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八國聯軍

? 在禦前會議時,王公大臣中支持拳民者不在少數,榮祿是也不敢明着發言頂撞。

後來,榮祿曾經痛跪在太後前,陳述以一國敵十多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若又招致戰争,到時必将又是割地,又是賠款。然而,太後根本不聽,甚至還力言其非。

這段時間,前後有五個官員因為冒死上奏勸谏,反對招撫義和拳,為載漪、李秉衡等人排擠,最後被太後斬首。榮祿也不敢再說了,恐會招來殺身之禍。

霞珠冷眼看着這一切,難怪八國聯軍會攻打中國,這次确實是慈禧太後的過失。

榮祿受命率領武衛中軍,會同董福祥的甘軍,一同前往圍攻使館。所有平民,包括義和團,一概不得靠近使館區。

他當然不會真打,而采取了“明攻暗保”的政策,即表面上朝使館開火發出炮聲,實際上則給使館裏面的外國人送去食物,并加以保護,不能真傷及公使們。董福祥明白,兩國交鋒,不殺使臣的道理,将來在談判桌上的本錢能多一分就一分,但他又覺得這樣是對付洋人不力。

董福祥猶豫道,這樣做老佛爺那邊沒問題嗎

?榮祿堅定道,這只是做做樣子給京城的老百姓,以及拳民看的;而是拳民被攔着不許靠近,公使反而安全。這其中緣由,老佛爺當然明白。

個中的道理,拳民不會去懂,但榮祿根本不是真心攻打使館,拳民卻是看在眼裏。官軍圍了那麽多天,怎麽幾個破房子都打不下來?

于是,找了一天,把榮祿一個部下一家八口殘忍地殺死,以還給他顏色看看。

榮祿一面驚慨拳民的殘暴,一面堅定了主剿義和拳的決心。這樣的亂民,一定不可以留着。

果然,不久,八國聯軍聯合出兵,攻打中國。

列強攻占了大沽口一帶,并已與清軍發生了激烈的武裝沖突。太後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布诏書,被後世稱之為“世界宣戰” ,其實不是。這份诏書與其說是宣戰令,倒不如說是應戰令,是表明中國已經與外國處在戰争狀态中,勸大家一起抵抗的“內部動員令” 。

這主要是寫給義和團看的,以表示朝廷也排洋的決心,可不能讓他們在首都北京鬧事起哄。

八國會同入侵中國,這次又是丟北京,又是恐怕要打進紫禁城裏。民衆渙散,戰火熊熊。

榮祿雖然是經歷過大風浪的人,從英法聯軍,到中法之役,到甲午戰亂,但是,這麽痛心,痛到撕心疾首的還是頭一回。

Advertisement

他的心好痛,他對霞珠道:“軍機難為啊,以前,有別人為大家扛了,就覺得不是匹夫的責任。到了現在,要自己來扛事的時候,才知道別人當時有麽艱難。”

“爺,你已經盡力了,這次的戰争,又不是你的錯。”霞珠摟着他的肩膀說。

榮祿心裏難受,“從前不過一國兩國,就把我們大清打得一敗塗地,現在是八國前來,這仗沒法打啊,怎麽打?”

“阿瑪,您就不要那麽難過了,”幼蘭在一旁說,她帶着點童音道,“阿瑪你是朝中最清醒的人,這是誰都知道的。聽說,連康有為對洋人交出朝官名單的時候,都在阿瑪的名字旁邊寫了‘能幹’,在剛毅的旁邊寫了‘無能’呢。”

榮祿摸了摸幼蘭的頭,今日,他的眼裏不再是悲痛的情緒,而是釋懷與一份空靈,清明,“幼蘭……事到如今,責任能怪誰呢。我無法想象将來,大清的将來,還有這場戰争結束,會是怎樣的田地。”

幼蘭說:“老太後不聽阿瑪的,不代表阿瑪就不能用別的方子去回旋了。難道就沒有其他人了嗎?”

榮祿點點頭,道:“嗯。瓜爾佳榮祿一生不做損害國家的事情。你要記住,你是瓜爾佳家的人,以後也要這麽教導你的兒子。”

幼蘭笑道:“知道了,阿瑪。”

而榮祿卻不知道,将來幼蘭會生了一個兒子――叫做溥儀,他是大清的末代皇帝。幼蘭的确這麽教了,結局卻是溥儀在清亡後二十年,背叛了國家。

八國聯軍入京,帝後出逃,避走西安,留大臣守京主議和局。榮祿竟不是第一批知悉這件事的人。

當天他上朝時,才發現東直門亂糟糟的,皇城一片大亂。

方有小厮跑過來對他道,李連英大總管給中堂大人帶個話:皇上跟皇太後已經扮成平民,出走了。

榮祿心裏明白,李大總管是再懂事不過的人。說明慈禧太後此時最信任的人不是榮祿,而是奕劻。

此外,幼蘭說得沒錯,原來有一些較為開明的地方督撫,與他有同樣的想法。

榮祿接連收到許多份電報,霞珠陪着他一起看。對于霞珠識字這件事,榮祿亦頗為吃驚。她看得出,這些電報都是來自于地方大員們的。

可見別人也都将希望寄托于榮祿身上,恰如那時候,因反對義和圍被斬首的谏臣——許、袁二人,臨死前仍舉薦榮祿一樣。

在電文中,他了解到,部分駐守東南一帶的大員,聽了上海盛宣懷的意見,居然想到不奉朝廷戰诏,私底下與洋人媾和。提出由他們保護在華洋人的安全,鎮壓暴民,要求外國軍隊不攻打這些地方。

連與他從無通信的劉坤一,也兩次電奏他,說今時只有榮相你能體恤社稷,維持大局。

在君主集權颠峰的清代,對朝廷的作戰命令陽奉陰違,這樣做或許難以全身而退,但他明白是為了國家。

榮祿回電,他不能說出忤逆朝廷的話,只能作出一些字詞上的暗示,說明他知道了這件事。然後,在中央不斷為東南互保一事進行回旋,使朝廷不至于對這些地方大員降下巨大的懲免。

及後,榮祿一家後腳趕赴西安。對這,他們并不感到很不适應,畢竟他們從前已經去過一次西安了,并在那裏生活了三年之久。

唯獨,例外的是,幼蘭被許配了婚事,決定了嫁給七王爺五子――襲爵之第二代醇親王載沣為福晉。

她即将要成為溥儀的母親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