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真龍天子
永嘉年間,明帝昏聩。外有彜族進犯,內又奸宦跋扈。
永嘉十年,西廠宦官吳全得勢。
只手遮天,西南王蕭铮未肯阿谀全。
全進言于帝。
不久,帝命撤番,收蕭王兵權,令其速歸京。
蕭铮之子蕭隀俨時年弱冠之齡。
曰,上無道,必代之。
西南王思慮良久,終于永嘉十年九月初一舉兵反上。
沿路所到之處城門莫不大開,竟無一将反抗。
百姓皆沿街歡呼,似迎新帝。
明帝知大勢已去,頹然待斃。
永嘉十年十月初八,西南王蕭铮殺入紫禁城,擒明帝,斬吳全。
次月初一稱帝,年號元昌。
。。。
夏夜裏的紫禁城寂靜的有些可怖,如深海死水一般。
這靜不同于尋常民間,即使無人聲也間或有一兩聲犬吠,三四聲蟲鳴。
Advertisement
乾清宮坐落在後宮正中間,東西南北四面皆連宮宇,乃帝王居所,附近就更是寂寥無聲。
連唯一能發出聲音樹上鳴叫着的蟬蟲也早已被一一捉下。
浩瀚宏偉的宮殿像夜裏俯卧沉睡的雄獅。
宮殿外一層裏一層,都被腰間佩刀,身穿紫色錦衣侍衛服的禦前侍衛團團圍住,一日複一日,一年複一年,從未變更。
無論是巡視,換班,還是傳話,所有的一切都在悄無聲息中進行着。
所以這時乾清宮側殿的長門殿裏隐隐約約傳來的痛苦的呻-吟在這夜裏也就格外明顯。
宮外的侍衛與外殿跪着的奴才們是不曾得以聽見了,然則跪在內殿裏的幾十個宮女太監可是将這動靜聽得一清二楚。
衆奴才皆知這會龍床上受苦的是哪位,卻無一人敢言。
年輕的皇帝雖即位不過三年,卻掌朝已久。
又擅武略,弱冠之齡即随先帝馬革裹屍,沙場上親自掙下這錦繡江山。
六年前,元昌三年十月。
北面彜族擾我朝邊境,搶錢財,殺老弱,擄婦人。
皇帝那時還未即位,仍是太子。
鎮守北面的駐将秦副将并督軍聯合上奏聖上,請一戰。
歷朝歷代征伐都乃大事,況元昌建朝不久,實乃休養生息之時。
帝懸而不決,朝堂上争執三日,文臣怯懦。
曰彜族擅騎射,又生來壯碩,恐不能降。不若恩賜糧食布匹,保得平安。
武将魯莽,道今日不除,來日敵方壯大,更奈何不得。
況我堂堂大朝,四方來賀,怎能懼怕一群游牧蠻子,懇請聖上明鑒,願為出戰。
皇帝端坐龍椅,十二旒冕搖擺不定,似難以決斷的聖心。
聖上垂眸看向候在殿下的太子,問,太子有何見?
那時仍是太子的聖上颔首鞠禮,略略向前一步,仍是垂首道,兒臣願領軍親戰,為父皇拿下彜族河山,還望父皇恩準。
帝凝眸視太子,濯濯然如松竹,凜凜然威如峻山,已初有皇家風範。
帝欣慰,曰,準。
太子領命,十日後即率十萬大軍北征彜族,大司馬為副帥,從旁協助。
聖上親至太極宮北門玄武門送行,軍仗綿長嚴整,先帝目送良久。
時年太子蕭隀俨年方二十又三。
兩年後,元昌五年十一月。
終大勝歸來,不僅北征彜族,還向東讨伐女真,将前朝明帝丢失的山河盡數收回。
捷報頻頻傳至紫禁城,大殿上文臣武将莫不稱贊。
班師回朝那日,帝又親迎歸。天子聖駕攜衆朝臣行至玄武門前三裏。
沿街擠滿百姓,無一不歡呼雀躍。
十萬大軍只折損五千,攜俘虜浩浩蕩蕩至金陵城邊三十裏前停下。
太子并大司馬率五千精兵良将進城。
遠遠可以看見大軍如黑色巨龍下凡盤旋于地,行軍極快。
百姓只見黑色繡金邊旗幟飄蕩,偌大的暗紅色楚字張揚。
士兵皆着黑色盔甲,手持黑色盾牌,那腳步生逼近,轟然好似地動山搖。
即使已事先洗淨臉面,血腥肅殺之氣仍迎面而來。
衆人為之顫抖,雖早知這是己軍也忍不住懼怕。
朝臣觀這虎狼之師,只覺得與兩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為首之人身上黑甲在日光照耀下閃出金光,好似從雲間落下的神将。
身後玄色大氅迎風獵獵飛舞,手中□□橫于胸前,如地獄索命羅剎。
待凝眸細看,竟是太子!
百姓歡呼,簇擁着要去頂領膜拜。
太子身後屬官微一揮手,自太子身後,将士忽齊刷刷朝兩邊分開,舉盾阻攔。
一層層命令下達,無聲又迅速。
行動間靈活卻又嚴整,分明有五千之多卻如整齊如一人。
衆臣皆驚!
百姓卻愈加崇敬。
太子端坐高馬,兩年行兵布賬氣勢不再溫潤。
行動間不慌不亂,面色低沉如深海,不能從中窺探一絲,威嚴竟隐有天子之威!
聖上左右離得近的臣子早已兩股戰戰,冷汗一層層密密流下卻僵硬不能動作。
心下如亂麻仍不敢暗觀聖上面色。
太子行至禦前二十翻身下馬,帝迎之。
太子身着甲胄仍是行跪拜禮,帝俯身請起。
君臣父子一番,随後行至玄武門前。
太子令下命身後将士止步,随帝并群臣入紫禁城太極宮。
朝臣至後悄然觀這父子二人,見太子雖行在聖上身後一步,威嚴卻甚于聖上。
身量七尺有餘,肩背壯闊挺直,似武将,卻六歲就能作詩賦詞。
似文臣書生,卻威武不可侵犯。
實乃真龍天子,上蒼佑我大楚。
衆人無一不暗想。
大楚出兵兩年,能大捷彜族,又收複舊河山,這是舉國同慶的大事。
聖上也龍顏大悅,重賞督軍與大司馬,一應有功者也都加官進爵。
唯太子只得了幾句吾兒賢德,朕心甚慰。
衆臣心知太子此番大捷彜族,民間稱贊不絕,隐隐有更勝其父的說法傳開。
聖上想必是已有所耳聞,心生猜忌。
太子形勢不妙。
一時又有人暗嘆,但凡與這龍座有關,縱然父子血親,卻也免不了心生嫌隙。
帝王一旦起了疑心,誰也無法消除他內心的猜忌。
太子歸紫禁城後已有數月,卻不曾得允上朝堂。
聖上只說太子辛勞,朕心不忍,當好生休養。
元昌六年五月,帝發熱疾,久不治愈。
命太子監國理事,時隔半年之久,太子重歸朝堂。
群臣叩拜,雖面露沉痛,似憂上之重疾。
然則卻無一不心悅太子之歸。
元昌六年七月初九,帝駕崩,舉國着白,守孝三載。
太子甚哀,于靈柩前痛哭三日三夜,茶飯不思。
衆臣勸誡,曰,國不可以一日無君, 望太子節哀。
第四日,禦前內臣宦官安喜于靈堂前示聖上旨意。
奉天承運,皇帝诏曰:
餘聞皇天之命不于常,朕自前朝奪于皇帝位。
雖名不正,然二十載兢兢業業,無愧于心。
今病體無能,恐時日不久。
皇嫡子俨文韬武略、秉性純良、恭儉仁孝。
上敬天地宗親,下愛護天下子民。
有堯舜之相,秉聖賢之能,憂思國計、振朔朝綱,堪擔國之大任。
朕為天下蒼生福澤計。
立為新帝,肇基帝胄,承天應人。
普天同慶,大赦天下,着立登基。
太子俯首跪地,啜泣不能自己。
口中喃喃父皇,衆臣皆嘆其孝。
一月後帝靈柩移葬皇陵,谥號元真。
後又五日,太子即位。
奉天承運,皇帝诏曰:
先皇驟崩,歸于五行,朕承皇天之眷命,列聖之洪休,奉大行皇帝之遺命,屬以倫序,入奉宗祧。
內外文武群臣及耆老軍民,合詞勸進,至于再三,辭拒弗獲,謹于今時祗告天地,即皇帝位。
深思付托之重,實切兢業之懷,惟我皇侄大行皇帝,運撫盈成,業承熙洽。茲欲興适致治,必當革故鼎新。
事皆率由乎舊章,亦以敬承夫先志。自惟涼德,尚賴親賢,共圖新治。
立承盛元年。
大赦天下,與民更始。
即位大典繁瑣複雜,衆臣觀新帝舉止間泰然有度,事事恭謹,一派天子之風,無不臣服。
承盛帝即位後,大舉除貪官污吏,又免徭役三載,重農耕,興商賈,改科舉,任能人。
一時大楚境內一派欣欣向榮之态,百姓無不贊新帝仁慈。
群臣皆知這位與先帝不同,是弱冠之齡即征戰沙場的。
後又經兩年歷練,若說原先身為太子時還有幾分文人溫雅,先下再觀卻如一把鋒利的寶劍,砍起人頭來豪不心軟。
單旁觀這幾日滿門抄斬的貪官就可知曉一二。
一時原先有些輕視或暗地裏有些打算的官員皆不敢再輕舉妄動,承盛帝初登大極不過二三月,就已坐穩身下龍椅。
承盛帝初即位已然無人敢輕易忤逆,更不必言其已在位三載之後的今日。
若三年前初登大極還能将聖上比作寶劍,如今不若将之比為泰山。
積威甚重,不動聲色,任誰也無法從那波瀾不興的面上窺視出一兩分聖心。
帝現年二十又八,正是風華正茂之時。
雖從不顯出情緒,但那沉靜幽暗的雙眸卻好似能洞悉一切。
衆人無不畏懼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