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投稿

“校長,我又有了一篇論文的思路,但是需要查閱一些文獻。”林景蘭找到校長,開門見山地說道。

校長聞言,一臉開心地笑道,“發表論文是好事啊!這篇論文你還有把握發表?”

林景蘭點頭,“不敢說十成十的把握,但希望挺大。我想請一天假,去市圖書館查一查文獻。”

校長沉吟一番,“保證不影響學習成績?”

林景蘭斬釘截鐵地說,“保證不影響!”

“行。”校長大手一揮,親自為林景蘭寫了一張假條,接着問道,“要不要找一個學校裏的老師陪你去?”

林景蘭受寵若驚,“不,不用這麽麻煩。我自己去就好了。”她的查閱文獻不過只是一個幌子,她的綜述其實已經完稿,放在系統空間裏了。若是有老師跟着她去,她還真怕露餡。

校長也沒再堅持,只是叮囑道,“那你一定注意安全。”

林景蘭拿着校長的借書卡,走上市圖書館二樓,理工農醫的閱覽室裏。

閱覽室裏空蕩蕩的,除了她根本沒有其他人進來。門口坐着一個看守閱覽室的老大爺,見林景蘭交出借書卡,用詫異的眼神審視了她半天。

林景蘭走進閱覽室,連着咳嗽了好幾聲,空氣裏彌漫着嗆人的塵土味。林景蘭逐一尋找自己論文裏引用過的文獻,但片刻之後她就發現,書架上的書雖然擺放的整整齊齊,順序卻雜亂無比,根本沒有按照檢索號的順序。

林景蘭在一排排書架後找了一上午,才找到她引用的兩篇論文。林景蘭揉着酸痛的肩膀,不得不放棄将她三十幾篇參考文獻一一找到的想法。她在書架上巡視,只要是和能源沾邊兒的書,全都抽了出來。

就借回這些書裝樣子吧,林景蘭決定,反正也不會真的有人翻開她借回去的書細看。

林景蘭抱着十多本書,放到閱覽室門口的桌子上,“大爺,我借這幾本,您登記一下吧。”

大爺看向林景蘭的眼神愈發詫異,“這麽多?”一本本地将書名登記在本子上,嘴裏念叨着,“這都是什麽啊……國外新能源、國外煤炭消息……”

Advertisement

大爺停下筆,用警惕的目光看着林景蘭,“你借這麽多國外的資料幹什麽?”

林景蘭只得解釋道,“寫論文要用。”

大爺打量着林景蘭,根本不信,“你別糊弄我,你也就是個高中生吧?哪會寫什麽論文?”

林景蘭哭笑不得,實在懶得費勁去解釋。突然靈機一動,發現她剛才那句話說的含糊,指着借書證給大爺看,“不是我要寫論文,是我們校長,您看,這是我們校長的借書證,我就是個跑腿的學生。”

大爺恍然大悟,這才将一摞書交給林景蘭。林景蘭接過沉甸甸的書,為自己的機智點了個贊。

幾天之後,林景蘭又請了一天的假,先去郵局将她寫好的綜述郵寄出去,再去市圖書館還書。

大爺見林景蘭還書,一臉愕然,“這麽多本書,你們校長都看完了?”

林景蘭裝作一臉茫然,“校長看沒看完,我哪裏知道呢。”

大爺長嘆一口氣,“唉,你不知道,我可清楚。這麽多書只用這幾天,連個皮毛都學不到,大爺我在圖書館見多了,哪裏是看書啊,就是用書來充門面的。”

大爺喃喃自語,“充門面也不多借幾天,這麽快又還了回來。唉……你們校長也真會折騰人……”

林景蘭心中默默地對校長說了聲抱歉,她真的不是故意替他招黑噠。

林景蘭的第二篇論文投往了《能源》,這是一本剛剛創刊兩年的期刊,主辦方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這本期刊其實就是《中國能源》的前身。

幾天後,林景蘭的論文寄到在北京的審稿部。審稿要對論文進行初審,如果初審通過,審稿部再負責将這篇論文依次寄給幾位審稿人。

“青山中學,林景蘭……這人是誰?一個中學老師竟然也往咱們《能源》投論文?”審稿部的小王正在一篇篇地整理今天收到的信件。

坐在一旁的同事笑道,“估計是急着需要發表論文,用來評職稱,所以到處亂投吧。不過投到咱們這裏,肯定通過不了。”

小王拆開信封,匆匆浏覽一遍,立刻哈哈大笑道,“你們猜他寫的是什麽?你絕對猜不到!”

“是什麽?”周圍的同事都紛紛好奇地問道。

小王一邊大笑一邊揭開謎底,“綜述!”

轟的一聲,笑聲頓時響成一片。有人問道,“青山中學林景蘭,沒聽說過,根本從來沒有在能源領域發表過論文吧?”

大家一齊回憶,“沒見過這個名字……”“別說第一作者了,這個名字都沒在第四第五作者的地方出現過。”

因為工作原因,《能源》審稿部裏的人,對能源方面的其他期刊裏的論文也了如指掌,哪個大牛發表過什麽論文,全都一清二楚。

小王已經不想仔細看手中的論文了,直接就想扔掉,“別費工夫了,肯定過不了咱們這裏的初審。”

一旁的老胡連忙攔下小王,“不能這樣,人家既然投來了,咱們的工作就不能省,怎麽能連看都不都看,就直接扔了呢?”

老胡是比小王資深的前輩,小王雖然覺得沒必要,但不欲與老胡起争執,還是看了起來。

沒想到只看完第一頁,小王就愣住了。他忍着心中的驚訝,快速地繼續往後看去。

整篇綜述看完後,小王久久回不過神來,最後只得遞給一旁的老胡,“胡師傅,您比我有經驗,您幫我再看一遍這篇綜述。”

胡師傅見小王這樣,也是一臉驚訝。他剛才不讓小王直接扔掉,是因為他工作認真,見不得小王敷衍。但他心中也覺得,一個從來沒有在能源領域發表過論文的中學老師,寫出來的綜述,肯定是一堆垃圾。

胡師傅詫異地接過信紙,仔細地看起來。反反複複地看了幾遍後,胡師傅才将手裏的信紙放下,嘆口氣道,“寄給那幾個大學裏的審稿人吧。”

聽到老胡的話,其他同事也都一臉驚奇的湊過來,拿來林景蘭的論文分別傳看。

小王聽到老胡的話,一臉驚訝,“真的要寄?審稿人都忙得要死,一個無名小卒寫的綜述,無論如何都是發表不了的吧?再浪費審稿人的時間……”

老胡搖搖頭,“無名小卒寫的綜述為什麽發表不了?是因為我們只認權威不看論文質量嗎?不是。”

老胡繼續說,“是因為從來沒見過無名小卒寫出來過有價值的綜述。”

老胡教育小王,“可這篇綜述呢?你也看過,心中應該有數。既然這篇綜述的質量能通過我們的初審,為什麽不寄給審稿人?”

另一位同事此時也看完林景蘭的綜述,表情複雜地附和老胡的話,“寄吧。這篇綜述确實不錯。”

小王點頭,将林景蘭寄來的一式四份的論文,取出三篇,分別裝在信封裏,在信封上寫上三個審稿人的地址。

八十年代,論文審核還沒有盲審這一說,審稿人直接能看到論文作者的名字和單位。

陸教授收到《能源》審稿部寄來的林景蘭的論文,最先看到的就是林景蘭和青山中學這幾個字。

雖然心中驚奇,詫異于一個中學老師的論文竟然能通過初審,進一步寄到他這裏來,但陸教授為人治學最為嚴謹,還是仔仔細細地看起這篇論文。

看了兩行,陸教授發現這竟然還是一篇綜述的時候,就更驚訝了。

但他又往下看了兩行,就被這篇綜述吸引住——這篇綜述行文的結構十分清晰,語言也很嚴謹。陸教授不由自主地加快閱讀速度,迫不及待地想看完這篇綜述的內容。

一口氣看完後,陸教授激動地站起身來。這篇綜述雖然很基礎,但是其中的評價和展望都相當有價值,甚至有可能對之後幾十年的研究都十分有指導意義。

這樣的展望,真的是十分有可行性……陸教授激動地想到,能寫出這樣的展望的作者,一定在這個領域有極深的造詣!

其實,林景蘭的專業水平雖然高,但還真沒有達到陸教授想象中的驚人高度。只是她幾十年後穿越回來,已經知道之後的研究進展,這樣再寫“展望”,其實對于她來說,就是在寫總結……

陸教授落筆,毫不遲疑地寫下自己的審核意見——

通過!

與此同時,北京的張教授也看完了林景蘭的綜述,卻沒有立刻落筆寫下審核意見。

張教授想到,這篇綜述的确寫得很好,引用的文獻和數據看起來也沒什麽問題。如果是哪一位大學教授寫出來的,他完全不會懷疑。

但作者是一名中學老師,其中引用的很多文獻,可能根本沒有機會查閱到。

張教授本着嚴謹的态度,決定明天去圖書館檢查一下論文中引用的文獻。雖然看起來沒有問題,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數據造假的可能……

如果真的是數據造假的話,那就不是論文質量問題,而是作者的人品問題了。張教授以前也揭發過幾個數據造假的作者,對這種行為,他從不姑息。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