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玩伴

“二哥說,搶我的東西的,都是壞人,該打!”宋玉磚護着她的竹馬道。

宋玉延:“……”

難怪她覺得剛才的舉動根本就不像平常的餅兒,原來熊孩子宋玉版沒少教她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宋玉延如今才知道,也是因為餅兒以前沒什麽可以拿出去跟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的玩具,整日待在家裏,所以才沒有表現出這一面。

唐葉也有些尴尬,她是擔心宋玉磚會因為竹馬被搶而傷心難過,所以鼓起了勇氣跑出來幫忙,卻沒想到,小小的人兒自己就能解決麻煩。相較之下,她好像就顯得太多此一舉了。

她已經十二歲了,然而唐家三兄妹中,她的存在感是最弱的。一來唐浩根跟唐枝都将她護的很好,沒讓她受過什麽委屈。二來她也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小時候還能跟同齡的孩子玩一下,可随着她慢慢地長大,又經歷了喪父喪母的打擊,性格便越發內向敏感。

若此時在她面前的是同齡或者年紀稍大的孩子,她或許還不敢走出來。不過是覺得近來宋玉延沒去偷她們家的菜了,而宋玉磚的遭遇跟她有些相似,所以才出來“多管閑事”的。

被推倒的男童反應過來了,他看了一眼站在宋玉磚身邊的唐葉,又回想起宋玉磚可是有一個混子大哥的,心中這才開始感到害怕。只是當着這麽多小夥伴的面,他可不能露怯,便叫嚣道:“我不跟你玩了,也不會有別人跟你玩的!”

他爬起來,回過頭呼喚他的那些小夥伴:“我們走,去別處玩,不跟小瘸子玩!”

宋玉磚看見衆多孩童離去,心裏确實有些失落,說不後悔是不可能的,所以這眼睛又酸了,險些哭了出來。

她最終沒能哭出來,因為唐葉跟她說:“他們不跟你玩,我跟你玩。”

宋玉磚仰着腦袋,見是唐葉,有些高興:“唐妹妹姐姐!”

“?”到底是妹妹,還是姐姐?

唐葉呆滞地眨了眨眼睛,“為什麽是唐妹妹姐姐?”

“你是唐姐姐的妹妹呀!”

“可我不叫唐妹妹,我叫唐葉,葉子的葉,你可以叫我葉姐姐。”

Advertisement

宋玉磚歪着腦袋思考:“那姐姐姓唐還是姓葉?為什麽不叫唐姐姐而叫葉姐姐?可是你是唐姐姐,唐姐姐也是唐姐姐……”

“……”唐葉發現自己的思維似乎被宋玉磚帶跑,陷入了死循環中。

宋玉磚想不過來了,便自顧自地說:“葉子姐姐,我叫你葉子姐姐吧?!”

唐葉回過神,雖然她不叫“唐葉子”,不過這稱呼總比別的好,便不再糾結這個,“可以。”

解決了稱呼問題後,宋玉磚問她:“葉子姐姐有竹馬嗎?”

唐葉搖頭,宋玉磚便拉着她的手,讓她站到自己的身後搭着自己的肩膀,道:“那我跟葉子姐姐一起騎馬吧!”

唐葉:“……”

看着比她矮了許多的小蘿蔔頭跟造型獨特的竹馬,忽然之間有種很羞恥的感覺怎麽辦?

_____

看見唐葉挺身而出,宋玉延就打消了走出去給餅兒撐腰的念頭,這倆孩子看起來相處還算投契,她就把童年的時光留給她們吧!

回過頭,她就去把宋玉版拎了出來問他都教了餅兒什麽。

不得不說,在原主不怎麽關注弟弟妹妹的心理成長的情況下,這倆小蘿蔔頭接收到的信息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以至于宋玉版會教給宋玉磚自己的那種思考方式。

從根本上來說,兄妹倆都極度缺乏安全感,但是害怕受到傷害又不得不用更加激烈的手段來保護自己。具體的表現就是宋玉版像只刺猬,一受到威脅就渾身是刺。而宋玉磚年紀還小,一方面還不懂掩飾自己內心的渴望,另一方面又會開始學習宋玉版處理這種情況的方式。

當然,別說這倆小蘿蔔頭了,就連宋玉延自己,其實內心也缺乏安全感。只不過她生活環境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所以惡語傷人、動手打人、以牙還牙這種激烈的行為在她的身上幾乎沒出現過。

她跟宋玉版說:“要不你回義學讀書?你要想回去讀書的話,我可以幫你想想辦法。”

宋玉版給她丢了一個衛生眼:“讀書?族裏日子過得比我們好的大有人在,可他們也沒有能力讓每個孩子都去進學。”

“你倒是挺了解的。”

宋玉版一怔,他當然了解了,畢竟在他五六歲的時候,他的爹娘就曾經讨論過是否讓他去蒙學,然後再去進學考科舉。可是最後讨論的結果是,他們一致認為家裏的財政情況還不足以支撐他去讀書——即使族裏開蒙是有補貼的,他們也不想浪費錢去買紙筆,所以這事就作罷了。

宋玉延不知這些往事,她只琢磨着是不是該加快賺錢的步伐了,好歹讓宋玉版去上幾年蒙學,能認字,将來才能少吃一點沒文化的虧。

她是個行動派,既然想到了那就去做。正好她的竹編經過這兩日的晾曬也差不多好了,于是翌日一早,她就将烈嬸要的篾籃子給她送去。

不過她來得不巧,烈嬸的鋪子裏沒多少食材了,所以她去進購食材,而鋪子裏只有宋冰在。

宋冰是知道妻子找侄子幫忙編篾籃子的事情的,不過他以為還要再多等些時日,卻沒想到她這麽快就編好了。

他并沒有因為宋玉延是他族中的侄子就給她放水,畢竟他覺得宋玉延還需要再磨練一下,如果輕易地肯定她,那她可能就會開始懈怠。

話雖如此,他也不是很懂怎樣的籃子才算好,只能從堅固方面檢查,另外又看了一下鎖口的處理,以及提手的紮實程度。一番檢查下來,還真沒發現什麽問題,而且也不紮手,可見毛刺等都已經處理幹淨了。

不想那麽輕易肯定她的宋冰發現自己好像找不到什麽理由來打擊她,所以只能打消這個念頭,并點點頭,表示對這些籃子的滿意。

“還行,你等會兒,我給你拿錢。”

一個篾籃子的市價是七文一個,宋冰打算幫襯一下侄子便給到了八文一個,雖然宋玉延一開始也是不接受的,不過宋冰跟她說起了一件事,成功地轉移了她的注意力。

“眼下已經是四月中旬了,又到了族中發接下來三個月的口糧的時候了,你看看什麽時候有空,跟我回去一趟,領糧食。”

宋玉延愣了一下,心想這家族這麽富裕,竟還有糧食可以領?

随即她又從原主的記憶中想起,确實有這麽一回事。

別看原主家裏窮得叮當響,原主背後的宋氏一族在這慈溪卻算得上是小有名望的大家族。這是因為宋家的祖宗宋骁曾在五代吳越國當過官,後來郭榮統一了天下,宋骁也就入了朝為官。

等他退休之後,長子宋希平蔭補為官,雖然官位不高,但是宋氏在明州也經營了數十年,漸漸地也有了名氣。

因明州讀書風氣并不濃郁,縣學破敗,官府也不去管,師資力量更是差,所以宋希平設立義莊,捐贈了五頃地作為族田,其所産皆作為族中子弟讀書的補貼。

而在十八年前,宋希平的孫子宋傅中進士,成為周朝一統天下以來,明州地區的第一個進士。而他的成功更加堅定了族中要培養族中子弟讀書的決心。

再後來,宋傅也捐獻了五頃田地作為族田,而一開始只是補貼族中子弟讀書的族田,也漸漸發揮出“分紅”的作用,作為族人都能享受到補貼,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規定便是:族人每月可領2鬥糙米的口糧,在每季的第一個月下旬發放。

原主三姐弟沒有餓死,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這些補貼。

只是在宋玉延穿越過來前,原主已經有半年不曾回去領過這些補貼了,至于原因……

作者有話要說:  餅兒玩伴+1

葉子玩伴+1

宋初明州的讀書風氣不行,第一位進士是989年的楊說(鄞縣人)以及王慈(慈溪人,這人物被我篡改成了宋傅),然後在王安石大佬到明州上任後改縣學,學術氣氛才濃郁起來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