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逃亡交州
脫衣換鞋,黃月英打扮成了逃難的災民,随着大部分逃亡的人,一路朝着南方而去。只悔沒能帶上個汽車,否則加滿油,至多十個時辰便能從荊州跑到交州,前提是忽略東漢末年的道路。
路途之中,盜匪無數,兵患成災,所見皆為白骨深深,屍骨遍地。黃月英見慣盛世,瞧見此般情形心驚肉跳。幸而黃月英機靈,以及暗中有食物,又有防身之物保命,才能如願行至山遙水遠的交州,并到了靠海的合浦郡。
此地果然山高皇帝遠,不說賊匪官兵,就連人口都是不多,到處皆是密林,財狼虎豹。存活下來,實屬不易。
行至一村,名為大柳樹村,三面環山,地勢平整,村中瘟疫剛走,十戶不存其一,到處皆是空屋,全村僅餘二十餘人。縣中賊匪惦記,想着死人之後,必有餘糧沒有吃完。派來十名帶刀賊人,想将村子洗劫一空。
黃月英報上祖籍名姓,來自荊州望族。大柳樹村人雖未見過世面,卻隐約信了黃月英的氣度,北來之人,自古多智。
在黃月英的帶領之下,設計謀屠戮十位匪賊與陷阱之中,自此之後,黃月英成了大柳樹村的村長,統領二十一人。二十一人中,十二青壯年,五個孩童,三個婦人以及兩個中年人。
黃月英承諾:“今父老鄉親信月英,願舉月英為村長。月英不才,雖為女子之身,然必會盡心帶領鄉親們吃飽喝足、保衛鄉土,從此不再擔驚受怕。”
将各自的任務安排下去,男人掩埋屍體、女人開竈做飯、小孩挖掘野菜,黃月英選了靠河岸的一處空院住下。
仔細盤算村中糧食財産,小麥水稻,并作一起,剛好百石,差不多是現代的3000斤。黃月英仔細計算,哪怕村中二十二人省吃儉用,也只夠三月吃食。
現在正好是四月,不知道種植糧食還來得及否,無論如何,胡亂看了一兩本農學書,死馬只做活馬醫。吩咐下去,把雜交水稻播種于水田之中。這是新型雜交水稻,在現代畝産已經超過3000斤,而漢朝的畝産200斤左右,幾乎是十五倍。
種子不夠,插秧只涉及三畝水田,玉米土豆皆吩咐種植下去。黃月英唯恐出事,搬些水缸,在空間裏自行育植,此話不提。二十餘人,只種十五畝地,哪怕沒有耕牛,十天足夠種植完畢。
外有匪患,內有野獸,黃月英實在心焦。提拔村中伶俐善武的陸雲,以作村長秘書,協助裏間外事。
憂患意識時時有,播種結束後,黃月英只帶着衆人燒磚砌牆,試圖在村子四周修建城牆,以保村中農田屋舍。
陸雲之兄,陸俊進言:“村長大人,十五畝地,未免過少,怕是過不去寒冬啊,此番應該停止築牆,轉為農耕。”
黃月英一意孤行:“陸俊莫擾,此糧種為天下第一糧種,畝産20石不在話下。”三十石也就五百多斤,哪怕沒有肥料沃土,也應該不成問題。
陸俊直言黃月英說胡話,不肯信服。黃月英遂派遣陸俊繼續種植村中的糧種,其餘人繼續燒磚。
Advertisement
陸雲問:“村長大人,這糧食畝産真能這麽高?”雖是質疑,卻無不信。陸雲此人,自得見黃月英擊殺盜賊,又燒磚出窯後,盲目迷信黃月英。
黃月英:“汝莫多言,且顧得燒磚,本村長要研究水泥去也。”
村長大人出身荊州望族,家中規矩甚多,孤僻獨居,必不使人進其卧房。然村長仁慈,每分吃食,必是公平,賞罰分明,且每日必教村中之人算術,深得衆人敬重,雖然不知道村長是何官位,村民只道以往的官員都不如女流之輩。
故而燒磚雖苦,卻無人抱怨。
村長大人說,村子四周合長四百丈,若是全部封閉起來,所需磚頭四萬塊,水泥更是不知多少。衆人日夜輪班,唯有燒磚的窯子沒有清閑下來。
中間盜匪來過幾次,都被擊退,甚至還抓捕了三名盜匪,只做苦力。交州邊遠,官差甚少,村長大人逢官差就是訴苦,陳情每月會孝敬糧食,便也沒有被為難。
交州炎熱,七月開頭,糧食便已熟透,令人欣喜,水稻畝産40石,玉米和土豆畝産都有二十餘石,這還是土地原來是荒地,不夠肥沃的原因。土豆玉米皆已搬入地道之中,只待水稻脫殼完畢,便是全線收工。
村中衆人,齊心向黃月英磕頭言謝,只稱神仙娘娘下凡拯救苦難人。皆言以後任憑差遣,絕無二話。
與此同時,高七尺餘的村牆即将建好,牢固踏實,堅不可摧。衆人歡聲笑語,言笑晏晏,再不愁過秋冬。
村長黃月英卻于此時定下規矩,若無村長允許,任何人不得私自出村,村中産糧之事,更是萬般保密,不得洩露,違者立斬。
衆人無有異議,活命之物,怎可外洩?
村長命令,再度種植二季糧食,合浦郡一年兩熟,不是問題。又吩咐秘書陸雲,帶村中半數勞力出村,布置陷阱,抓捕可飼養的家禽。于中秋之前,屯下三只豬,一公兩母,且有雞鴨十幾只。
合浦郡少人,卻并非沒有,哪怕大柳樹村極度裝窮,周圍村鎮的人會留意到不對勁。大柳樹村的人,長肉了,便有些人,投奔而來。
黃月英不予排斥,一概收下,只是既然進村,必須遵守大柳樹村的規矩,忠心保護大柳樹村,保護村長大人,不能随意出村。
臘月初,大柳樹村已經突破三百人大關。農作物早已收入新建的倉庫中,冬日無事,男人跟着章明練習武藝、進山打獵;女人做飯制衣,大柳樹村俨然成為一方樂園。
章明,字懷路,是舉家前來投奔的下河村人,他家本住北方,曾經習得武藝,參軍袁紹,後來家中惹禍,為了避難,逃往極南之地交州。家中不事農田,靠打獵艱苦度日,山上樹頂得見大柳樹村繁華,舉家搬遷,得村長黃月英重用,任村尉一職。
衆人皆喜之時,獨有村長黃月英愁眉苦臉。陸雲、章明受村中之人所托,問及村長之憂。
“唯兩件事耳。其一,年關将近,官差又要收租。這次縣丞盧望帶隊,必然進村,又要如何掩藏人口,以及高牆,避免禍端?其二,大柳樹村人少,無法自衛,要如何招攬人口,而不引人注意呢?”
章明獻策:“縣衙有令,剿匪者,免征一年稅。今冬北面坐圍山中,新來一夥匪患,觀之人數不多,約六十餘人,大柳樹村可自薦入山剿匪,縣衙必定同意,也免得縣丞入村。”
黃月英撫手擊掌,笑言:“此計大妙!若在匪賊中得幾位功夫好的,也可稍解汝之重擔。村中更有人手,不必憂心明歲春耕。懷路呀,汝盡量活捉匪賊,但也不可使村中人無故喪命。”
大柳樹村剿匪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這章說及黃月英遣陸雲送家書,秘回荊州報平安。
話說黃月英出走,諸葛亮與岳父母心急如焚,幾番商議,黃承彥與蔡氏只恨女兒無義,不守婦道,深感對不住諸葛孔明,說是任憑休妻,另行嫁娶,絕無怨言。然黃女無情,諸葛仁義,頂住家中壓力,說是暫且等黃氏月英三年,若是完璧歸家,可不做休妻,否之另娶她人為婦。
黃承彥為女婿的胸懷嘆服,更加竭盡全力教導平生所學,只言,哪怕不結成親家,也無所謂。
收到小姐來信時,黃家阖府歡騰,蔡氏阿蘭哭成了淚人,直罵女兒不孝,卻又不敢叫人盡知。黃月英出跑之事,對外解釋為身體不适,回娘家養病呢,黃府丢不起這麽大的臉。黃承彥當夜帶着家書,前往諸葛廬。
“賢婿,吾家不孝女來信!”
信中說:阿醜一切安好,父母勿憂。今歲不能膝下盡孝,女兒愧對阿父阿母。待阿醜事畢,轉還家中,任由打罵,女兒無怨。送信之人所帶稻米,為女兒親手所種植,寄予父母,聊表笑意。不孝女阿醜,叩首。
翁婿相顧無言許久,才開始說話。
諸葛亮拿着一袋飽滿的稻米,笑道:“荊州搜尋已久,月英必定不在;涼州、并州、宜州、司隸州種不出如此飽滿的稻米;此米甚新,出田不到三月,必定是冬水稻,可種植東水稻的州不多,沒有被賊人官兵霸占良田,允許平民種出飽滿糧食還能留存的州,更是少之又少。”
“岳丈大人,月英這是在南部交州!”黃月英不會想到,就一個稻米,就能出賣她的位置。
黃承彥咬牙切齒:“知賢婿準備出山了,此間事忙,未必有空,年後,吾親自帶人前往交州,捉拿不孝女回諸葛廬,到時僅憑賢婿發落!”
作者有話要說: 莫說女主當村長誇張,三國演義中,那些男人随便賣些家産,振臂一呼,便有幾千人誓死跟随,他們都誇張,我們也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