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家人

王航最後一個從船上下來,走到舷梯上便看見許衡在同張建新争執。

“不行,張大哥,這錢我不能拿。”她的頭搖得像撥浪鼓,“船員兄弟們拿命換回來的,我只是坐在一邊看而已,什麽力都沒出。”

張建新表示不以為然:“你參加演習了,是船上的一份子,船長說這錢有你的份,就有你的份。”

“那我找他說去。”

許衡習慣性地一跺腳,扭頭卻差點撞到王航身上,男人聲音低沉道:“找我說什麽?”

他換了衣服,淡藍色的襯衫長褲,休閑中透着幾分正式,顯出十足的斯文氣——許衡當場便看愣了。

張建新沖王航打了個手勢,忙不疊地逃離現場。

空蕩蕩的船臺上,只剩下他們兩個人。若非船殼裏傳出的敲打聲,靜得幾乎能聽到彼此的心跳。

許衡往後退了半步,不敢看他,聲音微弱:“我不要錢。”

王航冷哼:“嫌少?”

她猛擡起頭,一雙杏眼瞪得溜圓,似聲讨似控訴,拒絕為自己辯護。

王航垂眸與之對視,眼神清亮透明,嘴角有絲淡淡的笑意,不作言語。

許衡感覺自己的血槽瞬間就空了,磕磕巴巴道:“反正這錢我是不會要的。”

王航笑開了,大步走到前面去。

船員們早散光了,車間裏只剩下印巴工人爬上爬下,大聲說着他們聽不懂的英語。

許衡環顧四周,終于還是轉身追着王航問:“去哪兒啊?”

Advertisement

他斜睨了她一眼:“吃飯。”

許衡擡手看表,正是午飯時間。

王航頭也不回:“這裏制度很嚴的,吐痰吐口香糖都要挨鞭子,你可別跟丢了。”

全身的血流又開始往頭上湧,許衡跟在他身後亦步亦趨,像個害怕迷路的孩子。

王航腿長,走起路來很快。他明明知道身後有人,卻沒有放慢邁步的頻率,似乎根本不擔心對方是否跟得上。

許衡賭着一口氣,堅決不像上次在甲板上那樣,寧可小跑着被遛,也沒有開口讓他慢下來的意思。

兩人就這樣一個走、一個追,很快便出了港口區。

九月的新加坡依然天氣悶熱,盡管城市裏的綠化率很高,許衡還是被熱出了一身的汗。

好在王航帶着她走了沒多遠,便進入一條蜿蜒小巷,曲曲折折直通山頂,沿街有很多舊式的騎樓。

許衡替客戶辦理過移民手續,知道新加坡的房價有多高。這種房子被稱為“店屋”,顧名思義便是前店後屋的意思。

盡管從正面看起來,它們大都四五米見寬,可入內之後則別有洞天:一家店屋的深度至少是寬度的三四倍,直通後巷。屋內分割為樓梯、房間、走廊、廚房、廁所,中部還會留下天井。天井中養幾盆花草,配一張茶幾,很有“大隐隐于市”的意味。

當年華人下南洋,辛苦賺錢之後的第一件事都是買地蓋房。能有這樣一間祖屋,不僅意味着安身立命的開始,更是家族事業的起點。

許衡一邊走一邊打量着四周的房屋,腳步也不由得放緩了——這些“店屋”早已不是商業街,明顯是屬于大家族的住宅區——獨門獨棟帶小院,住在裏面的人起碼要千萬身家起跳。

不遠處,王航在一所挂着“黃宅”匾額的宅院前站定,回身沖她點了點頭。

“到了。”

許衡氣喘籲籲,既猶豫又疑惑地問:“到哪兒了?”

他不着痕跡地勾起唇角,理所當然道:“吃飯的地方。”

随即擡手按響了門鈴。

一個紮着羊角辮,膚色略黑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地從屋子裏出來,看到栅欄外的王航時,明顯眼睛一亮:“二叔!”

她的口音很怪,聽起來有些刻意的咬文嚼字。許衡還沒猜出這個十一二歲的女孩子的身份,便見她回頭朝屋裏招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姑父、小歡、小振,二叔來了!”

一連串的人稱聽得許衡頭皮發麻,卻見王航伸手便将小姑娘托過頭頂,一邊轉圈一邊抛舉,将她逗得咯咯亂笑。

嚴肅慣了的王船長顯然也很高興,與屋裏湧出來的衆人一一打過招呼,再将許衡推至他們面前介紹道:“許律師,這次跟船出海考察的。我帶她過來蹭頓飯。”

看上去與父母同輩的一對老夫妻;相貌與王航相似,身材卻更加壯碩的中年男子及其夫人;氣質溫潤的學者夫妻;兩男一女三個孩子——這樣熱鬧的一大家子湊在屋裏,似乎就是等着他們一起吃飯。

許衡被眼前的陣勢吓到了。

紮着羊角辮的小姑娘叫樂樂,和雙胞胎弟弟小歡同是這家長子所出。年齡最小的小振只有十歲,是那對學者夫婦的獨生子。

王航管老夫妻叫叔叔嬸嬸,管中年夫妻叫哥嫂,管小振的父母叫姐姐姐夫。若是不考慮他與衆人口音的差異,僅憑五官和膚色辨認,确實看着就是一家人。

許衡在沙發上坐着,任由三個小家夥圍住,叽叽喳喳地說個不停。

“auntie,你也是從中國來的嗎?”性格開朗的樂樂首先發問。

還沒等她點頭,小歡立刻打斷道:“這還用問嗎?她長得這麽白。”

“黃歡,你很煩耶,我又沒有問你。”

“黃樂,你很煩耶,”當弟弟的模仿姐姐口氣道,“問問題都不動腦子的嗎?”

許衡怕兩個小家夥吵起來,連忙插嘴:“我是從中國來的,坐你們二叔開的船。”

“哇……”還沒有褪去嬰兒肥的小振滿臉向往:“是那種特別大特別大的船嗎?我們家也有哦,媽媽說長大了就讓我開。”

“做夢!”黃歡正是嫌死狗的年紀,凡事半懂不懂地都要插句嘴,“你這個矮冬瓜,連舵柄都摸不到,怎麽可能讓你開船!”

“黃樂,再這樣欺負小振,我就去告訴媽媽!”紮着羊角辮的黃樂叉腰站起,滿臉小大人的模樣。

保養得宜的中年美婦彎下腰,摸了摸一雙兒女的頭:“誰又做壞事了?”

三個小家夥笑鬧着一哄而散,很快便不見了蹤影。

許衡早已起身,卻不知該如何稱呼對方,只好随着王航叫了聲“大嫂”。

客廳的另一邊,黃家人正陪着有說有笑,王船長俨然忘了自己帶來的人,根本沒打算過來解圍。

美婦的目光在許衡身上逡巡幾次,眉眼裏都含着笑意:“孩子們不懂事,如有冒犯,請許小姐不要介意。”

這種不正式卻又明顯講究的大戶人家做派,縱是許衡當了律師多年,也未曾有過體驗。海外華人沒有經歷文化浩劫,很多傳統保留得很完整,比起國內的那些暴發戶來說,更是有禮有節不失分寸。

站在這樣的人面前,她簡直不知道手腳該往哪裏擺。

“随意吧,随意。”美婦看出她的拘謹,也沒有等着回話,而是身形款款地坐在了沙發的另一端,“許小姐哪裏人?”

對方的聲音很柔和,遣詞造句也非常溫婉,聊起天來一點也沒有壓力,反倒能讓初次見面的人感覺到舒适惬意。

正因如此,許衡在不知不覺中便将自己的生辰籍貫、知識背景、工作經歷一股腦兒地說了出來;相應的,也知道了這家人與王航的關系:早年間,南洋跑船是條謀生的好出路。

那時候的航海技術沒有如今這麽先進,風險更是大得難以想象。為了防止船員們一去不複還,大部分人家都會提前給兒子說門親事,既延續了香火,也解決了後顧之憂。

待到王航爺爺第一次上船前,照例擺了酒席娶了媳婦,而後便義無反顧地出了海。

國內□□勢波動大,出了港的船很多就再沒有回來,王航的爺爺奶奶也不例外——男的在新加坡入贅,女的則生下“遺腹子”獨自撫養成人——後者便是王航的父親。

在黃家長媳的娓娓道來中,華人移民的多年奮鬥經歷被濃縮成一幅畫,充斥于許衡的腦海裏,歷歷在目。其中有人間聚散的悲歡,也有白手起家的艱辛,更有時光荏苒不複曾經的唏噓感慨。

如果不是大家都穿着現代服裝,她肯定以為自己穿越到了半個世紀前:面容慈祥的老人,大方得體的伉俪,兒孫滿堂的熱鬧。這恐怕也是第一代華人移民夢想的最終實現吧。

只是不曉得,那個在老家苦守空房,帶着獨子艱難求生的原配,知道自己的丈夫異鄉另娶後,又是怎樣的心情。

“不敢講給大奶奶聽的,她直到去世都以為爺爺出了海難。如果不是大伯後來也跑船,又恰好有機會來新加坡,我們一家人恐怕早就失散了。”

美婦口中的“大伯”,想必就是王航的父親,大洋集團的董事長王允中無疑。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