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章節

等,自己就可以立碼頭,立了碼頭,就可以算是當地的政府,收錢,管事,審案子。于是,碼頭越立越多,只要有閑漢能糾集一群人,頃刻間就成了地方的老大。雖說都挂在省城裏老大的麾下,但實際上老大也不知道底下到底怎麽回事。碼頭多到用當地人的話說就是,哥弟雲布,碼頭星羅。碼頭多了,地皮就緊張,為了搶地盤,自己就火并。對地方的擾害,也日漸明顯。像陝西這樣地方,哥老會思想傾向相當保守,對于新學堂和洋務事業,電線杆什麽的,都死看不上。對于教會,也不以為然。在當家作主之後,砍電杆,燒學堂,打教堂這樣的事,也多了起來。外國人不高興,疊來抗議。逐漸地,連他們的老大張雲山也覺得不像話,下令限制碼頭發展,強行規定,大縣碼頭限額一百五十個,小縣一百個。而且不許擅自征收錢糧,不許審案,更不許随便打教堂、砍電杆。

可是,剛剛嘗到勝利果實的哥老會會衆,怎麽可能如此輕易地把到嘴的肥鵝吐出去?碼頭紛紛抗命,各地派下去的縣長,往往在碼頭抵抗下,不能到任。他們該幹什麽,還幹什麽。陝西是個窮省,原來就需要發達地區協饷接濟,現在協饷沒有了,各地在碼頭把持下,稅款又不上繳,坐鎮西安的六大都督,需要養活太多的人,沒錢怎麽成?結果,西安來的哥老會,已經編成軍隊的哥老會,下來鎮壓沒有編成軍隊的哥老會。上面來的人槍好,又有炮,碼頭終于消沉了。但上面的哥老會,也失去了下面的支持。

按今天的标準,哥老會這樣的組織,就是黑社會,非法組織。幹的買賣,多半是違法的。革命黨利用黑社會推翻清政府,但轉過來就飽受其害。陝西的革命政府,實際上就是一個哥老會政府。一省六都督,九個老大,哭笑不得。在革命過程中,各省的光複,數陝西殺戮最多,破壞最大。不僅如此,革命之後,哥老會的泛濫,使得秩序遲遲不能穩定,給陝西的紳民帶來很大的擾害,外國人也總是告狀。事實證明,即使哥老會當家,也一樣需要秩序,為了秩序,進城的幫會兄弟,出手鎮壓了在鄉的弟兄,但哥老會的統治,已經極大地影響了革命的形象。革命黨的形象,想要修補都難了。

【奉天:一次會議葬送了的獨立】

辛亥革命期間,東北這個地方,雖然是滿人的龍興之地,但反清的勢力卻相當強大。不僅革命黨人在此多年深耕,在學界頗有市場,在地方聯莊會也有勢力,甚至跟一些山裏的綠林好漢也多有聯絡。加上北洋第六鎮和發祥于東北的第二十鎮和第二混成協,在革命前夕,其統兵官吳祿貞、張紹曾和藍天蔚都是革命黨人。深受總督趙爾巽信任的總督府軍事參贊張榕,也是一個秘密革命黨。奉天谘議局議長吳景濂本是立憲請願的積極分子,對清廷的假立憲真抓權也由失望導致怨憤。雖然吳祿貞和張紹曾陸續進關,但以當時情勢,靠剩下的勢力策動東北的獨立,當不成問題。事實上,當藍天蔚和吳景濂、張榕他們在北大營開會商議獨立的消息,由一個營長告了密,東三省總督趙爾巽都準備走路了。據奉天海關的報告,趙爾巽是要出關回北京的。

但是,奉天這個地方的士紳跟其他地方不一樣,因為這個地方土匪多,地方半獨立的武裝多。士紳們一方面派系紛纭,彼此面和心不和,一方面有些士紳跟地方武裝甚至土匪胡子關系密切,潛勢力驚人,當時奉天谘議局的副議長袁金铠就是這樣一位。雖然在名望資歷上他矮吳景濂一頭,但是,他跟由胡子招安的巡撫營統領張作霖是把兄弟,過從甚密,實際上能量很大。其實,像袁金铠這樣的土士紳,張作霖這樣的胡子兵頭,對于革命還是保皇本無定見。但是,千不該,萬不該,革命黨和立憲派合謀獨立組成新政府的時候,居然忘掉了袁金铠,沒給這個地方實力派人士留個位置。這樣一來,沒立場的袁金铠有了立場,他力勸趙爾巽別走,并大力引薦了張作霖。張作霖當時因為前去撲滅內蒙部落造反,此時不在奉天。此時的張作霖,擔任奉天前路巡防營的統領,擁兵十五個營,差不多有五千多人馬。接到趙爾巽的命令和把兄袁金铠的密信後,他一點都沒猶豫,晝夜兼程帶兵趕回省城,悄然做好了布置。這時,當年的胡子張作霖也有了立場,他要保大帥(晚清習慣稱總督為大帥),同時保大清了。

但是,反清勢力這邊,卻毫無覺察,按預定部署,在1911年11月11日,以成立保安會的名義,邀趙爾巽到谘議局開會,決定在會上宣布和平光複(很多地方都先宣布保安,保境安民,等于是半獨立,然後再獨立)。會議由吳景濂主持,參加者不僅有當地士紳,還有好些學生。藍天蔚在開會之前,命令自己的部隊離開北大營進城,但卻遲遲不見動靜。會議一開始,趙爾巽的講話就被革命黨人打斷,但是這時,張作霖跳到了臺上,拔出手槍狠狠地拍在桌子上,大聲叫道:“我張某身為軍人,只知聽命保護趙大帥,有不服的,我張某雖好交朋友,但我這支手槍它可不交朋友!”這時候人們發現,谘議局前後,都布滿了張作霖的人,第二混成協的士兵,連個影都沒有。當時,藍天蔚穿了一身和服,也沒帶什麽人。此情此景,只能一言不發。吳景濂見勢不好,溜了。藍天蔚的參謀告訴他,北京政府已經有命令,撤了他的職,由一個标統替代。他明白,自己已經被算計了,他的部隊不聽他的了,也只好悄悄走人。張作霖也不想開殺戒,為趙爾巽殺人,睜眼閉眼都讓他們走了。

原來的主角走了之後,會議依舊進行,東三省的保安會成立了,趙爾巽是會長,袁金铠和原第二十鎮留下的一個标的标統伍祥祯做了副會長。張作霖主掌保安會的軍事部。随後,原來要逼趙爾巽進關的吳景濂和藍天蔚都逃進了關,堅持不肯走路的張榕,被張作霖指使士兵暗殺。至此,東北的革命,就這樣稀裏糊塗地夭折了。

整個事件,最大的贏家,是張作霖。袁世凱之後,中國的軍閥像點樣的,大多為前北洋軍和新軍演變而來的,只有三個是巡防營出身,一個是張勳,這是北洋的支系,一向跟袁世凱關系密切。另外兩個,一個是廣西的陸榮廷,一個就是東北的張作霖。前者是西南軍閥的翹楚,後者則歸順了北洋系,被視為北洋直皖奉三大派系之一,但說起來,從來就沒跟北洋系扯上過半點關系,連遠方表親都算不上。一般來說,巡防營是落伍的軍隊,很難成氣候。但是,南陸和北張,卻是土匪出身,能征善戰。在那個年月,打仗打得多的軍隊,戰鬥力就強,兩人招安之後,都被用來剿滅那些不肯招安的同道,所以,自然比其他的巡防營,包括新軍仗都打得多。加上土匪原本就槍法好,單兵作戰能力強,凝聚力也強。所以,無論廣西還是東北,土匪出身的陸榮廷和張作霖,還真就不怕新軍。當時即使第二混成協還聽命與藍天蔚,雙方交戰,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只是陸榮廷同意參與光複,而張作霖則參與了反動。不管怎樣,有了這個契機,南在廣西,北在奉天,兩個前土匪頭子都因為辛亥革命,成了當地的軍事首領,開始了日後稱霸一方的事業。兩個都是枭雄,大字不識幾個,但都絕頂聰明。比較起來,張作霖比陸榮廷做得更大,依靠東北這塊寶地,發展很快,北洋時期最後階段,甚至主掌了北京政府。而張作霖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實際上是辛亥革命給的。因為準備起義的一方,過于大意,做事不周,居然全然沒有考慮給袁金铠和張作霖留個位置。同時,號稱士官三傑之一的藍天蔚,又過于粗疏,過于相信自己的人格魅力,并沒掌控住部隊,卻自信滿滿。事起倉皇,才發現衆叛親離,能保住小命,也就不錯了。原本并無主意,無主張,也沒做好準備的張作霖,抓住了一個天上掉下來的機會,一舉成名。

登上政治舞臺的張作霖,一不做二不休,居然接二連三地發表通電,要求南下勤王,撲滅革命黨。盡管只是做做樣子,但畢竟讓國人知道了,東北這地方,還有一個軍人,名叫張作霖。

第六幕 匆匆上下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