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壽誕笙歌夜
第八十四章壽誕笙歌夜
當靖嘉帝登上鼓樓之時,衛瑜随着其他人跪下萬福,盛河兩岸的百姓們也紛紛跪倒在地,朝賀聲震耳欲聾。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的聲音此起彼伏,好像一直傳送到了天際。
“平身!”靖嘉帝聲音渾厚而響亮,看的出興致高漲。
衛瑜起身,正看見站在靖嘉帝身側的太子崇向自己看來,眼神幽暗,不由淡淡地移開了視線,不與理會。
忽然間,鼓樓上的樂師們琴筝齊奏,曲樂悠長綿遠,吸引了衆人的注意力。盛河遠處,夜幕中一搜巨型畫船緩緩駛來,四周輪廓上挂着紅燈籠,配以明豔細薄的絹紗,朦朦胧胧的猶如仙境。在船上,十幾名舞女翩然起舞,舞姿曼妙動人,随着畫船的移動展現在人們眼前。
畫船駛到鼓樓前方時,減慢了速度,緩緩的移動,讓鼓樓上的人能更清楚的欣賞。舞女們纖腰低垂,一宮裝女子蓮足輕移,突現而來,清越婉轉的歌喉啓聲道: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本是南宋詞人稼軒所作的《青玉案》,描寫了上元節時分的歌舞升平、花燈錦簇之景。被衛瑜運用到了大瀛這個還沒有詞出現的時代,正巧展示了大瀛的國泰民安、盛世清歌,為壽宴的開始讨了個好彩。
果不其然,靖嘉帝及公侯們被這氣氛所感染,面上露出輕松愉悅的笑容,不時點頭鼓掌。
随着畫船的行遠,歌聲漸消,樂曲聲也跟着停了下來。
在人們還意猶未盡之時,鼓樓前部一處空地忽然被燈火打亮,一群白衣打扮的武林人士提着長曲梃快步從兩側沖了過來,不止有男子,最前面更有四名精神爽利的妙齡姑娘。
這一行正是衛瑢的師兄妹們,自衛瑢拿下武狀元後,師門裏來了不少人為他慶賀,壽誕之事稍一提,他們也就應了下來。
衛瑢師門以長曲梃著稱,比人高的武器在手中舞的虎虎生風,四位姑娘跟起節奏來一點也不顯吃力。
靖嘉帝顯然沒有見過這等架勢,為政二十多年,向來有朝堂武林互不幹涉的不成文默契,若非鬧事嚴重,他是不曾關注這些所謂“草莽”的。今日一見,的确欣喜異常,誰不知若得這些人的尊敬,比官宦人家更加不易。
“孟卿,下面獻藝者何人?”
孟尚書急忙上前一步道:“回陛下,是衛狀元和他的師門衆人。”
“哦?…哪個是瑢小子?”靖嘉帝瞬間來了興趣,其餘人聽了也大吃一驚,忍不住跟着探身尋找哪個是衛瑢。
這可難為住孟尚書了,年紀大了本就眼神不好,況且夜色中的少年郎各個英姿飒爽,哪裏能分的清?
看了半天後,只得投降道:“老臣認不出…不如喚衛侍郎前來指認好了?”
衛珩應召過來,笑着指着第二排中間那人道:“那個便是阿瑢了。”
“他的身份應屬最尊,為何沒有站在最前面的顯眼之地?”靖嘉帝不解道。
“回陛下,武林中的門派不看身份,只講究輩分長幼,前面的或許是阿瑢的師兄和師姐吧。”
“如此,難為瑢小子有心了。”靖嘉帝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武林門派中也是藏龍卧虎啊,竟給朕教導出一位武狀元來,當賞!”
“陛下英明。武林當衆也不乏忠君愛國之輩,或許有些時候應該多給他們些機會。”衛珩淡笑着道。
靖嘉帝的目光又移向了鼓樓下方,神情專注。
最後一勢收尾時,衆人利用手中的長曲梃,将隊形打亂再次排列,最後定格起來,從上往下來正巧拼成了一個壽字。
“好!”靖嘉帝率先鼓掌,不止身後衆臣,連兩岸的百姓也歡呼四起,氣氛熱烈。
白衣師門子弟們退開,樂聲再次轉換,編鐘串響,每個音節嗡嗡的餘音都牽動着人們的心神,好似遠古傳來的神谕,神聖而莫測。
一艘小船從遠處劃開,船頭站着一白衣書生,儒雅修長。小船所到之處,事先串挂在河面上的燈籠依次亮起,讓人的目光不由一直追随着那翩翩公子。
鼓樓兩側的歌者們随着曲調唱起《致學賦》,那是大儒衛治所作的勸學篇,乃大瀛禮教啓化之經典,文人們必精讀之傳世之作,代表了思想的精髓。
“哈哈哈,這個好認,可是清拙?”靖嘉帝仿佛認人上了瘾,船一靠近就仔細看了過去。
當初衛瑜剛跟蕭澹提這事時,其實他是拒絕的。但他耐不住軟磨硬泡,在衛瑜再三保證他什麽都不用做,只需站在船頭走一圈就算完成任務後,才勉勉強強地應了下來。
自衛瑜定親後,她就再沒見過蕭澹。此時見他順水而來,微風拂過純白衣角,飄然如若谪仙,也不禁向前走了兩步,扒在牆岸邊想要看的更清楚。
兩岸沸騰了,姑娘們的尖叫聲響徹夜色,要不是有城衛攔着,恐怕會有人跳下盛河追去。平日就算有幸見到蕭澹,頂多也只能擲果盈車以表心跡,何曾見過他這般直接的展現風雅之态?即便如今離的甚遠,也不耽誤“蕭郎!蕭郎!”的呼喚此起彼伏。
蕭澹在呼喊聲中依舊鎮定自若,明明什麽都沒有做,卻儒雅淡然,好似致學賦中所寫的至純學士,讓人尊崇自愧。
在蕭澹之後,陸續又有幾個以船為媒介,在盛河上的節目展現。內容涵蓋了各個層面,倒有種萬群來朝之感,場面宏偉壯闊,史無前例。
忽然,原本喜慶的奏樂戛然而止,鼓點聲落,由慢漸快,越來越急促。軍號悠長的聲音拉響,貫徹天際,讓人跟着緊張起來。
兩岸及鼓樓前的将士們鐵甲铮響,低低的齊聲唱道:
“風蕭寒,戍邊關,
豪傑熱血染青衫。
狂風卷,夕陽殘,
忠烈骨黃沙掩埋。
望我好河山,豈容賊人亂。”
遠處,馬蹄聲傳來,一人身披銀甲打馬而來,河面上架起一道三米寬的窄橋,在夜色中基本看不見,就好像那人踏水奔來。
他的手中舉着西北軍紅色的大旗,旗幡招展,抖動凜冽。
“大瀛西北軍列隊!待陛下檢閱——”清冷醇厚的聲音傳來,字字直透人心。
在他身後,是一隊銀甲騎兵,轟轟烈烈奔騰追随而來,手提銀槍,槍頭在燭光下锃锃明晃。再後面,是步兵步伐整齊地小跑着,夜色中可以清晰地聽到落腳一致的步伐。
盛河兩岸的百姓都已震驚了,屏住呼吸地看着國家的軍隊如銀潮翻湧。姑娘們将那句“殊郎——”卡在了嗓子眼裏,只覺得此時的呼喚是對他的亵渎。
西北大軍剛過,另一邊又響起了如沉鐘暮鼓的聲音:“大瀛東南軍列隊!待陛下檢閱——”
一玄甲将軍提馬從對面的架橋上奔來。
手中玄色的東南軍軍旗随風而展,招招烈烈。
他的身後同樣跟着一隊玄甲騎兵,如墨浪翻覆。
兩軍在鼓樓前彙集,隊列很快排好。每個人的身高一樣,同樣站的筆直,如鐵壁銀牆般牢不可催,讓人心安。
“橫刀斷水流,誰堪共一戰。
覆雨翻雲但憑一劍,
忠義扛兩肩。
勝敗決斷英雄定江山,
立馬挽弓殺敵破陣,
正氣天地間。
大瀛豪情萬古流傳。”
兩岸的将士們依舊低聲唱着,聲音氣貫長虹,震懾人心。
西北、東南兩軍的騎兵們驅馬圍在河岸前,步兵們在自家将軍的手勢指揮下,铿锵堅毅地練了一套軍操,行動間幾百人統一的猶如一人。
此時,不論是盛河兩岸還是鼓樓上的人都努力擠在了前面目不轉睛地看着,看着我大瀛的軍隊展現出的無往而不利的軍魂,如鋼堅韌,鐵血豪邁。只覺得渾身的汗毛都跟着那一聲聲吶喊豎了起來,激動到戰栗。
靖嘉帝側目看了眼一旁的太子崇,見他臉色鐵青,心中愈發自豪而舒暢,哈哈地大笑出聲,高呼道:“好!——”
鼓樓前最高的樹上,挂着兩個巨大的紅燈籠。
東陵殊從背後拿出長弓,引箭直射,正中左邊那個。
赫連墨啓跟着射中右邊的燈籠。
兩幅卷軸從上滾落而下,展開在鼓樓面前。
一幅上書“恭祝吾皇壽與天齊”,一幅上書“守我大瀛百世長安”。
“啪啪啪——”煙花綻放在空中的聲音,五彩斑斓,點亮夜色。
百官與百姓們跪倒在地,高聲賀道:“恭祝吾皇壽與天齊!”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餘音回蕩,久久不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