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馬皇後
新的征稅條例一出,頓時下面又是物議紛紛,朱元璋手段一向嚴酷,給了個時限,時限之內,要是不及時釋放隐戶和奴婢,那麽等到查出來,就按欺君論處。當然,如果合作的話,官府也會出贖買的費用,同樣以退稅的形式操作。
大家一點也不想挑戰朱元璋那裏欺君會是什麽下場,何況,朱元璋的聖旨也寫得非常冠冕堂皇,蓄奴這種事情,總歸是違背了聖人教誨的,聖人都說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子貢當年還要幫着國家贖買奴隸呢,何況到了如今,家奴下人也是人啊!皇宮裏頭皇帝皇後,辣麽多妃嫔,還有皇子皇女加起來才用了多少下人,尤其,按照舒雲新制定的宮規,宮女年滿二十五也是要出宮嫁人的,宮裏還會準備一份嫁妝。至于太監,之前也說了,宮裏頭用的太監要麽就是元廷留下來的,要麽就是對外作戰的俘虜,所以,帝王家尚且不肯随意使喚自家子民,你一個普通人家,就仗着有幾個臭錢,也敢使喚那麽多下人?
這麽一宣傳,那就是典型的政治正确了,皇家尚且如此,下面人何德何能,要讓同為漢家子民的人世世代代為奴為婢呢?
這些豪族加起來釋放出來的奴婢還是不少的,為了防止朱元璋借題發揮,他們甚至多釋放了不少,免得回頭被抓了典型,這些奴婢被釋放出來之後,自然是直接在官府登記,這些豪族也是故意惡心人,釋放出來的奴婢許多都是老弱婦孺,壯勞力很少,但是,既然他們照做了,朱元璋雖說惱火,也只能捏着鼻子認了,只是他一向記仇,這些上了他小本本的,之後會是什麽下場就可想而知了。不管怎麽說,這些老弱只能就地安置了,強行讓他們移民,這是要死人的!但是年輕一些的,如果願意移民的,那麽就可以免掉官府贖買的費用,否則的話,就得在五年之內還清這一筆錢。
因此,那些年輕的被釋放出來的奴婢,反而更情願移民,一方面移民有着各種優惠,另一方面呢,留在當地,總有人會提醒他們曾經為奴為婢的過往,當年岳飛就因為給人做過佃戶,之後都已經是有名的将領了,遇到原本的主家,還得行禮。所以,留在本地,與知根知底的人湊在一塊,真未必是什麽好事。
“這些混賬,鑽空子的本事倒是挺多的!”朱元璋看着下面遞過來的報告,幾乎是咬牙切齒。
舒雲給朱元璋倒了一杯茶,笑道:“如今能有這般境況,已經是不錯了,何況,他們留下了那麽多家仆,這些也是要成婚生子的……”
舒雲話說到這裏,朱元璋立馬就明白了,沒錯,再過幾年,說不定他們奴仆的數量就又要超額了!到時候,非叫他們知道厲害不可!
“征稅的事情,的确不能繼續交給戶部了!”如今稅種越來越多,戶部掌握的稅收也越來越多,在六部之中,話語權也越來越大,如今俨然已經有了失衡的趨勢。
朱元璋在六部之上設立了丞相一職,如今的丞相就是李善長,李善長能力是有的,就是這個為人嘛,有些貪婪,總覺得自個非常聰明,是個整天向着虎嘴上拔毛的家夥。
朱元璋原本就是眼睛裏揉不得沙子的性子,李善長還屢次挑戰他的底線,這讓朱元璋對李善長根本就是不想再容忍下去了,所以,他需要想辦法削去丞相的權威。
這會兒朱元璋在這邊說起來的時候,就看到朱标若有所思地眨了眨眼鏡,朱元璋頓時笑道:“标兒有什麽想法?”
朱标乖乖地說道:“兒子就是覺得,如今只有一個丞相,所以李丞相大權在握,行事剛愎一些也是在所難免,不過兒子之前讀史書,雖說唐宋的時候,也有丞相一職,但是那時候三省和政事堂之中,行使丞相之職的也是不少,自然會互相掣肘,不會行事一致!”
朱元璋以前也沒做過皇帝,最重要的是,他起家實在是比較快,手底下資歷能力堪當大任的文臣是真的不多,所以,暫時能夠擔當丞相職位的,還真的只有李善長,至于什麽胡惟庸,現在還沒來得及出頭呢!所以,李善長能夠有如今這個地位,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比他功勞高的都是武将,文臣裏頭功勞都比他差得遠!
朱元璋如今也有點頭疼,淮西勳貴如今勢大,就算是提拔新人,也跟他們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朱元璋又信不過那些文人,所以,剛剛開國,朱元璋居然就面臨人才斷層的尴尬了。
對此,舒雲也沒什麽辦法,她也不知道有什麽人才好不好,胡亂出主意可就不行了!但是朱元璋很快就發了狠,我沒法弄一堆丞相出來,我就不能用別的辦法嗎?
Advertisement
朱元璋絕對是個狠人,很快,朝堂上又開始改組了。
質量不足,就用數量來補,原本朱元璋比較忌憚讓武将插手朝政,但是如今,他幹脆給一幫子開國功臣都安排了差不多的職位,連同他們的親戚也提拔了起來,當然,大多數也就是普通的官職。
但是,就算是普通的官職,也得看是什麽人來做!要是那等無根無底的,做這些官職,自然也只有給上頭做應聲蟲的份,可現在呢,做這些的都是些什麽人呢,都能跟那些什麽國公啊,侯爺,伯爺什麽的扯上關系,不是親近的族親,就是兒女親家。
這麽多官員,別說不都是淮西勳貴了,就算都是,大家也不能說都是一個立場的。不說徐達這樣的人精,像是湯和,這位一開始就跟着朱元璋,朱元璋還是個十夫長的時候,這位就已經是千夫長了,但是還是将自個當做是小弟,跟着朱元璋混。這位呢,屁股一向坐得非常穩當,朱元璋想做什麽,他就堅定不移地跟着,他跟其他人私交不錯,其他人求上門來,他也不介意幫忙,但是,如果朱元璋有什麽命令下來,他連自個兒子都照樣翻臉不誤。
同一個派系的都各懷心思,何況,大家還各有立場,所以,朝堂上官員多了之後,李善長就算是想要因勢利導,操控朝政也不可能了!他這個丞相的權力大為縮水不說,人事權也差不多丢掉了。官場上頭,很多官職,那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以前的時候,坑空在那裏,李善長自然可以拿來許願,收買人心。結果朱元璋釜底抽薪,直接将他能夠做主的那些蘿蔔坑給填上了,其他的與他平齊,或者說只比他位置稍微低一點的位置上,也都有了人。那些固然不一定會盯着丞相這個位置,但是,他們往那裏一坐,對于李善長來說,就是個威懾。
李善長見到如今這副境況,也只能暫時蟄伏起來,他要是這會兒還想要撲騰,那就真的是考驗朱元璋是不是顧念當年的情誼了!
接着呢,就是開科舉。雖說朱元璋對于儒家興趣不大,但是不得不說,想要挑出一批官員出來,還是科舉要比較快一點。
科舉這玩意,真正變得規範化就是從明朝開始的,像是宋朝的時候,科舉甚至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皇帝想得起來的時候,就開一科,想不起來的時候,大家就得等着。至于到了元朝的時候,就更別提了,科舉一直是斷斷續續的,大多數時候壓根沒這回事。元廷對于漢人中的儒生也沒什麽興趣,甚至直接将儒生打入了下九流裏頭,這也就是後來所謂臭老九的由來。像是劉基那樣的,科舉名次不壞,名聲也不錯,又頗有實幹的,放到宋朝,只要不站錯隊,很快就能進入中樞了,結果在元朝的時候,折騰幾次,都還是不入流的小官。
朱元璋呢,對于科舉,還是比較重視的,他很快規範了科舉的制度,從童生試開始,一直到殿試,每一次考試是什麽時間,頻次如何,都做出了明确的規定,然後又延續了宋朝的科舉制度,以防科舉舞弊。另外就是,在殿試之後,加入了一個環節,那就是實習培訓。
說白了,會讀書的人未必會做事,別看科舉都會考策論,一個個策論寫得花團錦簇,實際上呢,大多數人說的都是些空話套話,真要是落實到行動上,一個個都得抓瞎,很多進士沒個靠譜的幕僚,甚至連官都不會做。
所以,入職培訓和先期實習是不能省的,然後呢,根據實際情況,再進行職位分配,做事能力強的,就算是考試名次差一點,也能分到一個相對不錯的職位,要是那種只會死讀書,爛泥糊不上牆的那種,也就只能慢慢候補學習了!
朱元璋制定這個制度的時候,舒雲跟着出了不少主意,像是這種培訓實習的事情,就是舒雲提議的。另外舒雲就是提出,不要将官和吏明确區分開來。目前來說,大明幾層的小吏,從裏長,保長到衙門裏頭的衙差,大多數都是退伍的軍士,那些需要一定文化知識的,這些軍士自然是不能勝任的,這等刀筆吏,原本都是世襲的,這也是所謂鐵打的衙門,流水的縣令。以前的時候,各層小吏一般都是代代承襲,官員想要做什麽事情,都得通過這些小吏,甚至是縣尉,主簿這個層次的小官,都是當地的大族出身,他們若是有心,輕輕松松就能将頂頭上司給架空了。當然,一般情況下,大家都不會這麽做,這是犯忌諱的事情。
而舒雲覺得,基層的小吏的确還是可以從退伍軍士裏頭挑,但是,除此之外,也要給這些小吏一個晉升的渠道。也就是說,這些小吏若是有足夠的才幹,也可以晉升為官,這對于那些科舉出身的官員來說,也是一個警醒,別以為皇帝只有你們可以用,能用的人多着呢!
朱元璋自然不會迷信只有科舉才能出人才,人才這種東西,其實都是磨練出來的,自古以來,那些什麽大儒文豪,真讓他們去做事,又有幾個做得來呢?所以,他用人只看能不能幹,夠不夠忠心,至于是什麽來路,從什麽途徑晉身,他壓根不用去管。
朱元璋能順利将這些政策推行開來主要還是因為天下初定,何況在這之前,許多事情本來也沒什麽成規,那些官員想要反對,總不能拿前朝的例子來打比方,何況,前朝又有多少值得學習的呢?
朱元璋刻薄的時候,那是真的能氣得人吐血,有人在那裏說什麽兩宋的時候與士大夫共天下什麽的,結果朱元璋接口來了一句,兩宋那般對士大夫,結果到頭來,也就養了個文天祥出來,至于陸秀夫那種,願意帶着少主殉國的,已經算是不錯的了,大多數受了大宋朝廷的恩惠,回頭不照樣給遼國,給西夏,給金人,給蒙古人效力嗎?
朱元璋這話一說,其他人還有什麽好說的,這簡直是指着他們這些文臣的鼻子罵,你們就是一幫牆頭草,壓根靠不住,還有什麽臉面要跟你們共治天下呢?
加上一幫子武将原本就對文臣沒多少好感,這些武将都是草根出身的,當年也是被這些文人鄙薄的階層。何況,到了他們這個份上,對于過去的許多事情也有自個的看法。真要是讓這些文臣恢複了宋朝時候的制度,那他們這些武将哪來的好日子過!須知宋朝的時候,如狄青這樣有平叛近乎滅國之功的名将,在面對文臣的時候,也是要低頭認慫的!問題是,憑什麽呢!
他們這些勳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可以說是日後要與國同休了,但是文臣的德性呢,改朝換代,無非就是換個主子而已,所以,他們憑什麽想要站在自個頭上!
所以到了後來,都不用朱元璋開口,一幫子勳貴就罵罵咧咧的,将文臣損得掩面而走。
轉過頭來,這些文臣也只能指望下一個皇帝了!須知朱元璋也快四十的人了,又是馬背上的皇帝,按照常理的話,再做個十來年的皇帝就算是不錯了,所以,如果下一任的皇帝傾向于他們,那麽最後的贏家還是他們。
這也是儒家的長處,儒家向來有耐心!從漢朝那會兒就是這樣,硬是将原本是顯學的黃老之學後來變成了一個純粹的宗教,至于法家,也被融入到了儒家之中,儒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優勢,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
等到到了南北朝的時候,又因為當時的政治背景,儒家那時候也就是弟中弟,前頭還有佛門和道門擋着呢!但是呢,儒家那時候已經變成了另外一個怪物,那就是世家門閥!世家門閥掌握了知識傳承,又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可以說,不管是最基礎的溫飽,還是更上層的話語權,都被他們壟斷了!
哪怕後來科舉制度變得慢慢成熟起來,又攤上一個殺伐果斷,毫不講理的女皇,将世家門閥殺得七零八落,但是儒家已經深入人心,大家都覺得,學習儒學才能做官,才能達成自個的志向,所以,儒學到了現在,已經是尾大不掉,無法擺脫了!
元朝的時候,儒家自然也是受到了不少打擊的,如果元朝國祚比較長,儒家只怕還能夠順利轉變一次,變成能夠迎合元廷的學問,好在元廷完蛋了,儒家勉強還算是保留了從前的一些骨架,但是到了如今,攤上朱元璋這樣一個不按常理出牌,唯一一個草根出身的皇帝,儒家一時間也有些麻爪了。
他們想要給朱元璋套上一個籠頭,因此,就表示朱元璋的祖先應該是朱熹,這樣的話,老朱家也是儒家聖賢之後,自然就該尊崇儒學了!問題是,朱元璋是什麽人,他對于這種事情是嗤之以鼻的,直接了當地就表示,我本淮左布衣!我們老朱家祖上就是土裏刨食的,不跟什麽名人硬扯什麽關系。
當然,最主要的是,朱元璋也不屑于跟朱熹扯上什麽關系。朱熹這個時候,其實還沒有被包裝成聖人的形象呢,之前宋濂給朱标講什麽朱子集注的時候,舒雲翻了翻書,順便跟朱标說了說朱熹的一些事情,本意是想要告訴朱标,學問這種東西,跟人品不是一回事。學問好的人,未必人品有多強!
到了後世,舒雲見識過的事情多了去了,後世的時候,人心浮躁,既得利益者為了保護好自己的利益,往往會跟學界合作,找學界的名人幫忙發聲,為他們的所作所為進行包裝,比如說什麽房價會一直漲,而且漲得有道理之類的話,其實許多都是學界的人幫着包裝起來的。一些後來被辟謠的一些理論學說,最初的時候也是有許多擁趸的!像是什麽人體酸堿平衡理論,創始人都被米國那邊蓋棺論定判罰了,國內這邊還有專家在鼓吹呢!
所以,這種學術權威什麽的,根本沒必要去迷信,學點道理也就是了,沒必要真的被他們忽悠了!尤其,理學的核心就是所謂存天理,滅人欲,真要是滅了所謂的欲望,那麽,他們這些文臣又求什麽名呢?
朱标被舒雲随口幾句,很是影響了自個的三觀,之後又跑去問朱元璋,朱元璋一開始還以為舒雲不知道從什麽野史上頭知道的,還自個找人去問,結果看到記載之後,只覺得懷疑人生!如今一聽別人居然将自個跟朱熹給聯系了起來,朱元璋只覺得氣惱,心裏的想法大概就是類似于蕭峰對慕容複,蕭某堂堂男兒,竟然與你這等小人齊名!我朱元璋何等英雄豪傑,難道需要為了區區虛名,就要認你這等人做祖先?這不光是辱沒了我,也辱沒了我朱家的先祖,別的不說,我們老朱家的祖宗起碼都是清清白白的!
因此,哪怕那些文臣搞出了看起來煞有其事的譜系考證,朱元璋也是不屑一顧,弄得他們最後也只能認了,一門心思去教導朱标,企圖将朱标變成他們所需要的那種皇帝,最好是像是趙祯那樣的仁宗。有了這樣一重期待,這些文臣們就顯得比較老實了!可惜的是,他們還真沒看出來,朱标溫厚的外表下面,性格大概也就是比朱元璋少了幾分暴虐罷了!
朱标倒不是虛僞,而是他一直以來,都表現出了一種基本的禮貌,或者說是修養,他比較欣賞的是漢宣帝的話,那就是漢家自有制度,當以王霸之道雜之。趙祯倒是一味寬仁呢,結果到頭來,連個兒子都沒有,女兒受了委屈,都不能幫她做主,過繼了個兒子過來,結果這位回頭就追封了自個的生父做皇考,可以說憋屈了一輩子,除了混了個好名聲之外,實際上,一點實惠都沒得到。
而朱标呢,他想要面子,也想要裏子,但是當二者沖突的時候,顯然裏子更重要一些。
他如今年紀還小,宋濂他們覺得将朱标教成了一個仁厚君子,等到他們知道了朱标究竟是什麽性格,到時候只怕能氣得一頭碰死。
舒雲可不會希望自個兒子變成趙祯那樣的仁君,皇帝又不是聖賢,什麽都要講究仁義。實際上,就算是孔子,也有誅少正卯的事情呢,難道他就真的有什麽少正卯違法犯罪的證據嗎?這事被儒家門徒說得跟什麽一樣,本質上來說,就是排除異己。
朱标對自個的老師保持着基本的尊敬,但是卻不會什麽都聽他們的,或者說是,很多時候,朱标就是陽奉陰違。舒雲從來不會直接給朱标灌輸什麽思想,一般都是從旁引導朱标自己去思考,借助的就是史書。史上論起仁義講規矩,莫過于那位宋襄公,結果呢,這位倒是遵守了所謂的仁義,不肯半渡而擊,要等着人家都準備妥當了,才能出擊,結果呢,将自個的國家都玩完了!
而另一個典型就是劉邦,這一位幾乎不講什麽規矩,別說是老婆孩子了,連同老爹都能不要,嬉皮笑臉開口就是分我一杯羹的話,明明跟項羽約定了劃江而治,結果這邊才立了約,後面立馬就反悔,十面埋伏,直接将項羽送到了死路上去,偏偏他就成為了漢高祖!項羽倒是光明磊落,卻斷送了江東子弟的性命,最終不得不烏江自刎。
所以,朱标作為皇太子,以做皇帝為目标的話,那麽,做太子的時候最好學楊廣,将自個包裝成一個道德上的完人,而當了皇帝之後呢,就可以露出自個的本性了!
當然,朱标比楊廣運氣好多了,楊廣只是次子,可不是嫡長子,沒必要太委屈自己。
在這一點上頭,舒雲覺得自己還是比較相信朱元璋的,朱元璋比起其他皇帝來說,要長情得多,歷史上,朱标死了,他就一門心思立太孫,根本不考慮其他兒子。當然,按照宗法,的确是嫡長孫比起嫡次子什麽的繼承權更靠前一些。但是皇位繼承這種事情,原本也不能完全靠宗法,而是要看實力的。再說了,朱允炆本來也不夠名正言順,他不是朱标的長子,也不是嫡子。
不過,想想歷史,舒雲覺得得注意一下自個那幾個兒子了,似乎她生的幾個兒子都不是非常長命?
當然,歷史如今也就只有參考價值了,如今跟那個所謂的歷史來說,已經有了許多偏差了,起碼舒雲跟歷史上的馬皇後,性格就差得實在是太遠了!很顯然,舒雲并不打算做別人,她一直就是自己!
不管怎麽說,只要不出什麽意外的話,将來的皇位并不會旁落,所以,舒雲并不需要讓朱标學着跟其他兄弟争鬥,來博取朱元璋的歡心,朱标需要學習的,其實就是治國之術,而這些,他需要好好向朱元璋學習。至于日後朱元璋是否會覺得兒子威脅到自己,那就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