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馬皇後
三日之後,大朝會上,朱元璋直接宣布,遷都大都,将大都命名為北JING,應天為南JING,而鳳陽為中都,為朱元璋父母兄弟的陵寝。
遷都這種事情,顯然打了不少人一個措手不及,之前的時候,朱元璋已經透出了口風,說是準備定都應天了,因此,不少人已經打定了主意,趁着這個機會撈上一筆。
要知道,當初徐達攻占了大都,他手底下的人可是撈了不少,但是其他人可沒遇到這種好事,北方那邊連年軍閥戰亂,不少蒙古貴族早就偷偷溜走了,別說留下多少次財富了,不弄個滿地雞毛就不錯了!
之所以大家都沒想到朱元璋會遷都大都,也是因為連年戰亂,北方人口數量比南方不知道下降了多少,有的地方,那真是走出去百裏,都看不到什麽人煙,朱元璋原本還打算等到天下太平之後,就直接強制移民呢!
朝堂上固然有人提出了異議,但是應天本來作為都城也就不到一年的時間,要說大家對這裏有什麽了不得的感情,那根本就是騙人,所以,就算是想要反對,都沒什麽理由。何況,朱元璋還将應天這邊當做了南都呢!這其實也算得上是慣例了,漢唐的時候,長安和LUO陽就是東西二都,到了宋朝的時候,開封是東JING,洛陽就是西京了,至于遼國,金國,還有後來的大元,都城也都是好幾個的,什麽上都,中都的,大家都已經習慣了。
因此,到最後,大家也只能認了,以朱元璋的摳唆,估摸着到了大都那邊之後,雖說可能會重建皇宮,但是還不知道是什麽時候的事情呢,想要從中弄點什麽好處,可就不容易了!
遷都自然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別的不說,北元還在那裏虎視眈眈,那位至正皇帝據說如今算是又開始振作起來了,還琢磨着奪回大都呢,總不能這個時候文武百官一塊遷過去,直面北元的兵鋒吧,所以,總要等到那邊戰事有了結果,起碼得讓北元那邊死了入關的心才行。
很多時候,行政強制命令根本比不過利益誘惑,現在要是強行讓人遷移到北方,那麽,自然沒什麽好說的,一個個只會抗拒不已,不知道中間要鬧出什麽名堂來,而現在呢,朝廷已經明确表示,要遷都大都,那麽,情況就不一樣了。
不管是什麽地方是京城,附近的地方被大量開發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對于許多人來說,這裏頭就充滿了利益。
在這樣的情況下,首先就是朝中的文武官員,他們先行動了起來,以朱元璋的小氣,雖說到時候肯定會根據爵位賜下宅邸,但是這個大小占地面積可得不到什麽保證,尤其現在大都那邊建都的圖紙還沒有下來,所以,賜下來的宅邸在什麽地方也不能保證,說不定到時候還得自個擴建改造,所以提前囤積一批磚木石料肯定是不虧的,另外就是,土地這類的不動産。田産留在南邊,雖說可以留下不少下人在南邊守着,回頭租子直接折成銀錢送過去就行,可是總不能家裏吃的糧食蔬果肉類全靠采買吧,一大家子那麽多人,這花銷可就大了,所以,在京城附近重新購置産業是必須的。
因此,凡是肯定自個會跟着遷過去的文武官員,一個個立馬派人帶着錢財,要麽快馬加鞭,要麽乘船通過運河或者是沿海北上,趁着消息還沒有完全傳開,趕緊購置占據房産田産,回頭等那邊反應過來了,可就沒這種好事了!
第二個反應過來的就是那些商人,其實比起官員來說,商人嗅覺要更加敏銳一些,只不過比起這些官員來說,他們很多時候需要觀望風向,免得被人抓住了把柄。等到确定了消息之後,就有許多商人直接組織商隊往北邊去了。
朱元璋這邊卻是樂見其成,大都那邊他已經去過了,當初蒙古人的財産都被沒收了,這裏頭自然包括了大量的房産田産,朱元璋自然不會将這些捂在自個手裏,這些本來就是打算一部分拿出來賞賜,一部分拿出來出售的。
與此同時,朱元璋直接派出了劉基,又帶了一批人過去勘察地形,準備繪制圖紙,重新建造皇宮。元廷的皇宮一點也不符合中原的審美,所以,重建是必然的事情,至于元廷的皇宮,也就只能暫時住着,之後當做別宮罷了。
至于建造皇宮的問題,舒雲表示,幹脆還是對外招标好了。
有的時候,勸說朱元璋其實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舒雲直接表示,天下戰亂多年,百姓需要修生養息,再專門征召徭役,難免會給百姓造成負擔,而直接對外招标,找那些商人就簡單多了。不算徭役,都算工錢,在招标的時候就得說清楚給那些工匠的基礎待遇,如果出現傷亡,必須撫恤,傷亡超出一定的限度,就要追究責任,說白了,責任下放,就将朝廷從雇傭的一方,變成了裁判。就算出了什麽事情,也跟朝廷沒什麽關系。
Advertisement
至于那些商人是否同意的問題,這就更不用說了,一方面,這事是虧不了的,包給這些商人,其實要比朝廷自個做省錢,起碼這裏頭少了許多漂沒還有那些官吏做手腳的空間,而對這些商人來說,能夠承擔建造皇宮,為皇宮提供材料的任務,這就是個活招牌,就算是賠錢也得繼續做啊!
至于工匠不足的問題,朱元璋自然是想要搞專門的匠戶,但是,這種事情,看着沒問題,似乎是代代都是鐵飯碗了,卻杜絕了階級流通的可能性,工匠的後代一輩子都是工匠,當兵的後代一輩子都得當兵,這其實是很坑人的,明朝中後期糜爛,很多就跟這些規矩有關系,逃戶不要太多,還有人專門利用這裏頭的漏洞,盤剝匠戶,侵吞軍屯,吃空饷什麽的。
朱元璋覺得可以将不法官員一個個幹掉,為此制定了堪稱讓人不敢當官的法律,問題是有幾個皇帝能有他這麽強硬的,能夠一直堅持執行這樣的法律呢?這不是開玩笑嘛!朱元璋說百姓可以扭送官員進京告禦狀,實際上呢,民不與官鬥,這早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規則了,成本太高,哪個百姓能付得起這樣的代價!
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朱元璋是個理想主義者,偏偏他還是個皇帝,是個非常強勢的皇帝,這就有些糟糕了。
不過,舒雲呢,一般情況下,不會從別的地方考慮,只會跟朱元璋算經濟賬,比如說軍戶的問題,世世代代從軍的話,按照這個時候的生育率,不用多少年,九邊就要增加不知道多少男丁,問題是,朝廷有那麽多軍屯的土地給他們耕種嗎?沒有那麽多土地,憑什麽養活這麽多軍人呢?
朱元璋被那個滾雪球一樣的數字弄得目瞪口呆,他當然沒有多考慮戰損的問題,但是在他看來,就算有多少戰損,也折不了多少,但是,真要是一代代繁衍下來,說不定真要給後代子孫留下無法解決的難題。別的不說,宋朝那會兒的廂軍禁軍就是前車之鑒啊!光是禁軍,随随便便就號稱八十萬,每年都要将朝廷的財政拖死了。
一番權衡之後,朱元璋很遺憾地放棄了這個想法,樹挪死,人挪活,将人世世代代困在一個職業裏頭,顯然是一件不靠譜的事情。但是,作為一個靠打仗打出來的皇帝來說,對于兵權這種事情還是非常看重的,在朱元璋看來,做皇帝的,什麽都可以沒有,就是不能沒有兵權。
而在舒雲眼裏,不管做哪一行,啥都可以沒有,就是不能沒錢。後世有句話叫做何以解憂,唯有致富!放在這個時代也是一樣的,皇帝要是沒錢,就得跟崇祯一樣,一點小事就得跟大臣哭窮,然後一個比一個能哭,結果到頭來,最窮的還是皇帝,最後也只能去煤山找個歪脖子樹唠嗑了!
所以,舒雲對于朱元璋雄心勃勃,想要立下大明萬世之基的制度有些不太看好,哪有什麽東西是萬事不移的,別的不說,這麽多年下來,孔聖人的言語都不知道被注解了多少次了,儒家的經典還有釋義也不知道改了多少次,也就是他們自個都號稱得了正統而已。
朱元璋雖說被舒雲打消了一點積極性,不過,他并沒有因此有什麽氣餒,弄了個空白的小冊子,每天都在上面寫寫畫畫,不知道在琢磨着什麽。
到了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不會親自坐鎮前線了,因此,他如今算是稍微閑下來了一點,終于可以有時間教導兒子了。
朱元璋做了皇帝,朱标就是理所當然的皇太子,他那些兄弟,這個年紀,還連封號都沒有,在宮中就是按照排行叫做二殿下,三殿下等等,朱元璋有意将朱标這個皇太子的身份與其他的兒子區分開來,皇太子的份例僅在皇帝皇後之下,而皇子的待遇,包括另外幾個嫡出皇子的待遇,也就是與國公相當。而以朱元璋的吝啬,呵呵,朝廷文武官員的俸祿,那真是讓人一言難盡,反倒是每年的田稅退稅看起來變成了大頭,當然,這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當隐形福利變成了明面上的,那麽,下面的官員就算是想要哭窮,都沒話說了。
老實說,要不是舒雲之前就制定好了後宮妃嫔還有宮人的月例待遇,以朱元璋的吝啬勁,估計這些後妃都得靠娘家送錢進來才能保持一定的體面了!不過想想歷史上,馬皇後本來也是一個非常簡樸的性格,做了皇後還帶着宮妃紡紗織布,自個穿自個織出來的絲綢,誰敢比皇後還穿得奢華呢,估計有錢也沒處花去。
舒雲并不想在這種事情上頭委屈宮裏的人,物質條件不足的情況下,簡樸是應該的,但是現在呢,正是拉動內需的時候,皇家都不舍得消費,底下就算是想要消費,也不敢放開。
舒雲并沒有像是史書上的馬皇後一般,自個活成了模板,還将兒子也教成了聖人,這樣的生活太累,也太不靠譜,所以,如今的朱标,朱樉他們還是比較接地氣的,在知道兩人之前在田莊上栽的跟頭之後,朱元璋立馬有了新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