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01貢品-05
安如昔憑借着身體的記憶,勉強算是糊弄過了向皇太後請安的步驟。今上尚未大婚,後宮之中一應事務都是皇太後主持,忙的很,一向是沒空與安如昔這等廢柴浪費功夫的。敷衍了不到一刻鐘,就打發安如昔去了廖太妃那邊。
安如昔如釋重負,整個人走路都輕快了許多,親娘那邊想必有吃有喝,比皇太後這裏能肆意随便一些。
然而幻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到了廖太妃這裏,安如昔如同見了翻版的皇太後,兩人雖說容貌各有千秋,穿着打扮上嚴格執行着後妃品級的制度,太妃比太後的紋樣首飾都要差一等,可是兩人說話的語氣和對安如昔的态度如出一轍。別說是好吃好喝,便是茶水點心也都是放了很久充樣子的,根本沒熱乎氣。就仿佛長公主并非是這廖太妃親生的一般,疏淡的走過場,并不親近。
安如昔心中不免多了一重猜測,莫非這廖太妃是皇太後的腦殘粉,行止做派都極力模仿着皇太後。再要不然,就是與安如昔這個親生女兒之間有過什麽誤會過節?或者,是安如昔這個女兒太過廢柴,此前又因着習練那種詭異武功,性情冷淡,長久忽視了母女之情,傷了廖太妃的心?
可是,這世上只有兒女嫌棄母親,少有母親對兒女真的毫無半點親情的。廖太妃,不會只是安如昔記憶中的生母,實則另有什麽真相吧?
安如昔耐着性子與廖太妃閑聊了幾句家常,無非是說自己和府裏一切都好,末了才半遮半掩地提起,南唐四皇子作為貢品送到了她那邊。
果然,廖太妃死水一樣的表情,微微動了動,就像是精心僞裝的面具終于裂了一絲痕跡,流露出幾分不解的神色。
安如昔便也順勢說道:“母妃,女兒原以為那唐餘曾經貴為皇子,琴棋書畫各色才藝總有幾分拿得出手的,誰知他自稱什麽都不會。這事,莫不是他诳女兒?”
廖太妃卻答道:“我深居宮中,對南唐之事并不了解。按理皇室兒女多少也是要學一點本事,哪怕做不成什麽大事,也可以陶冶性情。”
安如昔暗中有些慚愧,好歹自己會武功,只是這門本領貌似在皇室貴族中比較冷門而已。實際上比起已經去世的兩位皇兄,或者難産死在西戎的嫡公主,甚至那些尚未成人的妹妹們,她真的是标準不學無術的廢柴。所以說,當年那位薛元帥拒絕娶她,也是情有可原的。
外間都傳安如昔是對薛元帥真的仰慕愛戀,姻緣不成心灰意冷才會戴發修行,實則安如昔原身顯然不可能為了情愛犧牲自己的幸福。長公主府裏蓄養一衆美男,吃喝玩樂消磨時光,比嫁人相夫教子的拘束日子自由多了。
只要安如昔想,她就能以這個借口一直不出嫁,賴在皇家繼續當米蟲混吃等死。
那麽當初是誰決定了讓她習武呢?那所謂神秘高人是眼拙還是被逼無奈才收她為徒?這事情說不得廖太妃應該是清楚的。
“母妃,女兒想問問當年那傳女兒武功的神秘高人,究竟與咱們有何淵源?”安如昔這樣發問是提前做過功課的。晚上睡覺的時候,夢中有些零散記憶回放,是原身幼時習武的場景。那位神秘高人每月都會出現,進出宮內無人阻攔,直到她十四歲的時候說她武藝已有小成,往後只需自己練習鑽研,便突然不辭而別。
大雍的皇宮大內可不是随便什麽高人都能進出自如的,她的師傅應該是得了皇家默許,才能每月都暢行無阻來後宮傳授武功給她這位公主。在安如昔的記憶中,那位師傅除了武學,在她面前多一個字也不說,甚至從沒提過師門流派,也不講江湖見聞。師傅就是師傅,感覺上是女子卻不能确定,安如昔沒有見過師傅的真面目,也不知道師傅的名字。
Advertisement
“怎麽又問起你師傅的事情。”廖太妃的語氣裏流露出了幾分不耐煩,“我雖并不知曉你師傅的來歷,可是先帝說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數。在你們兄妹之中,就屬你天生根骨好,是習武奇才,先帝便尋來高人教導你武學,這就是你的造化。”
按照常理,一國公主學了高深武藝有什麽用處?遲早是要嫁人的,除非是真的嫁給了戍邊的元帥,公主武藝高強與夫君一起上陣殺敵保家衛國,才勉強合乎邏輯。
所以,學了高深武功的安如昔原身,對江湖有一種莫名向往。師傅卻從沒有告訴過她,她便總是各處打聽。實際上,她恐怕都沒有與真正的武林高手對過招。所謂實戰經驗都是與師傅交手。如果不是她有系統,系統告訴她武功還不錯,作為江湖經驗為零的長公主多半是不能正确評價自己武功水平的。
有些纨绔自以為練了花拳繡腿就是高手了,實際上是侍衛仆從都哄着他玩,真遇到了江湖人,根本抵擋不了幾招。而安如昔這個原身,在一片懵懂中不知是天賦太高還是師傅太強,總之十四歲時已經輕松跨入了高手境界。此後武藝也是勤練不辍,提升迅猛。
先帝安重意培養出這樣的高手女兒,究竟做什麽用?駐守邊疆靠的是調兵遣将的本領,自身武藝高強面對數萬大軍也是白瞎,萬軍之中取敵首級這種危險的事,真舍得讓親閨女去做麽?
想不明白,安如昔又讓自己發散的思緒往回收了收。說不定先帝當年就是湊巧找到一個高人,一時興起安排自己習武,有偏巧遇到了天賦超乎尋常的女兒,随便學學就練成高手了?
這推測太過玄幻安如昔反正不太相信,隐隐約約的又聯想到了唐餘。
如果唐餘是會武功的,唐餘又是真的皇子,那麽她與他倒有幾分相似的經歷呢。假設那個唐餘也是高手,他的父皇是如何打算的呢?将一個高手兒子送來敵國當貢品,這不是暴殄天物麽?
不管廖太妃對她這個女兒如何的疏遠,在旁人看來她依然是皇室之中尊貴的長公主,便是為了保住這種權勢地位繼續過逍遙日子,安如昔也要花些心思提升一下與廖太妃的母女關系。
人和人之間的感情都是相處而來的,不處怎麽能培養感情?她暗暗下定決心,沒事就多來皇宮走動,看看皇太後嫡母,再來找廖太妃随便聊天。哪怕就是說些吃喝玩樂的廢話,刷多了存在感,廖太妃若真是親媽,關鍵時刻還是會管女兒死活的。
尤其是在虐文世界,安如昔并不太相信正常邏輯推導出的結論。趁着自己還有時間有心力,當然要從親人入手,培養加深感情和依賴度,防患于未然。
在廖太妃這裏呆了半個時辰,那廖太妃就借口乏了,打發安如昔離開。好在安如昔并非一無所獲,廖太妃在起身離去時,特意叮囑讓安如昔抽空去看望廖尚書,也就是她的姥爺。
戶部尚書廖文峰,別說是正牌親姥爺,就算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親戚,有了廖太妃這句懿旨,安如昔也要上趕着湊過去培養感情的。
聖上未滿十六歲,距離十八歲親政還差兩年,廖文峰不僅是開國元老而今更是顧命大臣之首。按照大雍律法,聖上親政之前,顧命大臣是有代聖上決策國家大事的權限的。當然不是一個顧命大臣說了算,是要由為首者召集內閣會議,少數服從多數進行表決,再告知聖上。一般情況聖上都會贊同這種形式得出的決策,少有駁回的。
安如昔盤算着,基本上等同于大雍隐形皇帝的姥爺廖文峰,應該更熟悉國家大事,對于那位南唐四皇子或許有什麽渠道知道更多情況。好歹唐餘人家也是知名貢品,大雍收別國的東西總該是要調查一下來路的吧?
安如昔離開皇宮,人還沒到府上,就已經派随從去廖尚書府送帖子。結果人剛回到公主府,那邊尚書府就回信了,說廖尚書公務繁忙這幾天無暇顧及私事,長公主若過府拜訪,可以安排內眷接待。
安如昔深深的感覺到,自己這廢柴的無奈。但凡她有點實權,或者為大雍做出過什麽貢獻,親姥爺也不會這般搪塞吧。當然安如昔也并不是輕易就放棄的性格,廖尚書沒空見她,好歹沒說不讓她上門。她就先過府走動走動,與內眷熟悉熟悉,說不得能探聽一些小道消息。
安如昔又花了100積分從系統中買到了廖府的關系圖譜。好歹是血緣至親,她再涼薄基本常識是要了解清楚的。出乎意料這些情報如此便宜,看起來應該與主線或支線關系都不大吧。不過為了避免穿幫,安如昔認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花少許代價,提前做好功課是十分值得的。
悶頭在房裏忙了大半天,安如昔才将廖府內眷的情況梳理清晰。
廖文峰的夫人已經過世,目前府內主持中饋的是廖文峰的長媳,也就是安如昔的大舅媽。廖文峰有兩個兒子,長子廖琳、次子廖琪均在朝為官,廖琳在禮部任侍郎,廖琪則去了兵部擔任文書。
別看兩個兒子官職不高,架不住廖文峰位高權重,自是都混得了不錯的姻緣。廖琳娶的是大雍唯一異姓王寧王趙澎之獨女趙傾城。廖琪娶的是兵部尚書的嫡女關氏。
目前廖府主持中饋的就是這位趙傾城。別的女眷都是只提個姓氏出身,唯有這位趙夫人是連名帶姓還将身份來歷都給出的。安如昔猜測這位趙傾城應該是個相對關鍵的人物。
大雍唯一異姓王寧王趙澎,是安重意的結拜兄弟,當年一起打天下的幾個結義兄弟,就這位趙澎活到現如今還在世,不過早年封王之後趙澎是第一個交出實權淡出朝野的,看起來對權勢并不眷戀。而且這趙澎只有一個女兒,并無子。或許正因為放權和無子才能落得善終。
安如昔以小人之心揣測了一下先帝的行徑。狡兔死走狗烹,杯酒釋兵權的把戲,先帝多半也是精通的。
自認為已經做好功課的安如昔鬥志滿滿,決定轉天就去廖府拜訪一下這位趙夫人。人家能主持偌大府邸日常事務,應該是八面玲珑智商情商都不低的主,她合該多親近親近才是。
制定好下一步計劃,連禮單她都提前過目做到基本心中有數,安如昔再擡頭已經是日暮西垂了。
她隐約意識到這麽晚了,叫南唐四皇子來她的卧房相見,加深了解培養感情什麽的,是不是不太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