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姐妹

“你找什麽呢?還踩着凳子,不怕掉下來,要哪本我幫你拿”

孟昌一進自己的書房便見着妹妹踩着凳子、丫頭們把着,在夠書架上的書。

“夠着了,夠着了”,孟婉轉身,麻利的蹦下來,“就這幾本,借給我看看”

“你怎麽又開始看史書了?拿去吧,與你了”,孟昌大方的送給妹妹。

“謝謝大哥,香囊我放桌上了,走啦”,帶着丫頭們一路回到自己院子。孟婉決定自己解決困惑,不能問人那就問書,可惜問題太過深奧,她翻了很多書也沒找到答案,反倒喜歡上了看史書,這會兒已把疑惑忘到了腦後,一心看起書來。

孟玉氏和玉梁氏正在離家三條街的一處宅子裏,這是要給弟弟買做成家用的。

“娘,您看,這處的院子都是截斷好的,以後弟弟有了孩子也合适,這處總得比剛剛那處小些,但方便又離家裏近”,孟玉氏是看重這處的,她家附近住的都是級別較高的武将家,沒得房子買,只能往外選,等弟弟成親了,母親也一定是随着弟弟住的,她不想兩家離太遠。

“那就這處吧,方便些”,玉梁氏也覺得滿意了,“讓錢運尋中人買下吧,還有婆子、丫頭、小斯”

“娘,我想着仆婦們先少買些,等着弟媳婦過門自己做主再買,你慣用的都帶上可好?”

“确是,這家以後還是他們小兩口做主,我是不慣管那些的,依你”,做慣了甩手掌櫃,玉梁氏就沒想着要□□什麽的,她還等着抱孫子享清福呢,沒得操那份心。

“那就這麽定了,咱們再去看看打的家具、首飾,讓他七伯去看看酒樓的大廚,過了年總能定個準日子了”,孟玉氏幹勁十足,她的弟弟終于要成家了,以後清明遙祭父親也算是有了一個交代。

………………………………………………………………………………………………………

楊氏終于沒能堅持下來,撒手而去。府裏也沒有先例可循,更沒有制度規定,只得鄭英娘做主。鄭英娘讓四郎、五郎穿了孝,其他孩子都是到靈前上了香,停靈三天發喪,級別高些的夫人們來吊了喪,大亂、戰時這算不錯了。

“哦哦哦”,奶娘抱着五郎哄着,好不容易止住了哭聲,宋氏擦擦眼角,把孩子的小床鋪好。鄭英娘放輕腳步走進來,丫頭婆子們見着了,忙行禮卻是無聲,已經是得了吩咐這樣的。五郎自打親娘沒了以後,總是啼哭,好不容易睡了不能再給吵醒,這裏便多了一個規矩。宋氏也回身,行禮,看鄭英娘小聲問:“剛睡下的?”答是。

“奶娘剛把五郎放下,便又哭了只得再抱起來,宋氏要接過,被鄭英娘攔着接了,這孩子只認她們三個,鄭英娘不在時,便是奶娘和宋氏輪着抱,不分晝夜的,着實累人。

“今晚你歇歇吧,五郎先抱我那裏去,你便是鐵打的也熬不住”,鄭英娘與宋氏說着,“我已另請了城裏精通小兒病的曲大夫,明兒再讓他給看看,你先歇着吧”,宋氏只得先去歇着,腦袋都是木木的。

抱回自己院子五郎便也不哭了,衛嫂張張嘴又忍下,鄭英娘見了,“衛嫂,你有話直說吧”

“夫人勿怪,奴婢只是覺得小孩子畢竟眼淨,怕是沖撞了,不若去燒柱香、發發紙錢”,衛嫂跟随鄭英娘這些年了,印象中不記得她搞過這些,心中便又猜測應該是不大信鬼神之說的,可如今也是沒法子了。

“你且去給楊氏上柱香送送紙錢吧”,世人多如此,她不想争論,“再去寧壽寺住持那裏求個平安符,別的就不必了,別去沾惹污祟的玩意,下不為例”

“是,奴婢不敢碰那些的”,衛嫂退出去。

第二天大夫來了,開了方子,強喂下兩頓藥,倒是好些了,都好了便又送回宋氏那裏照料。

金州城中無甚大事,直到有一天留守的張芳義急急忙忙的求見鄭英娘。

“夫人,洪城那邊猛士冒死傳出消息,淩雲重率四十萬水陸大軍直逼洪城,已經圍了兩個月,誠少爺誓死不降,但洪城将士們快挺不住了”

“四十萬?消息能送到這裏,必是已經送到了國公那裏,為保萬一,先生還是即刻派人去給國公送信,城中無兵可派,他處不是在打仗便是兵力少,只有國公能解圍”,鄭英娘迅速做出分析,“淩雲重這個去拼老命了”

“确是如此,聽聞他把家眷文武官員都帶上了,另造了戰船,高有三層,外面包了鐵皮,一副拼命的架勢,國公那裏戰事膠着,下官怕一時也是難以支援……”張芳義也是直說了最大的可能,“夫人,請恕下官直言了,若誠少爺守不住,淩部勢必會拿下洪城迅速北上反撲,金州也要做适當的準備”

“我心裏有數,金州城的大事多賴先生了,此事不宜宣揚,先生勿告他人”,鄭英娘凝眉,丈夫那裏若不出個分曉也難抽身,侄子那裏只能硬扛着,關系重大,她卻幫不上什麽忙,唯有絕不添亂了。

“下官領命”,張芳義起身告退。

…………………………………………………………………………………………

“倩兒,可有甚想吃的、要用的?”陳夫人被請來看義女,義女這麽快就有孕她沒白求了那麽久菩薩。

“義母,我這裏倒是甚也不缺”,吳氏笑着讓義母坐下,“您喝茶,二哥可好?”她義父大哥也随軍出征了。

“他好着呢,家裏你都別惦念,你現在只管坐穩這胎最好,若是個公子是最好不過的”,吳氏進來已将屋裏院裏打量過了,沒有閨女在家住的大,內裏卻是不差,問“別人那裏都是這樣的?”

“我這裏略好些,這裏生過孩子的為一等,沒生過的次一些,再就是進來年歲長的比年歲短的待遇略高一些,并不差太多,國公一律不管這些,也不會對哪個各位看重,都是夫人安排,倒也公正,少了争執”,吳氏撫着肚子,又想想道“我也看了些時日了,夫人沒有為難哪個的意思”,或者說原就沒把她們看在眼裏,本來對于夫人而言,丈夫兒子才是重要的。

“我看出來了,若是當獨安排你自己一處,義母就擔心了,如今你與趙氏一處,省的那般遭人嫉”,陳夫人點頭,“倩兒,你可記得凡事別強出頭”,這閨女可是認死理的,她在家擔憂的睡不着覺,原就不是把她當妾室養大的,如今就怕她拗不過來。

吳氏笑着點點頭,義母說什麽她都應了。只義母走了,吳氏看着院子大小的一方天再度沉默了,她原想着自己不是男兒便好好相夫教子、輔助夫君在亂世留名也好,誰承想造化弄人,她的夫君不用她輔助,她甚至沒了相夫教子的機會……吳氏看着義母出院的身影,陳家怕這一世是別想能多顯赫的,而自己以後的位置便在這府裏,哪頭輕哪頭重她還拎得清。

她只是想活的稍微有意義一些,不枉人世走一遭。

“娘,女兒想死你了”,楊氏抱着母親撒嬌,“爹和哥嫂他們都好吧?娘,您看起來略瘦了”

“坐好坐好,可不敢這麽抻吧着,你這胎可金貴,你爹還是老樣子,你大嫂下月就生了,娘可不曾瘦,就是想你,夫人開恩,這不也見着了”,楊氏母親是個普通婦人,沒甚大見識,見女兒在這裏住的用的都比家裏好甚多,又肚子争氣,安心多了,“你好生伺候國公和夫人,要惜福,咱家又買了五畝地,今年收成也好,來年就送你弟弟去學堂讀書”,唠叨完自家又聽女兒唠叨,“有孕了,每日可以吃四餐,菜、肉都不缺,每月有月錢,也沒地方花費,都攢着,我織布是最快的,就是不識字,家規都是別人念給我背的,娘,您嘗嘗這點心,是不是很好吃……”

“嬸母,您是不是累了?”左秋意第三次看到嬸母走神兒,覺得可能是有孕嗜睡。

“是有些,這胎格外累些”,鄭英娘回神就勢接話,“這胎八成是個閨女了,我這臉色也格外差些”

“閨女多好,我就盼着能再得個小閨女,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多好”,左秋意看着她懷像也覺得是閨女的時候居多,嬸母有三個兒子了,這胎生男生女都沒壓力的,倒是自己,“看嬸母累了,我便不打擾了,您多歇歇,有甚活計您多吩咐,我粗笨些,慢慢的不費腦子的活計盡數交給我就是”

“你若粗笨天下再沒伶俐人,今兒也不留你了,立春,谷雨,替我送你們少夫人”,鄭英娘看着她離開,眼神難以琢磨,不僅因為洪城之事,還因為她收到了丈夫的一封親筆信。

“侄媳婦告退”,左秋意退出來,看看時辰決定去看姐姐。

繞過半個金州城方到,地界偏陰涼些,冬日遭罪,夏日卻是好些,只一處小院子,守門的隋大看見熟悉的馬車忙叫人去禀報夫人,又出來迎接。

“小姨,小姨”,文家的大閨女文嵘小跑着出來。

“想沒想小姨?”左秋意抱她起來,往院子裏走,院子很是整潔,擺着盆花種着菜,居然很和諧,她的姐姐也迎了出來,“妹妹今兒怎麽有空來了?沒帶着大郎?”

“沒帶他,忒淘氣,今兒去過府裏就過來了”兩姐妹進屋。

屋裏擺設簡單,那邊書房卻是一屋子的書,左秋意又念老經“你和姐夫也是,又不是買不起大房子,就不能換一處?或是往外擴建擴建?咱們也不是白占人屋舍,銀錢多給些就是”

“我看這裏挺好的,何必再換”,左春蓉坐下,恬靜溫和,氣質更像淡淡的月光,“嵘兒,要說什麽”

“謝謝小姨”,文嵘接過點心乖乖道謝。

“還是閨女好啊,我是真個想要個閨女”,左秋意摩挲着外甥女的小頭發,“去玩吧”,又對姐姐說,“我是不明白你們兩口子,以後也懶怠說了,一對呆子”,別人都恨不得趁機發大財,唯他們不為所動,這家境便是個普通的萬戶也比他們強些,要那些好名聲是能吃還是能喝,不明白。

“你不是自己動手種菜吧?”左秋意十分震驚的看到了姐姐的裝扮以及剛進院子時的情景猜測着。

“我就是和婆子學學種冬菜,明兒得了給你送去嘗嘗”,左春榮笑的燦然,真覺得是個有意思的事。

她的姐姐中了什麽邪啊!

周嫂在府裏當完差,便從西北角門出去回仆人們住的排房,她家如今也有個自己的小小院子了。老伴兒子還沒回來,唯一的丫頭在哄着自己的外孫子。

“嬸子,李娘子來了,正屋裏坐着”,丫頭報告着,周嫂加快了腳步進屋,“讓李娘子久等了”

“周嬸,我也是剛到”,李娘子站起來福禮,看她眉目秀麗,舉止也是得體,看出來是經過訓練的,她便是當初原府裏的丫頭,嫁給了個十夫長的,如今剛積功升了百戶。她常來周嫂這裏拜見、唠嗑,有時送些吃食、小物件,過年也來拜年,一來二去便熟了。

“你又帶吃的,每次都這樣,下次再這樣別登我門口了”,周嫂佯怒。

“我自己做的點心,周嫂在府裏甚沒見過,不過是我一份心意,我是個忘了家鄉沒個娘家的人,實當您這兒是娘家呢”,李娘子笑笑,“你不收這點心可是看不上我?”

“得得,我收下了”,周嫂擺手一笑,宰相門前七品官,如今巴結他們、求他們辦事的人不少,可如李娘子這樣這幾年也沒真求一件事的着實少見,周嫂也因此才待見她,“聞聽你家大林子升了百戶,還沒給你們道賀呢“

“他呀也就那麽點本事,我原也不指望有多大出息,只跟對了人,別出錯就好”,他算是俞二将軍那部的,在鎮守東南,與餘部人馬對峙呢,除了晉升令,許久沒消息了。

兩姐妹正聊天,卻見隋大慌慌張張進門,“夫人,我剛出去買米,看見左家被兵圍了”

作者有話要說: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