹惠珊。

一九〇三年(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二十歲

經僑商保送,轉入成城學校(此為日本陸軍的預備學校),學習陸軍,易名蘇湜,與同學劉三(號季平)相識。

三四月間,俄軍侵略我東三省,中國留日學生聞訊極為憤慨,葉瀾、秦毓鎏等發起組織留學生“拒俄義勇隊”;被日本政府解散後,又組織“軍國民教育會”。曼殊均參加組織活動。林紫垣卻極力反對,幾次勸告不聽,竟中斷接濟,迫使曼殊不得不辍學。

九月,曼殊乘博愛九回國。蘇維翰、張文渭冒雨至船埠送別。在輪船上,曼殊草遺書致林紫垣,假稱已投海自殺,用以脫離林紫垣的幹預。

九月上旬,抵達上海,會晤陳獨秀。旋即赴蘇州,任吳中公學教習;同事中交好者有包天笑、祝心淵。後又往上海,任《國民日日報》翻譯,與陳獨秀(仲甫)、何靡旋(梅士)、章行嚴(士钊)共事。

其間,翻譯嚣俄(現譯雨果)的小說《慘世界》(現譯名《悲慘世界》),撰寫《女傑郭耳缦》、《鳴呼廣東人》二文,及《以詩并畫留別湯國頓》二首,在《國民日日報》上發表。

十一月,《國民日日報》被查封,《慘世界》刊登至第十一回之半,亦中辍。曼殊與陳獨秀、何靡施、章行嚴另租屋同住。一日,曼殊忽思南行,趁陳章外出,邀何靡施觀劇,至劇場前,卻稱忘記帶錢,獨返寓所,于章行嚴行箧中取三十元,留下字條而遁。

曼殊離開上海,經過湖南,“入衡山,登祝融峰,俯視汀流明天”(據曼殊《畫跋》所記);然後往香港。

抵香港後,持馮自由在日本所寫的介紹信,往訪陳少白。這時陳少白任《中國日報》社長,遂下榻于該社。住未久,曼殊因感身世有難言之恫,衷懷抑郁,決意出家為僧。陳少白知其性僻,無可挽留,贈送數十金為行資。曼殊遂往惠州投一破寺受戒,取法名為“曼殊”。

一九〇四年(光緒三十年,甲辰)二十一歲

二月,因破寺只住持一老僧,并臼躬操,且無隔宿之糧,唯恃化緣為活,曼殊不堪如此困苦生活,乃離惠州,再返香港。據陸丹林《記蘇曼殊出家及欲槍殺康有為事》一文所記:“一日,(曼殊)乘其師他地,遂竊其已故師兄之度牒,及其師僅存之二角以逃。步行至省城,乘輪抵香港,銀洋二角僅足以充船費,路上不食已二日矣。”師兄法名博經,其俗家原為南雄州始興縣趙姓子。此後,曼殊有時也以“博經”為自己的法名。

在香港期間,偶然被鄉人簡世錩碰見,并探長其住址。簡返瀝溪,即将情況告知其父蘇傑生。這時蘇傑生已病重,托簡再至香港促曼殊歸鄉。曼殊托辭不歸。三月十五日(陰歷正月二十九日),蘇傑生病故,曼殊也未奔喪。實因蘇傑生絕緣河合仙,曼殊深為抱恨。

三月下旬,至上海,訪“青年會”舊友葉瀾于“國學會”。此時曼殊決心南游,得莊湘博士助旅費,春未啓程,游歷邏羅、錫籣。至邏羅時,從喬悉磨長老習梵文,研究佛典;并至佛誕生處,瞻阿輸迦王表彰佛誕生處碑。

Advertisement

七月,返國,到長沙,訪留日舊友秦毓鎏。這時,秦任湖南實業學堂教務監督,并兼明德、經正兩學堂歷史教習。因此,曼殊亦受聘為實業學堂教習。

九月,“華興會”謀在長沙起義失敗。曼殊雖未參與,但與會中主要人物黃克強、楊性恂、楊篤生、秦毓鎏、張溥泉等交往密切,因黃克強等都是實業學堂的同事。

一九〇五年(光緒三十一年,乙巳)二十二歲上半年仍在長沙實業學堂任教。暑假中至上海,重晤秦毓鎏(去年,因“華興會”起義失敗逃來上海)。秋後,至杭州游西湖,作畫寄陳獨秀。

下半年,在南京,任教于陸軍小學,授英文,與劉三共事。此時,并與趙聲(伯先)相識。據曼殊《燕子龛随筆》記述:“餘教習江南陸軍小學時,伯先為新軍第三标标統,始與相識,餘嘆為将才也。每次過從,必命兵士攜壺購板鴨黃酒。伯先豪于飲,餘亦雄于食,既醉,則按劍高歌于風吹細柳之下,鹹相與馳騁于龍盤虎踞之間,至樂也。”亦常與劉三出游作畫,在曼殊《畫跋》中有記載:“乙巳羁秣陵,偕季平登雞鳴寺,觀臺城後湖,百感交集,畫示季平。”又記:“乙巳與季平行腳秣陵,金鳳出素絹索畫,未成而金鳳他适。及後,渡湘水,作此寄之,寧使殷洪喬投向石頭城下耳。”于此可以窺見,曼殊亦嘗涉足花叢。

一九〇六年(光緒三十二年,丙午)二十三歲元月二十五日(陰歷元旦),與劉師培(申叔)經南京下關,作畫一幅(《畫跋》記:“丙午元旦,與申叔過馬關作。”按“馬關”,非日本之“馬關”,其時曼殊尚在南京,可能指南京之下關)。

同年,印度友人缽羅罕回國,繪《江幹蕭寺圖》贈別(據丙午《畫跋》記)。

春初,再至長沙,執教于明德學堂,教授圖畫;僦居永福寺。

夏,應劉師培邀約,至蕪湖,執教于皖江中學,與鄧純侯同事。

暑假中,偕陳獨秀東渡,至日本尋義母河合仙,不遇。(據河合氏次年所作《曼殊畫譜序》記:“(吾兒)去夏始得卷單來東省餘,适餘居鄉,緣悭不遇。”)暑假結束,從日本回國,仍赴蕪湖皖江中學任教。但因學校鬧風潮,于陰歷八月下旬,與陶煥卿、龔薇生離蕪湖,至上海,拟入留雲寺為僧。陰歷九月初四,又往杭州,游西湖。初九日,返上海,住愛國女學,偶于故紙堆中得英人祖梨手繪露伊斯美索爾像。陰歷十月,遷居八仙橋鼎吉裏四號夏寓。此處實為中華同盟會江蘇分部。陰歷十一月二十三日,離上海,往游溫州。不久,返回上海。(以上行蹤見曼殊丙午年《與劉三書》)

一九〇七年(光緒三十三年,丁未)二十四歲二月十三日(陰歷元旦),與劉師培、何震夫婦東渡赴日本。自正月至五月,在東京牛區新小川町《民報》社,與章太炎同住。期間,除為《民報》寫文章外,埋頭于梵文着述,成《梵文典》八卷,自為序,章太炎亦為題序。此外,還不時留居于義母河合仙家,借敘天倫之樂,因曼殊始終認為河合仙是他的生母。

曼殊在《民報》增刊《天讨》上還發表其繪畫:《獵狐圖》、《岳鄂王游池州翠微亭圖》、《徐中山王莫愁湖泛舟圖》、《陳元孝題奇石壁圖》。

是年春,魯迅至日本籌辦《新生》雜志,曼殊應邀為籌辦人之一。但《新生》未得同人積極支持,尚未問世即告夭折。

六月,曼殊遷往小石川區久堅町《天義報》社,與劉師培、何震夫婦同住。先後發表其繪畫《女娲像》、《孤山圖》、《鄧太妙自治州秋思圖》、《江幹蕭寺圖》、《清秋弦月圖》等幅于《天義報》附刊。

此時,女弟子何震輯《曼殊畫譜》,河合氏為其題序,章太炎為其題跋,原拟與《梵文典》同時付印,未果。

曼殊在《天義報》還先後發表所撰《海哥美爾氏名畫贊》、《秋瑾遺詩序》、《畫譜自序》、《露伊斯美索爾遺像贊》等文。

九月,歸國,至上海,與陳去病同寓于愛而近路之“國學保存會”藏書樓。以童年時攝影贈陳去病,陳為題七絕一首:“正朔南天奉盛明,孤忠唯有鄭延平。百年更見田中妪,一樣寧馨裹錦繃。”

十二月十日(陰歷十一月初六),複東渡,訪舊友張文渭于東京神田區之某下宿屋中。

是年出版《文學因緣》,由東渡博文館印刷,齊民社發行。

一九〇八年(光緒三十四年,戊申)二十五歲二月,寓橫濱神田區猿樂町清壽館;因患肝跳症,旋入橫濱醫院靜養。為高天梅繪就《萬梅圖》。寄贈相片與柳亞子。

三月,欲進真宗大學修習梵文,未果。每日讀拜倫詩以消遣。

五月,因章太炎、劉師培交惡,劉師培夫婦遷怒于曼殊,曼殊移居另一友人處。撰《嶺海幽光錄》于《民報》第二十號。

祖母林氏病卒于瀝溪鄉。

六月,譯成《娑羅海濱遁跡記》,發表于七八月《民報》第二十二、二十三號。

九月,回國,上海,寓虹口西華德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