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章節
空間,無論如何都算一條好狗,忠狗。所以,戰後袁世凱趕走了革命黨人屬意的直隸都督王芝祥,還是讓馮國璋坐上了這個相當重要的位置上。可是,這個頭號反革命,怎麽會被革命黨輕易放過?剛一上任,就被直隸議會裏的革命黨人,來了一個下馬威。馮國璋向省議會做施政報告,在照本宣科之後,身為丘八的馮國璋,大概是打算表表維持地面太平的決心,撇開稿子,發誓說,身為都督,他一定要維持好直隸地方的秩序,要是出了亂子,讓外國人把中國人作踐個王八蛋樣兒,那是不行的。誰知道革命黨議員馬上站起來,質問他為何在省議會講粗話?是不是有意侮辱省議會,侮辱中國人?馮國璋沒想到會被當面搶白,嘴巴張開了,半晌合不上,羞得滿臉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又不敢發作,幹在那裏,下不了臺——死心眼的狗性,又出來了。真是的,過去的官場上,什麽時候見過這個?最後,還是議長出面,宣告休會,馮國璋才下臺離去。過後,馮國璋居然托人捎話,向發難的議員道歉,說他對軍隊講話慣了,沒有經過議會的場面,說了粗話,真是不好意思。還問議員有什麽要求沒有,他盡可以滿足。同時希望跟議員見面,有話好說。
有着最可惡的反革命經歷的馮國璋,遭到革命黨人的憎惡,理所當然。但是,被當衆羞辱的馮國璋,卻有這樣的胸襟,不僅沒發丘八脾氣,給議員小鞋穿——這并非辦不到,在那個亂哄哄的時代,挾私報複的事有的是,狠一點,派人把議員做了,也不是辦不到。可是,這個都督反而低聲下氣遞小話道歉。不能不說,這位北洋宿将,還真是有些涵養。不幸成了反革命的馮國璋,其實并不懂政治,指導他行事的,往往是日常的道德和規矩。本質上,沒有經過民主啓蒙的他,無疑是保守的。領兵進攻武漢,作為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打得正好,上頭不讓打了,也只能服從。但是,讓他翻雲覆雨,像段祺瑞那樣,一會兒擁護共和,一會兒堅守帝制,卻是做不來的。對民主政治,他肯定不懂,但已經民國了,議會的規矩,卻要尊重。因為日常的道德告訴他,但凡規矩,都是要遵守的。畢竟,北洋之狗,是個文秀才。
【袁世凱與北京兵變:玩走火了的權術操作】
1912年,是民國元年。這一年的2月,清帝退位,民國正式告成。袁世凱成為一些國人心目中的“中國第一華盛頓,世界第二華盛頓”,欣然接下了孫中山讓出來的臨時大總統之位。不過,他想要最終就任,還有一個小門檻要跨,就是要南下南京當這個總統。其實,在設置這個門檻之前,孫中山還悄悄下了另一個絆馬索——策動臨時參議院,把他在任時候的美國總統制,改成了半總統制,即所謂法國體制。總統和內閣之間,添加了一個總理。害得民國請的美國顧問古德諾,大呼胡鬧,不明白為何中國要學糟糕的法蘭西。
這一切,袁世凱都看在眼裏,雖然他未必明白美國體制和法國體制的名堂,但他那些留過洋的幕僚,會告訴他這是怎麽回事。宦海沉浮多年的他知道,這些所謂的門檻,無非是孫中山想把他這只老虎的牙拔了,再把他裝進革命黨設計籠子裏。可是,袁世凱并不在意這些,對他來說,只要做了總統,一切都好辦。在他的思維框架裏,總統就跟皇帝一樣,只消坐上這個位置,大權就是咱的,些許小把戲,根本無礙大局。所以,袁世凱對孫中山的這倆小花招,都一口答應。答應的太痛快了,孫中山倒有點放心不下,急忙派出一個由前翰林蔡元培領銜的高規格迎接使團,北上前去迎接袁世凱南下就職。
2月27日,蔡元培、宋教仁和汪精衛等迎袁專使到達北京。立刻受到袁世凱的盛情接待,袁世凱下令打開正陽門,讓專使們從昔日皇帝進出的大門進到內城來,享受無限的尊榮。不僅一口答應南下就職,并且大宴專使,氣氛極為友好而熱烈。可是,就在專使被美酒和諾言的米湯灌得迷迷糊糊,陶醉于使命達成的迷夢之際,29日夜,北京突然發生兵變,變兵非常準确但又有分寸地直接攻擊了專使的住所,逼得他們倉皇逃到外國人開的六國飯店,有人據說連鞋都沒來得及穿。随後查明,兵變的部隊,是北洋嫡系曹锟的第三師。
據當日在場的齊如山回憶,說是亂兵不大像是成心作亂的烏合之衆,上街搶劫,蒙頭蒙腦,縮手縮腳,都不知道該搶什麽好,也不大有傷人的意思。齊如山還在街頭給亂兵做好一陣“搶劫顧問”,告訴他們什麽值錢。而據當時的第三師的一位參謀回憶,在兵變發生之前,袁世凱的大公子袁克定,曾經兩次找北洋宿将們嘀咕袁世凱南下就職的事情,認為這樣對袁世凱不利,對北洋軍更不利,興許北洋軍就成了沒娘的孩子。最後一次直接找了第三師的曹锟和一些軍官,挑明了要找點人,圍住專使的住所,放幾槍,叫喊幾嗓子“宮保(袁世凱)走了,我們沒人管了!”把這些人吓走。雖然說,此說沒有旁證,但這樣的詐術,此前袁克定也幹過。在袁世凱已經跟南方達成協議,清室卻在猶豫退不退位之際,他居然跟北方革命黨人合作,收買好些人力車夫,在東安門放槍扔炸彈,吓唬小皇帝。同時暗中囑咐警察,不要幹預。這種伎倆,跟此番兵變,簡直異曲同工。所以說,袁克定辦這種事,是太有可能了。很可能的是,曹锟這種憨貨,生生把事給辦砸了。原本是不多的人出來吓唬人,結果整個師都出動了,事情鬧大,燒搶的地方太多,傷及袁世凱的面子。所以,事情過後,曹锟狠狠地被罵了一頓,吓得他差點尿了褲子。當然,這種事,實在也是難以掌握,那個年代當兵的,有機會起哄搶劫,沒有不樂意的。所以,事一旦鬧出來,就越鬧越大,剎不住車。不僅北京發生了兵變,後來天津和保定也起哄似地跟着兵變了。袁克定為了趕跑專使編出的故事,最終還真的吓到了一些北洋軍人。關于兵變,還有另外的說法,身為當時北洋軍人的馮玉祥就認為,曹锟的兵,原本紀律就不好,兵變不是袁世凱的陰謀。而時為第三師旅長的陳文運,就認為兵變的原因是強行剪辮,以及停發恩饷和米貼(戰時的補貼)。但是據說,恰是因為陳文運是洋學生,袁克定布置的時候,沒敢告訴他,怕他死心眼不肯幹。顯然,如果兵變是因為紀律不好,或者經濟要求沒滿足,已經變了兵,斷然沒有回營的道理,他們不會不知道,在任何時代,兵變都是砍頭的罪。所以,兵變更大的可能,還是設計好的陰謀。
當然,話說回來,作為北方人,袁世凱的确不喜歡南京。況且,在中國歷史上,政治地理從來都是北強于南,在南邊定都者,大多為偏安之局。所以,盡管所謂把袁世凱弄到革命勢力較大的南方,調虎離山的策略,只是孫中山的一廂情願,因為在今天看來,當年的南方,也未必就革命氛圍有多濃烈,而北方一樣也有革命黨。只要袁世凱做了總統,北洋軍自可以調來自衛,不愁鎮不住東南半壁。但是,如果能不走,袁世凱還是不想走的。因此,袁大公子和曹锟雖然闖了禍,但畢竟打消了迎袁專使的念頭,屬于自家人好心犯錯誤,這個錯誤多少也有幾分合自己的心意。所以,罵過一頓,也就了賬。曹锟還做他的師長,參加兵變的人,更是沒有可能被追究,而袁大公子,則依舊翻雲覆雨,玩他的權術。這樣的結果,讓人分不清到底這些把戲究竟是袁公子自己的主意,還是得到他老爸的首肯呢?
只是這樣一來,亂兵被姑息了,軍人幹政的禍端卻開了頭,東也是東洋刀,西也是東洋刀,民國沿着這條路,一步步走上了軍國軌道。以至于後人一想起民國,就會想起軍閥來。
【黎元洪假手袁世凱:副總統殺了首義功臣】
革命成功,武昌首義功臣,個個被捧到天上。畢竟,人家冒險犯難,放了第一槍,才有了民國。但是,民國的日子還沒過上一年,1912年8月15日,武昌首義的大功臣張振武和他的部下方維,在北京被軍法處抓走,當日執行槍決。張振武是首義三武之一,所謂孫武、蔣翊武、張振武。三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