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尊貴的姑爹,(18)
呢?為什麽會覺得那麽久遠?
恍惚間有些懷疑,自從其兒沒去見他,外公是不是早就去了,只是沒人告訴她而已?是的,其兒就是這樣把自己看得卑微,甚至懷疑外公及其他親人心裏究竟有沒有自己的位置。
想得太苦,只好讓自己努力換個角度,也許外公是一直都在掙紮,其兒過得不好,外公不舍得離去,現在好些了,所以去得還算欣慰?
……想着想着,其兒的心裏就只剩下一片茫然。“我會懷念您的,外公!”其兒念着,心想,除此之外,還能說什麽呢?
啊,想起來了,其兒想起外婆在的時候,最喜歡跟外婆說着逗她笑的那句悄悄話,她說:“外婆,外婆,我最喜歡你了!你聽,你聽,不是你最喜歡我呢,是我最喜歡你!”自從外婆過世,奈何其兒就再也沒有想起過這句充滿童趣的話來……
當然,還會倒騰出一些記憶片段真假難辨,卻分明就是那心底最初品嘗到的生活的苦澀與辛酸。比如說,其兒會想起,那時候媽媽總愛三天兩頭地跑集市,買回來一些花裏胡哨的衣服鞋襪給姐妹們穿。其兒會說:“外婆,外婆,媽媽又去逛街了!”
“逛街好啊,給其兒買花花衣呢!”只有外婆這樣搭腔一句,其兒才有自尊道出心底的失落:“才不是呢,都是給姐姐們買的。”于是外婆笑笑,不再多說。
“外婆,外婆,您別不高興,也不要生媽媽的氣,知道嗎?”其兒想到外婆感同身受到了自己的失落,有些不忍,于是也學着老人家的神态開始“悲天憫人”。“媽媽給姐姐們買了新衣服,舊衣服穿不下了,就給其兒穿,這樣子也挺好的!”
“媽媽一生生了四五個小孩才添得一個男孩,現在四五張嘴巴都嗷嗷叫着讓媽媽操心,她也真是作孽呢,命苦!啧啧啧……”
☆、二十四、完結
陰冷的黃昏時刻,屋外的風呼呼吹着,襯托着其兒的心靈,顯得是那樣的脆弱。然後,放學回來的表姐們也會過來與其兒說說閑話。
“其兒,你怎麽還沒回去呀?天都黑了,外面會有怪物的哦!要不,別回去了,就住在外婆家吧?”
其兒會認真的說:“那不行呢!我媽媽去集市了,她回來了就會來接我的!”
“你媽媽怎麽那麽喜歡逛集市呀?也不帶你去嗎?她去幹什麽呀?”
“她去給姐姐們買衣服呀!不關我的事哦,不過也沒關系的,她等一下就會來接我了……”
“等一下是什麽時候?”小表姐機靈,一個無厘頭的念頭脫口而出。
“等一下就是等一下呀,說短不短,說長可長!”大表姐正兒八經地白眼一翻,也接茬道。
“那你等了一下了呀,是不是還要等一下?這樣子等一下下去,什麽時候是個頭喲,照這樣子等下去,你媽媽到底還會不會來喲?傻子!”
其兒聽她們這麽一說,心裏一急,眼淚就吧唧吧唧下來了,忍不住大哭起來,那傷心勁,就像媽媽真的再也不會來接她了一樣……
啊!這麽不分場合地想起這些,這是怎樣的傷痛及屈辱呢?只覺得怎麽用語言描述都是膚淺!
然而,面對逝去的外公,其兒大概也确實只有這麽一句話可說:“外公,外公,我最喜歡您了,就像最喜歡外婆那樣。不管你喜不喜歡我,我都是最喜歡您的!”
外公去得匆忙,這麽句話其兒終究是沒有說出口的,那就讓它留在心裏烙成一個永遠的傷疤吧?多麽希望,這世上的人,誰都不會好了傷疤忘了痛!
沒過多久,媽媽又回家去參加了另一位老人佑叔爹爹的喪禮。他沒有後人,所以媽媽對他特有一份憐憫,其兒卻終于可以表現出一點對他的厭煩了。在家的時候,那老人家總愛在其兒身邊嗅着,只問她找工作要不要他的幫助,很拽的樣子。
其兒心想,要不是看在他對二姐有知遇之恩,上大學是他幫的忙,後來找工作也是他牽線搭橋,媽媽因此對他感激不盡,其兒才不想把他看在眼裏呢!
不過這也只是說說而已,其實在實際行動上,其兒比媽媽對他都更殷勤。也沒什麽理由,就是覺得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所以對老人家要尊重一點。再好強又怎樣呢,畢竟一孤寡老人,不跟他一般見識。
媽媽還說:“老家各種各樣的紅白喜事,人情世事,可多着呢!不管是誰的事,我都想去湊湊分子……”可是媽媽絕口不提讓其兒也參與其中。
其兒嘆了口氣,心想媽媽怎麽能這樣呢?後來一想,又覺得也是應該的,這結婚以後,想回望城老家去看看的理由本來就是越來越少了。
“不過,哎,難道我們這老家也将變得陌生而只存在在久遠的記憶裏嗎?”其兒再一追問,媽媽就更加把持不住了,不得不淚眼嘩啦地又說起一件駭人聽聞的事:大舅舅家的女婿,也就是虹表姐她老公吧?前段時間又火了一把啦,主持着其兒老家的新農村建設集資修路工程……
爸爸媽媽在外面忙着,消息不通,沒及時趕回老家參與,那路便硬是沒有修進其兒家哦。是啊,別人家的都通了,只有其兒家門前留着一段爛泥巴路,特顯眼……
或許,應該夢想多年以後功成名就了還可以衣錦還鄉?可是面對這麽些年困頓的生活,可謂滄海都變成了桑田,你的夢想,可曾見過天日嗎?所以說吧,不如活在當下……
嫁出了最小的一個女兒,大概媽媽才是真的不敢想象自己的未來呢。
有時候,其兒一轉身,就好像能聽見媽媽在那裏念念叨叨的。“其兒啊,你的媽媽就是只菩薩呢,那自身難保的泥菩薩,這年頭只有你才會用心地,小心地供着的泥菩薩……”
于是沒多少底氣的其兒只好這樣子想着,“賴”着她吧,一“賴”到底,這才是對她最大的仗義。已為人妻母的其兒,自然是多麽希望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夠水漲船高,然後就能回報母親以庇護或疼惜啊,而不是為難。
血脈相融,不離不棄?是這樣嗎?奈何這一路走來,所能看到的希望,凄迷,莫名其妙……總那麽裹狹着最啃老的醜陋外殼?好吧,順其自然的,還是得讓她像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燃成希望之光,照亮平凡的人生之路。
相信這希望之光,也必将照透芸芸衆生的內心深處,本該最柔軟的地方,其實是壓抑着一份往傳統文化縱深處的探尋。本是堅守,卻似劫難?細想一下,其實很好理解。
如果可以的話,誰不願意用一種更直接有效的方式,去獲得那份卑微卻實在的價值與尊嚴呢?真的,恐怕就是這樣子的做夢都想,然而所有種種不可抗拒的紛擾,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夢裏,都不是看似在那裏存在着而已。
歷史的車輪無時無刻不在滾滾向前,這始終都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傳統文化在與現代文明的激烈碰撞中消融,愈來愈稀薄如離了地面的大氣更高層。
面對其兒所面臨的類似情況,人們注定只能輕描淡寫地說上一句,庸俗的平凡人就是這樣,總是無辜地就被抛向了風口浪尖,于是欲罷不能像錯覺一樣,卻又如影随形……
讓思想武裝頭腦吧,讓精神抖擻起來,趕在行動的最前方!擺脫平庸,唯一的出路在此。
所以,媽媽哪裏顧得上其兒的任何一點小情緒呢?她只說是自從其兒出嫁了,她的負擔輕松了好多,所以陪在爸爸身邊,自己也經營着一點小生計,這樣子也蠻好的,每天都精神百倍。
其兒知道,她是在竭力打起精神來,她說下面将要面對的事情是,進哥兒研究生畢業了,會回到父母身邊來找工作,創事業,更重要的是,他要讓父母親手張羅,親眼看着兒子娶媳婦,然後就可以抱孫子咯!
這也算是進哥兒的一片孝心吧,其兒還能說什麽呢?
還會覺得上天及媽媽給的愛和幸福不夠,那就只能往醫藥技術方面去尋求了。媽媽用心良苦,手頭有她準備好的抗精神病藥物,說是非常有效果。她還再三苦口婆心叮囑其兒,如果聽媽媽的話,替媽媽着想,就一定要按時服下,也只有這樣,慢慢才能走出人生的低谷。
☆、內容簡介
一個80後普通農村女孩,一朝疑似患上精神分裂,這裏描述的便是她的心靈自愈之路。她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裏,艱難地面對殘酷現實,不得不深刻地反省自己,便有了這樣一份心靈自白,可謂麻雀雖小,卻五髒俱全,玩的是整片的天空。
她說,瑾以此書獻給我最親愛的外公外婆,爸爸媽媽,以及所有關愛我的親人朋友,老師同學,醫生護士,街坊鄰居,甚至悄無聲息走在街上時,任何一個擦肩而過的路人……他們在我的記憶裏留下點滴痕跡,都是為了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陳琪,網名泉水叮咚,1984年出生在湖南望城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從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小學畢業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縣一中的初中重點班,後來又直升高中,順利考入大學。
然而大學生活不過是圂囵體驗了一番,就不得不因病退學。于是,便有了一段宅在家裏當文藝女青年的迷惘經歷。然後,大家看到的現在的陳琪,雖已嫁做人婦,初為人母的,卻依然有夢想,有熱愛,有堅持……
文文是根據作者親身經歷寫就,也就是說作者便是其兒的不二原型。
作者生活在一個好時代,在以胡錦濤為領導核心的黨中央低調領導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文化事業風生水起,即将逐漸形成蓬勃發展的态勢,尤其體現在普通民衆的幸福感普遍提升,精神面貌竟是那樣令人驚喜地煥然一新,思想相當活躍,既開放又包容……
這是寫作的特定時代背景,在文中不着痕跡,然而小說裏前半部分描寫的鄉野風俗,以及後半部分所描寫的人情世故,對于讀者們來說,一定都是很有情趣的,頗有治愈風尚,也恰恰是與這個大背景裏的時代風潮緊密呼應的。
應該說,作者生活在一個好時代,還體現在作者描述的主人公,人生走過的小半輩子,所看到的正是新中國一路走進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話語框架之中,可謂風起雲湧,最雄赳赳氣昂昂的的那幾十年。奈何她也能細致入微地從生活的最底層觀察感受到,人性裏算計、功利甚至自私醜陋的一面,總是那樣子欲蓋彌彰,折射在單純柔弱的主人公身上,竟也那樣子的栩栩如生,與時代背景渾然天成。
人們可以說,畢竟歷史悠悠,而人生太短:小半輩子,二十幾年,從六歲到二十六歲……然而,那又怎樣呢?就這麽有一點文化底蘊的其兒都想說上一句,文化有什麽腐舊不腐舊的意味嗎?文明又有什麽現代不現代之分呢?不過是人性的醜陋,或者說人心的浮躁,為世人戴上了一副大大的有色眼鏡而已。主人公眼裏這個時代,是光怪陸離的,然而作者偏要說驕傲,也就體現在此吧。
文章從主人公天真爛漫的童年開始寫起,情節看上去有些慢熱,但也是情有可原的。主人公久久地游蕩在童年經歷裏,無意識地周旋于一種稍顯腐舊的人倫文化陰影裏,筆調越是輕松,越是讓人讀來揪心。
後面随着故事的推進,等到孩子主觀意識上想要反抗和超越,卻發現作為人格尊嚴的一種文化屬性,它已經浸透了整個靈魂,越是掙紮,越是沉淪。哦,原來那本來就是她的心靈歸宿,而所謂的前方或未來,已經沒有了路?
于是,自尊心受到強烈刺激的其兒,狼狽地走上了一條羞辱交加的叛逆之路,也是一條找尋自我之路。是啊,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就算是有一天,被淹沒在了別人的唾沫裏,那也只能任由自己一天天發出惡臭的味道,反正身在其中,自己是聞嗅不到的。
混亂與迷茫之中,其兒唯一的救命稻草,也不過就是那滲入骨子裏的腐舊味兒,于是低迷的氛圍繼續營造着,倒也有聲有色。直到最後她自信人格魅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彰顯,其兒才終究是要走出低谷的……
沉淪指的是在一種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裏沉淪,主人公在一個又一個傳統文化命題面前,主動選擇或被迫接受,最後都是要無怨無悔的。
然而敏感的其兒分明也是心知肚明的,這種沉淪是那樣的纖塵不染,如果作為背景的“現代文明”不夠強大,定是一空中樓閣,搖搖欲墜。整個過程裏,主人公內心的焦慮如影随形,朦胧中這是對現實各種壓力切實的感受及化解的動力。這就是在其兒精神層面上貫穿始終的矛盾所在,矛盾激烈而又多元,此顯彼隐的卻也清晰可辨,可謂錯落有致。
主人公為什麽在人生奮鬥的關鍵時刻選擇急流勇退,甚至心甘情願背上精神病患的名聲?
這是矛盾糾結的高潮,全文壓抑而隐晦的情感基調,也是由此渲染而成:文章開篇寫童年的慢熱,甚至也映射着精神病學的觀念,歇斯底裏地想要對童年時期的所謂心靈創傷進行挖掘和治愈。而到了後面,更是明目張膽地借沉淪以治愈。
絕口不向大家兜售着各種戰勝挫敗,奮勇前進,實現自我的各種苦口良言,而只是帶着你從容地去體驗,體驗一段人生的低谷,那是青春中不能承受之痛;體驗芸芸衆生的心靈深處,都有一份劫難與堅守:是的,人生就是這樣,人們都是這樣,即使生活早已經千瘡百孔,面目全非,那你也不得不固守住一份矜持。
作者有一定的語言功底,将故事述說得相當生動幽默;字裏行間,流露着對青春期特有的叛逆與輕狂的贊嘆(那是主人公心理成長的寶貴動力。),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長篇讀物,讓人讀來激情洋溢,精神為之振奮。它可能算不上一本常規的勵志小說,但是對年輕人的靈魂進行治愈的功能,也不是一般勵志小說所能比拟的。
另外,作者想說的還有就是,文文對親情的細膩描述,可謂纏綿悱恻,看似哀怨,實則大愛無痕;可謂淩冽如酒,讓人讀來必将從骨血裏沸騰!這個絕對也是文文的看點之一,所以先摘上一兩段作為引子,吸引大家眼球……
其一:“夢,正如這幽暗的燈光,在這漆黑的夜裏閃閃爍爍……媽媽撫摸着其兒的秀發,豆大的淚珠兒從她的臉頰滑過……
“媽媽,媽媽……”半夢半醒中,其兒的呼喚是如此的撕心裂肺。
“孩子,我的孩子,你不要這樣折磨媽媽咯……”媽媽抽泣着,其兒仿佛能聽到她的心在顫抖。
“你不知道媽媽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多少愛……”
“不說懷胎十月的苦楚,你的每一步成長,哪一次不是在蝕娘的骨,吸娘的血呢……你這孩子,真的是,好像天生就是來克制你最親的人的……”
“哎喲呢,媽媽要怎樣的不計代價咯?孩子,你又該怎樣地抱着一顆感恩的心?就為了圓你這些個不知所謂的夢……”
“你兩歲的時候,因為一次燙傷導致的感染而高燒不退,我們把你送進醫院,卻因為醫藥費不夠被醫生催促出院。我抱着你躲在醫院的屋檐下避雨,卻碰上一塊磚頭從上面滑下來,差一點就落在你的額頭上,真把我吓得!……不過從此後我就相信了,你肯定是個福大命大的孩子……”
“我和你的父親,雖說先養育了四個女兒家才生養了男孩,可他到底都算半個文化人,不見得真能做出什麽重男輕女的事兒來。我記得你生下來的時候,挺大樣兒的,別人都笑你爸爸說:‘多帶一點點來就好了。’……其實在他心裏,一直都是把你當男孩養的……”
其二: 嫁出了最小的一個女兒,大概媽媽才是真的不敢想象自己的未來呢。
有時候,其兒一轉身,就好像能聽見媽媽在那裏念念叨叨的。“其兒啊,你的媽媽就是只菩薩呢,那自身難保的泥菩薩,這年頭只有你才會用心地,小心地供着的泥菩薩……”
于是沒多少底氣的其兒只好這樣子想着,“賴”着她吧,一“賴”到底,這才是對她最大的仗義。已為人妻母的其兒,自然是多麽希望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夠水漲船高,然後就能回報母親以庇護或疼惜啊,而不是為難。
血脈相融,不離不棄?是這樣嗎?奈何這一路走來,所能看到的希望,凄迷,莫名其妙……總那麽裹着最啃老的醜陋外殼?好吧,順其自然的,還是得讓她像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燃成希望之光,照亮平凡的人生之路。
相信這希望之光,也必将照透芸芸衆生的內心深處,本該最柔軟的地方,其實是壓抑着一份往傳統文化縱深處的探尋。本是堅守,卻似劫難?細想一下,其實很好理解。
如果可以的話,誰不願意用一種更直接有效的方式,去獲得那份卑微卻實在的價值與尊嚴呢?真的,恐怕就是這樣子的做夢都想,然而所有種種不可抗拒的紛擾,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夢裏,都不是看似在那裏存在着而已。
歷史的車輪無時無刻不在滾滾向前,這始終都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傳統文化在與現代文明的激烈碰撞中消融,愈來愈稀薄如離了地面的大氣更高層。
面對其兒所面臨的類似情況,注定人們只能輕描淡寫地說上一句,庸俗的平凡人就是這樣,總是無辜地就被抛向了風口浪尖,于是欲罷不能像錯覺一樣,卻又如影随形……
媽媽确實是哪裏顧得上其兒的任何一點小情緒呢?她只說是自從其兒出嫁了,她的負擔輕松了好多,所以陪在爸爸身邊,自己也經營着一點小生計,這樣子也蠻好的,每天都精神百倍。
其實其兒知道,她是在竭力打起精神來,因為下面将要面對的事情是,進哥兒研究生畢業了,會回到父母身邊來找工作,創事業,更重要的是,他要讓父母親手張羅,親眼看着兒子娶媳婦,然後就可以抱孫子咯!
這也算是進哥兒的一片孝心吧,其兒還能說什麽呢?
偶爾還是會覺得媽媽給的愛和幸福不夠,那就只能按時吃藥了。媽媽用心良苦,手頭有她準備好的抗精神病藥物,據說非常有效果。她還再三叮囑其兒,如果聽媽媽的話,替媽媽着想,就一定要按時服下,也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人生的低谷。
☆、後記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幾天休女人例假,情緒稍一波動,就總感覺那所謂的幸福感,分明是在水平線以下低徊着。
就說幾天前吧,我的一個老同學,在我發的說說下留言,說是會支持我的,想讓我單獨給她發一個鏈接,我都在想象她說這話時表情一定是多麽的陰陽怪氣……
前天也有一個老同學,在我的說說下面點了贊。
所以,我昨天一并鄭重回應了她們倆。“我把我的長篇作品制作成了電子書,老同學去看看呗!”鏈接後面敲出這麽一句,還帶上一個大大的可愛微笑給她發送了過去。
關掉對話框,她的頭像就閃動起來。只是一句“在啊”。
我在大腦裏斟酌回複她的語言,有點淩亂,于是又一個憨憨的表情送去:“最近怎麽樣?”
她說:“最近還是和以前一樣啊。你呢?你都在幹些什麽呀?”
“我,我沒幹什麽呀,我一家庭主婦,就在家裏照顧孩子和老公咯。有空閑就打開網絡,刷刷存在感,刷刷存在感……呵呵!”
不好意思,我腦子裏再一次閃現出陰陽怪氣的表情。
“和你聊天真的好慢啊,我不跟你說了,我關電腦出門去了,有點小事情要處理。”
想起同學,少年時期的她們和自己,真的是往事如昨呀。所以很多年後的今天,才會總是這樣子欣喜地期盼着,卻又莫名其妙地想要回避或躲閃,而我還希望大家把這看成是另一種面對。
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該面對的現實總是要去面對,十幾年前解決不了的問題,它早已變成了烙在我心靈上的疤。一直以來,我從不奢望就此釋懷什麽的,那可能是假的,只是越來越深深體會到,活在凡塵俗世裏的人們,強大自我的機會終歸是有限的,而痛苦一旦不去承受,傷害更像雪上加霜。
本人陳琪,網名泉水叮咚。2003年夏天,我懷着一顆還是清澈如水的心靈,愛探索地一頭紮進網絡世界,到現在已有十二年的網齡,可謂資深網蟲一枚,網絡早已融合在我的生活裏,融入在我的骨血裏,靈魂裏。
“那你一定網絡上朋友很多,交際很廣吧?”聽我這樣介紹自己,朋友們大概會這樣子感到好奇。
實際上,我的朋友圈薄弱得也就夠我偶爾像這樣子吹吹牛皮,制造出一串串在陽光下缤紛的肥皂泡。
所以,朋友們如果不願意看到我輕賤地忽悠自己,不願意看到一個女人繼續在人生的沼澤裏沉淪,那就去救助我吧!她只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和一個老實巴交的工薪階層男人的全職太太……精神疾病卻讓她飽受折磨,只能靠藥物維持病情穩定,只能靠政府救濟維持生活。
用你的那顆柔軟的同情心去理解一個分裂症病人的精神特質,她将震撼你的心靈,給你別樣的感受……就當是挑戰你對心靈世界的認識極限,瘋瘋癫癫的傻女孩,也許正是你心靈深處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