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刺秦(5)

第8章 刺秦(5)

數日後,呂祉意外地從張浚的親筆信中得知了秦桧市買駿馬的用意。

張浚的書信寫得非常随意--他對待熟人或者信任的屬下向來如此--開頭是回答當初呂祉提出的問題,闡明自己的心跡;後面則敘述了一項重要的人事變動︰

老弟,你當初問我,收複故都之後又當如何?我沒有接這個話茬,并非我故作高深,而是我也還沒有考慮周到。現下,我已經想得清楚明白,并且向陛下上了正式的奏章,可以開誠布公的将事情說得一清二楚。辟地複土,是咱們臣子的職責,然而依照我的看法,事情終究還是得歸結到議和上來。宋遼兄弟之國相安無事百多年,百姓安居樂享太平,是一番多麽美妙的景象。所以,不管那些腐儒如何說三道四,我一向主張不能斷絕兩國之間使者往來。但是近來,我也一直在反思,為什麽朝廷多次派遣使節與金國往還,希望他們歸還河南地,始終收效微薄。面壁數日之後,我總算想通了,原因是朝臣之中,并沒有熟悉虜人情況的能員。所以,大約十天前,我推舉秦會之做侍讀,在朝廷供職,這件事想來你已經清楚了。陛下賜給了會之老兄衣帶、鞍馬以示禮遇與賞識。陛下如此通權變,我也覺得很高興。(注,此指當初趙構因為秦桧結黨而罷免其時,曾經非常憤慨,然而既然賞賜了秦桧物品,則說明已經不再計較當初之事。)然而會之老兄,是個性子急躁的人,他下朝之後就上奏陛下,要求看在“陷敵累年,敵國詭計稍知一二“的份上,”以備顧問”。這個酸秀才,進入政府是天樣大的事情,怎麽可以倉促決定。陛下自然優诏不許。然而我聽說,他居然要走些偏門的途徑,搜求珍寶賄賂大。這實在吓了我一跳。做大臣的,最重要的就是清譽。他自毀名譽讓我這個引薦者居于何地?我現在淮南脫不開身,你不妨幫我會一下這位老兄,勸他耐心等待,入政府的事情要靠聖斷靠才幹。我的意思,你都明白,其餘的就不再細聊了。

呂祉看完後,氣得将信重重拍在桌子上,震得桌上擺放的白瓷描金碗晃動不已。張浚的胥吏不明所以,連忙叉手問道︰“呂侍郎,這是怎地說?“

呂祉微一凝神,意識到自己的失态,掩飾道︰”士大夫輩理當為道德的楷模,明廉恥重信義,剛才只是想到靖康以來的諸多失節行為,難免義憤。”

胥吏似懂非懂諾諾而退,呂祉卻再也無心辦公。他長嘆一聲,負手而立。前世,他寧願戰死,也不願議和或者整軍退出戰場,就是因為“能戰方能言守,如不能戰,則愈守愈受制于敵。”這也是趙鼎的失策之處。然而彼時這一主張便處處受到掣肘,宰輔以分兵來削弱他的權勢;而皇帝則更信任某位大,允許其監督厚重兵馬,不受他的節制。形勢逼迫他只能下定殉國的決心,孤軍奮戰也算雖死猶榮,固不做西市受戮之想。而如今,左相如彼,右相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收複故土尚且遙遙無期,就動了啓用巨奸的念頭,終歸要跟結下不共戴天仇恨的虜人議和,置萬世難磨之恥辱于腦後。

他郁憤之下,索性拔出佩劍,舞于中庭。身形閃動間帶動得空氣快速流動風聲飒飒,劍氣所激下,園中所植垂柳的葉子紛紛落下。他淩空刺劍,仿佛面對着成千上萬看不見的敵人。直到最後,嗖的一聲将長劍擲出,方才穩住身形。這一擲當有千鈞之力,劍身已有一半沒入樹中。

呂祉看着尚自搖動的劍身苦笑不已。他忽然領悟到張浚所以并不面談而要信件往來的原因。右相的大計早已經定了,只是張浚必也看出了他的見解,所以為了避免與看重的部下當面沖突,當時才笑而不答。直到大局已定,才用書信知會,給了他一個措手不及,再無置喙餘地。一時間呂祉只覺得天下之大,朝廷之上竟然僅有立錐之地,不禁流下了熱淚。

呂祉以手指夾住劍身,将劍一寸寸緩緩拔出。銳利的劍刃割傷了他的指腹,他卻渾然不顧。他以與前世并無兩樣的孤臣孽子之心,做出了最終的決斷。秦桧的行動早于史書的記載,他的計劃也必須盡快實施,而張浚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接觸機會。

作者有話要說︰

關于張浚對議和的看法,他援引秦桧,以及秦桧急于進入政府都是确有其事。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