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章節

比,連天津、北京也有了敢說話的報紙,革命黨人居然能鑽進北京,在朝廷鼻子下面辦報,對朝政說三道四。這也是為什麽從中央到地方的議員們,都那麽硬氣的原因之一。

朝廷在議會吵吵鬧鬧,總是跟自己過不去的情況下,并沒有放慢立憲的步伐,作為立憲準備的步驟,1911年5月,朝廷推出了責任內閣。可是,這個親貴朝廷,一邊立憲,一邊卻在收權,責任內閣,實際上是皇族內閣,裏面都是他們自己人。同時,還大張旗鼓地從地方收回路礦權。他們沒有明白,士紳們主張立憲的本質是什麽?無非是要跟他們分享權力,尤其是行政權力。親貴們對于立憲多少有一點制度迷信,以為只要立憲的形式在了,大清也就保住了。可是,這種收權立憲的做法,徹底傷了士紳們的心,所有立憲請願的領袖們,都一致認為朝廷搞的是假立憲。這種時候,平時革命黨的排滿宣傳就起作用了,果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們一腔熱血換來這麽個結果,失望之極。以至于湖北谘議局議長湯化龍,在辛亥武昌起義一爆發,馬上就跟造反者摻和到了一起。北京的資政院開會,憤怒地叫罵,嚷成一片。先是衆聲一起聲讨郵傳部,郵傳部尚書盛宣懷不敢到院接受質詢,派了代表,結果代表被罵得無地自容。接下來,皇族內閣被否決,新的責任內閣被選出(居然還有人投了黃興一票)。資政院通過了關于立憲的十九條信條,交由皇帝認可頒布。明确提出,皇帝之權以憲法所規定者為限;憲法的制定、修改權在國會;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公舉;如果總理大臣不受議會信任,或者下臺,或者解散議會舉行大選;國會有批準訂約之權,有制定審核預算權等等,還特別規定,皇族不得擔任總理大臣,皇帝統帥軍隊,但對內使用必須經國會同意,皇室開支,由國會議決。按照這個信條,當初預備立憲時的二元君主制,已經完全變成了君主立憲體制。除了保留了一個皇帝之外,這個國家跟辛亥革命後建立的國家,在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代議制國家。實際上比立憲派立憲請願的目标,還要進了一大步。資政院的決議,只有要求處死主張鐵路國有的郵傳部大臣盛宣懷的沒有被執行,因為列強不許,還派兵把他護送到了青島。但是,到了這個時候,皇室再怎麽表态,都沒有人關心了,一切都晚了。不久,大批議員就開溜了,回到家鄉革命去也。什麽都想抓在手裏的滿人親貴,什麽都丢了,丢得幹幹淨淨。中國第一個議會,就這樣結束了。

1905年,在清廷宣布預備立憲的時候,江蘇的學生們編了一首歡迎立憲歌,有歌詞道:“和平改革都無苦,立憲在君主。”期待和平改革,和平過渡,上下無苦。可是,立憲在君主,毀了立憲也在君主。毀了立憲,君主也就沒了。

【臨時政府:搖出民國政府的搖籃】

懂點歷史的都知道,辛亥革命成立的臨時政府,是起義各省的代表會議組織的。孫中山這個臨時大總統,也是這個代表會議選出來的。中國歷史上,也許總是由少數的人,決定這個國家的命運。帝制變共和,地覆天翻,居然也是如此。當年各省代表會議的幾十位代表,就敲定了中國共和政體的框架,也催生了一個民國的國父。

不過,說起來,這個一向被視為民意代表,而且後來轉化成臨時參議員的代表會議的代表們,其實很難說代表了民意。一些人是各省都督派來的,還有些則不是,因為像河南、直隸、奉天這些省份,還沒有獨立,也派出了代表。有些代表說不清到底代表哪一省的,比如章炳麟、蔡元培、顧忠琛、趙竹君等人,還有宋教仁也指定一個代表參加,但是按規矩,宋教仁只是一個代表而已。福建代表林長民到會之後,由于跟林森之間的恩怨,莫名其妙地被一個小癟三打了一槍,雖沒傷到,也給逼得退出。即使正經由各省都督派出的代表,也不過是都督個人的旨意,并沒有經過推舉,遑論選舉了。但總的來說,這些代表都是當時的知名人士,有宋教仁、蔡元培、章炳麟、林森這樣有名的革命黨人,也有像雷奮、林長民、湯爾和、吳景濂這樣著名的立憲派人物,雙方是一群要建立西方代議制的新人物。各省獨立的時候,江山是打下來的,誰有實力誰做都督,但要籌建一個中央政府,大家還是得玩一回投票。就這樣,1911年11月12日(陰歷辛亥年的九月二十二日),江蘇和浙江都督府代表,通電各省,要他們派代表到上海,商讨組織中央臨時政府的問題。随後,移到漢口,南京克複,會議再移南京。

推選臨時中央政府的事,可謂一波三折。在武漢戰事膠着之際,黃興和宋教仁等都在武漢,各省代表一分為二,部分留在上海,部分移師漢口開會。由于湖北代表的動議,說是英國領事居中調停,南北雙方停戰,希望黎元洪能代表獨立各省,方好說話。因此,會議推舉黎元洪為大都督,鄂軍政府為中央軍政府。但是,革命黨人擔心這樣大權旁落,加上武漢這邊戰事失利,而江浙一帶捷報頻傳,于是留在上海的代表重新推舉,把中央軍政府變成大元帥制。推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本來嘛,一個原本跟革命毫無關系的人,被起義的士兵們用槍逼着成了都督,轉個身,居然變成革命後的中央政府的大都督,怎麽可能讓這些老革命黨人服氣。但是,誰叫武昌起義的時候,革命黨人群龍無首呢?運氣實在太好的黎元洪,陰差陽錯做了都督。雖然從開始不說話的黎菩薩,被逼成了不幹也得幹的黎都督,但位置已經占了。等到革命黨領袖黃興來的時候,也只好接受黎元洪的任命,屈尊做了前線總指揮。所以,這麽一改,武昌方面不高興了,黎元洪給滬軍都督陳其美來電,要他取消留滬代表的推舉。然而,留滬代表的行為,背後的主使,就是陳其美。這個時候,由于武漢方面吃緊,而南京克複,代表們再次移師,到了南京接着開會。到了南京之後,留滬代表的改制行為,得到多數代表的認可。但是,章炳麟卻出來攪和,打電報來說敗軍之将不能做元帥,黃興本人也不同意。黃興在革命黨中是個不大在乎名利的人,為了大局,他此前已經可以接受黎元洪的任命,現在再颠倒過來,顯然不妥,不利于争取那些立憲黨人。所以,在黃興的提議下,代表們再一次投票,把黃興和黎元洪的位置掉了過來。而黎元洪也表現出風度,表示自己不到南京就職,委托副元帥黃興全權組織政府。

就在黃興勉強答應籌組政府的時候,1911年12月21日,孫中山從美國抵達香港。黃興馬上變卦,要代表們把政府由軍政府變成臨時政府,推舉臨時大總統,意在讓孫中山出馬擔當。但是,在孫中山沒有到達之前,代表們屬意的人物卻并不是他,更多的人還是更想讓黎元洪和黃興幹。奇妙的是,12月25日,孫中山到達上海。事情馬上變了,這個變化,也許就是由于孫中山的個人魅力。總之,他的到達,徹底改變了局面。原來四分五裂的革命黨,一下子就擰成一股繩,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見。這在革命黨的歷史上,是常見的。每次孫中山有所主張,大家争得一塌糊塗,都認為孫中山的意見不對的時候,只要孫中山出來,說來說去,都被他說服。雖然從他那裏出來,還會有人感覺不一,但已經晚了。有革命黨的強力支持,代表們也因之轉向。12月29日,各省代表選舉臨時大總統時,每省一票,孫中山得了十六票,只有一票投給了黃興。在選舉副總統的時候,黎元洪得了全票。不僅如此,代表會議還同意孫中山的意見,新政府法乎其上,采取號稱最先進的美國總統制。

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由各省頭面人物組成的代表會議,在組織政府的這件大事上,其實沒有定見。江蘇代表雷奮,在資政院的時候,極有主張極能說話,當時的報紙上,說他“開會時雷乃發聲,休會時雷始收聲”,但是到了這個時候,雷公也啞了,會議基本上被後面幾只看得見的手所左右。雖然大家都認為革命黨人最有資格當家做主,但開會的時候,革命黨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