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教女
“自周始,後宮設內官,漢設內官分列爵秩十四等,唐設六局二十四司,女史五十餘人,前朝防制,宦官者自先秦始,後各朝仿設,稱呼各有不同……”
鄭英娘又在聽師傅講史,只這次心情又有不同。此時稱王,彼時稱帝,他們還面臨另一個問題,府變宮之後,仆婦們尚好解決些,男仆卻是個很大的問題——宮中的男仆必須都是閹人,府裏跟随他們的仆人們就必須做出選擇。
有家有室的男人們多數是選擇另謀出路的,這太可以理解,都是府裏的門下,侍奉過幾年了,沒功勞還有苦勞,不選擇留下的多是發放全家身籍,給予田地放出府;識字者多放出府,年紀長者出府。也有冥思苦想後艱難決定留下的,這個代價……如于亮便是選擇留下侍奉,自行解決了,還有一些無家室無親族者,也是表示願意留下。
府上便急需宦者補充王宮內的位置,也是盡快完成更替,此事自有專人負責,不許鄭英娘過問。她想的是女官制度,候王爺已經初設六局,顯然是有繼承禮制設立女官的意思。宦者都是選的不識字者,女官卻是要相反。鄭英娘也是讀過史上各代的宦官之禍、內宮之禍的,明白這般設立的意義,這些事情也是萦繞在她心間的大事,女官的年紀是要長些合适,身份需的是寡者,識文斷字,符合這些,又是在他們治下,還願意來的婦人怕也是不多,須得時間慢慢找尋,這也有專門的官員負責。
府裏尚有許多仆婦,已婚的是不适合再留到以後了,要麽随丈夫一起放歸,要麽是賞了田地自己離府,就要另需人補上,更替交換也需要過程。
“王妃,老奴還是留到最後一批吧”,周嫂是必須離開的,她不是寡婦也不是奶娘,女官宮女都不适合,且周大是要離開的,他們得的田地攢的金銀足夠生活,但心理上舍不得。
“也罷,你先留下帶帶新人,宮婢們第一批也就進府了,周大也不是一時半刻就能交割完的,你們也不需如此,一場主仆,好聚好散,以後有了身籍,好好置地,送兒孫去讀書識字考官身,一樣為王爺效力”,鄭英娘笑着與屬下幾人說着,“另有如王嬸者,衷心有加,又是軍眷,年紀也到了,合該頤養天年了,她們沒了兒女,可尋族中或親戚家男丁過繼,一樣給予田地過活”,之前連年災荒、後又不斷兵禍,江南大地人口驟減,有些縣村十室九空,有地卻無人種,又有軍中屯田,現在也是多方鼓勵百姓耕種,如果停了兵戈,更是要如此,鄭英娘又想。
“王妃總是給奴婢們想的周全”,已有人抹淚,同伴們勸了方止住,令散去。
立春、谷雨等侍婢都是這幾年選上來的婢女,她們是不需要離開的,又有了幾年經驗,以後帶着新人,府裏更替也不會過于無措無章。
一道宮牆,她的身份不同了,了解外面的機會更少了,能做的要做的事也不同了,鄭英娘看着面前的史記,打開處正是呂太後本紀,她是該再仔細研讀幾遍,她從沒有呂氏的野心,也沒她那番政治手腕,同樣更不想要與她一樣的收場。
……………………………………………………………………………………………………
“咱們家雖不至于讓你下廚做飯菜,然婦道人家怎能連這個都不會?”當當當當的聲音自廚房中傳出,孟玉氏一邊示範着刀功一邊教育女兒,“人活着誰能離開衣食住行?娘和你爹雖然想把你養成怎樣的才女淑女,你爹也常說人生際遇莫測,陋室高堂,都能活的好才是本事,也就讓你們兄弟姐妹甚都學一些,甚都知道一些”,丈夫說世子小小年紀就是個文雅人,是以讓人教導的詩書居多,還有弟媳婦在一旁格外指導,但世子婚事還是沒影兒的事,他們也不能就死認一棵樹,是以還是什麽都教。
“所以爹教大哥和弟弟從來不限文武?除了刀槍劍戟,讀書識字,還讓他們去家裏的菜地學種地?”孟婉在擇菜、洗菜,這個廚房裏除了母女兩個再無第三人。
“有這個意思,另則也是怕他們忘了根本”,鄭英娘已切好了一半,讓孟婉來切另一半,“這個都是日積月累的功夫,你也不需急躁,炒菜、炖湯有幾樣拿手的就可,咱們也不是要去做大廚”
孟婉照着做,又說起來袁夫人帶着的庶女很是玉雪可愛,“娘,袁叔父是升官了嗎?怎地我看袁嬸母很是高興的樣子,比之去年此時臉色都好了很多”
“傻丫頭”,孟玉氏想想女兒也不小了,她家現在的門第女兒以後注定最少是要嫁個相當的,那幫子男人沒幾個不納妾收丫頭的,富貴了多是如此,也該讓她多知道些,總不能以後吃虧,“你袁叔父此時還在和餘部打仗呢,升的什麽官啊”
“那是有什麽好事嗎?”
“大妞妞啊,娘今日便告訴你,你知道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吧,這人吶都是猴精猴精的,除了那些個實在狼心狗肺的,富貴了也不會輕易去背着這個名聲,好色也不會說好色,納妾也多是頂着子嗣的由頭,還要妻子大度賢惠,惹他們不滿了,總能找到由頭休也好離也罷,或是讓人過的難順心,夫妻離了心,與他們高官厚祿又有多大妨礙”
孟婉停下刀認真的聽着,又想到以前舅母和她說的那些……
“總是不會自在,何不尋個對自己好的路走?你何伯母便是如此,你要大度賢妻我來做就是,這樣總能無事了吧,腦子沒毛病的男人也不會太過分為難發妻”,孟玉氏一嘆,“你袁嬸母先前沒想通,與袁領硬扛着,夫妻兩個不時因着妾室争吵,多深的情分這樣也吵沒了……後來還是她的一個堂姐勸了她,她便收了鋒利,與妾室和氣,又親自照看袁家大姑娘,袁領這氣也順了,估計是又念起妻子的好了,這不她才又恢複當日模樣了”,當年還是袁領自己看上的楊氏,這才幾年啊,都是閑錢催的,吃不飽飯那會可沒見他們想着納妾!
“世間男兒也有不納妾的?咱們身邊有,史上的名人也有”,孟婉試圖反駁,她也說不清自己為什麽要急于反駁。
“當然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如同女子有榮得榮不得納妾這事一樣,男子當然也有不納妾的、不好色的,有自己的意願也有他們妻子的緣故,日子原就是人過的,有的人能越過越好,也就有人能越過越差,總有各種各樣的緣故”,孟玉氏添火,倒油,開始炒菜,“可有些事不是自己怎樣就能改變的,若是碰到這樣的時候,別想着死撞南牆,想想爹娘教你的道理”,丈夫在外面是否有別的女人她已經不在意了,反正是沒帶到她面前來,哪怕有一天當真送回來庶子庶女她覺得自己心裏還是會難過,但不至于無法接受。
如今他們沒有妾室的人家反倒是少數了,走的月子禮多是都是給妾室生的孩子,但日子不還都得這麽過下去嘛。男人們也不是傻子,出征在外家裏都是交給妻子的,自然也不會多偏寵妾室,何況這些在戰場上拼殺這麽多年、滿手血氣的武将,真沒有那麽多憐香惜玉的心思,女人與他們更多是發洩和生孩子的用途。
“娘,你今日怎麽和我說這些……”,孟婉有些不安了,不過是個小姑娘。
“一是因着你不小了,二是,關上這個門,娘與你明說,那位的心也是路人皆知了”,孟玉氏手指指上面,極是小聲的說了一句,“将來能越過你爹的怕也就有數那幾位,爹娘當然希望能給自己兒女都選好人家,只是城裏富貴人家公子哥是什麽樣你多少也該有耳聞,且,爹娘也不是盡能就做的了主的,這幾年看着又是變化忒快,爹娘也是生怕有甚變故或是以後看顧不了你一生”
“娘……”,孟婉看着母親翻炒着鍋裏的菜,想到左家的兩姐妹一個激靈!
“這些或都是娘瞎擔憂了,”孟玉氏搖搖頭,“娘也是看的多了愛瞎想,你呢也不必多緊張,草木皆兵的,不像你爹的閨女”,看年紀和她丈夫的位置、受重程度,真的不是沒那個可能,那是多少人眼睛盯着的,也是他們難以同意或是反對的……
“娘說得對,我是爹的閨女,能讓什麽路堵死不成?”孟婉幫母親把菜盛出來,也去添火,照着母親的樣子開始炒菜,本來就是不由她選,兵來将擋水來土掩喽,活人能讓尿憋死!以後他若是個識敬的,那她願意傾心相随,若不是,那便做個“賢妻”呗,若再不濟命苦些碰着個狼心狗肺、纨绔沒救的,別怪她心狠!
“鹽略多了些,少放點,減些火”,孟玉氏指揮着,“我與你說也是知道自己閨女不是頂不住事的,咱們都是随着你爹死裏活裏拼出來的,有甚事可怕的”,從良民到土匪再到反賊,她們也是踏着多少人屍骨走到今日,說真的,還真沒啥讓她們覺得不能活下去的,再者她閨女哪裏就比別人差了。
能奮起抗争一路殺來的人家,怎樣也都有些不同常人的血性,這血性也實實在在就是雙刃劍,對他們本人是,對最頂端的那個人也是。
“才開始做,味道如此還是不錯了,等做的好了,讓五嬸教你熬湯”,孟玉氏嘗嘗女兒炒出來的菜,又聽聽外面動靜,湊到耳邊聲若細蚊,“以後在自家說話也要當心些”,丈夫曾極慎重的告訴她那位真是越來越疑心重了,家裏家外說話一定要小心些,看着女兒先是驚訝随後明了的眼神,孟玉氏笑了。
“娘,我先學綠豆湯吧,外祖母喜歡喝”,孟婉如常的說着。
………………………………………………………………………………………………………
“恭喜老爺”,一柔美婦人福利,笑容也和長相一樣柔美沁人,聲音柔和。
“娘子客氣”,微然中年男子笑呵呵的坐下,他剛生了正八品的照磨,進入中書省,與他一個蠻子朝投降過來的小小文官可是太值得慶賀的事了,他總算熬盡進了核心部門,又笑着問妻子,“淑儀呢?”是自己現在唯一的孩子。
“正在臨帖呢,我已讓丫頭去叫她,老爺,妾今日親手做了些小菜,給老爺道喜”
“有勞娘子,這些年随着我受苦了”,傅礎感嘆着謝妻子,章氏溫柔笑笑。
“爹爹安好,娘親安好”一個六七歲長相可人的小姑娘進門給父母行禮,“女兒給爹爹賀喜”
“淑儀起來,下個月爹得了俸祿,便給我閨女買好衣裳,有甚想要的?”傅礎慈愛的問着閨女。
“女兒的衣衫已經很好了,爹爹那般辛苦,連靴子都舍不得換一雙好的,女兒不要那些,只想爹爹換雙好靴子”,小女孩顯然是很懂事很知禮的。
“我閨女可真貼心”,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