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縣試前
湯運鳳将二人對話聽在耳中,差點笑出聲。
施允與柳賀均是性格沉穩之人,或許是沉穩過了頭,這二人私下相處時反而有旁人不知曉的一面。
年後返回族學,柳賀數次當着施允的面描述他家烏圓如何可愛,毛如何軟,雙目如何透亮,施允面上不說什麽,柳賀想借他的文章卻是難了。
還是柳賀伏低做小,施允才勉勉強強借他文章一觀。
如今柳賀與施允文章常常位列前三,縱然縣試後幾位老生返回族學,依然未曾撼動二人地位,入學時施允與馬仲茂并列,眼下卻都将他與柳賀并列了。
但眼下卻沒有人如葛長理般質疑柳賀的才學,柳賀每日的勤勉衆人都看在眼中,他原本就有天賦,又在讀書之事上花了無數功夫,讀書貴在勤,柳賀的排名便是他苦學不辍的回報。
若是柳賀走歪門邪道旁人自然是不服的,但論刻苦,無人能及柳賀。
柳賀坐在一旁的石凳上看幾人下棋。
此時又到了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學堂當初為了防水患建得高,又是青石鋪路,比外邊更是熱了幾分,尤其在午間蟬噪之時,天熱蟬更吵,弟子們便會趁先生不注意偷偷溜出來。
齋夫對此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種日頭,便是多說幾句話都覺費勁。
柳賀對象棋沒什麽研究,但也能看出這兩人棋藝着實一般,可兩人手臭歸臭,卻下得極慢,磨蹭了許久還在猶豫試探。
湯運鳳眼下比另一同窗于遙在場面上更占優勢,因此他下得更謹慎,少了一分果決,于遙眼看自己不利就豁出去了,一連吃了湯運鳳幾個子,最後更是将他的帥直接替換了下去。
“啊!”湯運鳳抱頭叫了一聲。
“湯兄連輸三局了,願賭服輸,你那一方歙硯就歸我了!”
“再來!我不服!”
“不來了不來了,還要回去讀書呢。”
Advertisement
下棋也只是衆弟子放松的一種方式,與釣魚、登山等無異,放松過後收了心,幾人再偷偷從學堂後門溜回去,手中還拿着買的餅與甜糕。
柳賀洗了一把臉,繼續看剛剛買的程文集,他在書院中只是粗略覽了一遍,并未細讀,眼下正有空閑,他便一篇接一篇看了下去。
南直隸向來是文運興盛之地,南直舉子的鄉試程文也要比其餘諸省的士子更強一籌。
此次四書題一道出自《論語》——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這是孔子與曾子的對話,孔子對曾子說,我的學說始終貫穿着一個基本觀念,曾子說,是的。之後其他門生詢問曾子是什麽基本觀念,曾子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鄉試第六名李國士破題之語是聖人之傳道以心,而大賢之悟道亦以心也。
之後李國士便圍繞着這一句展開,文中內容有詳有實,起承轉合自然流暢,邏輯絲毫不亂又能言之有物。
李國士治的是《詩》一經,他有兩篇文章入選了鄉試程文集。
柳賀看了一遍覺得還不夠,便又反反複複多看了幾遍。
對于四書各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柳賀的想法自然也與旁人不同,應考士子千千萬,他盡最大努力在一衆士子中脫穎而出。
柳賀便以這一科鄉試卷為題,将三場試題一道一道答出,鄉試卷難度自然不低,柳賀一日未答滿,第二日便繼續作答。
他寫題速度已比往日快了不少,只是讀書越多,下筆就越謹慎,或者說,這是縣試将至帶來的緊張感。
……
八月之後,先生們又帶着一衆弟子将經史子集典章等總覽了一遍,之後便由衆弟子自主
學習,不僅丁氏族學如此,聽說茅氏也是這般安排的,畢竟先生只能起指導作用,重要的還是弟子們自身的掌握程度。
由夏到秋,柳賀一直在寫文章,筆與紙消耗得極快,若非學堂有免費的竹紙,他恐怕又得消耗一大筆銀錢,可盡管如此,學堂竹紙的消耗速度還是讓齋夫震驚。
齋夫問時,大多數人的視線都投向了柳賀。
柳賀:“……”
沒錯,正是在下。
寫文章的同時,柳賀依然在讀書,只不過上半年是讀書多寫文章少,下半年是寫文章多讀書少,他手指上的繭又磨厚了一層,竹紙摞得有半人高。
但與上半年相比,下半年他文章的精進程度甚至讓丁顯覺得詫異。
當然,柳賀早已震驚過丁顯數回了。
丁顯第二次為柳賀列的書單他也已經看完,加上此前孫夫子所列書單,光是這兩年間所看書目,柳賀就勝過尋常書生十倍。
柳賀偶爾想,這大概是老天爺特意為他穿越開的後門。
但無論是否有天賦,他既然下決心去做一件事,那自然是要做好的。
八月之後的半年,柳賀一直在族學溫書,查漏不足,順便再提升基礎,以往他覺得自己的學問很單薄,可慢慢地,他逐漸感到自己文章融會貫通,與初時已有很大不同。
柳賀自己作文時,已經能逐漸體會到那份厚重感。
……
相比去年,這一年時間可謂飛快,到了十月末時,先生們已經放諸生回家備考縣試,柳賀與湯運鳳幾人分別,回家之後便将自己鎖在房中安心備考。
但無論他讀書到多晚,桌邊總有一碗熱騰騰的紅棗茶放着。
冬日天冷,書房裏生了木炭,柳賀擔心一氧化碳中毒,總是給窗戶開個縫通風,喝着茶水,屋內也是暖的,寫起文章時更是舒服,一篇篇文章寫下來,柳賀思緒愈發開闊,對于如何作文章更是有把握。
歸家後的幾月,柳賀每日看日出剛升,又看日落西沉,倚窗看雪花如棉絮般飄落,又看細雨打在窗前,或許是在鄉間讀書的緣故,他每日只感覺到靜谧,靜的不只是周圍的環境,也有他的心境。
又是一年過去。
縣試之日越來越近,柳賀心态倒越來越平和,不似去年這個時候,他看到自己文章總憂心考不中,兼之試帖詩作得實在爛,狀态着實是差。
但今年卻不同,他文章逐漸寫得平穩了,試帖詩至少挑不出錯來,偶爾還能靈感爆棚寫出一二妙句,每到這個時候,柳賀就會自信心爆棚,感覺自己還是有寫詩的才能的。
之所以有進步,是因為每次寫詩之前,柳賀往往鄭重地稱呼自己為詩人,下筆的那一刻,李太白附體,杜工部附體,白樂天蘇子瞻附體,再心中默念你不是一個人,仿佛天地間的文才都湧到自己身上來了。
吸收!
事實證明,這麽做效果相當顯著。
以柳賀的眼光看,他覺得自己的詩也是有進步的。
盡人事聽天命,柳賀已盡了他備考縣試前的所有努力,若是不中便再讀一年,他今年十六歲,與本縣考童生的士子們年齡相當,并不算大齡考生。
……
春節後,知曉柳賀二月便要下場,紀娘子為他準備了不少美食,柳賀在家讀書多鍛煉少,一不注意就胖了,雖然家裏沒有體重秤,可臉變圓了他還是能看出來的。
他娘是真的擔心他會餓瘦,可事實上,家裏的夥食比起族學可要好上太多了,春天有河蝦,丢幾根蔥在鍋裏煮一煮,只需少許的油,吃起來都是滿口的鮮。
紀娘子還給他做了炸春卷,裹着鮮嫩的荠菜,滋味也是無敵。
等到柳賀去縣裏考試前,家裏每日的菜都有一
道炒豌豆頭,豌豆頭就是豌豆苗,在鎮江府當地,碗豆頭又叫安豆頭,吃了諸事順遂一切平安,紀娘子炒這道菜,也是求個好兆頭。
一月份,丹徒縣衙發了縣試公告,說縣試在二月舉行,應考的諸生須将保結交上,同時寫上年甲、籍貫、三代及本經,保結有講究,須得廪增附生員及裏老鄰佑作保,不過丁氏族學的弟子們倒無須擔憂,都請了曾在族學就讀過的廪生保結,另外付了銀兩。
柳賀又去縣衙寫了三代,大明朝于此也有特定要求,比如柳賀父親去世母親還在,就是慈侍下,若是父母都去世了,又有另一種寫法。
柳賀是丹徒縣民籍,幾代都住在下河村,這些在縣衙白冊裏都有記載,自然不會有問題,可縣衙負責核勘的小吏還是審了又審,才将一份憑據交給了柳賀。
柳賀剛出了縣衙,就遇上了施允及馬仲茂等人,施馬二人少時便在府城內有些名氣,兩人入內時,不少熟識的士子都和兩人打着招呼。
“施兄,馬兄。”
“柳兄。”
丁氏族學的弟子大多考的是丹徒縣的縣試,但也有如田志成、湯運鳳這樣要回本籍考的,柳賀在丁氏族學讀了近兩年書,與同窗們都已漸漸熟悉起來,便是關系不睦,縣試當前,彼此也是給予最真摯的祝福。
科考之事不易,前路若能多幾個知己,也是人生一大樂事。
“諸位同窗,此次縣試唯願諸位一馬當先,榜上有名!”
“馬到功成!”
“待二月中式,一同飲酒奏樂!”
柳賀與施允等人閑聊了幾句,忽聽後方一道陰陽怪氣的聲音響起:“這不是丁氏族學的柳兄嗎?柳兄這場也來應考?”
柳賀一看,竟是許久不見的葛長理,自對方被趕出丁氏族學後,柳賀就沒再關心他的動向,眼下對方不僅器量更顯狹小,連語調也帶了幾分陰柔之氣。
柳賀沒有理會對方,葛長理卻仿佛來勁了一般:“柳兄光會破題就來報名縣試了?先生可真膽大。”
“葛兄,這便是你提過的那位……”
“葛兄倒也不必太過激進,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位柳兄只會破題中狀元也未必不可啊!”
“半部論語治天下,只會破題中狀元,當真佳對,但一只通破題之人便敢來考縣試,丁氏的學風是一日不如一日啊。”
附和葛長理的有不少是報考丁氏族學卻未考上的,看到施允等人氣度悠然,倒是忍不住出言譏諷。
“柳兄你為何不說話,莫非是語塞了?”
柳賀瞥了葛長理一眼:“你我毫無交情,誰是你柳兄?”
“柳賀你還是牙尖嘴利,只是你莫忘了,縣試靠的是真本事,不是你破了幾題蒙蔽先生便能輕易通過的。”葛長理一想到自己被趕出丁氏族學便不能忍受,他自認才學不比柳賀差,入學時只是發揮不佳而已。
離開丁氏族學的這一年,他每日勤學不辍,一門心思想着在縣試中一展才學。
他要将柳賀踩在腳下,讓趕他出去的先生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