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差點名節不保

待各項議和細節協議一一商定,二皇子在府設宴,為梅楠餞行。晚宴擺在一個湖中亭子裏,周圍是十裏荷塘,秋風飒飒,荷葉枯萎,一片蕭殺,梅楠坐在四面漏風的亭子裏,感到全身發冷,心道這幕容垂想附庸風雅不成卻要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片刻,見幕容垂快步走過來,旁邊小厮捧着一個紅泥小爐,來到亭中,微笑道“都道是好花配美人,好酒敬英雄,今日咱們紅爐烈酒,也配得起梅兄這等風雅人物了。”

梅楠以手支頭,細長的手指輕點額頭“二皇子客氣了,皇子真真是風雅之人呀”

二皇子低眉目淺笑,倒了一杯酒遞給梅楠,手指有意無意地撫過梅楠的手背,“你們南人畏寒,來,先喝一杯暖暖身子。”

梅楠接過,仰頭,見底,面不改色。

兩人推杯換盞,一個善談,一個想談,竟是喝地非常愉快。二皇子扶着梅楠的胳膊親自送出府門,笑問道 “梅兄,他日幕容到大楚時,可否到貴府上讨杯酒喝?”

“府中美酒,任君品嘗”梅楠爽朗大笑。

回京的路上,副使方大人跟梅楠聊天,說二皇子真不錯,不好武,兩國之福也,然後不無可惜地說:“唉,可惜是個斷袖。”

“不可能呀,沒聽說這人好男風呀”心裏突然浮上那滑過手背的那絲若有若無的暧昧,心中不由打了哆嗦。

“山人自有渠道知曉,呵呵”方大人瞪着那雙小眼睛瞅過來,梅楠又打了個哆嗦。

見到皇帝的時候,梅楠大倒苦水,說差點名節不保,要陛下好好賞賜才能壓驚,皇帝瞟了他一眼,道“怕什麽,不行朕就送你去和親”

梅楠“陛下,您可真是我的親陛下呀”

梅關的落日荒涼又浪漫,陶疏桐走出來,想牽馬去轉轉,然後,他看到了那個騎兵,那個舉起後燕大皇子的高個子騎兵,猿背蜂腰,眉如刀削,眼神如冰,看到陶疏桐,忙轉身行禮,“陶大人!”陶疏桐點點頭,道“我去兵府庫一趟,可否護我前去?”

“是,大人”

兩人騎馬向前走去,路上陶疏桐随便問了幾句,騎兵有一答一,神色間恭謹地緊,回來快到營門的時候,騎兵突然翻身下馬,跪倒在陶疏桐腳下“小人萬分仰慕大人,還請大人垂憐,教我兵法”

陶疏桐低頭看着他,見他全身微微發抖,想了想,道“你跟我來”

Advertisement

騎兵跟着他來到了房內,陶疏桐入內從随身行李裏取出一本書,遞給他。騎兵雙手接過,低頭一看,是一本《左氏春秋》,每一頁上都注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你天賦導秉,作戰勇敢,作為一個騎兵,這遠遠夠了,但要成為一個将軍,必須要讀書,會讀書,學以致用,才能胸有韬略,百戰不怠,保家衛國。”

騎兵跪下:“謝大人教誨,小人衛方,記下了”

在冰封道路之前,陶疏桐趕回了上京。

快到京城時,天空飄起了雪花,陶疏桐揚鞭快馬,想在天黑前趕到家。前方十裏涼亭的地方,有個黑影站在那裏一動不動,走近了一看,竟是宋炔,皇帝陛下竟站在他離開時送他的地方,冒着飛舞的雪花,定定地站在那裏,瞧着自己走近,臉上綻開了開心的微笑。

陶疏桐翻身下馬,急急道“陛下,天寒傷身,讓陛下等臣,臣萬分惶恐”

“無防,走,咱們到你府上,為你接風”

陶疏桐很想解下自己的厚披風為宋炔披上,但看看皇帝,再看看滿是塵土的披風,手放上去拿下來,又放上去拿下來,最終沒好意思。

到家的時候,發現黃怡早就領着兩個小內侍,做好了酒菜,桌上紅泥小爐的酒沽沽地開着,袅袅升騰的一縷白汽映得對面的宋炔似真似幻,陶疏桐分不清這到底是在夢裏還是夢外了。

不知道喝了幾杯酒,也不知道宋炔什麽時候離開的,陶疏桐人生第一次醉了,只記得皇帝臨走前好像說了一句,愛卿好好歇着,接下來朕去做。

皇帝在南書房內招見了兵部尚書杜合,拿出陶疏桐的軍事整頓的奏章,遞給杜合,“卿先看看”

杜合眯着那雙老花眼,花了将近三刻鐘才看完,皇帝也不急,就靜靜地等着。

“陛下,此奏折所列十條陳若真能一一實現,我大楚強兵不在日下,腹背受敵的劣勢将完全反轉,老臣惶恐,不知陛下之意是?”

“朕想借你的兵部尚書之位一用,此事過後,朕許你晚年富足無憂”

樞密院有了大動作,老态龍鐘的兵部尚書杜合,突然變得龍精虎鬥起來,接連三日在朝堂上痛斥大楚冗兵嚴重,各府各部府兵吃着空饷,但卻只知看家護院,于國卻無寸功未立,說到激動處竟老淚縱橫,指着皇帝說若再不按老臣折子裏奏請,裁撤這些冗兵,國庫會空,國家會亡,最後指着皇帝道 “陛下,難道想做亡國之君嗎?”皇帝猶豫不決,在看到老尚書氣地倒地後,最後無可奈何地準了杜合所奏。

出了殿門,杜合一陣風地來到樞密院,把早就準備好的裁撤府兵的诏書下發各部各區各地。

在杜合進谏的時候,各公各候是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的,各公各候的祖上都是随□□皇帝打天下功臣,馬放南山後,府上的兵護院特賜吃皇饷,這是對功臣的安撫,是見證自己功德的榮耀,經過幾代的子孫繁衍,公候将門數量越來越多,府兵護院數量竟有三百萬之數,直接成了尾大不掉的大包袱。滿朝大員,誰都看得明白,但沒有一個人敢提出來,為什麽,誰願意背上個忘恩負義的名聲?所以各公各候心安理得地過着自己的小日了,這是祖上為子孫後代打下的財富,自個享受有什麽錯,至于國家嗎,諾大的皇朝還在乎這點?

這可真是寶馬雕車香滿路了,宮門口浩浩蕩蕩,一眼望不到頭,求情的權貴們來到皇宮,但是內侍總管黃怡哭喪着臉說,皇帝又急又悔竟病倒了,已經兩頓沒吃了,到現在還昏睡着呢。各公各候一想,哎,這也不是皇帝的錯,要不是杜合那老匹夫撒潑痛罵,就憑皇帝的仁善,是絕不可能同意的,于是,雪花般彈劾杜合的折子飛進了禦史臺,連卸磨殺驢這種山野貍語都罵上了。一致要求流放杜合,最後還是衛仲遠出面,言道:杜大人雖違背□□意願,但在國家大義面前,這是小義,都是為了皇朝,望各位将軍候爺體諒。最後皇帝出面,貶杜合為平民,賜住杭州一處皇家別院,終生不得致仕。讓皇朝財政不堪重負的包袱之一,就這麽在老杜合風風火火,權貴們迷迷糊糊中解決了。

三天後,陶疏桐接到了加封自己的聖旨,樞密院副丞兼任兵部尚書,正三品。對于陶疏桐的連升兩級,衆臣并無異議,畢竟梅關那滔天的功勞擺在那了兒,任誰也說不出個不字。

陶疏桐還是騎着他那匹老白馬,穿着一身紅色官袍,來到了兵部,對于這位年輕的尚書大人,兵部的同僚們是熱切盼望着的,畢竟作為太後執政時的重臣,老杜合在皇帝面前并不是很得賞識,兵事上的接連不給力,讓兵部衆人坐了好幾年的冷板凳。幾位侍朗都是将門之後,雖然比起祖輩來的虎虎生威,多了些文弱之氣,但自打梅關大捷以來,衆人的士氣又噌噌地燃燒起來,個個想着自己要做個能橫馬立刀,決勝疆場的将軍。所以,陶疏桐邁步進來的時候,立馬察覺到了殿中彌漫着的熱情浮躁的氣氛。

陶疏桐不緊不慢地走上主位,緩緩坐下,擡眼望了一圈十來雙熱氣騰騰的眼睛,端起桌上的茶杯,抿了一口茶,淡聲道“諸位請坐”。又從袖子裏抽出一份條陳,清冷的聲音不急不慢地響起

“諸位,這裏有一份兵部改革的十條陳令,需我等立即着手去辦。

第一條,裁撤各府各部府兵,清查在冊兵丁,空領虛職者都一律革職。

第二條,裁撤30歲以上老兵,重征16歲以上者壯丁入伍,期三年。

第三條,新增武學考核,全軍兵士,不分新老,能者升之。

第四條,所裁老弱殘兵,在西北設新城,就地墾荒種田,所墾田地50畝以內者,朝廷賞賜給墾荒者,終生擁有,50畝以上部分,以每畝50兩銀子賣給官府,是為公地。

第五條,設軍備司,專門負責武器裝備的改良升級。

第六條。設武舉營,各軍推薦英才,請名師名帥授課,培養軍事領導人才。

第七條,軍隊人數控制在400萬人,分禁軍和邊軍,邊軍有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四區。所有軍隊皆以皇帝為最高統帥。

第八條,各軍各區需立即完善規制,加緊操練,軍風軍紀渙散者一律嚴懲。

第九條,設大将軍一職,戰時掌管全國兵馬,統領全軍作戰。大将軍由戰前皇帝酌勢在諸将領中指派。

第十條,兵部掌兵,樞密院掌印,皇帝掌令,三權分立。

說完,陶疏桐又端起茶杯,抿了口茶,又道 “軍令曉喻軍中後,前期執行中督察非常關健,李開複,謝常,張英,朱日四侍朗,你等明日起分別去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四區,督察四區新政實施,各位皆是忠良之後,望各位能鞠躬盡瘁,不負皇帝陛下所托。”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