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趙楚铮帶兵清掃了西北各部, 有如神助,因為西北鞑子三部互相鼎立, 這些年的管理對抗之下, 被孟長雄收服了左部,趙楚铮雷霆手段, 不過短短幾月時間,長驅直入鞑子腹部, 俘虜對方精壯兵馬上萬。

消息傳到順天府, 太子之位還沒坐穩當的大皇子頓時如坐針氈,他雖然與趙楚铮合作, 卻也時時防備着他。在手底下幕僚的建議中, 他也覺得趕緊将趙楚铮召回來才是要緊, 功高震主, 尤其他們都有資格争奪皇位,他不能給自己扶持起來一個勁敵。

然而,當初是他為了鞏固地位, 将趙楚铮派出去,是否能将人喊回來卻不由他做主。以祁陽侯為首的幾個武将世家,上書力薦,西北乃大周心腹大患, 拉鋸戰打了上百年, 禍害邊防百姓無數,如今有機會将他們一網打盡,時機千載難逢。

尤其是在西北常年鎮守的将領, 上書請願,言辭懇切,感人肺腑。永嘉帝人過古稀,原本并沒有那樣大的野心,一想到自己在位五十來年,并沒有什麽拿的出手的功績,有點豪心頓起之感。

祁陽侯又以趙楚铮的名義将西北繳獲的戰利品全部上交,表明六皇子堅決保皇之心,永嘉帝一瞧,也不管大皇子撺掇滿朝文武阻止繼續西征之事,只管放權,任命趙楚铮為宣威大将軍,讨伐西北。

這樣一來,趙楚铮便在西北待了兩年有餘,孟長雄在趙楚铮手下做事,也不好趕人家自己修建府邸。西北官員因為六皇子的緣故,朝孟家極力巴結。

也有些聰明人看出六皇子将來造化不淺,想托孟夫人牽橋搭線,将家中教養好的女兒送與六皇子。這樣拉皮條的事孟夫人要說不應,得罪的人便太多。

想了個折中的法子,經常邀請官家小姐們進府來玩,正好由孟玉拆作陪。卻不知為何,那些小姐們使出渾身解數,也不乏美貌溫柔的,愣是一個也沒入六皇子的眼。

孟夫人悄悄與孟大人嘀咕,這六皇子莫不是有什麽毛病?孟長雄聽地眉毛直跳,叫孟夫人不要瞎想,六皇子胸有溝壑,是個成大事的人,定不願意拘泥這些小事。

只是有時候他也有些懷疑,六皇子年紀輕輕,軍中男兒們經常邀請他去些秦樓楚館,他去是去,卻難得潔身自好,那些供人解乏的青樓女子竟是一個也不沾染,時間長了,孟長雄也不得不留意。

後來一件事發生,他才知曉自己想歪的多離譜,在孟玉拆及笄這一年,孟府就這一個女兒,雖是侄女兒,卻養的金尊玉貴,瞧上的人家不在少數。

孟夫人時常帶着侄女兒出席各種宴會,打算仔細為她把關,挑個如意郎君。這一舉動卻戳了趙楚铮肺管子,氣得他差點又去搞事,被計武和小福子勸下。

給他出主意說殿下不如使個一勞永逸的手段,孟姑娘年紀到了,不是張家也是李家,孟夫人總不會停了相看的心思,只要讓孟家知道殿下對姑娘有意,孟家吃了雄心豹子膽,敢把您看中的姑娘嫁出去。

趙楚铮靜下來,明顯聽進去了,先前他一直與她偷偷來往,不過因着時局未定,他自己命運難料,唯恐牽連她深陷囹圄,不說如今他已經站到不被人輕易掰倒的地位,就是孟家與他的親近程度,一旦他有事,她能逃得掉嗎?

這輩子只要他活着,是不會允許她嫁給別人了,既然如此,何不早早把人攬在羽下護着。這樣一來,也杜絕了他的人總是被拉去與旁人相看,想通了道理,趙楚铮就打定了主意。

所以當孟長雄被六皇子請來,說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話,越想越迷糊,少不得回去請教孟夫人。孟夫人一聽,電光一閃,哎喲一聲,反應過來,告訴孟長雄六皇子是瞧上他家玉兒了。

Advertisement

夫妻倆是又驚又俱,心情複雜,孟夫人自然是不敢再拉着孟玉拆出門了,卻也不好把這話透露給孟玉釵。只是教養越發仔細,甚至請了個京裏有名的嬷嬷,聽說從宮裏出來的,教她如何掌管中饋,理清各個豪族世家盤根錯節的姻親關系,甚至連宮裏的禮儀也不忘。

孟玉拆學得一頭霧水,大奶奶對她越發好,有一日不經意說漏嘴,被孟玉拆察覺。孟玉拆心頭一跳,以為自己跟趙楚铮的事被伯父伯母發現了,連忙請了他來。

得知孟家人的行動,趙楚铮渾身舒泰,優哉游哉去見了心上人,見她着急,忙勸慰一番。安慰她說孟家自然不知道那樣仔細,不過他稍稍流露傾慕之意,給孟長雄吃了顆定心丸,許了孟家六皇子妃之位,他們有拒絕的餘地嗎?自然不敢再給她相看了。

孟玉釵聽他解釋完,想的還挺周到,漸漸放下心來。戳破了這層窗戶紙,唯有一個壞處,趙楚铮再不偷偷摸摸見她,時常聚在一起說一兩句話孟夫人睜只眼閉只眼,只當沒瞧見。

不過到底親侄女,還是經過孟媽媽的口,告訴她雖說六皇子起了心思他們沒有拒絕的餘地,但是女孩子難能可貴的矜持不可丢棄,零零總總說了一大堆,不過怕六皇子一時把持不住,壞了她名節。

孟玉釵聽地面紅耳赤,卻不好反駁,只能借孟媽媽的口,告知伯母那些擔心都是多餘的。

趙楚铮整饬西北的這段日子,順天府也仍然雲波詭谲,永嘉帝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幾個皇子之間明争暗鬥越發厲害,大皇子扳倒了三皇子,春風得意卻沒有多久。

剛愎自用,耀武揚威,在朝堂上俨然以太子之位自居。五皇子是個悶不吭聲的,卻将大皇子超出規格的吃穿用度、出行用的太子鸾轎,以及利用身份勾結朝中重臣的證據一一收集起來。

再一次大皇子又指示同夥上書立太子之後,五皇子利用宮中的人脈将大皇子那些觊觎皇位的證據全部交到皇帝案前。永嘉帝勃然大怒,自古以來,皇帝的大忌自己還如日中天,底下兒孫便迫不及待了,他狠狠斥責了大皇子一頓。

大皇子戰戰兢兢收斂了一點,卻沒想到過了不到半月,黃河決堤治理時,地方官員聯名上書,大皇子屬臣不知仗誰的勢,為非作歹,貪污赈銀,國難當頭,拿着國庫的銀子置辦私財,甚至送了大皇子兩萬兩黃金。

五皇子抓住時機,一舉将事情捅到永嘉帝跟前,永嘉帝氣吐一口血,大皇子終究無力回天,被永遠囚禁,一輩子踏不出大皇子府一步。

随即朝堂上便只剩下五皇子一個人獨領風騷,衆人紛紛巴結,五皇子卻是個謹慎的性子,整日除了上朝為國分憂,不邁出皇子府一步,似乎對皇位并沒有任何想法。

這恰恰卻是他聰明的地方,皇帝年邁,身體每況愈下,疑心病越來越重,他再表現的安分守己,也都不能叫永嘉帝完全放下戒心。

朝堂上人心惶惶,輕易也不敢再拉幫結派。永嘉帝似乎傷透了心,即使還有五皇子這個聰明伶俐一心為他分憂的兒子,邊界也有六皇子這個保家衛國的兒子,浴血奮戰為他的社稷添磚加瓦,他也不再信自己的兒子。

反而很是依仗同父異母的弟弟賢王,家國大事一一都要問過他,甚至将人留在養心殿處理各種朝政重務,滿朝文武不敢忤逆皇帝,只有禦史大夫剛正不阿,斥責賢王越俎代庖,意圖不軌。

賢王還沒說什麽,永嘉帝卻按耐不住了,直接将人貶谪,朝堂上下只能順着皇帝。賢王先開始還能把持住,依照皇帝的命令,說一不二,後來接觸越多權利,心思越發昭彰。

一面哄着永嘉帝,一面打擊幾位皇子,三皇子已經貶為庶人,又被賢王尋了錯處流放嶺南。大皇子閉門思過,卻還中了毒,成了個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病秧子,徹底廢了。

五皇子倒是謹慎,沒叫賢王抓住一點錯處,可惜賢王有心找不是,如何會放過他?打着慰邊的旗號,将五皇子趕去了南方抗倭。

趙楚铮一直關注京中的局勢,又收到祁陽侯府的來信,知道賢王恐怕要對他下手了。找來幕僚好好上商議了一番,過了幾天便出征朝西而去。

卻不知為何,行軍到祁連山附近,本已經收複的樓蘭部族突然奮起,反撲大周軍隊,兼大周軍內竟然有叛徒,裏應外合将六皇子困在祁連山殺害。

消息一傳回順天府,上下嘩然,永嘉帝痛失兒子,徹底卧病在床,似乎終于醒悟了,他兒子少的經不起再折騰。一面派人接回六皇子棺椁,一面遣精兵去接五皇子回京。

誰知五皇子在回京的路上,遭遇悍匪,厮殺之下性命無憂,卻廢了一只眼睛。永嘉帝老淚縱橫,大恸,天要亡周。肱骨老臣門也是一片傷心欲絕,只能請書上表,請永嘉帝封賢王為皇太弟,暫時監國。

永嘉帝卻不知怎麽想的,答應了卻遲遲不下旨,一定要等到五、六兩位皇子回來了再說,不過就是拖延時間罷了。賢王唯恐夜長夢多,在他眼裏,皇位已是囊中之物,卻擔心永嘉帝寧願力排衆議也要将皇位交給殘廢的五皇子。

一面再次派人暗殺,一面準備奪宮。五皇子吃了大虧,又有皇帝派去的精銳保護,賢王派遣了好幾撥人終究近不得他身,也只能狗急跳牆逼宮奪權。

糾結了京畿護衛,一舉發動宮變,在那一天子時,城門大開,賢王威風凜凜不廢吹灰之力進入了內皇城,施施然走到皇帝寝殿,卻是人去樓空,永嘉帝憑空消失。

賢王大驚失色,意識到不妥,疾奔出門,發現自己的人都被挾持了,甚至與他商量好,跟随他的長信侯也倒戈相向,而據說已經死在亂箭下的六皇子,竟然好好的立在馬上,領着精甲騎銳正等着他。

賢王仰天大笑,只說了一句,六侄兒好膽色,便束手就擒。賢王叛亂悄無聲息平定,永嘉帝看着失而複得的兒子,再等不得,急忙召見文武百官,立趙楚铮為太子。

過了半個月,五皇子也安全回京,不過确實右眼已廢,半點複原的希望也沒有。永嘉帝撐了三個月終究病體沉珂,崩了。

大行皇帝喪葬禮後,趙楚铮順利登記,卻是個閑不住的,前腳剛行完大典,後腳自個就收拾行李又跑去了西北。文武大臣面面相觑盯着龍椅上一份離家出走書,氣得跺腳,卻無可奈何,除了好好守着社稷,還能怎麽辦?又不能上上下下都跑路。

趙楚铮卻是急着去見心上人了,雖然千叮咛萬囑咐了,詐死一事也實在太過兇險,保不齊小丫頭就生氣了。後來又急着回京料理賢王,他都幾個月沒見她了,想得發瘋。

本以為永樂帝不過去西北胡鬧,不多時便會回來,卻不想人一去三年,不但在那邊将國孝守完了,順便徹底收複了西北各部,令其俯首稱臣,大周版圖再次擴大,而這不過是永樂帝在位期間一筆不大不小的功勳罷了。

滿朝文武接二連三情願,恭請皇上回京,甚至朝廷幾個重臣親自過來迎接,還有人求到孟長雄府上,請他出面規勸一二。孟大将軍唯有苦笑,皇上留在這裏自然有他的原因,說到底他侄女兒不走,皇帝也不走,又不敢說。

在永樂三年三月,皇帝終于準備回鸾,孟長雄也被封勇軍侯,在京都賜了府邸。

雖然在西北窩着,永樂大帝一點都不得閑,沒事西出玉門收拾收拾不安分的各部,閑着也是大江南北四處跑,網絡了許多有志之士,高山隐士大能也叫他挖出來不少,全部被他收到麾下效力,他自己倒清閑的很。

唯一一點不好,太寵着小丫頭了,帶着她跑了幾回,得知這次回京就只能嫁給他住進皇宮,死活不樂意跟他回去,這才耽擱至今。

還是孟夫人看不過去,逮着侄女好好教訓了一頓,皇上恩典寵愛乃是天恩,萬不可恃寵生嬌,沒了分寸,尤其已經是內定的皇後,不跟着回宮,陪着他們窩在西北作甚。

孟玉釵只是哭,實在舍不得,西北遙遠,回去了今生或許再回不來。孟夫人也淚汪汪的,卻也忍痛将侄女好好送走了。

國喪已過,永樂帝年滿二十,回來便要親政,大婚迫在眉睫,京中但凡有點名望、有适齡女兒的豪族貴戚,莫不心動,走路子往皇帝跟前湊。

然而,永樂帝回來拜祭過大行皇帝,除服後第一件事,卻是賜婚。不是旁人,正是孟玉釵與自己,京中上下一驚,這孟玉釵乃是何人,細細一查訪,哦,原來是勇軍侯的侄女兒。與皇上青梅竹馬,在西北朝夕相處好幾年,比不得比不得,既然皇後之位争不過,以自家地位,求個妃位嫔位總不過分。

于是,各個家族雙手攏袖,就安安分分等着皇帝大婚三月後選秀,卻不想等啊等,什麽都沒等到,上書一問,好嘛,人家皇帝壓根沒選秀的意思,人就準備守着皇後過了。

大家散了吧,該幹嘛幹嘛去,沒指望。家裏沒心思的朝臣倒是洗洗睡了,揣着皇家親戚夢的家族可等不了了,紛紛上書,這怎麽行呢,三宮六院,只有皇後一個可怎麽成?不成不成,這可太委屈陛下了。

結果上書奏請選秀的折子厚厚一沓,全部堆在牆角積灰,永樂大帝看都沒看一眼。這條路走不通,有人往祁陽侯家使勁,當初那點辛密知道的人不少。

祁陽侯老神在在,他那外甥瞧着好說話,他卻知道是個打定了主意,九頭牛都拉不回來的主,說一不二的,哪裏敢去碰那釘子。他家也有适齡女兒,不敢抱那指望,早早嫁了了事。

祁陽侯說不通,又去煩永樂帝,反正他們閑。誰知他們做好了長久作戰的準備,人家不跟他們玩兒,永樂帝收拾收拾包裹,帶着皇後就要往西北跑。

一衆朝臣大驚失色,朝服來不及摘,聽說皇帝跑了,撒丫子趕着去追。鳳凰大街上,文武百官拔足狂奔,真是一景。

好容易在東城門上追上了平民打扮的腳底抹油二人組,衆大臣老淚縱橫,保證再不敢上廢話折子,只求皇帝跟他們回去,不然豈不是要被禦史言官戳着脊梁骨罵?不劃算不劃算。

皇帝是那麽容易妥協的?不能夠,任你哭的涕泗橫流,走,要走,一定得走!

衆大臣沒轍了,一眼瞄見皇後,您瞧着大太陽底下,您不熱,皇後娘娘身子嬌弱,中了暑不美,不若還是回去?

皇帝扭頭看了一眼,拉着皇後去涼棚底下坐着,就等這些老不休的讓路。沒法了,又有人請教祁陽侯,這下可把皇帝得罪狠了,同朝為官,低頭不見擡頭見,您好歹出個主意。

祁陽侯笑眯眯的,衆位大人是當局者迷了,他指了一指被皇帝殷勤伺候着、端茶遞水的皇後。衆人恍然大悟,他們也不求皇帝了,一窩蜂趕去求皇後。

皇後見他們熱地汗流浃背,也不忍心了,拉着皇上的袖子拽了拽,溫言軟語勸了一句。皇帝這才回心轉意,拉着皇後上了回鸾的辇轎。

有位言官看的心情複雜,跟祁陽侯嘀咕,依照皇帝這寵妻的架勢,還有官家兒女能進宮嗎?祁陽侯勸慰,現在不能不代表以後不能,等皇上的癡情勁兒過了,到時候他自己就想納妃了,莫急莫急。

于是,朝堂上下都在等,等皇帝什麽時候對皇後色衰愛弛,他們等啊等,等到皇後懷孕。磨掌霍霍,這下該要納妃了,于是充允後宮的折子又飛向皇帝案頭。

皇帝這次沒有反駁,他在養心殿忙活了幾日,衆大臣心花怒放,這下總能達成心願了。誰知,過了幾日,一道道賜婚的聖旨就像折子飛來一樣,飛回到上書的大臣手裏。

打開一看,好嘛,皇帝不但釜底抽薪,他還手段刁鑽。知道侍郎家與骠騎将軍家不對付,就把他們兒女賜婚;明白國公府嫌貧愛富,偏偏給他家找個寒門女婿。稀奇古怪,亂點鴛鴦譜,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皇帝做不到。

上書的朝臣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哭天哭地請皇上收回成命,聖旨一下,豈是你說收回就收回的?你家女兒不是恨嫁,皇帝就成全你,總之,沒商量。

這樣一來,再也沒有人鹹吃蘿蔔淡操心,總惦記着皇帝枕邊是不是人不夠。遇上跟仇敵一樣的親家,自家事還忙不過來呢。

大周這位永樂帝實在好玩兒,他的事跡總是流傳的很廣,然而最叫人好奇的卻是那位令皇帝鐘情至此的皇後。好在,相比較皇帝的讓人頭疼,皇後還是比較親民。

即使懷着身孕,也将萬壽節辦的體體面面,四品官員以上的命婦進宮領宴,有幸見到皇後。只能說,不愧能叫皇帝鐘情,氣度、身段、容貌無一不是絕色,尤其看得出是被嬌寵着,渾身氣度非凡,卻又溫柔可親。

沈家姐妹們坐在下首,尤其沈清蘭這位五皇子妃,看着皇後怔了半日,終究低下頭去。

大周朝永樂皇帝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野史上記載他是永嘉帝與弟妹成王妃私通所得私生子,本與皇位無緣,偏偏是他坐上皇位。倒也是個有手段的君王,勵精圖治,內強皇權,外服四夷,大周版圖在他手裏擴寬了一倍。使得外邦來賀,舉國安定,河清海晏。

最為人稱道的,卻是這位有名的美男子皇帝,一生只有一個皇後。有時候心血來潮,想幹個什麽糊塗事,除了皇後,誰勸都不中用。

皇後雖然有時也不着調,陪着他胡鬧,大多時候還勸得住。這一帝一後除開時不時愛玩個失蹤,喬裝改扮成普通人跑出去游玩,一生沒什麽大錯。

兩人育有三子兩女,皇後享年七十九,先一步皇帝走了,永樂帝悲痛欲絕,守在皇後宮中,三日不吃不喝,最終随皇後而去。大皇子也就是太子登基,将父皇母後合葬,成全了兩人都不平凡的一生。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