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簇竹箋

“四哥兒,這是來客了?”隔壁陳舊的院門吱呀一聲打開,一個滿臉褶子的老婆婆探頭出來打量一行人。

“嗯,三婆婆一個人在家?巧茹姐姐呢?”

“到前村老宅去了,今兒個不是族裏訂租子的日子嘛。”老婆婆嘆口氣:“唉,這日子怕是不好過了。”

“快,帶客人進去。”老婆婆掩上半扇門:“這秋雨涼得很,早些換了濕衣裳。”

被叫四哥兒的男子低聲應着,推開院門。

普通的農家小院,又比普通的農家小院大上不少,院子前面就建了牲口棚,一個二十左右的女子快步跑過來接過木姨手中的缰繩。

“這是我家八妹。”男子推開正堂的大門又小心的扶着屛兒從車上跳下來:“幾年不見,木管家怕是不認得了。”

女子有點悶,也不說話只是沖木姨點點頭。

“哦,是你家的八姑娘。”木姨上下打量了一遍:“日子過的快,幾年不見這是已經娶夫了吧?”

四哥兒頓了頓,領着衆人往西廂房走去,一溜兒七間土房難得是小青瓦頂的,在農村已是少見。

“先燒些熱水洗洗吧,這秋日的雨可容易受涼。”四哥兒指點了澡房的方向又對屛兒說:“要是不嫌棄就将就用用我的浴桶。”

、、、、、、、、、、、、、、

溫熱的水淹過肩膀,鼓蕩的波紋像是輕輕按摩的手掌,隔着窗透進的雨聲似乎變得不真實,餘敬惜向後倚靠,頭枕着木桶的邊緣長舒了一口氣。

“這個村就是夫主大人當年娘家在的村子。”木姨側過頭望向相鄰浴桶裏的小姐:“夫人在小姐小的時候還帶小姐來過一次。”

“我不記得。”

“自是不記得的,小姐那時不過兩三歲。”木姨接着說道:“那年房家族裏要收回夫主大人家的老房子,讓夫人來取夫主大人的遺物。”

“我、、父君家裏還有其他親人嗎?”

“直系的沒有,但是隔房的總有些。這個村子裏大多都是姓房的,跟前村都是房家一脈分出來,要算親戚怕是七彎八拐的總有些關系。”

“恩,要算起來餘夫主我應該叫一聲堂兄。”說話的是蹲坐在一旁燒火的八姑娘:“四哥與餘夫主自小要好,我比他們小許多,等我懂事的時候餘夫主已經出嫁了。”

餘敬惜見她不過比自己大幾歲卻跨着輩兒,感覺有些怪異。

“就是剛剛領我們進來的男子?”

“恩,那就是我四哥。”

餘敬惜再次感嘆這裏男子的天生麗質,那男子一襲白衣娉婷婉約,真看不出是與木姨她們年齡相仿一輩的人。

“我剛剛留意到他穿了一身白色布衣,好像腰帶也是白的。”白色布衣不奇怪,但是沒人會故意穿白布衣而束白帶,那一般是喪服的裝束。

“小姐剛剛也見他散着發,四哥兒是個寡夫。”木姨壓低聲音,不過屋裏靜谧再低也能聽得清楚。

“咦?陳相公不是梳了發髻麽?”

“嫁過人的才會梳發髻,四哥兒守的是望門寡。”

餘敬惜嘆息一聲,這世道對男兒總是不公平的,寡夫再嫁受人诟病。

這個話題有些沉重,木姨立刻轉移話題:“今年雨水不錯,從洛陽一路看過來到處都豐收了,泾縣今年收成也不錯吧?”

“恩,收成不錯。”八姑娘填一把柴火頓了頓再接着說:“只是我們村收成越好日子怕是越不好過。”

“為何?”餘敬惜好奇的問。

泾縣兩大特産,山上的檀木和沙田的長稈籼稻,房家靠山從祖輩開始采檀木為生,檀木木質堅硬,香氣芬芳,色彩絢麗、百蟲不侵是上佳木材,用檀木制作的家具、裝飾、佛像和房料都價格不菲,比起木料來說大量供給周邊紙坊的青檀樹皮,只是養樹修林的副産物罷了,靠山吃山這就是房家的立家興族的根本。

當然房家也種地,泾縣優質的沙田出産長稈籼稻,稻米色澤金黃、顆粒飽滿、韌軟甜糯比普通的稻米價格更高。但泾縣産糧大戶卻不是房家而是王家,王家擁有泾縣百分之七十的沙田,手下佃戶三千,農莊過百。

八姑娘家現在居住的小房村,後靠的山已經是山勢之尾,山小坡緩二十多年前還遭受過一場天火的洗劫,山上補種的檀木想要形成收益怕是要再等個二三十年才行。

幸虧小房村裏還有些沙田可種,為了讓一家人能維持生計,小房村的村民們精心照料這些沙田,一年年的豐收慢慢也引起了王家的注意,前幾年便與房家族中商議想要買下小房村,建個新的農莊,只是族中的老人不願意讓族人成為別人的佃戶而沒答應。

近些年王家開價越來越高,今天更是提出用北邊自家的三座山林與房家交換,那三座山林與房家的山林相連,山上雖然檀木不多卻也有許多四五十年以上的老木,族裏有人心動了便招了小房村的人去商量,說是商量不過是通知罷了。小房村的地都是房家族裏的公産,如果要與王家交換,小房村的村民是沒有反對權利的,想要不淪為王家的佃戶只有舉家搬離小房村。

“那王家可不是什麽良善人家,普通農戶租種族裏的田地只需交租五成,王家的佃戶是八成,辛苦一年可能連嘴都糊不上。”木姨繼續小聲說:“夫人在世的時候從王家農戶手中買過一次稻草,結果第二年王家連稻草都算在收成裏讓佃戶交租,夫人氣憤得很,便讓我以後只從散戶手中收購稻草,莫與王家打交道。”

餘敬惜了然的點頭:“我就說嘛,整個泾縣産的稻草怎會不夠餘家用的。”

“像小房村這麽大一片村子只夠換三座山林?”

八姑娘點點頭:“看着大,後面的小山還不值錢,值錢的不過是百畝的沙田,外面一畝沙田也就三十兩,百畝沙田三千兩。那三片林子不算老木料,就是伐木燒炭也值四五千兩銀子,族裏給了八千兩的估價。”

“八千兩啊。”餘敬惜摸摸下巴:“倒是不算貴。”

洛陽旁邊的小莊子二十戶人家五百畝田地就估價三萬兩,果然天高皇帝遠、物價也便宜。

“木姨,跟王家商量商量花八千兩把她家那三片山林買下來。”

“啊?”木姨愕然。

“記得帶上公主府的名帖,公平買賣,我們不能讓王家吃虧。”餘敬惜一本正經的說。

“買山來幹嘛?”

“跟房家換小房村啊,跟誰換不是換?對吧?”

“我、、我們要小房村幹嘛?”木姨覺得越來越跟不上小姐的思路了。

“自家莊子産稻草不是更方便麽?”餘敬惜曲着手指數道:“而且我們需要大量穩定的黃麻來源生産皺紙,黃蜀葵老是種在後院也不像個事兒。”

“再說,他嫁過來有個走動的莊子散散心也不錯。”

“而且,這裏好歹是我父君的老家。”

“明兒個問問,我姥姥姥爺葬在什麽地方的?”

作者有話要說: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