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章節
墨香外傳
滄月 >>> 墨香外傳
一、公子舒夜
此去塞外,風沙三萬裏。
極目望去,盡是一片蒼莽渾厚的黃,長沙絞風,卷舞直上。在沙漠的上空,平鋪天際的雲層緩緩移動、在起伏的沙漠上投下巨大的影子——此處的天和地,仿佛在亘古的靜默中面面相觑,卻如兩個平行的時空、永無交界。
駝鈴擊響在沙風中,稀疏而拖沓。雲層的巨大陰影給了烈日下行走的旅人喘息的機會,駝背上的客商們滿面風沙,個個七歪八倒地靠在駝峰上,被大漠上蒸騰的熱氣烤得失去了活力。駝背上厚重的褡裢和箱籠、随着駱駝遲緩的腳步,一下下拍擊着牲畜的背部。
駝鈴悠遠,黃沙舞風;古道漫漫,絲路綿長。
這支上百人的駝隊從蘭州出發,雇傭了刀手和引導者出了玉門關一路西行,經過了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座古城,準備敦煌進行了最後一次修整,然後再沿着河西走廊過去——穿過這片大漠,便是那些遙遠的西域國家:大食、波斯、獅子國……到了大漠的另一端,這些褡裢箱籠裏的茶葉絲綢等貨物、便能賣出十倍的價錢。
領頭駱駝上蹲着一個眼神如鷹的漢子,一直朝前望着,此刻忽地直起了身子,呸的一聲吐出了滿嘴的黃沙,興奮地扯着嗓子大喊:“敦煌!敦煌到了!大家都給我加緊跟上,前頭就是敦煌啰!”
敦煌?所有人的精神便是一震,所有的牲畜都被催得小跑起來,駝鈴聲急促悅耳。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自從絲綢之路開通後,每年無數的駝隊和商旅從這條路上經過,陽關和玉門關成為中原通向西域的兩個邊塞“耳目”;而敦煌,便成了這片空莽蒼黃大漠裏,古道上最重要的一個古城,扼守着絲路的咽喉,也控制了西域和中原的命脈。
“敦煌城裏,似乎很熱鬧啊。”旁邊另一個年輕人同樣盯着風沙看了半天,喃喃。
這個年輕人居然也能聽到了十多裏開外的聲音?帶頭的引導者名叫老刀,是這條道上來往了十幾年的老刀客了,此刻心裏一震,便看了旁邊人一眼。眼神精明而淩厲,只一眼就從頭到腳打量完了這個年輕人:和隊伍裏的那些刀手不同,這個年輕人有着未經風沙磨砺的白皙的臉、文雅的談吐和緊張地握着佩劍的手——是個第一次出活的刀手吧?年輕,清淺明亮,一眼看得到底,全不似這條道上來去慣了的刀頭讨生活的大漠人。
駝隊的刀手是從蘭州出發時就雇傭的,沿路一直衣不解帶、刀不離手——如今中原的大胤經歷了四王之亂後、國力已經衰微,無力維護西域貿易的穩定。吐蕃回纥更是時時作亂擾邊,絲綢古道上盜賊響馬橫行,來往的商隊多有被洗劫一空的,因此凡是要走這條道的商旅、便不得不花大價錢雇傭刀手一路保镖。
“小子,你是第一次來敦煌吧?你不知道今天是什麽日子?”一眼便打量完了對方,引導者大笑起來。
“怎麽回事?”年輕人略現緊張地問,頓了頓,低聲分辯,“我…我是敦煌人,不過是好久沒回來罷了。”
Advertisement
老刀不做聲地點了點頭,重新審視了一眼,嘴裏卻是呸了一口,吐出說話間飛入嘴裏的黃沙:“今日是敦煌城裏大傩禮祭祀——城主一定又在處死魔教教徒了,難怪那麽熱鬧。也真奇怪,看殺人也能那麽起勁?”
年輕人詫異,脫口問:“怎麽,敦煌也在滅明教?”
老刀卻是不在意點頭:“是啊,帝都近日下令、要天下肅清魔教,敦煌自然也不例外。各處都在忙着逮人燒人呢,你難道一路不曾聽說?”
明教源自波斯,原名摩尼教,傳入西域後得到了回纥可汗的大力推崇,立穩了腳跟。然後又沿着絲路傳入中原,在民間盛行開來,幾十年內發展了教徒萬千,赫然成了佛道等正教之後最大的外教。不僅如此,連中原的武林中都出現了明教的勢力,和正派逐鹿江湖,被武林正派斥之為“魔教”。
一年前,明教在中原的迅速擴張引起了朝廷和正派的注意,釋道兩派分別遣出長老入宮面聖,在禦前力述魔教帶來的種種危害。今年年初,皇上終于聽從了鼎劍候的谏言,在病榻上下令普天之下滅除明教。
除了官府不遺餘力的剿滅之外,江湖中的正派也結成了聯盟,與明教展開了殊死搏鬥。三個月前,七大門派圍攻黑木崖,中原明教教主蕭雲鶴力戰而死,其餘教衆脫圍而出,奔赴江浙福州等地,星散流離,一時群龍無首。
“自然聽說了……”年輕人臉色忽地黯淡下去,似有些不忍,喃喃:“長安已經處斬了六批明教教徒了,到處都在焚燒典籍。沒想到敦煌這裏也在搜捕……回纥可汗不是立明教為國教了麽?以回纥如今在西域的勢力,我以為這邊總會好一些。”
“你是從帝都來的?”老刀第一次驚訝起來,發現自己看走了眼。
“嗯。”年輕人的手下意識地握緊了劍柄,眼睛看着萬重黃沙背後的東方,“從長安來。”
話只有這麽短短一句,然而精幹的引導者卻從年輕人的眉宇間捕捉到了一掠而過的茫然和憂郁——似乎遙遠的東方帝都騰起了一片黑雲,瞬間遮住了年輕人的眼睛。老刀眉梢一擡,眼裏冷光閃了閃——這個年輕人的牙齒!在這麽大的風沙裏行走,迎着風開口說話、吐納之間居然沒有吸入一粒飛沙?
老刀默不作聲地吸了一口氣,蘭州出發的時候怎麽沒有好好盤點?駝隊裏居然還混入了這麽一個不知來歷的危險的人……幸虧也快到敦煌了,不怕再出什麽亂子。
“回纥可汗不是立明教為國教了麽?吐蕃和于阗據說信明教者也甚多,西域天高皇帝遠、一向各種教派并存,為何敦煌還如此搜捕明教?”駝隊離敦煌越發進了,看得見高大的城牆馬面和土黃色的烽火臺,那個年輕人忍不住再度發問。
“是讀過書的人吧?天下大事倒是知道的不少。”看着這個顯然是極少出遠門的年輕人,老刀眼裏再度有了譏诮之意,“可你不知道敦煌為何如此對魔教趕盡殺絕麽?”
“為何?”年輕人詫然反問。
老刀在駝峰中間舒舒服服的靠着,冷銳的眼睛眯了起來,看着風沙中慢慢顯露出來的敦煌古城,幹裂的嘴唇裏吐出低低一句話:“因為公子舒夜。”
“安西節度使?敦煌城主高舒夜?”果然是見識廣博,年輕人脫口低呼,眼神不易覺察地一變。
“呵呵,什麽節度使、敦煌城主……只有來往客商才這樣稱呼他。”老刀微微搖了搖頭,眼睛卻是看着黃土高牆背後鼎盛的人煙,“敦煌這一帶的百姓、他門下的三千門客、十萬神武軍,都還是習慣叫他公子舒夜。”
“公子舒夜……”年輕人喃喃重複了一句,忽地低頭不語。
“是啊。”老刀幹裂的臉在風沙中微笑起來,露出滿是砂子的黃牙,“他是老城主原配夫人的獨子,也是敦煌高氏的嫡長子。三歲的時候,城主元配夫人早逝,老城主繼娶了瑤華夫人,但依然極其疼愛這個娃兒,敦煌來往多有奇人異士、老城主便悉心拜訪,為兒子請了各種各樣的高人,教授詩書曲藝、文武騎射。”
頓了頓,老刀又道:“公子舒夜非常聰明,學的很快,據說他三歲的時候便能背三百詩詞,五歲的時候通曉六個國家的語言,十歲的時候、便已經能在父親外出時代理敦煌城主的事務,接見各路各國的商隊。嘿,真是神童啊!”
年輕人沉默着,随着老刀的敘述眼神陰晴不定。
“可是到了十三歲的時候,公子舒夜忽然一夕之間就失蹤了。”老刀嘆了口氣,“整整五年啊,死活都不知道……誰都以為公子是不會回來了。老城主最後拗不過瑤華夫人,立了十歲的幼子連城為新世子——偏偏那時候,公子舒夜忽然間回來了。”
說到這裏的時候,老刀沉默了一下——十年前那時候,他正好也在城中,依然記得公子奔入敦煌時的樣子:從急奔的快馬上滾落在地,胸口上有一個可怕的傷口!他是昏迷着被人綁在馬背上、然後任馬狂奔入城的。那時候沒有人認出這個衣衫褴褛、滿身是血的少年就是世子:公子失蹤的時候、還只是十三歲的孩子,而歸來的卻是一個身形高大的少年男子。但不知道是誰在馬頭上用劍刻下了四個血字:公子舒夜!——圍觀的人看到了,立刻哄傳開來。登時全城震動,無不歡欣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