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本書時代背景及前40章說了啥
這個年代,大家時間很值錢,希望能在單位時間內獲得高信息量的體會,我非常理解。
但文學這個東西,我覺得和産品說明書還是不太一樣的,得有相當體量的鋪墊性的文字,一種或許可稱之為“無用”但令你一聲嘆息的審美感。
所以,我不會大改我的寫作風格。我是人到中年的作者,古往今來不論歷史車輪如何滾動,人性中有些一以貫之的東西是不會改變的。而一個中年過後的作者,或者叫寫手,能夠觸摸到、表達出這種東西。
可是,在此篇,我也會留下“太長不看版”的說明,便于大家迅速地了解我寫了什麽,再判斷值不值得花時間去看正文章節。
一、時代背景
大家從教科書中熟悉的那場令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是公元8世紀中葉,763年結束。安史之亂結束時,皇帝是代宗李豫,大唐第八位皇帝(爺爺是玄宗,爸爸是安史之亂中撿了皮夾子在靈武登基的肅宗)。
本中出現的皇帝,是德宗,代宗的兒子,大唐第九位皇帝。德宗這個人,是中唐執政時間很長的一位皇帝,特點是登基時很勤政、立志剪除各地藩鎮勢力,早期任用楊炎,實施還算好評的“兩稅法”,後來打仗錢不夠了,殺了楊炎、讓盧杞上位做宰相,到處搜刮,籌集軍費打藩鎮。
為了打河東那些以安史降将為主占據的藩鎮,德宗抽調神策軍和西北藩鎮軍越過關中,去打河東。神策軍是皇家嫡系軍隊,西北藩鎮(朔方、泾原、邠寧等)總體來說是親藩、對朝廷還聽話。
但是,到了建中四年,783年,局勢亂套了,朝廷打仗不夠人、不夠錢,十月調集泾原鎮五千人填補東邊戰場。過長安時,由于沒有得到足夠的賞賜,這些西北邊軍就叛變了,沖進丹鳳門,逼走德宗和宗室。叛軍擁立了在長安賦閑的原幽州節度使朱泚。
德宗逃到長安西北的奉天行營(原本打吐蕃人用的),被追過來的朱泚叛軍圍了一個多月,史稱“奉天之難”。這個圍城非常慘烈,到後來完全沒有東西吃,大概和張巡守睢陽的那次慘烈也差不多。
再有三天,奉天就被朱泚打下來了。但是,朔方軍李懷光從東邊戰場終于跑回來,要打長安,逼得朱泚放棄奉天、回撤長安躲起來。德宗才終于沒有成為大唐末代皇帝。
接下來歷史的發展,主要圍繞着德宗和李懷光互相猜疑、李懷光被李晟高級黑、德宗收複不了長安就向吐蕃借兵等幾件事展開。從歷史記載可以發現,當人群彼此猜疑、牽制、告密、毀約、互黑時,很多解決問題的動作其實是變形得令人發指的,不論帝王還是高級武将還是進士出身的文臣,真的,都很難稱為君子。
二、前四十章說了啥
三條主線:一是德宗代表的大唐中央政權與不同藩鎮之間的關系纏鬥,二是幾位主要人物之間的感情緣分糾葛,三是唐與吐蕃、回纥的亦敵亦友的共處模式。還有一條小線索是,反映武将和天子身邊文臣的矛盾。
1-40章,從十月初三日泾原兵變發生的這一天,寫到奉天城最關鍵的一場戰役“雲車大戰”開始的那一天。
出現的藩鎮:泾原、幽州、鳳翔(隴州)、邠寧、朔方、澤潞。
這些藩鎮在中唐藩鎮割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說白了就是屬于戲有點多的藩鎮。
其他如劍南西川、浙東西等兩大錢袋子藩鎮,雖然也很要緊,但不太具有戲劇性。
出現的人物:
朝廷一方:德宗李适、太子李誦、普王李誼(德宗的侄兒、養子)、門下侍郎盧杞、尚書省左仆射崔寧、翰林學士陸贽(內相,皇帝的大秘書,很受寵)、神策軍李晟(算得一代名将,小心眼多了點,君權的棋子一枚)
藩鎮方面:
泾原節度使姚令言、兒子姚濬(虛構)、養子皇甫珩(男一,虛構)。
原幽州節度使朱泚(兵變後在長安稱帝)。
隴州節度使留後韋臯(男二,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後來任多年劍南節度使,能文能武,對外也極其殺伐果斷,各位mm找男人可以借鑒一下)。
邠寧節度使留後韓游環(打醬油的)。
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牛人,情商低了點,結局悲慘)。
澤潞節度使李抱真(存在感一般,但地處河中,在中央與各地藩鎮的矛盾中能生存得還可以)。
女性人物:
宋若昭(女一,因為史書記載寥寥幾筆,但這個人經歷六代帝王選拔任用,本人應該是情商還可以的。所以選她作為串線索的人物,婚姻不幸了點,男一略渣。)
阿眉(女二,虛構,吐蕃公主,早期經歷比較慘,後來的變化值得理解。)
薛濤(女三,唐朝最為水平過硬的女詩人,人生的獨立性也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