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章節
路田中旅館。中旬至杭州,寓西湖雷峰塔下白雲庵。旋寓韬光庵,夜深聞鵑聲,作《聽鵑圖》并詩一首寄劉三。詩雲:“劉三舊是多情種,浪跡煙波又一年,近日詩腸饒幾許,何妨伴我聽啼鵑。”月底,返上海。
十月七日(陰歷九月十三日),應楊仁山居士之約,至南京,任教于楊仁山為培養僧侶、研習佛學而開辦的“垣精舍”,主講梵文。主講佛經者為楊仁山,主講漢文者為李曉暾。“垣精舍”向鎮江、揚州諸大剎招收僧侶,教以梵文,學習二、三年後,再派往日本、印度留學,進一步研習梵章。曼殊對楊仁山是舉至為欽佩,認為:“今日謹保我佛餘光,如崦嵫落日者,惟仁老一人而已。”(戊申九月十七日《與劉三書》)印度法護等者達摩波羅致楊仁山書二通,受托翻譯為華文。
其間,白零大學教授法蘭居士來訪,談翻譯之事,并囑購《法苑珠林》,以版久蠧蝕,無以應求。(見曼殊《拜倫詩選自序》。但文末誤記為“光緒三十二年”,此時尚未開辦“垣精舍”。)
十一月,往返于上海南京之間。适劉師培夫婦返國至上海,仍與交往。
十二月十日(陰歷十一月十七日),病卧于“垣精舍”,楊仁山居士為說秦淮馬湘蘭證果事。
一九〇九年(宣統元年,己酉)二十六歲
元月二日(陰歷戊申年十二月十一日),東渡日本,至東京,與張卓身、沈兼士、羅黑芷同寓小石川,顏所居之門曰“智度寺”,以譯拜倫詩為樂事。
四月,繪《文姬圖》,托章太炎轉寄劉三。
五月,任日本梵學會譯師。患腦病,仍每日午前赴梵學會為印度婆羅門僧傳譯二時半。與印度梵文師彌君交游,原有共同翻譯印度詩聖迦梨達奢之長篇敘事詩《雲使》之拟,因腦病擱置。
譯拜倫詩脫稿,并得陳獨秀校正。
六月,侍義母河合仙居逗子海濱。
九月,回國,抵上海,晤蔡哲夫,識英領事佛萊蔗。佛萊蔗為曼殊題畫冊。旋赴杭州西湖視劉三,再寓白雲庵。适劉師培變節,革命黨人有疑曼殊囿于感情而合污者,投函警告。曼殊立即離杭州赴滬,以示清白。劉三作詩慰之:“幹卿緣底事,翻笑黠成癡。”
十月,刊行《拜倫詩選》。用英文撰寫《潮音自序》弁于《拜倫詩選》之端。
十一月,再度南游,至星嘉坡,遇莊湘博士及其女雪鴻,獲贈西詩數冊。(見曼殊庚戊五月《與高天梅書》)嗣赴爪哇,應班中華會館之聘,任英文教師,授男女學生數十人。
一九一〇年(宣統二年,庚戌)二十七歲
繼續留任班中華會館教師。原拟去印度,卻因“咯血之疾複發,羁旅六月,已費去七百餘金,故未能赴印。”(庚戊五月《與高天梅、柳亞子書》)
Advertisement
六月,舊病新瘥,收到《南社初集》,日夕誦讀,如與諸故人相對,甚感快慰。(庚戊五月《與高天梅書》)
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辛亥)二十八歲
夏季,一度離班回國,經廣州,去上海,小住十日。據《天荒雜志記曼殊上人》所記:“辛亥夏,從南溟萬裏航海,訪蔡寒瓊于廣州,須長大盈尺,寒瓊竟莫能識。及聆其聲,始識之。信宿忽又北去,浃洵在滬渎,以與馬小進攝影郵寄,又一翩翩少年也。”
八月,重渡爪哇,仍主講英文于班中華會館。曼殊于是年七月十八日《答瑪德利莊湘處士書》中說及:“破夏至爪哇,昔法顯亦經此,即《佛國記》所雲‘耶婆堤’。”譯《燕子箋》為英文;譯畢,莊湘博士為之題辭。
十月十日(陰歷八月十九日),革命黨人于武昌起義,推翻清王朝統治。曼殊于病中聞訊,極為興奮,認為此乃“振大漢之天聲”,遂準備歸國。
十一月間,為籌措歸國旅費,決心典當燕尾烏衣,賣掉書籍。這時用英文翻譯的《潮音》已出版,由日本東京神田印刷所印行。
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壬子)二十九歲
二月,回國。至香港,與從兄蘇維翰會晤,從兄贈銀五百元,并共同攝影為紀念而別。
三月,至上海,應《太平洋報》聘請,任該報主筆。
在《太平洋報》上,曼殊先後發表所作雜文有《南洋話》、《馮春航談》、《華洋義赈會觀》,所作小說有《斷鴻零雁記》(後因該報停辦,稿未刊完)。
其間,繪《荒城飲馬圖》一幅,托穆弟帶給香港蕭公,請代焚于趙聲墓前。因曼殊過去與趙聲同寓南京時,曾許趙聲作此畫,未竟;此次曼殊歸國,聞趙聲因黃花崗之役失敗,已憂憤嘔血而死,為踐前諾,并悼亡友,故有《荒城飲馬圖》之作。但他在《答蕭公書》中表示:“此畫而後,不忍下筆矣。”
四月十四日,東渡日本,省視義母。
五月二十七日,返回上海。
讀林纾翻譯的《茶花女轶事》,認為“支離割裂,舛謬綦夥”,拟重譯;但因故未能譯成。
從兄蘇維春自青島來訪晤,相與盤桓數日。六月中旬,偕馬小進訪劉三、陸靈素夫婦于華泾,為繪《黃葉樓圖》一幅。
六月十九日,再次江渡日本省義母。
十月三十日,起航返國,至上海。
十二月十三日,至安慶,任教于安徽高等學校,與鄭桐荪、沈燕謀、張溥泉等同事。原拟去香港、星嘉坡等地漫游,後因故未能成行。
歲暮,作客于吳江盛澤鄭荪家。
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癸醜)三十歲
元月,至上海,與沈燕謀、朱貢山同住南京路第一行臺旅館,嬉游度歲。
二月,偕張悼身、李一民游杭州,寓西湖圖書館。旋返上海。
三月至五月,來往于安慶上海間。據曼殊癸醜四月十四日《與鄭桐荪書》雲:“居滬半月,已費去數百金。”
六月十六日(陰歷五月初二日),至盛澤。
七月七日(陰歷五月二十二日),至蘇州,寓烏鵲橋滾繡坊鄭宅(鄭桐荪之兄鄭詠春家),與鄭桐荪、沈燕謀同編《漢英辭典》、《英漢辭典》。秋冬間,在上海,仍住第一行臺。閑時常至北裏,開筵召花,肆為嬉游,然并未一破禪定。發表所作《燕子龛随筆》于上海出版的《生活日報》附張《生活藝府》,共六十三則。
撰文《燕影劇談》,發表于《生活日報》。
十二月,患腸疾,遵醫囑赴日本養病。
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甲寅)三十一歲
元、二月間,于日本西京琵琶湖游次,病複發;繼至大久保,又患瘧疾,拟赴千葉就醫。
三月,病稍愈,自橫濱至羽田,至妙見島,至千葉海邊。曼殊自謂:“随緣消歲月,生計老袈裟。”(甲寅二月《與柳亞子書》)繼至南京,專攻“三論宗”。住十日,又赴西京。
五月,發表小說《天涯紅淚記》于東京出版的《國民雜志》第一年第一號;然刊登至第二章未完而止。同期《國民雜志》重新發表修訂的《燕子龛随筆》。
七月七日,為章士钊所作《雙秤記》作序。
八月,出版《漢英三昧集》,由日本三秀堂印刷,東壁發行。
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乙卯)三十二歲
在日本,為馮自由所撰《三次革命軍》題辭。
七月,發表小說《绛紗記》于章士钊主編的《甲寅雜志》第一卷第七號。
八月,撰成小說《焚劍記》,發表于《甲寅雜志》第一卷第八號。
一九一六年(民國五年,丙辰)三十三歲
年初從日本回國。
袁世凱準備稱帝,居正在山東成立護國軍,讨伐袁世凱。曼殊聞訊,春間前往青島會晤居正,盤桓數日。偕周南陔游勞山。
從青島返上海,住環龍路孫中山寓所。
十月,至西湖,住新新旅館。往來于杭州上海間。
十一月、十二月間,發表小說《碎簪記》于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第二卷第三、四號。
十二月,撰小說《人鬼記》。據曼殊丙辰十一月在西湖《與劉半農書》雲:“近日病少除,書《人鬼記》已得千餘字。”但後來未見刊布,大約沒有完成。
曼殊在西湖時,先住秋社,繼住陶社,後住巢居閣。
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丁巳)三十四歲
二月,在西湖。
三月,返上海,遇鄧家彥、邵元沖,撰《送鄧邵二君序》贈之。
三月下旬(陰歷閏二月),懷念義母,赴日本省視。居月餘,腸胃病劇,複返上海。寓霞飛路寶康裏,與柳亞子等往還;并識名伶楊月樓、小如意,相識過從,征逐歌舞。
夏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