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章節

是老資格的革命黨人,孫武是共進會的創始人之一,張振武則是共進會的骨幹,蔣翊武則是文學社的負責人。在革命的籌劃過程中,張振武由于家境富裕,跟劉公一樣,屬于湖北革命黨的財東,家産都賣得差不多了。起義後,他們三人共掌軍務部,屬于鄂軍政府的核心部門。在漢陽保衛戰中,張振武落水,幾乎丢了性命。然而,打仗沒死的首義英雄,卻在戰後被親手建立的民國政府處死,的确有幾分蹊跷。

袁世凱殺了首義功臣,輿論大嘩,議會大嘩,同盟會也大嘩。面對鋪天蓋地的質問,袁世凱公布了黎元洪的密電。大家這才明白,原來,殺張振武是黎元洪的意思。黎元洪密電裏,張振武的罪狀主要有二。一是現在的罪過,所謂蠱惑軍士,勾結土匪,破壞共和,倡謀不軌。武漢的幾次風潮,都是他的主使雲雲。二是歷史問題,說他在1912年初,拿了數十萬去上海購買槍械,揮霍一空,有貪污嫌疑。而且,據黎的密電,說他到北京後,還經常利用京漢鐵路之便,往返京漢兩地,每回來一次,弄得武漢上下神經緊張。

有人說,是張振武對黎元洪這個強拉出來的都督不敬,動辄對黎元洪拔槍大呼小叫,導致了殺身之禍,我看這僅僅算是一個誘因。盡管說,當初革命黨跟黎元洪的結合,原本就是無奈。黎元洪做了首義頭號功臣,像張振武這樣老革命黨,絕對不可能把他放在眼裏。但是,如果僅僅因為這個,黎元洪就動了殺心,倒也不大可能。這種不敬之怨,頂多起了添油加醋的作用。還有人說,是革命黨人自身的分裂,促成了張振武的被殺,而孫武要為此負責任。的确,戰後的三武,已經有了嫌隙,尤其是孫武和張振武之間,更是不和。孫武是個拉大旗的人,明明是另起爐竈,建立共進會,卻還要借孫中山的名頭,自家本是武漢人,跟孫中山毫無關系,卻把自己的名字由孫葆仁改為孫武,謊稱是孫文的弟弟,連自己的號也改成夢飛和遙仙,跟孫中山的號逸飛和逸仙遙相對應。革命後,由于跟同盟會有了矛盾,就再次另起爐竈,成立民社,奉黎元洪為首領,把昔日的“哥哥”丢在了一邊。因此,湖北這些依舊奉同盟會旗號的同志,勢必要跟他算賬。但這些矛盾,是不是會導致孫武要黎元洪殺了張振武,也還真的不好說,至少,目前沒有這方面的證據。

當然,黎元洪的密電,關于張振武的歷史問題是扯淡,當時戰争并未真的停止,革命黨人花錢亂來當然不假,但是鄂軍政府內,這樣做的又不是他張振武一個,大家都在亂花,否則湖北積攢下來的那麽多錢,怎麽花掉的?按當時的情形,亂花錢是有的,貪污就不一定了。即使貪污了,當時不抓,過後算賬,誰能服氣?顯然,真正送了張振武性命的,是鄂中接二連三的風潮。這些風潮比較大一點的,有武昌軍人群英會的變亂,這些人抄了孫武的家,後來被鎮壓,軍官祝制六等三人被殺。然後是湖北裁兵風潮,退伍兵交哄作亂,到處放槍。再就是南湖馬隊倒黎兵變,馬隊第二标,整隊叛變,城內還有配合的機關。幸虧黎元洪事先得知消息,預作防範,才撲滅了兵變。至于小的風波,幾乎無日無之。被裁撤的退伍兵,成群結隊,或上街要飯,或聚衆鬧事,或圍衙請願,讓黎元洪焦頭爛額。據說過年都不讓老百姓放鞭炮了,一聽鞭炮響,大家就以為兵變,軍政官員都受不了了,真給吓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革命時,大肆招兵,唯恐不足。湖北一地,已經有八個師及一些零散的軍隊了。仗打完了,就當時的財力而言,湖北根本供養不起這麽多的軍隊,唯一的辦法就是裁(戰前,湖北才一鎮一協,及一個師加一個旅)。從來都是招兵容易裁兵難。裁了兵,難裁官。湖北一下子從八個師裁成三個,沒法不亂。據說,對于裁兵,張振武并不贊同。是否參與了各種“倒”風,策動過兵變,還真不好說。反正,裁兵一定會導致軍隊內部的争鬥加劇——位置少了嘛。這些革命元勳再在裏面一攪和,明争暗鬥,個個能量都那麽大,黎元洪的椅子就坐不穩了。所以,從情勢上講,黎元洪殺一儆百,對于彈壓地面,穩住局勢,有莫大的好處。話說回來,從事後的反應看,那些想求個太平的市民,以及那些沒有被裁撤的軍人,他們對殺張振武也擁護。不管怎樣,證據是否确鑿不要緊,殺個把氣焰嚣張的大頭,對于震懾衆多的退伍兵,絕對有用。

當然,黎元洪這活兒,幹得很不漂亮。要殺,在武漢殺就是,只要證據确鑿,沒什麽不可以的。但是,一面堂而皇之地把人送往北京,說是袁大總統另有任用;一面密電袁大總統做掉這幾個人。借刀殺人,玩權術玩到袁世凱頭上,當然班門弄斧。袁世凱一面當機立斷,殺掉張振武,徹底毀掉革命黨和黎元洪的關系;一面公布黎的密電,把黎元洪借自己的刀,遞回他黎元洪自己手上去。從而确保了革命黨人雖然義憤填膺,卻沒法因為這個,跟自己鬧翻。

後來,張振武的屍體被運回湖北,在他的家鄉安葬。路過武昌,孫武也好,黎元洪也好,都撫棺痛哭,厚加禮葬。但是,經此一事,兩人都跟同盟會徹底掰了。最要緊的是,二次革命時,黎元洪完全站在了袁世凱一邊。一個張振武的人頭,讓袁世凱換來了一個地方實力派的黎元洪的站邊,站在自己一邊,後來在跟革命黨的攤牌戰争中,拿到了一個關鍵的戰略要點。有意也好,無意也罷,這活兒,幹得漂亮,但的确夠缺德的。

【丫姑爺張彪:起義的真正障礙】

說到武昌起義,張彪是個必須提到的人。衆多關于武昌首義的回憶,有哪篇文字沒提到張彪呢?很少。凡是那夜裏參與起義發難之人都知道,他們的對頭,就是張彪。也只有張彪,率軍做了抵抗。可以說,作為第八鎮的統制,新軍士兵的老長官,那天夜裏,是起義的真正障礙。

張彪是山西人氏,從傳下來的老照片看,生得高大威猛,一臉憨态。在那個時代,凡是長成這樣的人,進了官場,命都不錯,因為讓人覺得老實可靠。張彪是張之洞在山西巡撫任上發現的人才,從此跟上張之洞,一路發跡。張彪就像那個時代的山西人一樣,臉憨,嘴拙,腿勤,可靠而且伶俐。他原本是個武人,給張之洞做侍衛的——清朝叫做戈什哈,實際上就是下人跑腿的。做這種活計的人,成百上千,真正有眼力見兒,得到主子青眼的,還真不多。晚清到民國,從戈什哈發跡的人,據我所知,只有兩個,一個是吳佩孚,一個就是張彪。張彪從一般侍衛變成貼身侍衛,然後升堂入室,成了張之洞須臾不可離開的左右手,屬于可以不經通報,直接進入寝房的貼心人。張之洞走到哪兒,他跟到哪兒。安全由他負責,事務由他打理,錢財也由他一手掌管。大戶人家,真正主內的,都是貼身丫環,主人和主婦的家,一多半都是丫環當了。所以,張之洞索性把貼身丫環賞給了張彪,張府的事,全交給這夫妻倆包辦。那年月,由于貼身丫環跟主人關系非同尋常,情逾自家閨女,當然也有點暧昧,所以,凡是娶了主公丫環的,人們一律尊之為“丫姑爺”。說是尊稱,其實只能背後說,因為丫姑爺本身,也有點暧昧。當然,晚清筆記,還有傳說張彪是張之洞娈童的,不過,即便張之洞有斷袖之癖,張彪長的那個模樣,又不是清俊小生,似乎不大可能。那個時代的達官貴人,的确有好男風的,但這些人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同性戀,所以,喜歡的都是長得像女孩子的清隽小生。

丫姑爺雖然是張之洞貼身的左右,但畢竟是武人,須得從武職上出身。所以,張之洞在辦新軍的時候,張彪就成了左右手,也順理成章成為新軍的首領。打1895年編練江南自強軍幹起,一直做到新軍第八鎮統制。最牛的時候,整個武漢的軍隊加軍事機關和軍校的負責人,都是張彪,還兼管楚字號的江防艦隊。一個人幾十個頭銜,而且都是實職,不知他怎麽忙得過來。張之洞死後,張彪的地位有些下降。瑞澂來做總督,代表着滿人親貴收權行動的一部分,張彪的官職雖然沒有動,但權力大大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