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四大家族
張文骞本來自信滿滿,将一個蒙受不白之冤的朝廷命官演得入木三分,看到這兩人進門時,也不由變了面色。
“張大人認一認,這些可都是你淮州府衙的人?”禦史中丞顧先敏見狀,立刻一拍驚堂木道,“你可要看清楚些,別多了少了,到時候可說不清。”
這句話意有所指,張文骞面色數變,最終還是只能低頭道,“回大人的話,正是。”
這幾個字吐出來,張文骞的臉色立刻灰敗下去。
他固然可以否認,但府衙上下數十人,并非都是他的心腹,而是來自不同陣營,必然不肯替他遮掩,最後不免還是會被揭穿,屆時還得被冠上搬弄是非之名。
他并不知道這兩個已經被自己安排出去,回老家避風頭的差役怎麽會又出現在了隊伍之中,但身在官場之中,張文骞已經預見到,這一次,他估計是要栽了。
不管後續的事情如何發展,至少他囚禁欽差的罪名是無法洗清的。
何況,張文骞已經通過此事意識到,江南,并不像他們一開始想的那樣盡在掌握,還有一股隐秘的勢力在後面推動此事,要将他們揭露出來,而他們事先卻半點都沒有察覺!
那是誰的人?他什麽時候去的江南?他查到了什麽,掌握了多少?
他們統統都不知道。
這才是最可怕的。
接下來的審問一如張文骞所想,在所有人的指認下,那兩位抓捕了欽差禦史的差役毫無疑問被定了罪,而後就輪到他接受審問了。畢竟即使身為一州知府,也絕不可能毫無緣由去為難從京城來的欽差,更遑論私自将他們抓起來,投入大牢關押。
而這兩位欽差,原本是要去調查安陽縣赈災銀糧貪污案的。
然而他不能說。
因為張文骞保持沉默,這一整天,加上接下來幾天,案情始終沒有任何進展。
出于對一位朝官的尊重,出于“刑不上大夫”的規矩,雖然如今是階下囚,但張文骞的待遇很好,他沒有帶枷鎖,只上了鐐铐,從始至終沒有被刑訊,同時在獄中也是單獨關押。
即使如此,幾天的審問之後,他還是迅速瘦了下來,臉頰凹陷下去,眼底一片青影,精神也開始恍惚,眼看着就要扛不住這種無窮無盡的審問而吐口。
但就在這一天晚上,張文骞跟之前那位屬官黃文德一樣,意外在獄中自盡。
但這一次,他不是上吊,而是服毒。
這個消息讓三位主審官震怒不已,消息傳到朝中,也引起了整個京城官場的憤慨。張文骞是人犯,而每個凡人在被關押之前都必須經過十分仔細的搜身,在黃文德死後,更是連包頭巾、腰帶這種東西都不允許留下。
在這種嚴密的檢查下,張文骞覺不可能在身上藏毒,帶進監獄之中。
也就是說,有人在這期間偷偷進入監牢,給了他□□,甚至……從現場來看,有不少掙紮的痕跡,屍檢更是發現他身上有不少淤青,很有可能那□□他并非心甘情願服下,而是被人限制住行動之後灌下。
這可是刑部大牢,整個大楚朝防衛最為森嚴的牢獄,裏面關押的不是等待秋後處決的死刑犯,就是犯下其他大罪的十惡不赦之人,未免越獄乃至劫獄的情況出現,防守十分嚴密。就這樣還是讓人悄無聲息死在了獄中。
更難的,卻是此事該如何上報。
從江南上京城這一路千裏迢迢都沒有出事,偏偏拿到了三司的地方出事了,那就是他們無能!不管有多少理由,太皇太後可未必會聽。若是将此案移交出去,他們三人以後在朝中就沒有任何前程可言了,說不定還得引咎辭官。
三位平日裏多有龃龉的主審官坐在了一起,打算商量出個章程來。
短暫的靜默之後,先開口的是刑部尚書張玉榮,“此案迷霧重重,只怕就算再查下去,也查不出什麽來。老夫年紀大了,明日就向太皇太後請罪,讓她老人家另選賢良負責此事。”
大理寺卿文旭聽他已有退意,不由吃了一驚,“張兄,何至于此?”
“如何不至于?”張玉榮苦笑,“但凡還有一點辦法,我也不願意如此。然而此案牽涉太大,還沒查到關鍵處,就已經死了兩個人,繼續查下去,只怕也不過平添孽債。”
這話卻是說到文旭心裏去了。若是對方勢力那麽大,查到誰就殺了誰,這案子不光破不了,還有可能牽連許多人的性命,最後的結果,只怕他們三人都承擔不起。
他們都已經不是銳意進取的年紀,這幾年間政權頻繁更替,在朝堂上很難有所作為,自然都養成了一股暮氣。如今乍然接手這麽複雜的案子,打退堂鼓也在意料之中。
他們在朝多年,比誰都知道這件案子幕後究竟有多大的勢力,調查取證困難重重,不是逞英雄的時候。
“事已至此,就算想走,只怕也很難全身而退。”禦史中丞顧先敏看了張玉榮一眼,緩緩開口,“便是要走,也不該是此刻。倒不如好好想想,該如何在太皇太後面前周旋,好讓我們繼續查下去。”
雖然沒有證據,但是太皇太後處置了身邊的何不平這件事,在他們這個地位的人看來,絕不只是因為一樁婚事。而如果不是,偏偏事情出在這個時候,其中深意,就很值得商榷了。
這未必不是一種表态,既然如此,此刻退縮,只怕反倒會讓太皇太後心生不滿。
“其實事情也沒有那麽壞。”見兩人不再說話,顧先敏便又道,“原本咱們手中雖有人犯,但他一日不開口,那就一日差不下去。如今他在獄中死亡,□□卻必然是從外面帶進去的,卻正好叫背後的人露出了行跡,給了我們順藤摸瓜的機會。”
“中司言之有理。”文旭聞言眼睛一亮,立刻點頭附和道。
張玉榮見二人已經統一了意見,便也不再說話。
三人将奏折遞上,宮中太皇太後親自發下谕旨,着令三司嚴加審問,查清張文骞死亡的真相,找出幕後主使之人。
此刻,親自處置了何不平這個幫手,太皇太後心中對江南的不滿之意達到頂峰,自然不會讓這件事情輕易就這麽過去,所以查下去是必然的結果。
刑部大牢并不允許家人探視,每日能夠進出的就那麽幾個人,雖然遮掩得很好,但還是很快查到了一個獄長身上。只是派人去捉拿時,此人卻早有準備,已經潛逃在外,讓抓捕的官差撲了個空。
三司當即發下海捕文書,搜尋此人。
本來這只是例行公事,大家都沒有太報希望。畢竟既然是有人在幕後推動,那麽将這獄長藏起來或是直接滅口,都不是沒有可能的事。對方手段通天,在京城裏藏下一個人也不難。
然而幾天之後,京城尹便接到了百姓報案,聲稱那個海捕文書上的大寇就居住在自家所在的那條街巷,被他無意之中看見。
事情報上來,顧先敏沒有耽擱,立刻申請提調一隊禦林軍将整條街巷團團圍住,又調了弓箭手等在周圍布防,最後才命差役們進入巷子,前去捉拿要犯。
如此謹慎是很有必要的,這條巷子裏果然隐藏着十幾人,其中頗有一些悍勇之徒,意圖拼死突圍。因為早有準備,最終除了混戰之中死去三人之外,餘者皆被捉拿,其中就有那個獄長。
而沒多久,這些人的身份便也被核實清楚,正是來自江南。
但他們不是來自哪一個衙門,而是來自所謂的江南四大家族!
幾大家族這種稱謂,其實在各地都有,規模和勢力大小不一,但他們紮根當地,已經形成了一張嚴密的關系網,對本地的掌控力,往往比官府和朝廷更甚。
而在江南,這種風氣就更加濃厚了。大大小小的家族們掌控着江南絕大部分土地和商業,通過這種方式,也掌控了整個江南的命脈。
百姓們種他們的地,在他們的宅子和店鋪之中當差,心裏向着誰,自不必言。而且這些大家族,彼此之間關系密切,通過聯姻等方式結合在一起,就像是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樹,根本無法撼動。
其中最為顯赫,勢力最大的,就是四大家族。其他大大小小的家族,多少都跟他們有關,以他們為首。
這四大家族,乃是周、齊、陳、汪。
事情到這一步,顧先敏反而不敢貿然審訊了。四大家族掌控者大半江南的農業和經濟,也就意味着他們掌握着大半大楚的稅收,其中的牽扯有多深,自不必多言。動了他們,一旦激起江南民變,就等于整個大楚的根基都會跟着動蕩。
于是他只得先将這些人羁押起來,然後再次上折子請示。
太皇太後的第一反應,自然是要查,然而消息已經傳出去,滿朝文武都已經得知了消息,各種奏折雪片一般飛到她的案上,明裏暗裏都是暗示此事要慎之又慎,最好不要繼續深入調查下去。