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
書名:老九的逆襲
作者:印蓮
文案
五年前,號稱京師小霸王的九王爺李允堂,因犯錯誤,被皇上下放到漠北軍中,鎮守西峪關。一時間,京城一片載歌載舞,豬肉價格都漲上去了。
五年後,二十歲的李允堂帶着軍功榮歸故裏,太後一高興,便将她最疼愛的外甥女兒指給了他。這一指婚,差點沒把李允堂當場氣昏過去。
這是一個京師小霸王遭遇比他更惡霸的媳婦的故事。
雖然李允堂不待見他那個陰險犀利,兇殘記仇的媳婦,但也不代表能随便讓給別的男人!這頭頂上綠油油一片讓他何以見人?!
內容标簽:天之驕子 宮廷侯爵 歡喜冤家 天作之和
搜索關鍵字:主角:李允堂,衛望舒 ┃ 配角: ┃ 其它:
==================
☆、先帝第九子
五年前,號稱京師小霸王的九王爺李允堂,因犯錯誤,被皇上下放到漠北軍中,鎮守西峪關。一時間,九王爺之母靜太妃哭得死去活來,差點沒暈死過去。
五年後,二十歲的李允堂帶着軍功榮歸故裏,太後一高興,便将她最疼愛的外甥女兒指給了他。這一指婚,差點沒把李允堂當場氣昏過去。
1.先帝第九子
先帝有九子,李允堂排行老九,他出生的時候先帝已經六十又二,算是老來得子,自然十分寵這個小兒子。先帝七十歲駕崩的時候,李允堂才是個八歲的娃兒,在其他王子為争王位頭破血流時,他還在為理解圓周率而煩惱。
Advertisement
後三王子繼位,李允堂自然就成了為數不多還活着的皇帝的親兄弟之一,九王爺。
說起來,奪嫡之争是兄弟之間的互相搏殺,就算是贏者三王子,在登基之後,也是心有戚戚然,所以把剩下的兄弟感情,都傾注在了唯一對他沒威脅的九弟身上。
也所以,好命的李允堂啊,出生的時候深受先帝的寵愛,等先帝走了,還深受他三哥的愛護,這該是前世積了多少德才能有這樣好的命啊!
是以好命的李允堂,成了京城一幹纨绔子弟的頭頭,以一派秋風掃落葉之姿,帶着手下一縱公子哥兒橫闖京師,所過之處無不雞飛狗跳。為此,臣工們內心積怨,免不了上朝告個狀什麽的,于是,弄得皇帝也很煩躁。
其實皇上不是沒罰過他,李允堂十二歲那年,皇帝罰他去京郊的龍停寺吃齋清修。原本想着他會不會受不了那裏的寂寞和清淡的飲食逃回來,所以特地告誡他,要是膽敢逃回來,板子伺候!
結果,逃到是沒逃回來,反而是寺院住持苦着一張臉來求皇上:趕緊把九王爺請走吧,不然他這住持也要做不下去了!
原來李允堂強迫小僧帶他上山打獵,打回了獵物在寺外燒烤——他這還算厚道了,沒在寺裏的廚房煮呢!就這樣也讓好多小僧破了戒,一時間弄得寺院裏烏煙瘴氣、唉聲載道。
如果就這樣也就算了,他還跟小僧們曲解佛經,拿着毛筆在佛主金相上畫畫,畫個大胡子,畫個粗眉毛,在額頭還畫只大王八!住持師父那真是淚流滿面!這小魔星是佛主派來給寺院添磨難的嗎?
于是皇帝就把依依不舍的李允堂召喚回來了,讓他在書房跪祖先畫像,誰知李允堂竟一本正經地說:“皇上,佛經裏說,人要經歷磨難,才能得體悟大道;僧人更是要經過苦修,才能悟出真谛。臣弟覺得,住持大師修為有點低,臣弟都沒怎麽樣他,他就一副受不了的樣子了……”
皇帝沒等他說完,就把鞋子脫下來扔了過去!
你妹的!皇帝愁苦地覺得他這一身修養全得毀在這小子身上了。
然而不管大臣怎麽抱怨,皇帝怎麽暴躁,大家都拿他沒有辦法。李允堂雖然小錯不斷,荒唐事不斷,可是從來沒犯什麽原則性的大錯誤。你總不能因為他把丞相家的花魁牡丹采了,在張尚書收藏的名家字畫上多添了幾筆,把禦花園的亭子生生拆了,你就給他治個什麽大罪吧?甚至,大夥都不好意思去跟九王爺要錢!九王爺才幾歲啊都還沒自立門戶,跟九王爺要錢不就等于跟皇上要錢麽?跟皇上要錢,那可真是膽子比腸子還肥了,生怕皇上不來查自己的帳?
于是,大臣們只好一起打掉牙齒混口血,生生往肚子裏吞。
幸而,這種苦逼的日子,在李允堂十五歲的時候結束了,因為他在衆人的期待下,終于犯下大錯,被皇帝下放到西峪關磨砺去了。
李允堂走得那天,大臣們十裏長街歡送他,分明想努力表現出依依不舍的悲戚模樣,但就是忍不住臉上挂出了笑容,這一悲一喜,搞得跟便秘了似的。聽說那幾日京城的豬肉都漲價了,因為各大臣家每天食物的采購量是以前的許多倍,據說都在家慶賀呢!大約也就差沒敲鑼打鼓普天同慶了。
李允堂這一走就是五年,五年後,他帶着戰功回來了,一時間朝野內唏噓一片。有人感慨小霸王長大了,也立軍功了;有人害怕他一回朝,以往的悲慘生活又要重現了;還有的大臣則是暗中思量家裏有無适齡姑娘,想着能否給婚配一下……無論如何,這好命的九王爺總歸聖寵在身,地位不凡,加上如今也算建功立業,無限風光啊!
是以,這回李允堂回朝,迎接他的臣工們的熱情架勢更甚送別他那會兒的。
後來的一整個月,街道坊間都在說那日九王爺身披金甲,騎着大馬,英姿飒爽,意氣風發的模樣,連酒樓裏原本書生偷會大小姐的段子也變成了九王爺英勇抗敵的故事,聽得一群小娘們春心蕩漾。
然而,也就真的只能在心裏蕩一蕩了,因為沒過多久宮裏頭就傳來消息,說太後賜婚,把娘家鎮國公衛家的嫡長孫女衛望舒小姐,賜婚于李允堂。
說起來,太後和九王爺的母妃靜太妃關系極好,靜太妃本應叫太後一聲姨媽的。靜太妃的母親,是太後的嫡親姐姐,因為她們的母親身體不大好,姐妹倆歲數差的又大,太後小時候就一直跟姐姐住一起,可以說就是跟着姐姐長大的。後來姐姐嫁了蜀地藩王段敬,太後又進了宮,生下了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再後來姐姐家的女兒段氏被送入宮中,那會兒皇帝年紀已大,各王子之間的明争暗鬥早就開始,當靜太妃生下李允堂時,他上頭幾個皇兄孩子都有了,李允堂雖得聖寵,卻因年紀小絲毫沒有威脅。
太後在沒當上太後之前,是皇帝的皇貴妃,地位雖也尊貴,但畢竟不是正主,所以一方面想着跟姐姐的感情,另一方面也确實需要拉攏自己人,是以待靜太妃極好,也自然對李允堂極好的。李允堂這人嘴皮子活絡,無論什麽時候都能把太後逗得哈哈大笑,所以後來的這些年,太後是真把李允堂當自家的小孩來疼愛了。
這回子李允堂回京,已經二十歲了。若不是這些年在西峪關,他這年紀孩子都該抱倆了,靜太妃就他這一個兒子,可不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
靜太妃跟太後說起了兒子的婚事,太後一聽,那是積極壞了!
太後剛當上太後的那幾年,感覺十分良好,覺得自己隐忍了那麽多年終算有了正果,不再需要明争暗鬥,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可這種悠閑日子過久了,難免無聊。如今十幾年都過去了,太後的日子就愈發閑出個毛來了,她除了觀摩觀摩媳婦們的明争暗鬥遙想當年自己的英勇情景,就是給人撮合對象了。
大約年紀大點的婦女都有這種癖好。
那天下午太後跟靜太妃正商量着,太後娘家哥哥來了,說起這事,一拍即合,直接給李允堂定下了衛府的嫡長女衛望舒。衛家是太後的娘家,亦是靜太妃母親的娘家,這種親上親的關系大家都覺得甚好。當然這個大家并不包括李允堂。
當拿到太後懿旨的時候,李允堂就差沒一口老血噴出來!回頭一問他娘原來是兩老太太撮合的,他氣得直想買塊豆腐撞死算了!
要是別家的姑娘,他看在自己親娘的分上也不多說什麽了,可竟然是這個五年前害他發配軍中的衛望舒!
作者有話要說: 今日黃道大吉 ^o^
☆、冤家路窄,狹路相逢
2.冤家路窄,狹路相逢
這會兒李允堂窩在江邊上的一家不起眼的兩層樓小飯店裏喝悶酒,邊上坐着曾經跟他一起混跡京城的大理院正卿林大人的小兒子林崇玉和戶部尚書金大人的小兒子金湛。
這兩人跟李允堂年齡相似性格相仿,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他們都是家裏得寵的老幺,比如,他們都很渾,讓家中長輩傷透了腦筋。他們曾經是京城裏大名鼎鼎的霸王團,如今都做了孩子他爹,只愁着日後兒子不要跟老子那麽霸了罷。
林崇玉搖着酒杯,搖頭晃腦道:“年輕真好啊,當年那些混賬事,現在只能夠想想了。”
金湛啃着豬腳說:“都是九爺走得早啊,您一走大夥兒就散了。”
“你這話聽起來怎麽那麽別扭呢,跟我一早死了似的。”李允堂皺眉。
林崇玉放下酒杯,道:“啊呸,不吉利!”
金湛喝得有點多了,胖胖的臉紅潤潤的,說:“九爺你知道不,你一走,我爹就把我抓過去狠狠教訓了一頓!他說:你看,就算是九爺這樣的人物,做錯事了還得被發配出去,你再犯渾,不等老子抽斷你的腿,皇上就把你一起發配了出去!”金湛小時候就是個白圓胖,如今還是一副喜面娃的樣子,“我爹是想吓唬我,你知道我怎麽說?我就跟他講:兄弟那就是要一起被發配的!皇上不發配我,我自己求皇上把我跟九爺一起發配出去!”
“這話聽着順耳,不過……”李允堂瞅他一眼,問,“怎麽沒見你跟我一起走?”
金湛“嘿嘿”一笑,摸摸腦袋說:“我爹跟我說,西北沒肉吃。”
李允堂翻了個白眼,酒肉兄弟說的就是他麽?
不過今天他找這倆家夥來不是為了敘舊,而是訴苦來了。
“你們知道太後給我指婚了不?”李允堂終于開口了。
林崇玉跟金湛互相看了一眼,這消息那麽轟動,誰人不知啊?
“你們知道太後把誰指給我了麽?”李允堂又問。
林崇玉跟金湛都不說話,這又能有誰不知道呢?
“你倆這是什麽表情啊?”李允堂很不高興。
林崇玉無奈地說:“您這點破事……哦不,您的婚事……大家都知道了。”
金湛啃完了豬腳,用濕布擦了擦自己油膩膩的手,說:“九爺,其實衛家大姑娘還不錯了。”
“怎麽個不錯法?”李允堂語氣冷得快掉進冰窟窿了。
“嗯……至少長得好看。”金湛陪笑。
京城裏的王公貴族們本就交往密切,今兒你家兒子結婚,明兒他家孫子滿月,總是能碰頭的,所以這些個少爺小姐們,自然是從小相識的。
李允堂冷哼了一聲,要說衛望舒的長相,确實整個京城都挑不出幾個來能跟她比的,只是那性子,也是全京城都挑不出第二個的!
外人都道她知書達理,溫婉可人,但李允堂知道她陰險犀利,兇殘記仇!若不是自己身強力壯又身份尊貴,早被她弄死多少次都不知道了!
林崇玉笑道:“九爺,其實你也不要那麽喪氣,老婆娶回家,喜不喜歡都沒事,不過是多一個人吃飯,你還能養不起麽?不喜歡就不去看呗,有的是小妾伺候您。”
“我就不能不娶麽?!”李允堂咽不下這口氣。
金湛說了句關鍵的話:“要抗旨麽?”
李允堂瞬間就蔫了。
想當年他懷着一肚子的憋屈跑去西峪關那個貓都不拉屎的地方,由于皇上早有“關照”,他沒有受到一丁點兒優待也就算了,真是連個肉都沒有吃啊!這是人過的日子嘛?!是以剛到的那會兒,他怨氣沖天,周圍幾十米連只蒼蠅都不願意靠近。
但是慢慢的,憑着天生比蟑螂還要頑強的性子,他在軍營那種清苦的地兒找到了樂趣,仗着機智和沖動勁兒,竟也立不少功,待到二十歲時邊關大戰告捷,他接到聖旨回京,俨然已是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不都是大肚量的,也有小心眼,比如李允堂。
如今李允堂二十,衛望舒十八了,一般姑娘十五定親十六、十七成親,他本以為這會兒回來衛望舒孩子都該有了吧,誰想還沒有,不但沒有,還被皇宮裏那閑不住的老太後亂點鴛鴦譜了!
真是冤家路窄,狹路相逢!
李允堂不是沒在家鬧過,可他娘一聽他要抗婚,那個眼淚嘩啦啦啊,只差沒有當場哭暈過去。
這是……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嗎?
李允堂酒量還算不錯,前兒晚上喝了不少,第二天一早就神清氣爽地站在衛府門口了。再來此地,心裏多少有些感慨的,衛府看門的老頭兒已經換成了年輕人,原本門口一直挂着的圓筒型燈籠也換成了現在流行的八面型。
衛家是太後的娘家,衛望舒的哥哥衛羲和是太子的陪讀,李允堂也是由着這層關系認識了衛羲和。
太子爺該喊李允堂一聲叔叔,但其實年紀比李允堂還要大上三歲。小時候李允堂在抓麻雀的時候,太子爺在讀書;李允堂在打架的時候,太子爺在讀書;李允堂在祖宗牌位前罰跪的時候,太子爺還是在讀書。
那會兒皇帝教訓李允堂時提到自己家懂事的太子,又是欣慰又是心疼的,哪想李允堂來了一句:當太子多可憐啊!直把皇帝給氣笑了。
所以李允堂跟太子玩在一起的時候不多,反倒跟衛羲和比較熟悉了。有一次,李允堂受邀去衛家玩,見到了衛家的跑馬場,一時間為之驚嘆!當下就說,不愧是将領世家,自由一套禦馬之術,雖比不得皇家的大氣,但術業有專精啊!
自此,李允堂沒事就往衛家跑,還纏着衛羲和的小叔學馬術。
這樣一來二去,見到衛望舒的機會也就不算少了。
“怎麽,站門口不進去?”一個清亮好聽的聲音從身後傳來,打斷了李允堂的思緒。他回頭,便見到一頂軟轎停在門口,轎門口的紗簾被一只青蔥般的玉手掀起,露出了裏面的那一張傾國傾城的臉。
記憶中,衛望舒對別人總是輕輕淺淺地笑,而對自己,倒是從不裝賢良淑德,該怎麽挑刺就怎麽挑刺!
如今五年過去了,那個漂亮的女娃也亭亭玉立,一對清澈的眸子亮得讓人心動。
李允堂看了她一眼,隐隐覺得臉上發燙,有些懊惱,扭頭進門。
衛羲和聽說九王爺來了,親自跑來迎接。兩人小時候就經常厮混在一起,這會兒更覺得有說不完的話。衛羲和找來一壇好酒,在湖中亭擺了一桌,開始敘舊。
李允堂說起了這些年來他在邊關的經歷,衛羲和聽得無比向往,再過一年,他兒子三歲的時候,也該輪到他進軍營了。衛家男兒總是要在戰場上立一番功勳的。
再然後,就說到了李允堂跟衛望舒的婚事。
李允堂一口喝完杯子裏的酒,心裏也說不出個什麽滋味來,只問:“你妹妹都十八了,怎麽就一直沒有定親呢?”
衛羲和若有深意地望着他說:“前兩年我家的門檻可是差點沒被求親的人踏破啊,可惜我妹妹眼光高,一般人她看不上。”
“那現在可不是得後悔了,到了我的門上了。”李允堂挑眉,口氣酸溜溜的。
衛羲和拍拍他的肩,笑道:“妹夫啊,不管怎樣,你倆鬥了那麽多年,如今也算修成了正果。”
李允堂冷笑,“正果也得看是大蘋果還是小酸梨,你是不知道我們的梁子結了多大。”
五年啊!整整五年!青春年華中最美好的五年!
衛羲和笑着搖搖頭,說:“我能不知道麽?望舒都告訴我了。”
李允堂懷疑道:“你真知道?”
“嗯,那次你捉了蛇放首飾盒裏,本來想拿去吓唬望舒,結果望舒動也沒動,就以你的名義把那盒子給了北越國公主,吓得人家公主從坡上滾下來,還劃傷了臉。”衛羲和看着他吃癟的表情就覺得好笑,“虧得公主臉上的傷不深,要不然留了疤,皇上可得把你打發過去當驸馬了。”
說起這事李允堂可是憋了一肚子氣,“你說你妹是不是很過分?!”
當時北越國出訪大晉,來談兩國的邊境貿易,出了這檔子事,皇上可不要怒了麽!放在平時,皇上怒了李允堂會挨板子,但這會兒已經不是打個板子就能解決問題的了。公主受傷,讓本來要進行的簽約暫停了,北越國使團代表——他們的太子殿下就一直陪着公主以安撫她的情緒。太醫說,公主臉上的傷不深,未必不能痊愈。然而能不能治好是一回事,對李允堂的責罰是另一回事,這次若不對肇事者重罰,皇帝自己也覺得不能給北越國交代了。
于是最後,李允堂被發配去西峪關歷練,皇帝又在兩國協議中答應了對方的好幾個條件,這事才這麽過去。
其實,李允堂真的很冤枉,還被皇上說是個扶不起的小混蛋!明明衛望舒才是混蛋得令人發指好不好!
可憋屈的是他根本無從辯解啊!他就是看他娘桌上那盒子挺好看的,随手就拿來用了,哪想到竟是先帝禦賜之物,獨一無二的,這下耍賴皮都不成。事發後,他也總不能說這是他用來吓衛望舒的而不是吓唬那群娘們兒的吧?就算說了,也沒差,總跑不了一個挨罰的結果。
什麽叫偷雞不成蝕把米,這便是了。李允堂真是一口老血往肚裏吞,他自己挖了個坑想坑衛望舒來着,結果把自己坑進去了!
李允堂滿心怨念,“你說,你妹是不是把我坑大了?”
就在這時候,一個清亮的聲音從竹林後面插了進來,“我這回可不是把自己也坑了進去了麽。”
衛望舒站在夕陽下,袅袅娉娉,着一襲栀子色的煙羅長裙,頭發只簡單地用絲帶挽起,看起來清新的如同夏日裏清晨的荷花,還帶着露水的那種。
李允堂眯了下眼,也不知是不是喝多了些,反應有點慢,但語氣很沖,“你什麽意思?”
“你當我想嫁你?九爺太拿自己當回事了。”衛望舒似笑非笑,緩緩走了過來,“你說,嫁給你我能有好日子過嗎?”
這話一點不假,憑衛家現在的地位,誰娶了衛望舒不都得跟菩薩一樣供着?唯獨李允堂,衛望舒嫁給他,是別想得到什麽好臉色看的!而女人後半輩子過得好不好不都取決于夫君對她好不好麽?
李允堂這麽一想,豁然開朗,笑了起來。
“你傻了?”衛羲和伸手在他眼前晃了晃。
李允堂拍掉他的手,說:“君子報仇真是十年不晚啊!”說完,他抑不住得意之情,打量了衛望舒一眼,心情暢快地大步離開,腳步輕快得能飄起來,只覺心中撥雲見日,有種一朝沉冤得雪的暢快感。
衛羲和看着他的背影,只覺得好笑,問衛望舒:“你幹嘛跟他說這個?讓他覺得你嫁過去他就可以欺負你了?”
衛望舒擡手把胸前的頭發彈到肩後,笑道:“他這麽鬧着不肯娶我,不是沒事給人添堵麽,我就算了,衛家也跟着沒臉。點化他一下,讓他想到了娶我的好處,他就不鬧了。”
衛羲和被她笑得有點發毛,他這個妹妹從來就比他聰明、懂事、穩重,也從來讓人看不明白,“那你為什麽就是想嫁他呢?”
衛望舒嫣然一笑,轉了個身施施然往回走,說:“因為他可愛呗。”
作者有話要說: 女主有範兒吧~
☆、準備成親
3 準備成親
經衛望舒這一點撥,李允堂腰不酸了,腿不疼了,整個人都神清氣爽了,也不反對這門親事了,甚至還催着靜太妃趕緊上門合八字去。這種改變讓靜太妃一下子不大适應,還小心翼翼地他:“兒啊,你沒事吧?有沒有哪裏不舒服?要不要請太醫過來看一看?”
李允堂大手一揮,笑道:“母妃別擔心,兒子甚好。”
靜太妃還是很擔心,前一天還要死要活的,怎麽這會兒就好了呢?
不過想不通歸想不通,婚事還是不能耽擱的。因着是太後賜婚,倒不用官媒跑來跑去了,靜太妃遵循大晉的規矩,親自去衛府找衛夫人要來了衛望舒的生辰八字回去合。其實合八字就是走個過場,結果都是大吉大利的,除非真的命裏相克,否則誰高興給人說晦氣話呢?他們這又是太後賜的婚,不好也得說好。
不過靜太妃拿到結果還是十分高興的,這是龍停寺住持大師親自寫的批語:“攜手同心成眷屬,海闊天高比翼飛”,靜太妃反複看了好多遍,越看心裏頭越高興。
李允堂只在邊上冷笑,那住持可是故交了,想來知道是九王爺來合八字,怎麽也不敢寫差了吧,不然少不得要掉一把胡子。
合完八字,定下成親日子,再擡了聘禮上了衛家的門,靜太妃也算安心下來了。
一般從定親到成親要一年時間,不過這門親事是太後指的婚,不能隔年。好在眼下才開春,婚期定于中秋之後,九月初八,半年光景也足夠準備了。
在成親之前還有另外一項重要的儀式要進行,那就是冊封親王!
李允堂回京後,皇上在離皇宮不遠的地方賜了個宅子給他做臨時居所。按宮中規矩,年滿十六周歲後皇帝會賜宅子給王子,那時候也就意味着他自立門戶,從宮中獨立出去了。但李允堂離宮的時候才十五歲,并沒有自己獨立的産業,這會兒回來已經二十歲,若再住宮裏就不合适了,而皇帝也有心給他封親王,就先安排了個臨時的住處,親王府則日夜不停地趕工籌建。
封親王這事聖旨還沒有下來的時候,太後就已經把消息告訴靜太妃了,靜太妃激動地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本想着兒子送到塞外能平安歸來就不錯了,沒想到不是禍卻是福,竟還給這小子立功封王了。其實當年皇帝何嘗想給李允堂這樣的處罰?若非逼不得已,怎麽會把這個他唯一可以用來表達兄弟情深充臉面的對象發配出去?真真是李允堂不争氣,惹的事情都上升到跟別國外交的層面上,不處罰他不足以平人家的憤啊!
不過終是這小子有福氣,如今倒是讓皇上就有了嘉獎的理由。按說他這個年紀這點功勞封親王有點過,可總歸算是有功而返,扣個大帽子說他平定西北別人又能如何?皇上現在是巴不得別人說他護短呢!
封親王這風聲是皇帝故意透露出去的,要不然不會李允堂回京不到十來天就傳得沸沸揚揚。等聖旨真的下來了,大夥兒反倒淡定了。
皇上給李允堂的封地在富饒的江南,賜了“吳親王”的封號。冊封儀式選了個吉日,李雲堂穿上親王服,在衆大臣面前,儀表堂堂地等着被宣讀冊文,然後接過金冊和印玺。皇上看着自己這個弟弟,心裏感觸頗多,冷眼瞧着的大臣們內心也是波濤洶湧:早知道這小子有今日的成就,當初就該早點把自家閨女塞給他的!到底是皇帝唯一可以用來表達兄弟情誼的弟弟,可不得比王子還要金貴麽!不過想到李允堂小時候的表現,內心又是五味雜陳了。
按說有了封地的王該離開京城,住自己的地盤上去,不過皇上對這個弟弟不一般,讓其留在京城,還在城西風水極佳的地方修了一片宅子做親王府。冊封儀式完後,李允堂便帶着母親搬了進去。
由着靜太妃是親王府內唯一的女主子,是以這段時間她忙得不亦樂乎,指揮園丁建花苑啦,對府內裝潢提出布置的意見啦,特別對未來兒子和媳婦住的榮華院,投入了大量的心思,滿心期待着衛家姑娘能給兒子開枝散葉,自己也好兒孫繞膝,享受天倫之樂。
靜太妃自從嫁到皇家後,就數這段時間最快樂了!她身邊的段嬷嬷說:“娘娘出生的時候,就有算命先生來看過,說是個有福的!奴婢瞧着,如今九爺榮歸故裏,娘娘可算熬出頭了,今後的日子呀,想想就舒坦!”
靜太妃嘆道:“可不是,我十六歲進宮,進宮後就沒有一天不提心吊膽的!後來先皇駕崩,皇上登記,九兒卻還小,性子又鬧騰,總怕他闖出什麽禍來。後來果然是闖了大禍,被發配去了西峪關,我真是眼睛都快哭瞎了啊!”
“可不是,娘娘天天念經,菩薩終于聽見娘娘的心聲了!您看現在,王爺定了親,皇上還賞了那麽氣派的王府,真是好啊!”段嬷嬷也跟着欣慰,主子榮耀了,身邊的仆婦日子自然也好過,這麽說,倒是真熬出頭了。
總之這段時間,不論是靜太妃還是跟在身邊的段嬷嬷,都是忙并快樂着。
而李允堂也沒閑着,先去了趟江南巡視了一遍自己的封地,然後留在姑蘇城裏吃喝玩樂,說是樂不思蜀也不為過。這地方人傑地靈,物産豐富,李允堂想着要不跟娘親搬來此處定居算了,天高皇帝遠的占個山頭做大王,可不比在天子腳下自在舒坦麽?
不過好日子才過了沒多久,就被娘親寫信過來催他回京了。如今已入夏,從姑蘇回京城路上就要半個月,萬一有個耽擱什麽的,誤了成親大事可不好。
靜太妃畢竟是了解兒子的,這家夥身上什麽狀況都可能出現,不催着不行。
李允堂收到親娘信的時候正在塘邊釣魚,彼時天光正好,陽光透過樹葉灑下來,在地面投下斑駁的光,他躺在塘邊的軟榻上好不逍遙,邊上是一娟秀女子正泡着茶,玉手纖纖,美目潋滟。他在姑蘇府中的趙管事家的兒子趙淮在邊上替他讀信,完了後問:“王爺,您要回京啊?”
李允堂大嘆一口氣,“不回去怎麽辦?誤了婚期,皇上能剝了我一層皮!”
要真誤了婚期,剝他皮的可不止皇上,還有太後跟他親娘在後頭等着割肉削骨呢。所以不管在江南如何逍遙,該回去總得回去。
不過李允堂又想,等乖乖成了親,那些老的們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了,就可以帶着老婆老娘跑封地來,再也不回京城,就沒人管他啦!封地上自然自己最大了,什麽都自己說了算,衛望舒遠離了京城還算個甚!這麽想着,他就無比高興。
李允堂回了京,按規矩老老實實進宮給太後請安,才出了太後宮門,就被皇帝跟前的小柱子截了道,說:“吳親王,皇上有請。”
瞧這樣子,可是等着他呢!
李允堂跟着小柱子來到臨淵閣,皇上正坐在書桌前批折子。
“皇兄。”李允堂規規矩矩行了禮。
“嗯,來了啊。”皇上繼續批着折子,頭也沒擡,只問,“聽說你前段時間去了江南,看下來可還滿意?”
“滿意,太滿意了!”李允堂舔着臉笑道,“還是皇兄對臣弟最好,把那麽好的地方封給臣弟了,臣弟一定兢兢業業打理好,不負皇恩。”
“那地方歷來富饒,又風調雨順了那麽多年,哪需要你去打理。”皇上寫完最後一個字,在折子上吹了一下,看了看挺滿意,才放下筆,“你說是不是?”
“呃……是。”李允堂心道:能說不是麽?
不過這話也沒錯,國泰民安了這麽多年,地方官把一切都理得井井有條,确實不需要自己這個親王再橫插一腳了。自己跑過去,就是去享受的啊!于是誠心誠意對皇上說:“皇兄一番好意,臣弟銘記在心!”
皇上對他的回答很滿意,擺出一張慈愛的臉,又換了個話題,說:“老九,聽說你前段時間不樂意太後給你指的這門親事,這一圈巡視回來,可想明白了?”
李允堂眼珠子轉了一圈,說:“想明白了。太後自然是為臣弟着想的,衛家亦是世家,聽說衛小姐賢良淑德,美貌無雙,想來也是個好的。”那會兒他鬧着不願意這親事的時候,也是多次請求面聖,皇帝都各種借口打發了出去。這會讓聽說他願意了,才來問他這問題,可見狡猾!
皇上假裝沒聽明白他話裏的酸味,道:“長大了,也懂事了,朕心甚慰。”
李允堂裝模作樣地點點頭,“謝皇兄教誨。”
一番兄友弟恭,甚好甚好。
靜太妃雖有點小迷糊,但身邊的段嬷嬷和幾個大丫鬟到底是宮裏面混了有些年頭的,很是能幹,腳不離地地忙了數個月,總算把婚禮要準備的東西都準備妥當了。就這樣,她還每天要去榮華院逛一圈,瞧着哪裏還差了點得補一補,就算沒差什麽,這每日不看一眼,也是睡不着覺的。
就這樣日子過得很快,轉眼到了九月初八。
作者有話要說: 開文,持續更新中,撒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