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考完
柳賀府試第一場至此已全部結束,他将那首五言八韻抄寫在考卷上,便将筆墨等收拾好,等待交卷出考場。
公堂之上,已有數位考生将考卷呈送在唐知府面前,唐知府已看完了場中所有考生的第一道題和第二道題。
待考生呈了第三卷 ,唐知府對照之前判定的兩道題判斷考生取或不取,場中諸生皆是縣試中的佼佼者,能得唐知府一聲稱贊的卻僅有幾人。
柳賀前面還有幾人,他便不慌不忙地等候着,施允眼下還未交卷,兩人約好了一同出龍門。
稍候了片刻便輪到柳賀,他将試卷呈上,躬身道:“見過知府大人。”
他知曉自己這首五言八韻作得只是一般,因而并未報太大希望,只求知府大人別在他考卷上畫個叉就行。
果然,待看了柳賀的考卷之後,唐知府的眉毛皺成了一團,柳賀心中不禁也有些忐忑,這詩作得雖然不如何,卻也是他絞盡腦汁想了許久方才填滿的。
試帖詩是第三道,第一場三道考題中,最重的是第一道四書題,之後是五經題,試帖詩分量最輕,但卻是考生親自呈給考官的。
片刻之後,唐知府看向柳賀,疑惑道:“你兩道經義題皆是文理平實言之有物,堪稱雄文,怎的這試帖詩……”
他點評過的一衆士子中,柳賀四書五經兩道冠絕全場,試帖詩卻在衆人之中為最末,以致于唐知府看到柳賀姓名時,竟不敢相信這三題為同一人所作。
他捋了捋胡須,輕聲道:“也罷,以你前兩篇文章,便是案首也當得,我如何能不放你去院試一展身手?”
“你的卷子我取了,二場三場便不必來了。”唐知府道,“鄉試會試雖不考試帖詩,但你這詩還需磨練一二。”
柳賀的試帖詩若是與他兩篇文章一個水準,他便是唐知府屬意的案首,但柳賀這詩一作,到手的案首就飛了。
本朝雖然不重詩賦,但嚴嵩、李春芳與袁炜皆是靠寫青詞得入內閣,唐知府同樣不擅詩賦,他如此提醒柳賀,只是一個善意的警醒。
“學生知道,謝知府大人提點。”
唐知府輕輕颔首:“院試你須精心準備,為我鎮江府士子揚一揚名。”
Advertisement
其餘士子見唐知府如此看重柳賀,心中不禁有些羨慕,不知柳賀究竟作出了怎樣的文章。
“此子聲明我以往從未聽過,朱兄你可知曉?”
“竟被知府大人親自點了,即便不是案首,此子之才不日也将傳遍整個鎮江府了。”
“什麽?此子舉業不過三年?”
一衆士子中識得柳賀的雖然不多,但柳賀畢竟在丹徒縣試中取了第七,且葛長理于縣試前挑釁他一事也有不少士子注意到了。
但對柳賀來說,他心裏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
案首不案首的柳賀倒并不在意,只要能過府試就行,何況他第一場便過了,之後就無需過五關斬六将,能少考一場是一場。
柳賀到了龍門,其餘士子見了他皆是遙遙拱手,柳賀也拱手算是打了個招呼。
考場內的氣氛依舊靜谧,柳賀手握着府試通過的憑證,心下一陣激動。
唐知府嫌他詩作得不行的時候,柳賀心中七上八下,他自覺兩篇文章作得不錯,知府讓他再試兩場倒也罷了,如果直接把他黜落了,那他連想哭的心都有了。
……
過了一會兒,施允也到了龍門,考場內的士子此刻大多聚齊了,龍門一開,士子們便三五成群地向外走去,柳賀與施允落在後面,正要去對面坐一坐,就聽身後有人将他叫住:“柳兄,幸會。”
柳賀并不識得這人,對方面龐稚嫩,看年歲應該比他和施允
小了幾歲,柳賀面露疑惑:“兄臺是?”
“在下丹陽姜士昌。”
柳賀頓時恍然。
姜士昌的名聲在鎮江府一直很響亮,他爹姜寶是進士,因得罪了嚴嵩被貶谪,眼下嚴嵩垮臺,姜寶在清流中的名望反而更進一步。
柳賀知曉姜士昌倒不是因為姜寶,到了晚明,他可比他爹有名,他雖沒登上魏忠賢編的東林點将錄,可論起戰鬥力,他可是能參王錫爵和李廷機的人物。
“姜兄,幸會幸會。”柳賀沖他一拱手,“姜兄找在下何事?”
姜士昌找柳賀當然沒什麽大事,只是此次他與柳賀一同被知府保送進了院試,如無意外的話,府試案首便是他囊中之物,然而他聽唐知府的意思,柳賀的四書五經文竟比他還好一些。
這無疑激起了姜士昌的競争心。
他少時便極有才名,盡管丹陽縣試的案首并不是他,可論才學,他卻絲毫不輸案首,府城中的士子他雖不太了解,但論文章功夫,丹陽向來要比府城更強一籌。
“柳兄第一道四書題是如何破的?”姜士昌直截了當問道。
柳賀也不藏私,将自己如何破題說與對方聽,本次府試府中必然會出程文集,即便他不說,姜士昌也能看到他是如何作答的。
柳賀為人并不傲氣,他讀書時比旁人更能吃苦,因而他自己不覺,在他人看來,柳賀周身自有一股靜氣在,他話語雖不多,與人交談時卻帶了十足的真誠。
他不僅答了自己破題的內容,更将思路複述了一遍。
姜士昌的語氣原本有些沖,見柳賀如此,他反而不好意思起來。
何況聽了柳賀的破題,他就知道柳賀文章為何被知府取中了。
論破題的精準,柳賀的确勝過他一籌。
姜士昌當下收了傲氣,對柳賀道:“待程文集出了,我再細讀柳兄文章。”
柳賀有些懵,不過對姜士昌的性子他并不讨厭,直來直去總比拐彎抹角的好,柳賀實在是厭惡和某些聰明人打交道,他們自以為全天下只有自己聰明,旁人都是傻子。
“你第二道如何破的?”姜士昌與兩人告別後,施允又問柳賀。
他第一篇四書義答得不錯,可五經題卻有欠缺。
“那邊有家面攤,我們去吃碗面。”柳賀道,“我再細細與你說。”
“好。”
兩人點了一碗鳝魚面,這同樣是鎮江府城內的特色,鳝魚即黃鳝,鎮江本地稱之為長魚,将鳝魚切成鳝絲丢進面裏,再加上香油蔥姜等調味,味道甚是鮮美。
考完了一場試,柳賀早就餓了,雖在考場中吃了些糕餅,可咽下去總覺得肚子裏沉甸甸的,又不敢多喝水,因而一出考場柳賀就想找些熱湯熱水吃一吃,粥也好湯也好,這樣肚子才熨帖一些。
老板把兩個饅頭對半切開,柳賀和施允一人拿了一半,蘸着湯吃,施允顯然也是餓得狠了,只顧埋首吃面,待得吃飽了,兩人才讨論起文章來。
柳賀将自己如何作答的念給了施允聽,施允拿筆将其中幾句話記下,過了一會才道:“難怪。”
兩人有書信往來,施允一早知道柳賀文章精進頗多,但聽了柳賀在考場上的作答,他才知曉,為何柳賀的文章能被唐知府保送。
施允有些悶悶不樂起來。
不過他只是性子冷淡一些,卻并非那等嫉賢妒能之人。
他也将自己在考場中作的一篇說給柳賀聽,兩人将面碗推到一邊,講文章,也講經義,施允與柳賀都治《詩》,兩人在同齡士子中是佼佼者,對經義的理解更精深一些,柳賀說了什麽,施允便能立刻接上,還能補充柳賀說得不足的地方。
兩人說了一會兒,待店家來收碗,柳賀才想起要付面
錢。
他和施允出來吃過幾回飯,都是一人付一回,施允的家境要比柳賀家強上不少,不過柳賀也不想常占人家便宜。
店家笑道:“小老兒在這府學前支了幾十年的攤,這些學生們考完了要麽高談闊論,要麽垂頭喪氣,如兩位這般談文章的真沒有幾個。”
柳賀與施允都是不好意思地起身,兩人在這邊談得久了,反倒耽誤了店家做生意。
……
既已被知府取中,之後的二場三場柳賀自是不必再考了,這給他帶來的最直觀的好處就是不必再付之後幾天房費了,這倒是能省下不少錢來。
柳賀也在糾結究竟是在城裏等還是先回家,但他轉念一想,既已拿了院試資格,發案時他必然在前五十之列,是否看到具體名次已經不那麽重要了。
柳賀原本打算去書肆一趟,可惜天色已晚,他怕趕不上回家的車。
西津渡口附近有一間車行,專門負責接送坐漕船以及民船的百姓下鄉,各鄉都有車,待人數滿了就出發。
柳賀就是坐的去西麓鎮的車,這車最遠能駛到石馬鎮,沿途送的也是府城向西幾個村落的百姓。
江南漕運發達,長江上漕船時時往來,依這漕河而生的有各地的運糧船、運鹽船,還有船夫以及拉船的纖夫。
眼下正是□□,渡口船只來來往往,時不時有船只拉着貨物到了碼頭,號子聲響起,纖夫們便用力将船拉出。
如果說考場中是一番景象的話,渡口又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這裏沒有風花雪月,有的只是最純粹的繁華與勞動。
柳賀看了一會兒碼頭上的景象,待人齊了,他上了一輛牛車,若是坐馬車會更快一些,只是眼下車行裏馬車都出去了,只剩牛車。
牛車其實更穩當一些,就是速度有些慢。
他穿着士子的長衫坐在一側,上車的百姓視線便會先落在他身上,但找位置時,這些人卻自動離他遠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