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衆計議

夫妻倆洗漱之後,因為還不想睡,就點着油燈躺在床裏說話了。

康林歌躺在張冬懷裏,問:“冬哥,你覺得今晚我做的煮羹糍好吃嗎?”

張冬眯着眼,彎起嘴唇,笑道:“好吃。第一次吃。我覺得還能吃得下三四個!”

“噗嗤!”康林歌樂了,可能嗎?

“哎?怎麽,阿林你不信啊?”

“信啦。哎,冬哥,我們明天早上煮一些來吃嗎?早上就吃糯米粉做的糍不大好吧?特別是公婆。”

“放心好了。有些東西你越講究越沒勁。有些老人家年老了照樣喝酒吃肉的,身體還不是很好?”

“是了。在農家裏,只要能吃好吃飽,我們吃了之後覺得舒坦的,那麽那些東西就是好的。”

“就是如此。”

康林歌抿唇一笑,只知道自己的男人好豁達。

這時候張冬想到自己一家人都嘗過那些“大湯圓”了,而自己的兄弟們可還沒見過呢。想到這裏,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天下就他一家有了!那他就發發慈悲,明天就請那幾個混小子過來嘗嘗他家的美味。羨慕死他們。可是康林歌這時候又問了:“冬歌,你說,若是我們這些煮羹糍拿去賣,你說有人買嗎?”

張冬心一跳,沉吟一會道:“人們圖個新鮮,開頭可能會去買來吃,若是長久了,人家可能也能偷學會,會做了,咱們的就不稀罕了。”

康林歌嘟着嘴,有點不高興,卻也知道這是大實話。這裏可不比“前世”。那會的人忙碌,且會偷懶,很多年輕人不會做,或者是不知道怎麽做,那麽這些還是有很多人會買。可是來了這裏,人們又不是生活在空前的盛世裏,真的很難說。不過,既然有了路子,總要探探路才好。兩人又商量了一會,決定明天跟那幾個“臭皮匠”商量商量看,看看張彥笙和張山他們是怎麽看的。看着時候不早,兩人因為心裏想着事情,就安靜地入眠了。

第二天早上,張冬先去找了張彥笙,然後叫張彥笙去喊張曉和鄧圖過來。張曉和鄧圖都問張彥笙去張冬家幹嘛,張彥笙也不知道,只好說是張冬讓他們快點去他家。

幾個人很快就趕到了張冬家。剛好張山端着碗去找張冬。幾個也是一起長大,也是發小,于是各自打招呼。等張彥笙幾人靠近張山的時候,他們才發現張山碗裏裝的不是米飯啊,他們剛才遠遠看着,還以為張山家一大早的早飯就是白米飯呢。不過,就這圓滾滾白胖胖的“東西”,他們也眼饞啊。張山護着碗趕緊走進張冬的小飯廳。可是剛踏進張冬的小廳房,他就後悔了,他覺着自己應該回家吃完再來的。可是既然來了就沒理由退縮的吧?

張彥笙他們此時已經是沒理會抱着碗站在一邊的張山。因為他們已經想到他們來時做什麽的了------吃東西!就是張山碗裏的那些!幾個人看到張冬已經坐在那裏裏,就飛奔上前各自搬了凳子坐在飯桌前。沒人面前都是一大海碗的煮羹糍。張彥笙幾個看着面前的碗,又看看正在喝粥的張冬問:“大哥,這是留給我們的?”

Advertisement

張冬點點頭,三個人看到了,就立即舉起筷子。可是他們不知道怎麽下筷子啊。該先戳破,還是怎樣?他們齊齊看向門口站着的張山,後者一笑,坐到張冬旁邊。只見他頂着三雙眼睛的威力,鎮定自若地将一個糍對半夾開,然後再對半夾開後,才夾起一塊連着餡的糍放進嘴裏嚼着。這滋味可真好。他昨晚睡覺的時候就想着今朝要早點起來煮糍的,可是愣是不夠他的老娘快。

張彥笙幾個見此也知道怎麽動筷了。可是這時候鄧圖想起不見康林歌,就問張冬:“大哥,這是嫂子做的吧?你和嫂子吃了沒?”剛準備下嘴的張彥笙聽此,也是抓着筷子停下來看着張冬,一臉疑問的。而張冬只是顧着喝他自己的白米粥,淡淡笑着回:“我們都吃過了。這是留給你們三個的。”

張彥笙和鄧圖暗暗點頭,覺得等一下再喝兩碗粥也不會不好意思了。這時候張曉已經吃了大半個糍,他剛好坐在張彥笙右手邊上。他是個兩手都能拿筷子的人。此時,他瞧着張彥笙還愣愣地點頭,就飛快地用右手夾着自己碗裏的,左手手已經搶過張彥笙筷子就夾了一只糍放在自己碗裏,随即将張彥笙的筷子放在桌子中間的一個竹篾編制的專門放碗筷的平托盤上,轉身端着碗筷就往外跑了……

在座的各人都驚呆了。剛才那個是土匪吧?

回過神來的張彥笙突然覺得好委屈。為什麽被搶的是他?他哀怨的看了一眼鄧圖,越發覺得自己委屈。鄧圖也是沒辦法,誰叫張彥笙坐得近那個土匪!

張冬和張山無語對視。張山想着自己昨晚已經吃過了,開口道:“彥笙,我這碗裏還有沒吃過的,你來一個?”

張彥笙撅着嘴,乜視了一眼張山的碗,低聲說:“不要,肯定有口水了。”

張山嘴角抽抽,低頭開吃。好心沒好報!

鄧圖就接着問:“那我的你夾一個吧。”

張彥笙還是不出聲。

張冬瞅着鬧別扭的張彥笙,一身去鍋裏拿了一碗過來,那裏正好有兩只糍。本來是想留着中午的時候和康林歌一起吃的,現在想來是不可能的了,将碗放在桌子上,坐回原來的位子上,對張彥笙和鄧圖說:“你們兩個一人一只将這碗的也吃了吧。”

兩人不敢置信。

“再不快點,等一下阿曉就該回來了。”張冬見他們還慢吞吞的,就吓唬他們。果然,兩人一聽,趕緊的起筷了。這時候張冬偏過頭來跟張山說:“小山不會生氣吧?”

張山是跟着張冬長大的,兄弟倆自然有默契,知道張冬指的是他沒有在這裏分得煮羹糍。可是他昨天已經吃過了,今天家裏還有呢。所以,他是不介意的,笑着說:“大哥,你太小瞧你弟弟了。家裏都有呢。”

張冬聽了也是欣慰地笑了。在他心裏,這裏的幾個送遞兄弟都是非常重要的。張山能明白他,自然只有好處。

此時,在外面吃完了糍的張曉回來了,讪讪地将碗放進洗碗的盤子,臉紅紅地讪笑着坐回原來的位子上,也不怕張彥笙打他呢。

張冬低聲罵道:“怎麽這麽失禮?要是在外面,指不定人家怎麽笑話你呢。更是會有人罵你爹娘沒教好你!”張冬也确實是生氣。不管怎樣,這麽搶自家兄弟的東西實在愚蠢。有本事去搶他強、比他橫的呀!沒出息。

張曉這時候也是愧疚了,他低頭,低聲對張彥笙道歉:“對不起,彥笙。是我不對。以後我都不會做這種事情了。”

張彥笙現在也不心疼那只糍了。只不過他也确實是贊同張冬的話,張曉的所為,是很無禮的。如果他好聲好氣地問自己,他也會勻一個給他。可是,畢竟,他也了解張曉,知道他也是說到做到的,就接受他的道歉:“那你以後要記得啊。”

“嗯。我會的!”聽到張彥笙原諒他了,他立即就精神了,擡頭看着張冬,希望張冬不再罵他。

張冬見此,就哼了一聲,算是了事。等幾個人都吃飽之後,張冬就問他們:“你們覺得這個煮羹糍味道如何?”

“煮羹糍?”張彥笙三個人都一起問道。

“對呀,你看,糍泡在煮開的羹湯裏,不就是煮羹糍了麽?”張山在一旁喝着湯水笑着回答。他們一家人都覺得這個名字好。

幾個人都覺得好,齊齊點頭。

張冬笑問:“你們點頭是覺得我說的話對,還是只是贊同小山的話?”

“都好!”三人都齊聲回答。

“那如果,我們做些煮羹糍去賣的話,會不會好生意?”

大家對視一眼,都不知道怎麽回答好。畢竟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做買賣的事情。

張冬輕聲道:“現在離過年還有兩個月,若是小打小鬧的,那無妨,随便擺個攤子在驿站、或者在隔壁小城的碼頭都會是好生意。只不過,那終究不是長久計。所以,我想要做就做大的。”

“怎麽做大的?”大家都好奇。

“這個,就是開家小飯館了。我們可以賣多種膳食,這煮羹糍可是新鮮的,到時候可以吸引客人來。”

“可是只有這單單的煮羹糍,似乎也沒有多大優勢,比人總會吃膩的。”鄧圖是最早提出異議的。

張冬一想也是。那麽這只能做小吃了。

“這好辦了!”大家想不出什麽的時候,聽到康林歌笑着說道。這時候康林歌是從外面回來的。她手裏還拿着一些青綠色的葉子。大家都認識,不就是芭蕉葉和柊葉嘛!

“阿……你拿着這些芭蕉葉幹嘛?”張冬想喊她阿林的,可是這麽多人在這裏,他又不想讓別人聽到她的名字就直接略掉名字問。這些葉子,特別是那種柊葉平常也用來裹肉、裹飯團或者包點心的。非常好用。

将洗幹淨的葉子放在桌子上,康林歌笑着道:“我發現這些葉子我家鄉的人都用來蒸煮這些糯米糍的。”她拿起芭蕉葉,對着張冬說:“芭蕉葉,我們可以将這些芭蕉葉放進蒸籠裏,把包好的糯米糍放在盤子裏搖滾,然後一邊在上面均勻撒上芝麻或搗碎的花生和花生油,待糯米糍都沾上油和花生碎粒或者芝麻,就可以将糯米糍一只只的放在墊好芭蕉葉的蒸籠裏蒸煮。若是你想吃柊葉包裹的糯米糍,也行,就這麽将一只或兩只的放在一張大的柊葉山,用手輕輕壓一下糍,再用一張或大或小的柊葉蓋上,托着大的葉子往上翻,上面的葉子往下壓,再折上來,然後兩頭的葉子頭往下翻折,壓好,放在蒸籠裏…...”康林歌就這麽空用葉子演示一翻,幾個人也聽得明白。都連連點頭。康林歌看他們都明白,就說:“當然了,那些餡可以使鹹的也可以是甜的。當看你喜歡哪一種了。”

大家也是連連點頭。他們真是張見識了。他們原本是見過家裏的老娘是怎麽用柊葉或芭蕉葉的,也有人家喜歡在過節的時候用柊葉包糯米團子,那是長長的。但是康林歌之前看過了,就知道與她家鄉的不一樣。她家都是有點偏四方形圓滾滾的。

張冬聽了康林歌說的,更加堅定他去開一家小飯館了。這些各式各樣的糍,可以當主餐吃,也可以當小吃來吃。不管怎麽來,他都能賺到。

只不過一來要準備鋪面什麽的。二來要廣而告之。都需要很多的時間與準備。他決定還是等到過年後吧。

大家一聽也是這個道理。只不過張冬都讓大家先別說一丁點關于吃食飯館的事情。免得到時候有什麽牽扯麻煩的。大家也一一答應了。特別是張山,答應回去後連老父母和妻子都不能告訴。

作者有話要說: 新年快樂!

明天就是2015年的第一天了!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裏開開心心,努力完成新一年的夢想,完成後,再補救舊年未曾完成的吧。

(又不是春節,實在不想說太多。不然春節少話了。:)

冬葉是制作肇慶裹蒸的特有材料,屬涼性陰生植物,含豐富的葉綠素,生長于山谷、溪澗之間

目前只在西江兩岸才有出産,據說冬天采摘最佳,具有色綠、葉香、柔韌、防腐的特點。

《廣東新語》記載:“有冬葉者,狀如芭蕉葉,濕時以包角黍(即粽)……蓋南方性熱,極易腐敗,唯冬葉可持久。”

相關資料在《廣東新語》有記載,其十八卷,清屈大均撰。

對于花生的原産地,都沒有确切的說法(在我看來)。從書籍記載以及網絡搜來的一般都說“花生原産秘魯和巴西,可追溯到至少公元前500年。中國也有可能是花生原産地之一。1958年的浙江吳興錢山洋原始社會遺址中,發掘出炭化花生種子,測定竈坑年代距今4700±100年。2007年經西安文保中心專家确認,距今2100年前的漢陽陵從葬坑出土的農作物裏,已經出現了花生。(摘自網上)”,文中就淡化花生詳細出現的時間吧。

柊(zhong)葉,網上也有的,另外也寫"冬葉"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