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矛盾是矛與盾的鬥争
雖然稿子沒有發出去,但這一周後期又出現了另一件新聞,讓方恒對之前的問題加深了思考。
某小區在清查群租現象時發現許多由外來務工者群租所引發的安全隐患,該小區居民對此十分不滿,嚴詞要求相關部門将群租清除出小區,還居民一個安全優良的生活環境。
這其實可以說是居民的正常訴求,群租房引發的安全事故并不鮮見,而在上一周的火災事件之後,整肅活動可謂是到了風口浪尖,但同時許多外來務工租住者也表達了強烈的不滿。
由此引發的便是又一次的矛盾和沖突。
清查部門要求群租房租住者立刻糾正可能引起安全隐患的問題,同時盡快終止群租。而小區居民則要求短時期內解決群租問題,恨不得他們立時三刻就要搬出去。
語言上的不和最終引發了肢體上的沖突,沖突的結果是有一位本地中年婦女在推搡之間受了輕傷,有人建議大事化小,但她毅然決然扯上對方一起上了派出所,至于之後怎麽樣了,大家都不得而知。
而網上又即時掀起了新一輪的罵戰,許多網民認為這是本地居民在吹毛求疵,找了法子為難外地來的務工者。由于許多外來務工者收入微薄,在房價奇高的大城市,不得不以租住群租房來降低住房支出,但如今如果全面清查群租房,則相當于是逼這群人至絕路。
本地網民則表示如果是正正經經地租房子,本地居民無任歡迎,但造成安全隐患的群租現象,則無論如何都不應提倡,那是在拿人民群衆的生命開玩笑。
再到後來,罵戰的內容也不再局限于群租房本身,更多的牽涉到了地域問題。
網上的一片片罵戰讓方恒更多地去剖析症結所在,這個症結一直都在那裏,時不時出現一兩根導火索,引爆其中的矛盾,但問題卻從來沒有得到解決,或者說無法得到解決。
這幾年随着城市發展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者湧入大城市,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向往更好的生活,也因為大城市的發展需要他們,鋼筋水泥築起的城市背後,淌着的是這群人的汗水。然而因為這樣的發展,随之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常住人口的膨脹,給城市各方面的運作都帶來了不容小觑的壓力。
方恒回想長久這些年來這座城市的發展和其中的人和事,她試着把矛盾總結到兩部分的原因裏,一部分是客觀的生存艱難,另一部分則是人的主觀因素,而前者與後者其實息息相關。
上海的生活成本有多高,即使是方恒這樣的本地人也深有感受,更何況是無根無依的他鄉人。
這座五光十色的大城市給人的印象總是很美好,燈紅酒綠,又或者遍地黃金,每個人都在踏足這片土地的時候懷揣着一片雄心壯志,要在這裏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但現實是殘酷的,在這座看似華麗的大城市中打拼,有的不是紙醉金迷,而是揮汗如雨孤苦無依,是入難伏出。
多少人需要每個月為房租而發愁,多少人流連于商店的櫥窗外卻無法前行一步,那些美好就存在于面前,伸手可以觸及的距離,卻又高高懸挂在雲端,遙不可及。
即使是有着高學歷高技能的人滿懷驕傲來到這個大城市,能夠負擔這座城市的物質要求,也往往在心靈上感覺自己雖身在其中但仍然被排斥在外,又遑論未曾受過太多教育僅靠赤手空拳打拼的人。
不同的文化背景會造成不同的生活理念,不同的生活習慣,那麽當這些各異的人及習慣被放進一個大熔爐,怎可能相安無事。而無論他們怎樣學着去和本地人同樣地生活,改變以往的習慣,他們仍然時不時會覺得自己是不一樣的。
本地人的優越感一直以來都受到全國人民的诟病,這是不争的事實,一句“你看起來不像上海人”的贊賞有時候會讓人哭笑不得。方恒在曾經做過的一些采訪中也曾接觸到這一類的問題,但一直以來都不是報道的主旋律,且這種诟病就好像感冒一樣平常地存在于生活中,她很少去深刻地細想這個問題。
其實算起來,上海本是一個移民城市,兩千幾百萬的常住居民中恐怕沒有多少是真正意義上的“本地人”,然而正是這樣一群“外地人”将這個城市建設成為全世界聞名的大城市,然後這樣一群人一起成為“上海人”。
本地人生來的優越感不是事出無因,以祖祖輩輩人的努力所達到的今天的成就,讓本地人有底氣自豪地說一句,我是上海人,甚至是走出國門,都能挺直了腰板說這句話。
然而轉回身,關上家門,卻能看到這座城市裏生活的另一群人有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那是一種孤獨感。
在方恒過往的采訪經歷中,孤獨感幾乎是這些人無論學歷,無論年齡,無論背景,多多少少都會有的共同感受。那不僅僅是孤身一人在外奮鬥的孤獨,更是不被包容的孤單。她并不能感同身受他們的那種孤獨感,她是土生土長的上海姑娘,她也一樣有着本地人的驕傲。
但她此刻意識到,正是因為這樣的差異和不包容,反抗的矛頭便直指了那堅實的守護着本地人尊嚴的盾。于是只要有零星的相關,任何事件都可以被扣上地域歧視這一帽子,小到雞毛蒜皮,大到家國道義,無一幸免。
到底是什麽讓這座有兩千多萬人的城市依然使人覺得孤獨?
方恒那一日帶着這個問題回家,回到家中再次見到了那位不請自來的訪客。
夏宇楓此刻正坐在沙發上陪着方以心讀書,兩個人都很專注,只和方恒打了個招呼便又回到書裏去了,弄得方恒反而有些莫名自己是不是外人。
方恒心底有些奇怪,自己上周和他說了鄭彥青的事,這周對方卻又好像沒事人一般在她家裏反客為主,她差點要以為那個對話是發生在了夢裏。
吃晚飯的時候常美娟更是殷勤地對夏宇楓噓寒問暖,方恒在一邊很無語。
“小夏啊,最近很忙嗎,你們做律師的平時事多,一定很累,多吃點啊。”
方恒其實也想問,他不是應該很忙嗎,怎麽還有空隔三差五跑到她家裏來蹭吃蹭喝,只不過問不出口。
“還可以,最近托了阿姨的福,經常吃到家常菜,覺得胃口也好了很多。”夏宇楓這一席話說得十分順口,看不出半點不妥,一旁的方恒聽了之後,卻是白了他一眼,真是馬屁精。
“那你多點上來吃飯,反正也就是多雙筷子的事情。你們年輕人雖然忙,也要注意飲食,當心身體。”
“一定一定,阿姨不要嫌我煩就好。”
常美娟聞得此語笑得更加和藹可親,連連說怎麽會,歡迎還來不及。
夏宇楓這頓飯其實吃的不是很安生,那一日的對話對他豈會是毫無影響,即使從張正彬那裏得了些小道消息,自己仍然不太安樂,于是除了要掩飾自己的情緒,應付兼讨好方媽媽,還要眼觀六路,時刻注意方恒的表情。方恒白他那一眼,他心裏倒是有點喜滋滋的,至少被白一眼總好過被當成空氣無視。
吃完了飯,夏宇楓才從方以心身邊脫身,轉而和方恒講話,他此來除了他例行的登門拜訪之外,還是為了那個法律專稿的事。
方恒一談到工作,暫時就把她心裏的疙瘩都抛到腦後去了。兩個人磋商了一下,拟定了一個大概的題目和內容,然後夏宇楓提出他可以起一個草稿,再由方恒來做修改,有什麽細節問題兩人可以再一起讨論。
方恒打開電腦,想要翻找一篇類似的稿子給夏宇楓當樣板,翻了很久,終于翻到一篇合心意的,她從電腦裏擡起頭發現對方正以柔和似水的目光看着她,她一時竟失了語言的能力,還是夏宇楓先開口問她是不是找到了,她愣愣地點了點頭,然後覺得耳根子有些熱,趕忙低下頭去說把稿子發到他郵箱。
夏宇楓的唇角略略勾起,卻沒有說話,只是繼續看着她低頭忙碌。
如此一聊,也聊了将近一個小時,夏宇楓因為第二天一早還要開會,便告辭回去了。
他走了之後,方恒自覺心裏亂糟糟的,便表示自己要去剪頭發也出了門。
方恒一直都是留着中長的頭發,因為她喜歡把頭發一把紮起來,免得脖子被頭發觸癢。最近也确實很久沒有去修過頭發,發稍都有些打結。她常去家附近的一家理發店,長期以來都是同一個理發師給她理發,知道她的喜好,所以通常她什麽都不需要說,頭發便能被打理好,她喜歡這種省心的感覺,也不願意做出太大改變。
這一晚給她洗頭發的小妹,是在理發店做了有一段時間了,邊洗發邊和她聊着天,方恒本來翻着雜志,卻突然想到白天群租房的事,轉而問洗頭小妹的住房情況。
洗頭小妹說自己和其他理發店的員工一起在附近租房子住,因為理發店要開到深夜,她們下了班打掃完,打烊之後常常是公交車都沒有了,住在附近方便,但是附近房價太高,所以她們只能很多人一起租房子。
方恒于是提出自己能不能去看看她們住的地方,小妹先是一愣,不解她如此做的原因,待方恒向她解釋自己想寫一篇這方面的稿子之後,她倒也欣然表示可以,于是她們約定第二日下午趁着小妹正好休息,去她的住所看看。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